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篇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作用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为实现教育与社会的对接,生态文明教育势在必行。此举有助于人们深刻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必然性和重要性,领会生态文明思想内涵,并在社会中树立起生态文明观念,促进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20世纪中叶,爆发于工业国家的环境污染、公害事件和资源、生态危机使世界各国纷纷探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迅速工业化并取得伟大成就,但也因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资源和环境问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新时期,中国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进一步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并将其上升为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战略。
为了建设生态文明,人类的文明核心价值观必须发生改变。只有在正确的文明历史观的导引下,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大力推进;而教育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最重要的力量源泉[2],尤其是大学教育。大学生是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承担着传播生态文明的重要责任。虽然我国对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视不断加强,但大学生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3]。大学生普遍了解生态文明,但缺乏理性认识,没有深层次的认知,不能深刻理解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不容乐观[4-5]。学科差异导致学生在生态文明内涵理解上可能出现偏颇,这不利于大学生在走出象牙塔时在言行和思想上引领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6]。在人类文明步入新阶段之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道路上,大学教育要实现与社会的对接,生态文明教育势在必行。
一、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历程
1972年6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第一次世界“人类环境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宣告了世界环境保护事业的开端。中国参加了从斯德哥尔摩会议以来的历次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重要国际会议,在可持续发展理念形成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建设性的作用。1973年8月,第一届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在北京召开。1974年10月,国务院正式成立环境保护领导小组。1978年2月,环境保护首次被纳入《宪法》。1982年,“生态环境”被写入宪法,表明政府对人民的生存环境提出了生态上的要求。1983年12月,国务院组织召开了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会议确立了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的重要地位[7]。1994年,中国政府编制了《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可持续发展战略”首次被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指出,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小康社会要走生态良好的新型文明之路[8]。2003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正式,第一次将“生态文明”写入了中央文件。2004年3月,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节约资源的观念和保护环境的观念。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其重要特点之一。2005年10月,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让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将“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作为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生态文明理念在中国的提出,让人们对文明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确定了生态文明的建设方向[8]。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起步阶段,中国共产党将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之一,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人口、资源和环境工作[9]。2007年10月,从国家整体建设高度上,党的十七大提出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之一,从而实现从“两个文明”向“四个文明”的跨越[10]。到2020年,中国要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这对中国乃至人类文明具有里程碑的意义。2009年9月,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2010年10月,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要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中共十七大首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清晰界定了其具体内涵,赋予了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中共十八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和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成熟完善提供了良好前提。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长远大计,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报告明确提出“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刷新了中国发展理念,标志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已经形成,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开始逐步完善。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更加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体现了党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方针和政策的日趋成熟。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2014年10月,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促进生态文明建设。201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强调,要以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重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完成了生态文明领域改革的顶层设计和部署[11]。10月,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年规划任务目标之一,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2017年10月,党的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千年大计,这表明党中央是站在历史深度和战略高度来审视生态文明建设的,进一步显现了党中央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信念和坚强决心。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生态文明”被首次写入宪法。
二、生态文明思想内涵
文明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13],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状态。生态文明的内涵,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从狭义的角度或者横向看,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方面所达到的进步状态,与其他文明同为人类文明体系的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14]。生态文明为体,物质文明为用,政治文明为经,精神文明为纬[15]。从广义的角度或者纵向看,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之后的更高级的新型文明体系,代表了人类文明进化的新阶段。生态文明的实质在于使生态系统良性运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16]。
三、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意义
(一)有助于深刻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必然性和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目前,我国经济水平仍然较低,发展任务繁重,不可能像发达国家过去那样向国外转移资源环境成本。资源环境问题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在此背景下,十七大报告将生态提高到了文明的高度,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18]。
(二)有助于人们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助于人们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传统价值观值观,深刻领会生态文明思想内涵
20世纪中叶,世界环境保护运动兴起,这标志着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在此阶段,认识和理解生态文明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20]。在人类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情况下,需要基于现代科学的理性和古代经验智慧,反思人类文明历程,认识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寻求环境问题解决的方案[21]。生态文明观是一种“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价值观,提倡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转折[22]。在工业社会,人类将自然作为征服、役使的对象,人与自然的关系日趋紧张,人与人、人与社会也常产生对立因素。在生态文明体系中,人不再是自然界的主宰,人与其他生物具有平等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要充分认识和尊重自然价值,严格遵循生态规律,将自身发展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控制在其承载力之内,追求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互利共生、协同进化。生态文明涉及物质形态、制度、法律以及伦理等方面[23],是文明体系的全面创新、变革和重构,是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人与自然的关系将经历一场根本性的调整[24]。
(三)有利于在社会中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有利于在社会中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促进、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开展,并实现各个阶段的建设目标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源泉是教育[25]。生态文明理念的树立、经济结构的调整、生活方式的变革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均离不开教育的参与和贡献。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教育的基础作用体现为:提高认识,增进关于生态文明复杂性的理解;促进观念转变,引导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增强创新驱动力,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培育生态人格,转变生活方式;促进社会公正,为生态文明建设创建良性的竞争机制;营造文化氛围,提高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26]。公民生态文明素质的提高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尤为关键,高校要秉承人才培养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原则,通过建立生态文明教育体系,提高高校对生态文明教育的参与度,培养大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他们的环境责任感,促使其生态人格的形成和生态文明素质的提升,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教育和人才支撑[27]。
(四)有助于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
生态文化观念形成于20世纪中叶的工业国家,但由于工业文明的道路惯性,没有率先走向建设生态文明的道路。此时,中国工业化迅速发展,虽然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是也因此付出了沉痛的资源环境代价,这促使中国走向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将全球价值观提到了一个新高度,是当代中国对世界的重要思想和理论贡献,已经成为中国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大学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可以不断增强师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师生共同的信念。
(五)有利于认清和理解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过渡期。生态文化已经蓬勃兴起,但是并没有占据社会文化主流地位,没有超越工业文明的模式[28]。现阶段,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资源能源消耗过多,利用效率偏低,对外依存度高;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仍然较重;生态环境破坏还比较严重等。中国正在兴起建设生态文明的伟大社会实践,2017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已正式批准海南、吉林、黑龙江、福建、浙江、山东和安徽七个生态省为建设试点,作为基础工程和细胞工程的生态市、生态县、生态乡镇、生态村等建设工作也逐步展开,这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美丽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必须认识到,现阶段,生态文明处于兴起和生成之中,生态文明核心价值观正在形成。要实现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尚需人类社会的不断努力。
四、结语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时代的新理论、新观念,人类社会正处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过渡期。目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迈进了新时代,面临着新机遇、新挑战。大学生承担着传播生态文明的重要责任,而大学生对生态文明教育却缺乏深层次认知,为了实现大学教育与社会的对接,生态文明教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新华网.开创美丽中国建设新局面[EB/OL].
[2][25][26]刘贵华,岳伟.论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作用[J].教育研究,2013(12):10-17.
[3]孙安民.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7(9):99.
[4]连燕华.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在杭高校大学生的调查分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2):276-278.
[5]盛守源,陈荣欣,林爽.高校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以哈尔滨金融学院为例[J].劳动保障世界,2018(17):26-27.
[6]李殿仁.高校服务社会的四个着力点[N].光明日报,2011-08-22.
[7]段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启示与展望[J].中州学刊,2018(9):63-70.
[8]李禄俊.十六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探索与创新[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1(1):410-412.
[9]段娟.十六大以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回顾与思考:第十五届国史学术年会,2016[C].
[10]许丽,邓会敏.从“两个文明”到“四个文明”的历史跨越[J].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2):53-56.
[11]段娟,陈云.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思想及其对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开发研究,2015(6):83-87.
[12][17][19][28]吴舜泽,刘越,俞海.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三大成果的理论思考[J].环境保护,2018(11):12-16.
[13]张捷.转变发展方式——由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11):287-290.
[14][18]朱坦,汲奕君.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工具和手段——环境影响评价[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62-65.
[15][21][24]王利华.历史坐标上的生态文明[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53-57.
[16][23]王南林.环境伦理:生态文明的道德基础和建设手段[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60-65.
[20]余谋昌.环境伦理与生态文明[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1-23.
[22]单保庆,李贵宝,尹澄清,等.生态文明史观的演进与可持续发展[J].生态经济,2001(1):50-52.
[27]汪娜,刘会平.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研究[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77-80.
作者:张宝林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