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篇当代民族室内乐创作中茶文化的运用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本文在概述了当代民族室内乐的相关内容后,又从两个方面简要阐述了茶文化对当代民族室内乐创作的积极意义,还就当代民族室内乐创作中的茶文化运用现状进行了分析,最后透过《茶马》对茶文化在当代民族室内乐创作中的具体应用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我国传统的民间音乐大多是在室外进行,通常是一个露天舞台便可。尤其是古代,京剧表演、越剧演唱、采茶戏演出基本上都是在室外。因为,于古人而言,室外场所空间大可以容纳更多的人;而室内空间有限可容纳的人实在是太少。所以,我国的民族音乐往往以室外的形式呈现在观众眼前。但近年来,我国民族音乐纷纷走上了室内乐创作之路,很多经典的传统民乐在改编之后便成为了当代民族室内乐,而且还备受大众的欢迎与追捧。例如,叶国辉的《日落阳关》、郭文景的《竹枝词》、秦文琛的《群雁向远方》李博禅的《茶马》都是当代民族室内乐的优秀代表。其实,传统文化对于民族室内乐的创作大有裨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可以为其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石。所以,作为传统文化精粹的茶文化亦可成为民族室内乐创作的源泉,特别是丰富多姿的茶音乐艺术必会为民族室内乐的创作提供更多的灵感。
1当代民族室内乐的相关内容
1.1称谓介绍
我国学界对于当代民族室内乐的称谓尚未形成统一的认知,对于其具体的概念也一直处于较为模糊的状态。“当代民族室内乐”中的“当代”是指新中国成立以后一直到今天这一历史时间段。近年来,关于民族室内乐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不同的学者对其的称谓也不尽相同,吴家军将其称为“新型民族室内乐”,并认为其是“传统音乐与现代作曲技法相结合的产物”;梁文曦将其视为“以民族乐器为主体”的“当代民族室内乐”;彭志敏则从西洋乐器写作的角度将其视作“新室内乐”。学者们透过不同的视角对当代民族室内乐进行了阐述,虽然对于当代民族室内乐的称谓定义有所区别,但却不约而同地以乐器为出发点对称谓的由来进行了解释。
1.2历史源流
当代民族室内乐的雏形可以追溯至周代的“房中乐”,彼时是由后妃在内宫侍宴时所演唱的音乐,一般是依据统治者的喜好从民间音乐改编而成,娱乐色彩较为鲜明。严格来说,我国的民族室内乐应当源于明清时期的丝竹乐,作曲家在合奏乐基础上,汲取了胡登跳音乐的特性,建立了民族室内乐体裁“丝弦五重奏”模式,《田头练武》就是第一首丝弦五重奏室内民族乐作品。而后,西学东渐之下,西方音乐文化的涌入使得西洋乐器与民族乐器“杂然”处之,小提琴、萨克斯、手风琴等西洋乐器与箜篌、梆笛和椰胡形成了“中西混合”的室内乐形式。由此可知,当代民族室内乐的发展是一个从民间“自由生长”到专业创作的历程。当前,民族室内乐的创作群体主要是专业作曲家,他们以渊博的音乐知识与深厚的艺术修养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民族室内乐,为中华文化的弘扬与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
1.3理论成果
虽然当代民族室内乐的研究并未形成完整的理论框架,且其主要以散落的形式出现在音乐发展和音乐创作以及音乐文化之中,但不容置疑的是,我国当代民族室内乐的理论研究在缓慢的进程中依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目前,我国在民族室内乐研究上较有成就的有李西安、刘靖之,郭树荅、陈铭志等人。其中李西安教授建立了传统乐学理论与音乐创作体系,强调音乐创作应当以传统文化为根基不断探索新的音乐艺术形式。刘靖之先生专注于音乐史观念的探析,从音乐发展的角度对“新音乐”这一概念进行了具体的界定,对中国民族室内音乐的研究具有参考价值。郭树荅女士的关注点是我国当代民族室内乐器,提出了“新传统主义”思想,认为音乐与新的创作思维、新的乐器工具息息相关,而跨文化音乐艺术潮流下保持音乐的民族性是根本。陈明志教授则以作曲技术理论为切入点,从微观层面分析了复调与织体在现代民族室内乐中的具体运用。
2茶文化对当代民族室内乐创作的积极意义
2.1凸显民族室内乐的传统文化意蕴
众所周知,茶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融合了儒家、佛家与道家的思想精髓于一身,不仅蕴藏着广博的文化思想而且还包孕着精深的美学艺术。茶文化融入当代民族室内乐的创作中,意味着茶道思想、茶艺美学、茶德精神以及茶乐曲调等也会随之而被应用其中。其实,当代民族室内乐在西洋音乐文化的浸染下,带有明显的“西化”意识,众多优秀的民族音乐在西洋乐器的演奏下缺乏本土化意蕴,甚至会出现与西方音乐大同小异的现象。茶文化一旦注入室内民族乐的创作,作曲家可以在茶道“和”的思想影响下,以相宜的形式将传统民族音乐融入西洋乐器的室内表演,进而使得传统音乐艺术的古典雅致之美在西洋乐器的演奏下能更加鲜明。
2.2推动文化与音乐融合性发展的实现
音乐与文化不是相互对立的存在,二者是相互渗透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化作用于音乐,音乐是文化的反映。通俗来讲,音乐与文化是相通的,透过文化能知道音乐的发展态势,同样透过音乐能知晓文化所处的阶段,也就是说一定历史时期的音乐与其文化是相互适应的。但是,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其自诞生之时便被刻下了东方文化的烙印,而当代民族室内乐是在数千年之后才问世,一个代表着传统文化,一个是现代音乐的写照。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当代民族室内乐与茶文化是不同时期的文化音乐产物,二者不能交叉融合。但是,茶文化被应用到当代民族室内乐的创作则表明传统茶文化可以与现代音乐相交融。同时,茶文化又是东方文明的结晶,当代民族室内乐深受西方音乐的影响,两者的融合也是东西方音乐文化相互碰撞的结果,必会推动音乐文化融合性发展的实现。
3当代民族室内乐创作中的茶文化运用现状
3.1茶文化元素融入不足
当代民族室内乐对于茶文化的应用停留在较为浅显的阶段,茶文化元素的运用极为浅薄,除了采茶乐被改编为当代室内音乐形态之外,其他的茶文化元素并没有渗入到当代民族室内乐的创作中。茶道思想、茶学内涵以及茶美学品味都被忽视了,作曲家只是一味地从采茶音乐中找寻灵感,却没有深入地对茶文化进行分离解析。所以,当代民族室内茶乐很少有能体现茶文化思想的佳作,类似于《茶马》能凸显茶文化深沉内蕴的民族室内茶乐极少见。主要原因是作曲家对于茶文化的研究缺乏、不够全面,无法以立体化的视角对茶文化进行重新构筑,而不能游刃有余地将茶文化元素悉数纳入室内民族乐的编创之中。
3.2运用手法过于单一
当代民族室内乐一直到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才真正成形,而诞生之后又在西方音乐文化的“排挤”之下陷入了举步维艰的状态。在全球经济文化大融合的今天,国人深受国外摇滚音乐以及流行音乐的影响异常推崇现代音乐,对于本土的民族音乐则是漠然待之。民族室内乐的创作者为了迎合大众的音乐欣赏品味,通常只会采用流行音乐的编曲手法对其进行编创,进而使得我国的民族室内茶乐大多较为单一,曲调韵律的节奏变化不鲜明,乍听之下音律与流行音乐相差无几,甚至毫无传统茶文化的影子。此外,某些作曲者在利用茶文化进行民族室内乐创作时,对于茶文化的应用陷入了片面化的泥沼,亦即所有的茶文化都是以相同的方式引入其中。
4《茶马》视角下茶文化在当代民族室内乐创作中的具体运用
4.1融合茶文化的深层内涵,树立独特的美学创作观
纵观我国的当代民族室内乐鲜少有闻名于世的作品,大众耳熟能详的室内茶乐更是少之又少。究其原因,我国当代民族室内茶乐的民族化特色被稀释,虽然冠以“民族”二字,但是民族文化因子却被现代音乐文化所侵蚀,观众所接触的民族室内茶乐多是现代化意义的音乐。所以,我国的作曲家在编创民族室内茶乐时可以将茶文化的深层内涵作为立足点,以《茶马》为例对茶文化进行深入剖析,一改浅尝辄止的创作态度以深入浅出的形式对民族室内茶乐进行多角度化创新,将茶文化的“天人合一”理念与“无我”精神融入室内茶乐的创作,运用新的技法与新的音响结构形式使其能将茶文化美学思想展现得淋漓尽致。《茶马》通过传统乐器的室内演奏使观众感受到了茶文化的清扬与悲壮以及高远和大气,而这些正与中华民族的美学观相契合。因此,作曲家应当树立独具中华特色的美学创作观,不断从茶文化中汲取创作养分。
4.2借鉴采茶戏的融合路径,构建多元化的创作模式
当代民族室内乐与茶文化的融合并不是只有一条路径,编曲家可以通过不同手法运用不同的手段构建多元化的创作模式。作曲家可以从采茶戏在民族室内乐中的运用情况着手,对不同的茶文化元素采取不同的融合方式。茶艺美学思想在融于室内民族茶乐时,作曲家可以从音乐艺术的角度对进行解剖,并从中提炼出“自然清新”的美学内涵,而后将其指导民族室内茶乐的编曲。《茶马》的编曲挣脱了固有的传统茶乐框架的束缚,从多种角度展现了室内茶乐的魅力,分别运用二胡、琵琶、阮咸与古筝等多种传统乐器表现音声的穿透力。另外,作曲家也应当从采茶戏音乐的艺术因子入手,仔细研究采茶戏曲在《茶马》中的布局,关注核心音程的变化,并以此为启发明确作曲的立意,运用音程与音阶的增减来开拓民族室内茶乐的创作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