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播音主持专业网络社科普及研究

时间:2022-12-11 02:59:3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篇播音主持专业网络社科普及研究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播音主持专业网络社科普及研究

一、利用网络进行社科普及是时代变化发展的必然产物

(1)网络的普及率逐年提高,现已成为大众获取社科信息的主要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提升至95.1%,人均周上网时长为26.4小时。现今的互联网与其他信息传播方式相比,具有极大优势,如:工具方便易得,地点灵活随意,上网时间自由支配等,快速走进百姓家庭,成为大众获取社科信息的主要来源。

(2)网络作为信息载体,能提供更好的受众体验。与传统的纸质媒体、广播电视媒体比起来,网络资源没有时间限制,融合各种媒体的表现形式,能提供给受众更生动多样的视听体验,同时信息具有更高的自主选择性、平等互动性。

(3)利用网络进行社科普及成本低廉,有利于可持续发展。传统的社科普及如讲座、展览、书刊等形式,需要场地协调、日常维护、出版印刷等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而普及面相对于网络也相当有限。现今,网络上的社科普及资源只需要一遍却能提供无限次浏览,投入少,产出高,群众只需要支付低廉的上网费用就可以不受限制地选择海量社科资料。

二、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是新时代社科普及的任务和使命

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高度重视,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并提出“让古代经典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

三、地方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实践平台建设困境

在如今的媒体融合时代,传媒产业发展异彩纷呈,但同时传统广电行业的发展受限,播音主持人才需求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都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培养也必须拓宽视野,提升新的技能培养观念,与市场接轨,做到与时俱进。融媒体环境下的应用型人才,需要在实战中提高实践应用能力。作为象牙塔内的专职教师,虽然可以根据传播学新闻学规律理论上寻找应对方式,但实战经验欠缺是无法弥补的短板。“实”无法实现,对于学生而言,实训练习内容陈旧、方法单一、无法看到应用价值,加上学生专业特性,容易造成厌学情绪蔓延,练习效率低,效果不佳。同时,地方高校的资源劣势在传媒专业显得尤为突出。传媒市场的发展离不开相对成熟的经济环境,大多数地方高校位于三线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远远无法和一二线城市相比,所能提供给传媒行业的发展空间和资源也是非常有限的。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无论是学生的自主课外实践还是学院支持的企业实践,其岗位数量和实践质量,都远不及一二线城市的传媒专业院校。因此,必须要学生、教师、学院在实战平台方面“自谋生路”。四、网络社科普及与播音主持专业实践平台融合项目实例笔者任职于南阳理工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并于2017—2018年主持建设了河南省社科普及规划项目,以“《给孩子的诗》公众网络艺术资源平台”为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调研策划后,与播音主持专业的实践教学做了融合,取得了一些经验如下:

(一)以微信平台为载体的新媒体传播方式可以锻炼播音专业学生各方面能力,并提升社科普及的效果。此课题是以“给孩子的诗”为初衷,将普及面广、交互性强、功能多元的互联网和微信公众平台引入社会科学普及的工作中,在系统分析当代儿童的认知模式、情感结构、审美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微信互联网平台的功能特点与诗歌特征,根据互联网传播特点来构建一个社科普及公众网络艺术资源平台,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力求发掘出更适合现代大众的社科普及形式,探究“手机+互联网”在社科普及中的应用实践效果。把社科普及项目的内容和形式借鉴到播音专业实践教学中后,突破了原有播音专业各个不同课程之间的界限,有助于降低实验教学成本,使学生能够体验到新媒体产品从制作到的完整流程,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反复练习,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直观的体验,切实有效提高学生的传媒素养及应变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二)浸润式的诗歌普及方式,能提高播音实践练习的质量,也对儿童的美学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是诗歌大国,自古具有“诗教”的传统,具有潜移默化地培养儿童的语文能力并能陶冶性情的作用。但如今在应试教育的各方面压力下,我国的义务教育过于强调语文的“工具”性与实用性,在学校接触的大量文学文本没有趣味性,致使如今大多数学生包括如今的大学生,失去了欣赏诗歌之美的机会,甚至对经典诗歌产生了抵触情绪。令人担忧的是,在技术的进步、多元文化的冲击下,“灰色”童谣、流行歌曲等快餐文化在悄悄蔓延。优秀诗歌教育的缺失非常令人遗憾,从某个角度体现了民族语文素养的下降。作家金波说“一个社会,没有诗的空间,是文化的荒原一个人,缺乏诗的心灵,是文化的迷失者。”本项目选取《声韵启蒙》、《唐诗三百首》中经典诗篇,其中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和民族文化基因,体现了中华民族最优美的语言,继承了古人留下的文化财富,一方面对于社科普及对象儿童来说,儿童的知识储备有限,缺乏分辨力但善于模仿,纯文本的阅读具有一定难度,通过听觉和视觉等方式,根据儿童心智的发展情况和接受能力进行诗歌教育,具有更好的效果。在“人生打底”的阶段所进行的美感教育、情感教育具有尤其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对于播音主持专业的在校大学生而言,作为在“数字化”浪潮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对于新媒体有充足的亲近感和新鲜感,但相对缺乏耐心和专注力,利用互联网、融媒体的设备及平台,提高其综合审美体验,挖掘诗词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对于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发掘媒介融合的立体元素,全面提升播音专业学生的媒介素养,扩大网络社科普及传播效果。此次社科普及项目提出建设宗旨:媒介融合的立体元素,数字时代的诗意情怀,传承发展的文化基因。整体建设过程依据所在播音与主持艺术的专业便利,以及对融媒体传播特点的已有研究,选择出包含文字、图片、音(视)频、以及网络互动的媒体融合模式。其资源平台是以手机为主要播放载体,以互联网为主要资源载体;以微信公众号及其支持的系列软件和平台为前台共享,以网络平台后台数据及微信群、微社区等交互情况为后台反馈。资源内容安排以节目包的形式,总数100期,每期包含“一诗、一乐、一画、一评、一讲”。一诗——一首诗歌,在《声律启蒙》、《唐诗三百首》这两部国学经典中选择易于儿童接受的篇目。特别是《声律启蒙》,从单字对到十一字对,节奏鲜明,声韵协调,朗朗上口,中涉及的人名、地名、典故等300多个,各种词语,特别是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等多是两两结伴而出,易于掌握。以纯粹、真挚的诵读方式录制为音(视)频形式,每期节目推送一首。一乐——一首配乐,整个风格以中国古典音乐为基调,同时融入现代元素,为诗韵增加了乐之美。一画——一副图画,将文字、音律中的美转化为视觉效果。一评——一段点评,把诗歌引申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或深入解读诗人创作的社会文化背景,再现诗词背后的故事,引导家长感悟中华诗词的精髓。一讲——一段趣味小讲,由播音专业的授课教师将普通话中常见的语音问题(特别是河南方言问题),以趣味性的方式讲授,录制为音(视)频形式,每期节目推送一段。资源内容编辑完成后在微信、喜马拉雅FM上进行线上,把生成的二维码进行线下推广,在学校、教育部门、书店、玩具店、培训中心、游乐场、张贴,同时利用准确的定位在育儿家长、教育网站、论坛、贴吧、QQ、微信朋友圈、微博等实现普及人数指数级增长,扩大普及率。以团队分工方式进行实践练习,明确分工。教师负责指导实践平台整体建设和管理,学生们根据自身特长分别锻炼了文艺作品演播能力、新媒体编辑能力、版面美化、媒体运营推广能等。

综上所述,传媒专业尤其是播音主持专业的实践教学一直是学界难点,在现今业界剧变的情况下,突破以往教学思维,充分结合媒体融合形式下传媒发展的各种新需求,构建实践平台,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服务地方政府和经济,为专业发展注入催化剂。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