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银行理财产品会计核算及风险把控

时间:2022-07-19 06:15:2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篇银行理财产品会计核算及风险把控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银行理财产品会计核算及风险把控

本文重点分析了银行理财产品会计核算风险控制措施。随着经济通货膨胀压力变得越来越大,储蓄存款吸引力开始日益下降,企业为了满足资产保值增值需求而利用剩余资金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另外,随着投资工具的大量涌现,企业针对银行理财产品的核算与风险控制也提出了新要求,然而,我国相关部门并未构建出相应的会计规范。基于此,本文重点分析了银行理财产品会计核算和风险控制措施。

1银行理财产品的会计确认与计量

首先,收益率基于市场价格的变化能够随时赎回的短期理财产品,可列入“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此类理财产品的主要包括银行、信托等金融部门发行的货币基金以及人民币结构性理财产品等,其具备的特点为期限短、可以随时赎回和收益不固定等,领导层主要为了提升资金的使用率,短期获取利润后能够随时准备出售,普通企业的风险管理或者是投资方案中此金融资产以公允值为依托实施管理和评价。该产品满足《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9条中的内容,从而可以开展有关的会计处理工作。另外,还可以将“ХХ银行理财产品”二级子科目设在“交易性金融资产”科目下,同时设置“成本”与“公允价值变动”三级子科目,然后根据“交易性金融资产”会计核算原则对理财产品的成本和公允值波动进行核算。其次,设置了固定到期日,在到期日之前不允许将理财产品赎回,可列入“持有至到期投资”科目对该产品进行核算的主要包括银行、信托等金融部门发行的融资券、优质客户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等,其特点为期限长,不能随时赎回和收益固定等,领导层为了对资金的长期投资方案进行规划,有针对性地准备持有到期后出售。该产品与《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11条中的划分标准相符合,因此,可以借鉴“持有至到期投资”来开展有关的会计处理工作。另外,还可以将“ХХ银行理财产品”二级子科目设在“持有至到期投资”科目下,设置“成本”与“利息调整”三级子科目,根据“持有至到期投资”会计核算原则对理财产品的成本、利率以及因票面利率变化而引起的利息变动调整进行核算。再次,委托贷款与保理业务,可以列入“其他应收款”科目核算委托银行为企业上下游供应链企业等提供委托贷款与保理业务,此类产品市场没有报价,按照双方约定回收期限、金额固定,与《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第17条的划分标准相符合,可以借鉴“贷款与应收款项”来开展有关的会计处理工作。另外,还可以将“ХХ银行委托贷款或保理业务”二级子科目设在“其他应收款”科目下,设置“ХХ企业”三级子科目以及“本金”“利息调整”等四级子科目,根据“贷款与应收款项”会计核算原则对理财产品的成本、利率以及因票面利率差异而引起的利息调整进行核算。最后,可以事先对收益权收益进行终止或者是转让,期限超过一年的信托型理财产品,可以列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核算此类理财产品主要投资于商业银行担保或者是回购的信托产品以及优良信贷资产受益权信托产品,其具备的特点为投资期限长,可以事先对收益权进行转让、有市场报价,收益高但不固定等,领导层为了对资金的长期投资方案进行规划,虽然延长了持有期限,但是却缺乏较强的针对性,普通企业风险管理或者是投资方案中规定了基于公允价值来管理、评价此金融资产。该产品的特点与《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18条中的划分标准相符合,可以借鉴“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来开展有关的会计处理工作。另外,还可以将“ХХ银行理财产品”二级子科目设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下,同时设置“成本”与“公允价值变动”三级子科目,根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会计核算原则对理财产品的成本与公允值波动进行核算。

2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存在的各种风险

现如今,虽然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已经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却仍然存在着大量风险,具体体现如下:首先,产品设计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商业银行推出的一些理财产品并未同客户事先约定的利益以及风险承受能力达成一致,另外,也未立足于资产配置与风险承受能力适应性的角度来开发产品,加之投资组合设计方面未采用科学合理的预算方法,从而引发了严重的理财风险。其次,未针对客户展开风险评估。一些商业银行为了完成业绩,仅仅重视理财产品的销售,并未针对客户实施风险评估,进而在无法掌握客户财务情况的基础上,向其介绍了与自身不符合的理财产品,因此,造成客户产生了负收益。最后,银行缺乏较强的理财产品风险控制能力。理财产品的特点为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其风险既涉及到了产品本身,同时还涉及到了其他交易层面。然而,银行却缺乏较强的理财产品风险控制能力,因此,较易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

3风险控制措施

3.1加大监管力度,构建统一的会计处理措施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理财产品的会计处理措施不仅直接决定着普通企业、商业银行与上市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而且还会造成大范围的影响。因此,银行、证券、会计和企业的相关主管机构应该基于有效配合、归纳研究相关案例的会计处理方法,并采取定性结合定量的方法将代销、资金筹集、采购与售出以及投资等不同流程的界限划清,明确每个流程的会计处理原则和相应的会计科目,标注解释企业会计准则或采纳专家组提出的意见,以此来探究出向社会公布的合理方法。

3.2自营和理财业务完全脱离托管、结算账户

商业银行一定要将自营业务同理财业务分开、固定收益脱离于浮动收益理财产品、对公理财产品脱离于对私理财产品,实现分账经营、分类、分人管理,加强风险的预防与控制。另外,中央结算企业与上海清算所还应该将商业银行的自营业务托管债券同理财业务托管债券的账户完全分开,在账户管理方面布设防火墙,仔细分离托管账户、资金结算账户。自营和理财业务进行交易的过程中应该以后台结算交割单为结算单据,并非将商业银行自行制定的债券买卖成交单作为结算单据,自营同理财的托管账户、银行结算账户彻底脱离以后,理财产品买卖债券均在后台进行,分别针对券款对付交割设置了固定的账户时,才可以从根本上规避自营和理财的利益输送及风险。除此之外,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还应该设置专门的资金结算账户,并且在核心业务系统中针对理财产品构建专门的一级、二级科目日计表、月计表、季报、半年报、年报、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募集资金与持债的期限结构表、专门的托管账户券种余额表等风险管理报表,并对其进行归档保存,企业或者是个人有权对理财产品的投资情况展开调查,由此可见,一定要完整、准确地记录此项业务。

3.3披露表外理财产品的会计信息

首先,构建会计和监管联动体系,确定需要在表中录入的业务内容,明确表中和表外的各个事项,以此来保证理财产品表外业务的有序开展。其次,监管机构应该充分了解表外理财产品信息披露的范围、原则以及有关标准,既要注重信息披露的全面性,同时还应该防止披露过多而加大使用人员读取信息的难度。最后,还需要基于同一表外信息披露标准来强化会计信息的可比性。相应地采用动态披露策略,从而便于使用人员对商业银行的隐形风险展开全方位评估。

3.4重点披露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会计信息

为了确保银行业的快速发展并维护储户的切身利益,不仅要规范需要披露的会计信息,而且还应该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加强会计信息的披露,将单独理财产品的披露信息添加在有关财务报表中;第二,确定会计信息的披露目标,并为广大居民、资金投资人员和银行监管部门等全部利益相关者提供服务。涉及到的内容主要体现如下:首先,站在买方的角度来看。应该将单独的理财产品实际收支和风险披露情况添加在附注内,并制定购买人员关注理财产品的有关内容,比方说,基础、收益和风险情况。其中,基础情况主要介绍当年的理财产品种类、数量和形式等,另外,还对新型的理财产品进行披露;收益情况就是为了对各种类型理财产品的整体收益率进行披露,并且还要将收益率处于前十与后十的理财产品的名称以及其基本收益情况体现出来;风险情况就是对报表日有关理财产品的公允值情况进行披露,就严重亏损的产品而言,应当特殊说明其情况。其次,站在监管的角度来看,应该将评估理财产品的有关指标添加在监管报表中。最后,站在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应该针对有关理财产品的发展构建相应的评估指标,比如说基础、收益和风险情况。其中,基础情况主要包含数量、产品类型以及介绍新增理财产品等,并且披露各种类型产品的销售增长率;收益情况主要披露理财产品的利润率;风险情况重点披露收益率排在后十的理财产品,分别从名称、收益率以及原因等方面来罗列,并将当前所持有的有关理财产品公允值列举出来,同时披露出其中存在的风险。

4结语

综上所述,现如今,我国理财产品的推行仍然处在发展的过程中,同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另外,营销模式也比较落后,并且还缺乏大量专业性的理财人员。基于此,十分有必要对理财产品的风险规避引起高度重视,积极构建理财产品监控策略以及有关法律法规,以此来保证理财产品的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要想推动我国理财产品的快速发展,就应该在发展中反复探索,充分了解理财产品的发展规律,防范理财产品的各种潜在风险,从而有助于促进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曹飞.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会计处理的影响与风险分析[J].商业会计,2015(14).

[2]顾承琛.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会计处理与信息披露研究——以YC银行为例[D].安徽财经大学,2016.

[3]童星.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会计处理与信息披露的研究[J].商业会计,2015(9).

[4]吴晓桐.浅析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会计处理方式及风险管理问题[J].商业经济,2015(8).

作者:杜学冲 单位: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