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篇文学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教师文学素养不足,文学教育的开展缺乏力度
目前许多高中语文教师由于培训学习不足、工作繁忙、精力有限或对自身教学要求较低等原因,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只是为了教学目标的达成进行备课,部分教师存在内在文学素养有所不足或缺失的现象。这样的师资现状导致教师在以文学作品为素材开展语文教学时,对学生的文学教育仅停留在照本宣科的理论层面,相应教学方法仍停留在传统应试教育的技能传授上,学生被动接受文学教育,对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涵没有深入理解和吸收,致使学生在文学素养与文学阅读思维方面得不到应有的培养和科学有序的训练。
2.对文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
学生生活的环境多为汉语环境,汉语作为学生母语存在,学生在进行语文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对比其他学科具有较小的压力。学校、家长、学生三方面对语文学科的重视程度不足,致使语文学科在高中教学科目体系中的地位较低。许多学生预习、复习、知识点拓展通常偏重于其他学科,中学教学中也存在其他科目学时高于语文课程的现象。
3.文学的地位日益边缘化
当前互联网时代,信息高速传播,快餐文化深深影响着大众,高中学生作为最活跃的群体,网络游戏与娱乐节目占据了他们主要的课余时间,对知识点的查询也由网络搜索,自发的阅读行为需要大量的时间,很少有学生选择此类学习方式。人们在注重效率与产能的今天,阅读行为大部缺失,纸质阅读文学已被边缘化,学生自发的阅读习惯培养更是无从谈起。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学教育的策略
1.提高文学教育在高中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高中文学教育要求教育部门对学生的培养体系完成顶层设计,使得高中学校提升对语文科目的重视程度,并针对当前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出台相应的政策,为高中语文教育教学工作在学科地位、学科达成目标、学科发展方向等方面提供保障。例如通过文件下发的方式,对文学教育学时比重提出要求,对文学教育在高考中的分值比重进行适当增加,在教材中适当增加文学板块专题;在高中学生文学教育培养训练方面要有一贯的、成熟的培养方向和体制。学生的文学思维培养、训练和对文学价值的重新认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校方可以通过定期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文学活动,例如文学作品朗读、文学故事讲解等方式提高学生对文学的学习兴趣和重视程度。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学素养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在备课阶段就需从教学目标出发,分析学生基础、习惯、兴趣后,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开展备课工作。教学引入环节可以通过作者简介、作者身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故事等进行教学预热。然后在课中充分、全面解读课文,并通过设问的方式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要求学生主动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教师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要求学生交流互动,实现生生间思维的碰撞与融合。在讨论结束后,教师要适时总结,对讨论过程中出现的创新性思维进行鼓励,通过文章重要段落、重要字句解读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思维和感性认知。最后通过课堂小结的方式,要求学生写下本节课的感悟和对文章的理解。例如在《出师表》实际教学中,可通过全文整体解读→学生小组讨论→学生问题提出→针对问题知识点细分讲解→学生学习感悟小结的教学过程,实现学生对古文字词、古文通假字、古文语境的掌握;实现了学生对文章核心思想的充分理解,并且不断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最后针对文章开展写作提升训练,为学生提供一个可自由发挥的舞台,在文学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在读、写、感、悟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奠定相应的文学底蕴。
3.加强学生课外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通过以写带读的方式开展课后文学文本教学。教师设定阅读范围后,要求学生在自发阅读,阅读后对文学作品产生的感悟进行总结和小结创作。帮助学生养成自主阅读习惯并在阅读中不断提高自身文学素养。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反映生活、指导生活,教师在课上时常运用情境构建法开展文学教学,在情境构建后要求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不断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感性认知。然后引导学生讲述文中存在的核心思想及阅读文章后的情感触动,最后结合自身生活实际开展现实生活化写作。实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在角色带入中有所思、有所想、有所得。综上所述,在当前个性化素质教育大环境下,教学目标转为培养学生的内在核心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重视文学教育的重要性,并通过文学作品的课堂教学引导,在教学中提高学生阅读、写作、思考等方面的能力,全面培养、训练、渗透文学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