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篇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探析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本文基于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的教育现状,深刻入微地分析了“互联网+”背景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所在,进而探究了最佳的人才培养模式。
“互联网+”的概念是于2012年由易观国际提出,于2015年被政府工作报告收录,其本质就是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相结合,地位应属国家发展重要战略[2]。“互联网+”的计划目的是在于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将其与社会各行各业相融合,重塑社会生产新常态,因此“互联网+”同样对于传统教育模式带来巨大影响,这是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样也是挑战[3]。传统的高职教育中存在很多问题,不仅影响教育水平,也使得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为此,如何将“互联网+”理念与高职教育整合,改革与创新传统高职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使其能够满足社会发展新常态的需求,培养应用型与专业型互补的技术人才,成为高职教育新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一、高职院校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当前,高职院校培养信息技术人才模式通常是由院校自身特点决定的,与当地经济发展的状况与特点息息相关,传统模式是以专业课教学为基础,以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活动为核心[4]。但是我国现在高职教育在创新创业方面的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差强人意,同本科院校和部分发达国家的高等院校仍有较大差距。其中关键的问题就是部分高职院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有一定的认识误区,古板地将创业教育定义为传统教育的附属的课程,忽略了教育体系中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没有将其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起来,从而导致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情况与学校实际不相符,这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是十分不利的。此外,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没有真正地全面展开,只是针对一小部分学生,这与高职院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宣传不到位是分不开的,我们应该大力宣传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势与特点,与当地本土企业相结合,建构新型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强化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一)高职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理论意义
高职教育应该逐步进行由表及里的教育改革,从素质教育到通识教育,再由通识教育到创新创业教育,这是众多教育者们的共同努力的目标。在“互联网+”背景下,将互联网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随着科技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新时期的学生生活在网络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他们的思维与创新意识也更加活跃,他们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老师知识的灌输,所以高职院校教师应该致力于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教育效率与教育质量,因材施教,采用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教育策略的选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创新创业技术人才培养的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革新的主要方向,他们终将是社会与企业争相追捧的素质型人才。深化教育改革,突出人才培养特色,将课程计划、专业建设与教学革新进行结合,使学生创新能力与创业潜质得到大幅提高,在“互联网+”大背景下,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平台相结合从而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是势在必行。
(二)高职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实践意义
在“互联网+”的发展大背景下,高职教育需要不断保持教育内容的革新,教育方法的改革,教育形式的发展,教育体系的完善。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建构产学一体的教学体系,重点强化实践性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积极性[5]。教学内容向工作型实践人才培养方向倾斜,校企合作,协作制定专业课程的教学标准,在实践教学与专业课课程设定过程中充分考虑工学交互、以任务为驱动导向、划分教学阶段目标、分项目、分层次地进行教学方法和课程的实践改革。将合作企业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大力探索实践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强化学生们创业动手能力,最终实现社会资源与教育资源的相互整合,共同发展。当然高职教育改革仍然有许多问题有待于去探索和解决,例如怎么才可以在信息时代“互联网+”的背景下探索适合学生的最佳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高职院校应该如何改革教学方式,才能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按照学生自身特点因材施教,制定个性培养计划;如何才能制定更符合高职院校特色的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等。
三、改革与创新高职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一)院校企业配合协作,制定合理课程体系
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是校企合作,培养信息技术人才的核心,校企合作的优势只有依托于课程体系才能表现出来,同时应该重新定义高职院校的课程目标与要求,争取做到校企联合互利互惠,确保课程设计既能符合学校的规章制度,又可以满足企业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6]。第一,高职院校各部门应该相互协助,共心协力一起制定课程体系,高职院校每一个部门对于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高职院校应该全面对合作企业进行考察与研究,确保企业的实际情况能够与学校实际情况相符合,同时明确合作企业的专业方向与用人需求,校企大力合作共同塑造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变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在教学体系中的课程占比,增加创新创业课程内容,使其与高职院校专业课相互结合,使得传统课程可以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同步培养。第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校企合作的课程同样可以依靠网络进行便捷建设,信息化的课程也将会为校企合作架构桥梁,学生利用网络可以感受和了解一线工作的创业情况和创新经验,将校园教育课程向社会全面拓展。当然,高职院校也需要聘请一些优秀企业家和工作者到学校进行讲座,为学生们进行现身说法与答疑解惑。我们还可以适当开展学生答疑会,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企业的一线工作情况,使其对专业技术能够有更深入的认识。第三、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发展方向也应该看齐校企联合的发展方向,先进的企业员工与院校优秀教师进行联合,共同制定课程体系内容,采取多元教育评价体系,将技术人员的丰富经验与之融合,制定具有创新创业价值和实践效用的高职课程。课程的制定重心要落在学生身上,以社会实践性和企业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性为目标,改革教育方式方法,最终实现学校、企业与学生的三方互利共赢,提高学生们的创新创业能力。
(二)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认知,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建立信息技术人培养模式,在高职院校顺利高效地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就需要先大力提高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认知和了解,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数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大多数的高职院校,所实行的学生管理制度都是学分管理制度,为了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高职院校可以对现有学分制度进行改革,转变向创新创业学分管理制度,高职院校也可以与互联网平台进行结合,建构网络创新创业学分管理制度,如果学生发表相关论文、自主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或者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大赛活动并获得奖励,便可以获得相应的创新创业学分,从而形成“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模式[7]。
四、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社会时代的不断进步,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类型也在发生着转变,创新性的信息技术人才将更受到用人企业的欢迎和追捧。因此,高职院校业应该重视对于创新型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同当地企业建立长期亲密合作,共同制定校企合作的课程内容,改革传统学分制度,完善高职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为国家、为社会输送更多专业性与创新性结合的高素质信息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曾陈萍,互联网+与创新[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59-62.
[2]闫广芬,张栋科.“互联网+职业教育”体系架构与创新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6(8):7-13.
[3]林夕宝,余景波.“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提升办学水平的对策研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22-26.
[4]李春怡,卢惠萍.“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智库时代,2018(10):193-194.
[5]罗剑.“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探究[J].课程教学,2016(18):81-82.
[6]李冰,石晨迪.“互联网+”背景下区域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时代农机,2018(4):101.
[7]周道.高职院校“互联网+”背景下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37):21-23.
作者:孙授卿 单位:山东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