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语文教学中鲁迅作品个性化研究

时间:2022-08-12 03:26:3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篇语文教学中鲁迅作品个性化研究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语文教学中鲁迅作品个性化研究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贯彻落实好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与时俱进地进行课堂改革,尤其做好经典文章的时代内涵解读,成为了一项重大的责任担当。鲁迅的作品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作品的思想光辉,并没有因为时间的久远而黯淡失色,恰恰相反,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其作品中饱含的民族责任感,依然会为青年学生答疑解惑,擦亮人生的底色。那么如何做好鲁迅作品新时代的个性化解读,让其更加贴近学生、贴近时代,成为了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重点。

一、基于作品本身的长久发展

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鲁迅的作品有一百多篇被选入语文教材,但是到了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选编情况发生了变化。单就1990年版和2003年版高中语文教材来看,鲁迅作品从小说《药》、《祝福》、《阿Q正传》(节选),散文《记念刘和珍君》,杂文《巧喊》自序《为了忘却的记念》、《文学和出汗》、《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拿来主义》,到《小说《药》、《祝福》、《阿Q正传》(全文),散文《记念刘和珍君》,杂文《呐喊》自序、《拿来主义》,《灯下漫笔》的变化。我们不难看出,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不仅是数量上减少了,同时选择的内容大都是文学性比较强篇目,这与当时高度重视人文性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但是到了2004年,语文教材对鲁迅的作品再次做出了重新调整,高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仅剩下小说《祝福》、《记念刘和珍君》,杂文《拿来主义》,五年制高职教材仅剩下《拿来主义》一篇文章,这样大幅度的调整,曾引来了教育界的大讨论,鲁迅的作品是否适合时展、青年学生需不需要学习鲁迅的作品也成为了人社会各界热议的焦点。教材的选篇是当下时代需求的折射。从鲁迅作品选篇的内容来看,在时展的进程中没有太大变化,这也是需要我们思考是否应该在选篇上首先就要注入新的篇章。从篇幅数量上看,由最初的数十篇到现在的三篇,甚至只剩下一篇,这样大篇幅的删减也直接反映了鲁迅作品的现实需求不再那么高了,反映出教师对鲁迅作品的解读并没有和时展的步伐,没有真真切切地走进学生的心里。教师为难教,学生为难学,鲁迅作品的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教学现状十分堪忧。在鲁迅的作品数量减少的前提下如何挽救鲁迅作品,让鲁迅的思想,鲁迅作品的文本解读能够与时代同步,让经典不流失,为经典注入新的活力,无疑成为了如今学校、语文教育工作者亟需破解的一项难题。

二、基于作品的精神力量和思想价值

鲁迅的文章大家都耳熟能详,之所以能被人们喜欢,主要是源于鲁迅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其作品所蕴含的精神力量,以及作品中所闪耀的思想光辉。鲁迅先生是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信仰者,他弃医从文的一生,以笔为枪,把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思想融入作品的创作的一生,就是学生课堂学习自我内化的精神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同样需要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主席曾赞誉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文化革命的旗手”,“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这些论证就充分体现了鲁迅精神的时代力量。虽然鲁迅作品在语文教材中的数量逐年减少,但是其作品内在的思想价值、闪耀的思想光辉依然在新时代不会褪色,依然能带给青少年思想上的觉醒,心灵上的洗礼,行动上的自觉,这也正是需要个性化解读鲁迅的难点所在。以《拿来主义》这篇课文为例,今天为学生讲授“拿来主义”时就要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大国外交的现实来解读“拿来”新的时代意义和内涵。要让学生理解“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只能盲目自满,被动挨打,最后留给子孙后代的只能是卑颜屈膝地讨一杯残羹冷炙做为奖赏。要让学生明白“拿来”必须有用。“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也就是要有选择地“拿”。可以结合华为的技术引进和自我创新来讲拿来的立场和原则,让学生理解“拿来”新的时代意义,是学为我所用,是在推陈出新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好的品牌和自己技术。结合建国70周年、五四百年、澳门回归祖国20年等重大历史时间节点赋予“拿来”的爱国精神,让学生理解鲁迅作品中的爱国精神和新时代的主旋律是一脉相承的,从而时刻警醒学生铭记历史不忘来路,懂得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懂得珍惜青春的大好时光,自觉自省地用奋斗担负起时代使命。我想,这样个性化解读,一定会丰富学生内心感受,理解鲁迅的精神和拿来的时代意义。

三、基于教师与学生的发展需求

广大的读者喜欢鲁迅作品,每次阅读都会有一种历久弥新的感觉,除了鲁迅作品蕴含的思想力量和艺术价值外,还有另一层的意义,就是在语文教育上的价值,也就是在语言运用上的魅力。就鲁迅自身而言,他是白话文的先驱之一,他的文章本身就是语文教育的范本。在小说《药》”中描写一段刑场看客的一段为例,鲁迅连续用了“伸、捏、提”三个传神的动词,就活灵活现的展现了刑场看客冷漠的表情、麻木的神经和英雄牺牲的落寞悲哀。在《故乡》一文中,鲁迅用“你阔了、阿呀呀、吓,什么都瞒不过我”等个性化的语言淋漓尽致地把农村妇女杨二嫂能说会到、舌尖口快、油嘴滑舌、贪婪泼辣的性格跃然纸上。但是时隔近百年之后,还是会有一些人认为,鲁迅的作品的文字显得艰涩难懂,很难适合现在的语境和教育。纵观鲁迅的文章,我们可以发现鲁迅作品的语言表达凝练犀利,针对时弊讽刺力透纸背,人物刻画入木三分,要想真正走进鲁迅的作品艺术境界需要用心用情用功。现在有些青年学生觉得不理解鲁迅的作品语言环境,搞不清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感觉学习起来很难,从而就降低了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有的教师在考试的重压之下,也疏忽了对鲁迅作品的深度学习,疏忽了对作品时代意义和内涵的挖掘,淡化了对学生精神思想的引领,从而导致教与学的效果都不理想。要想让鲁迅的作品走出为难的境遇,对教师的认识水平和综合素养的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首先要到把鲁迅作品的精髓学深了悟透了,才能在课堂上焕发出鲁迅作品的青春活力,焕发出学生学习的精气神。在个性化的大环境下,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教学设备将鲁迅作品挖掘出新的情感体验,也可以从创新人物形象分析的角度,挖掘祥林嫂、孔乙己的死,这样不仅提升了教师的思想水平,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想象。鲁迅的文章有一定难度,但还是入选了语文教材,其主要原因是考虑到学生正处于思想观念的形成期,可以通过鲁迅作品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文本探究能力,这对于日后的学习是有很大帮助的。而且通过个性化阅读鲁迅作品的学习,也是综合提高教师与学生水平的必要环节。鲁迅本人对于中国而言,是当下的存在,鲁迅先生的作品对于中国而言是与时俱进的经典。在社会主义新时代,鲁迅的精神品格不老,鲁迅作品的思想光辉、文学价值和时代意义依然是不容质疑不容否定,依然会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李茵.多媒体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运用中的利与弊[J].青春岁月,2012(23).

作者:聂远鹤 单位:辽宁职业学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