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篇高校传媒人才培养困境与对策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引言
随着传媒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资讯需求的日益丰富,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不断加快融合,推动传媒行业自身的快速变革,同时也对高校传媒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媒企业具有行业前沿的新技术、新思维,高校具有丰富的传媒教学与研究资源,二者整合资源,合作培养紧贴行业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型传媒人才是解决当前传媒人才问题的重要途径。根据传媒学者刘蒙之、刘战伟的《中国传媒人才能力需求报告(2018)》统计,全国有681所高校开设了1244个新闻传播本科专业点,在校本科生约23万人,在校教师约7000人。新闻学326个,广播电视学234个,广告学378个,传播学71个,编辑出版学82个,网络与新媒体140个,数字出版13个。该报告指出,我国传媒行业真正缺少的是适合传媒岗位实际需求的人才,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传媒行业人才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问题,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如何解决传媒行业人才供给侧问题,关键在高校。笔者近年来从事高校传媒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参与校企合作传媒人才培养工程建设,深感由于高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体制、人才评价标准的巨大差异,高校传媒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产生一定的错位,需深入分析其原因,探寻对策,走出传媒人才培养困境。
2高校传媒人才培养现状与困境
2.1教师行业经验严重不足
高校传媒专业教师是学生专业入门的引路人,对学生专业发展至关重要。专业教师的产业视野、专业技能、研究能力等深刻地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而目前高校传媒专业教师绝大多数是从本科一路读到博士,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任教,几乎没有任何传媒行业工作经验,无论从事教学工作还是研究工作,都与产业隔着距离进行着“纸上谈兵”的工作。传媒行业深受信息科技发展的影响,技术的更新迭代的加速引发市场快速变化。理论更新迭代的速度远远落后于信息技术的更新迭代,产业中出现的往往是比理论场景更为复杂的媒体运营环境。高校里单纯的理论教学只能培养学生基本的传媒理论素养,无法很好地运用在产业实践中。没有任何传媒产业经验的教师要培养出满足传媒产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这是当前高校传媒人才培养的悖论。一方面是传媒企业叫苦招不到满意的人才,招进人才后还要继续培训方能上岗;另一方面是高校传媒专业学生难以找到与期望值匹配的工作,必须继续学习新的技能才能觅得合适的岗位。当前高校普遍开展校企合作,聘请业界导师,但受校、企各自体制的限制,外聘的业界导师来校“蜻蜓点水”式的授课显然无法充分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2.2学生人文底蕴积淀不够
当前高校传媒专业中新媒体作为传媒产业新的发展方向,越来越偏重技术发展,图片处理、视频制作、APP小程序开发、H5制作等技能已经远远超过传统的新闻学和传播学采、编、播一体化中的技能要求,学生热衷于传媒技术的学习,追求新技术成为时尚。受技术化发展趋势的影响,传统的新闻学与传播学的人文性开始出现弱化的迹象,直接导致信息传播中出现人文价值的弱化,引发社会整体价值观的下滑。但是从传媒产业发展的历史来看,信息传播中技术只是工具和载体,信息是内容,信息传播的过程是将内容经过创意运用技术载体传递给受众。这一过程中,通常传播的内容需要经过创意成为特定群体所需的信息,技术工具和载体的运用同样要经过创意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传媒产业属于典型的创意产业。创意的实现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没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和现代社会科学素养,创意就会流于形式而苍白无力,信息传播的过程也会显得刻板僵化。
2.3社会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校企合作可以使高校传媒专业围绕社会媒体发展实际,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积极拓展办学资源,与企业、科研单位、相关实务部门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为传媒专业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有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教学与学术研究水平,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与专业能力。“春江水暖鸭先知”,传媒企业对行业变化高度敏感,洞悉行业发展趋势,会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战略,运用新思维、新技术推动企业发展。而目前高校传媒人才培养仍然继续推行传统的规模化教学,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人员、教学设备等相对固化,一旦调整诸多要素要随之变化。因此高校传媒人才培养模式过于固定,调整节奏缓慢,很难灵活地与传媒企业实际需求相匹配。校企合作中在专业教学、产品研发、业务拓展、产业运营、项目研究等方面合作契合度不高,导致目前校企合作整体呈现出形式大于内容,双方实质性的融合互补力度不够,造成高校对社会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2.4人才评价校企错位过大
人才评价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指挥棒,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考核方式起决定性作用。高校传媒专业普遍实行规模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导致长期出现分类评价不足、评价标准单一、评价手段趋同、评价社会化程度不高的现象,对人才的培养还在传统的单一专业能力上徘徊,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考核方式固定有余,灵活不足,不利于传媒行业人才创意能力个性化发展的需求。而传媒行业的人才评价是定位于行业长远发展的实际需求,随着技术的更新迭代不断变化,高度市场化。“一专多能”的全媒体技能是其首要标准,不仅需要“一招鲜”,更需要“百招全”。融合媒体时代传媒企业需要的传媒人才不仅要具备新闻、视频、图片、文字、音乐、平面、客户端等传统的细化处理能力,更要具备整合传播策划、运营能力,擅长融合产品多形式内容生产,精通各种介质的融合分发。对传媒人才的供给端高校与需求端的传媒行业的人才评价标准进行比较,双方错位较大,显然不利于高校传媒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也长远影响传媒行业的发展。
3创新高校传媒人才培养路径
3.1师资队伍:不求其有,但求其在
校企合作为高校传媒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多的行业资源,外聘的业界导师、产业教授成为专业教学师资的重要补充,为专业教学提供丰富的师资。高校在利用校外教学资源时要落到实处,大胆打破高校传统的用人机制,不求其有,但求其在。改变原有的或是管得过细过于僵化,或是放任不管,流于形式,要进行服务式管理,为外聘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薪酬待遇和评价机制,激发其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心,将产业一线的新技术、新思维融入教学之中,贴近行业实际需求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企业针对市场发展新方向、新需求设立研究项目,支持外聘教师与高校内部教师联合开展项目研究,提供相应的研究经费和宽松的管理机制,实现研究成果的迅速转化。高校要建立灵活的教师行业学习机制,变通传统的对教师的考评办法,鼓励校内专业教师走进产业一线,学习研究行业新思维、新技术,具备一定的产业经验后重返讲台,将产业经验融入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与传媒行业发展保持一致。
3.2学科建设:不求其全,但求其专
高校传媒专业学科建设要根据行业发展需求,在学科建设上要做好顶层设计,打破专业壁垒,以培养全媒体人才为导向,在原有专业中融入全媒体理念。学科建设要不求其全,但求其专,实用为上。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要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发挥外聘教师的行业资源优势和校内专业教师的理论教学优势,建设“联合创作”课程教学团队,合力开发项目式教学课程。将传媒企业实际项目融入课程教学之中,坚持“真题真做”,以项目促教学,以项目评价教学,不断总结实战型教学团队的建设经验。在实践教学中支持学生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微博、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基本实践,通过实践深刻理解并掌握新媒体传播的基本规律,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指导学生组建的校内媒体尝试商业化运作,培养学生的媒体运营管理能力。高校传媒展业学科建设要充分借助外聘教师源自行业的国际化视野,吸收全球化的智慧与资源,在学科建设中注重提升学生参与国际媒体市场竞争的能力,为传媒行业培养全球化竞争的尖刀力量后备军。
3.3办学资源:不求其广,但求其用
高校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要高效整合校内外办学资源,不求其广,但求其用。双方共同致力传媒人才培养、实习实训和就业创业,为相关企业和单位人才招募、产品研发、业务拓展提供新机遇,同时加强产学研管合作,在产业运营、项目运作、课题研究、挂职锻炼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建立良好互动的合作机制,共同组建合作共建委员会,指导、协调合作活动。合作共建委员会成员由学校、企业、行业管理部门相关工作人员等组成,定期召开会议,加强多方联系与信息交流,及时通报工作进展,协商调整工作方案,积极推进合作办学。共同建设合作教育管理平台,共建、共管、共享资源,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培养急需人才,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共同组织项目攻关,共同建设教学团队,共同拓展就业渠道,共同建立保障机制。双方互派工作人员或教师,进行专业讲座、学术研讨或实践交流,双方共同承担科研项目,履行社会服务功能等,实现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培养传媒行业实用人才。
3.4评价标准:不求其同,但求其实
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特定的发展定位和优势学科资源,每所高校的使命和承担的责任并不完全相同,高校在制定传媒专业人才评价标准时要紧贴行业发展需求,密切结合高校自身实际,在确保人才培养政治方向、人文精神导向不变的前提下,融入传媒行业人才评价标准,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制定科学的人才评价标准。在传媒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过程中,前期一定要注重政治素养的养成和文化底蕴的积淀,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现代社会科学素养的养成,在此基础上后期加强专业技术的学习,使得内容创意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有机融合。在传媒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中将政治素养、人文精神、专业技能、运营能力、产业视野等要素落到实处,洞察传媒行业市场与技术发展趋势,宏观把握行业发展方向,微观注重细分领域内容创意与技术创新,根据行业发展适时调整评价标准。
4结语
人才是传媒行业的第一生产力,传媒行业的快速变革给高校传媒人才培养带来巨大的挑战,传媒人才培养必须紧贴行业变革需求不断突破原有的局限。压力产生动力,校企合作中高校传媒人才培养要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在师资队伍、学科建设、办学资源、评价标准等方面大胆突破现状,适应融合媒体时代对人才需求的新趋势,推动我国传媒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柳溪.媒介融合时代新闻创意人才培养[J].现代商贸工业,2015,(22).
作者:杨道州 单位: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湖北经济学院海峡两岸影视文创合作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