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篇微时代背景下碎片化学习探究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引言
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使我们人类社会跨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微时代。科技的进步和无处不在的网络技术给社会带来了政治、经济各方面的变化,同时也对教育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带来了重大的契机。在“微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信息交流越来越频繁,而交流方式却越来越简易,主题越来越短,信息呈碎片化形式分布广泛存在和传播,信息传播的介质和渠道也千变万化。
2、原有课程教学模式分析
《锅炉设备及运行》课程是高职院校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的一门职业技能课程,是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必修核心课程。目前,对于课程的理论教学部分,大多职业院校多是教师借助一根粉笔、一块黑板来向学生讲解知识,课程讲授过程中尽管也会借助于授课课件、视频,但还是难以将电厂实际设备复杂的运行情况及参数真实、形象的展现给学生,教学手段单一,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也局限于死记硬背;课程中所涉及的实践内容则更多地与实训环节进行联系,学生通过课外实训练习巩固理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点。这样的模式同样存在缺陷,一般情况下高职院校在排课安排上理论课程的授课和实训环节很难安排在同一时间段,往往在整门课程学完之后,或者在技能考证之前才会安排相关的实训环节,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的掌握已经不太牢固,甚至会有部分内容的遗忘,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又不得不带着学生在对之前讲授的知识点进行重复讲解,这样既浪费了学时,又因为理论认知和实践操作练习的脱节造成学生对自己学习效果的否定,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为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高职院校会配套设置与锅炉运行相关的毕业实习或顶岗实习,然而由于电力行业的高危性和设备的昂贵性,大多数电厂对待学生现场实习参观的态度都不会非常积极,若谈及学生进入电厂进行一定周期的现场运行及操作,就更是难上加难,从而就会导致学生对真实生产环境及运行操作的认知仅仅局限于几天甚至几小时的生产现场参观,导致课程的教学目标难以实现,也无法锻炼学生从事火电机组锅炉、汽轮机相关设备的运行操作能力,这些因素都是制约人才培养的“瓶颈”问题。
3、“微时代”背景下学习主体特性解读
我们面临的“90”甚至“00”后高职院校大学生有其自身的综合特点,他们成长的轨迹里时时、处处充斥着各种电子设备,网络信息的瞬息万变也促进了这一代的大学生们个性上的张扬,他们不太能接受教条化、生硬化的教学内容,也不再满足仅仅通过课堂上听老师“说教”来获得知识,而更乐于接受图文、视频等信息化资源带来的影响和冲击。同时,他们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无时不刻不浸润在移动网络之中,生活、学习、娱乐等任何时候“机不离手”。再者,他们在众多的网络信息中对短小精悍、主题明确的动画信息、视频信息情有独钟,感兴趣时间往往比较长久。在这样的形式下,对于高职院校的一门专业课程教学来说,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适应新时代即“微时代”下新一代大学生学习要求的变化。
4、“微时代”背景下,基于知识碎片化的课程构建
4.1基于知识碎片化,整合课程教学内容
《锅炉设备及运行》课程的内容整合以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人才需求为依据,挖掘“职业岗位核心能力”设置学习任务,实现专业课程教学与实际工作岗位对接。教学内容的分解即“碎片化”,并非简单地把原有的课程内容打散、打乱,也不再局限于章、节的限制,而是根据专业岗位能力要求及人们的认知规律构建一个新的教学体系。实际岗位工作中事情怎样做,就怎样把学习任务分解,真正做到将专业课程教学与实际工作岗位对接。同时,知识点的分解与学习任务的构建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表面到核心的认知规律。《锅炉设备及运行》课程的内容包括设备结构、原理、布置、流程及设备启停、运行调节、事故分析及处理等操作,各知识点相互联系,不断深入。在课程构建中依据层层递进,螺旋带入的原则,将教学内容分解为若干个学习单元,各学习单元下设学习任务、子任务,最终形成“螺旋递进发散式任务树状图”为载体,直观、形象、全面地展现知识间的结构及联系。树状图上各知识点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由理论到技能操作,从开花到结果;学生的学习从简单到复杂,由表面到核心,水到聚成。再将“碎片化”的任务点,以文字、图像、视频、音频等多种方式表现出来,将任务点相关的各类资料上传至“云班课”或者“空中教室”,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实时下载、还可以就知识疑点和难点与教师进行互动,由此实现学生随时、随地、随心情的线上、线下自主学习。以锅炉机组启动过程中的一个任务“风烟系统投入”为例,来说明一个学习任务的分解。风烟系统主要包括空气预热器、送风机、引风机三大设备。风烟系统投入相应即为三大主要设备的投入及调节操作,要完成此操作,须以“空气预热器”、“送风机”、“引风机”三大主要设备的作用、结构布置、流程基本认知为基础,借助螺旋递进发散式任务树状图的展示,将学习任务逐层分解,再将三大设备结构、布置、流程等相关内容通过图像、视频、音频等多种方式表现出来,并上传至“空中教室”,方便学生进行线上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
4.2优化教学过程,融合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教师教法线上线下有效统筹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变“教师主讲”为“教师主导”。教师课前整合教学任务的课程资源,并合理配置。结合学生课前-课上-课后学习模式的要求,向学生配置相应的教学资源及下达学习任务,将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操作、讨论、探究,网络教学中利用短视频、短音频、图片等资源,抓住学生学习最积极的10分钟,提高学习效果。
4.3课前-课上-课后有效结合,学生自主学习、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
充分分析微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尊重其张扬个性的特质,并依托网络终端,设计课前自主学习,课上合作、探究、讨论,课后拓展延伸的学习模式。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阶段,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空中教室”,通过观看短视频、短音频、动画、图片等,将教师下达的学习任务理清,并初步拟定课堂的任务目标;在课堂上,根据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反馈,教师对重点内容进行解析,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或解析,之后进行学习任务总结和评价;在课后巩固拓展阶段,教师给出小测试或小作业,学生通过手机、电脑等网络交互平台进行达标测验;同时,教师可实时看到学生的答题情况并及时给出在线评价或进行实时释疑。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程度的调动。
4.4交互式评价体系与过程考核相结合
课前-课上-课后相结合的学习模式,线上、线下教学资源的配置和任务下达,学生在接到学习任务到完成整个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具备主动学习、独立学习的能力,同时通过虚拟电站岗位培训平台创设与现场真实工作环境相一致的学习情境,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还需要协同配合、讨论探究,引起了学生认知模式、学习模式以及教师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角色的变化,对应这些变化,建立过程考核和交互式评价相结合的考核体系。过程考核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水平、合作水平、思考水平、方法水平、操作水平等;交互式评价系统,主要针对学生课前自主学习阶段及课后巩固拓展阶段的表现进行互动式评价。
5、结语
根据专业岗位核心能力要求,将学习任务分解碎片化,适应微时代背景下运用数字教育资源来开展教学,以“螺旋递进发散式任务树状图”为载体,直观、形象、全面展现学习任务,符合高职院校学生认知特点。教师根据课程教学中的内容设置、资源选取、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为学生提供匹配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成资源搜索、案例制作、小组操作等内容,并在课后的自主式探索学习过程获得全面实践应用,提高了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