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篇企业流水线项目走进服装专业课堂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在服装企业转型升级的今天,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希望学生能迅速适应企业的岗位需要。而在"黑板+粉笔+简单的模拟实习"的模式下是培养不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的。为了有效实现中职服装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服装企业各个岗位的特点,通过严密的教学设计,全面规划和组织教学内容,融入服装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五个要素,使服装专业知识和综合技能的学习与承担生产性任务协调起来,在承担实际生产任务的环境中全面贯彻教学内容。
服装专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是就业前景看好的热门专业。在“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化课程为主体”的新课程体系下的服装专业实训课,照本宣科已不能适应实际需求,其教材内容交叉重叠,教学环节各自独立,实习实作壁垒分明的传统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整合服装专业课程,实施流水线项目教学。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在于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但是一直以来,由于学校实践教学条件无法与工厂相比,加上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做法,以及学生对产品质量的意识淡薄,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很好的适应服装生产建设第一线需要。通过到服装公司进行调研了解到中职服装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到一些服装公司工作不能很快胜任流水线的工作,他们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都要接受公司的岗前再培训,甚至还要重新按照公司的生产和技术要求进行再学习。而在校的许多学生也普遍感到学习理论知识较抽象,教师按部就班的讲课,学生也按部就班的学习、训练。这使得我们的服装教学脱离生产实际,工艺方法老化,设备落后,完全是闭门造车,与现代化的企业严重脱节。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改变现状,转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向企业输送更加优秀、实用的人才,在我校服装专业中率先实施了服装企业“流水线”项目教学法,效果明显,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流水线最讲究的是团队的精神,先有团队,才有个人。因此,作为团队的一员,一定要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观念,因为每个人都努力了,团队就得到了提高,个人也同样得到提高。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就是要求团队的每个人都要主动为团队付出,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整个团队。我们应该认识到,每个成功的后面都离不开团队的支持,而每一个团队的成功是因为全体团队人员的共同努力。项目教学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围绕某一特定的项目,通过该项目的实施来自主学习的一种课程教学形式。我校与青岛红领服装集团合作,按照企业生产的实际进一步实施了流水线项目教学法。“流水线”操作的项目教学法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1根据企业生产线制定项目教学
专业教师直接根据红领服装公司的生产技术性文件,参照该公司的生产样衣进行课堂教学和模拟生产实践。以男西裤制作为例,在西裤的制作之前,每一位同学根据教师或产品的规格,参照服装公司的生产质量要求,先写出工艺制作的技术文件,包括面辅料的配置,各部位工艺制作要求,工艺流程,并根据款式特点、工艺流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较合理地排出一至二条西裤生产流水线进行制作:制作好的西裤成品一般先由学生自己进行质量分析讨论,最后请服装企业的技术专家进行“会诊”,并评定产品等级。例如:做零部件(门里襟、带袢、腰)裁剪、校片、烫衬→拷边→收省、归拔→做斜插袋→装斜插袋、做后袋布→开后袋→缝合侧缝→缝后袋布→兜袋底布→缝合下裆→缝合前后裆缝→装门里襟拉链→装串带袢和腰→勾裆缝→卷脚口边→锁扣眼、钉纽扣→整烫
2校内集中模拟实践
为了让学生适应服装企业的“流水线”操作,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学校每年都安排一定数量的校内集中摸拟实践环节。通过校内的实习工厂摸拟生产线,进一步熟悉服装生产的各个环节及具体的生产工艺流程。根据高一年级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相对较弱的实际情况,安排一年级学生停课两至三周,为下届新生裁剪、缝制被套、床单、枕套、蚊帐等简单的生活用品。根据二年级学生工艺技能相对熟练,但多为单件裁制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停课两至三周,为新生设计、裁剪、制作夏季校服和春秋季校服。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实施项目,既强化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又加强了学生流水操作技能和互相协作的能力,让学生树立学好专业技能的信心,在协作劳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针对“定单式”培养,学校每月不定期的组织学生去服装公司见习,让学生了解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等。在每年的暑假期间,由专业教师组织学生到服装公司生产“流水线”进行上机见习,使学生置身于现实工作环境中熟悉、适应真实的就业环境,培养学生较熟练的专业技能和爱岗敬业的精神。使其以一种“准员工”的使命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储备。同时,企业也定期指派技术人员来校“讲座”或技术指导,用其实际工作的经验教训直接与学生交流,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缩短了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差距。服装企业生产流水线的主要成效:
首先,有利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我们的专业开设了七八门课程,每位专业教师对自己任教的课程自我感觉良好。但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服装材料的老师叫不上面辅料的名称,更谈不上了解它们的性能;结构制图的老师画不出一套像样的工业样板;工艺制作老师做不出符合企业要求的样衣…所有这一切,都让我们的老师反思。
其次,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有利于双师教师素质的培养。双师型是指教师通过参与企业产品的开发、生产的实际操作,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师。在服装生产流水线中,教师自觉不自觉地参与到服装生产实践活动中去,在这些实践活动中,教师或多或少地接受磨砺。他们的专业技能水平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再次,有利于教师开展教科研活动,便于出成果。在服装生产流水线中,出现了一些在理论中无法预见的问题,比如针织服装缝制过程中产生针洞的问题、丝绸圆下摆卷边、面料缝头大小问题等。这些问题要求我们老师设法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灵感,形成一个产、学、研相结合的体系。在这些体系中将萌发一些新的观念、产生一些新的知识,从而产生新的课题,将这些新的课题带到专业教学中去实践去研究,就催生了新的成果。促进了学生素质的提高:
渗透了品质教育,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由于生产流水线上的单子是外贸单,所以对结构线、针距、缝头大小、款式造型等每一个细节都要严格把握,分层过关,达不到要求的,需要拆,然后重做,直到合格为止。学生在岗位上自然形成良好的质量意识和职业习惯,完成对高品质的追求。
在服装企业转型升级的今天,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希望学生能迅速适应企业的岗位需要。而在“黑板+粉笔+简单的模拟实习”的模式下是培养不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的。为了有效实现中职服装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服装企业各个岗位的特点,通过严密的教学设计,全面规划和组织教学内容,融入服装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五个要素,使服装专业知识和综合技能的学习与承担生产性任务协调起来,在承担实际生产任务的环境中全面贯彻教学内容。一方面营造出一种“真刀真枪”的服装企业生产环境,另一方面又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特点和培养目标出发,设计出符合中职院校服装专业教学需要的校内实训基地服装生产流水线,使它既有服装企业生产流水线的特征又高于企业的纯生产性要求,成为培养服装产业、行业、企业生产建设和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流水线项目教学,使学习内容不再是脱离企业生产、管理、经营、服务实际过程,而是企业或职业活动中典型的工作任务,实现了学习内容与企业实际工作的一致。项目教学的结果有外显的产品形式,不再是传统专业课程的考试答卷,而是操作和工作任务的作品或成果。这样增添了学生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让学生力争做到顶岗后就能很快胜任流水线的岗位工作,适应转岗、晋升的要求。完成由“学生”向“员工”及“企业一线管理人员”的过渡,提前适应企业的要求,为顺利就业创造有利条件,达成培养和提高学生就业素质的最终教育目的。技能人才的教学平台,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中真正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