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初探

时间:2022-12-26 06:11:4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篇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初探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初探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国家将全民健康上升到国家战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出台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组建为广大居民保持健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前医学模式,解决基层医疗机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我校结合2015年修订的《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及社会和行业调研,申办了预防医学专业并已招生。如何结合当前的大健康背景进行高职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本文从以下方面进行了阐述。

1高职高专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历史及现况

我国的预防医学专业创立于动荡的战争年代,抗日战争爆发后,大批难民、伤员的出现迫使一些医学院开设了预防医学专业,培养了一批公共卫生专业人才;新中国成立后,逐步设置并完善学制5年的预防医学专业本科教育,并开展了研究生培养,但是由于我国卫生资源分配不均,培养的预防医学本科生、研究生基本都在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相关卫生部门工作,基层的公共卫生服务人员严重缺乏。目前与专科预防医学相关的专业有公共卫生与卫生管理类中的预防医学、公共卫生管理、卫生监督、卫生信息管理,健康管理与促进类中的健康管理、医学营养等专业,在这些专业中,只有预防医学专业是可以考取公共卫生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书的。目前全国有十多所高职高专院校开展了预防医学专业,但是专科预防医学的课程建设还处于摸索阶段,大多数专科预防医学的课程设置是在本科预防医学专业的基础上压缩学时删减而来的,尚没有全国统一规划的预防医学专科教材,公共卫生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内容也在逐步修订完善中。

2高职高专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初步探讨

2.1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进行高职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体设计

在设置高职院校预防医学专业时,需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据此我们将高职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设置为:遵循最新医疗改革精神及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的基本要求,通过系统、规范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及必要的辅修课程的教育,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系统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主要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县级及以下公共卫生机构培养从事疾病预防控制、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预防医学人才。高职院校大学生以“95后”及“00后”为主,专科“95后”及“00后”大学生入学考试分数较低,文化基础比较薄弱,知识面狭窄,学习目标不明确,传统纸质书本知识学习接受能力差,学习缺乏主观能动性,对传统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接受能力差,对手机、电脑的依赖性强,这些不足最终导致学生对预防医学专业整体认知以及未来自身发展规划不明确。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设置时,应充分考虑到以上因素,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将学生的能动性调动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热情,采用多种现代化、信息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法、“三明治”教学法等)。

2.2建立多方交流的机制,形成合理的专科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通常是教务处、院系领导制订的,较少考虑行业需求、学生的需求。因此形成合理的专科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需建立行业需求、学生、教师及高职院校多方协调的机制。

2.2.1面对大健康产业市场需求,树立超前意识,预测产业发展趋势

随着时展、社会需求与疾病谱的改变,提出了大健康的理念。大健康理念的提出有助于提高民众健康素养。大健康产业涉及各类与健康相关的信息、产品和服务,这些产业需要大量的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同时这种需求将伴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和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将不断增强。通过行业调查,可以深入了解行业的人才需求及毕业生需要掌握哪些基本知识技能,以便在后期的人才培养中逐步修订完善。

2.2.2确定教师在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先生在其就职演讲中提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论断。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在大学中的地位。由于各种原因,教师虽然是预防医学教育的主力军,但很少参与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决策,仅仅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执行者。高职高专预防医学专业中青年教师大多是高校博士、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工作,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较高,但是普遍缺乏疾控中心、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的实践工作经验,特别是对基层公共卫生机构了解不够深入。另外,中青年教师普遍是非师范专业毕业,控制课堂能力较差,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学习缺乏积极性,最终导致教学效果不能令人满意。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大量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使长期处在教学一线的教师逐渐出现知识储备不足的问题。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新近设置预防医学专业,普遍对预防医学专业教师师资培训力度不够。针对这些问题,高校教师除加强自身学习之外,还应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健康教育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监督所等机构建立密切联系,定期到以上部门进修学习,同时可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进行指导授课,减小理论和技能与实际工作的差距。高职院校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加强教师的对外学术交流学习,加强教师行业、企业交流学习,同时可聘请校外行业专家开展教学活动,了解专业前沿的知识、技能及最新研究进展。加强专业教师团队建设,打造一支“双师型”教学团队[1]。

2.2.3学生具有话语权

学生是人才培养的对象,因此高职院校在制订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时,要让学生参与进来,也可通过对毕业生的调查,了解在人才培养中有哪些是需要增加或加强的,有哪些是需要删减的,使得专科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合理完善。

2.3整合优化教育资源,为创新人才培养奠定物质基础

2.3.1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

目前,高职院校预防医学专业课程资源有限,因此高职院校领导需要具备改革创新精神。近些年来,慕课在各个高校开展得如火如荼,高职院校大学生完全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知名高校慕课的选修学习,学校教务管理机构需对这些行为进行肯定并以制度形式给予落实,如果顺利通过考核,可以给予相应的学分,达到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高职院校预防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仪器普遍不足,教学仪器设备经费有限,由于职能转化等原因,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仪器设备先进且使用率不高,因此可结合当地疾控机构实现仪器设备的共享,达到双赢的目的。

2.3.2实现教师资源的共享

随着全国高职预防医学专业的设置,预防医学专业师资比较匮乏,青年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因此高职院校预防医学专业可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疾控机构、卫生监督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专家进行授课,通过柔性人才引进以弥补师资的不足。另外,疾控相关机构的专家和高校教师之间可以进行交流互动,促进教学水平、科研水平等的共同提高。

2.3.3加强教学设施的共享

目前,高职院校各系部之间的教学设施基本上是系部部门管理,其他系部一般不能使用,这就会导致相关教学仪器、设备的使用率不高,因此学校相关部门可统筹规划整体教学仪器设备,达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减少闲置和浪费。总之,高职院校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应结合基本公共卫生政策和大健康产业市场需求,在不断的实践中探索和完善,为基层公共卫生机构培养更专业、更合格的基层公共卫生人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