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农村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时间:2022-08-03 03:16:5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篇农村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农村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农村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摘要:本文结合我国农村地区经济运行特点与现行经济金融统计制度,运用层次分析法,探索如何构建农村支付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对甘肃张掖的个案研究,分析县域支付服务环境特征,为下一步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向纵深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农村支付环境;评价体系;县域

2009年初,甘肃省启动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全省各级金融机构、各地方政府部门等积极参与,至2012年9月甘肃省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工作推进会在张掖市临泽县召开,会议肯定了近年来改善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工作取得的成效,至此,甘肃省便农惠农利农金融服务体系初步形成。2013年及今后,我们如何衡量近年来改善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工作水平。如何构建一套科学的、能够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甘肃省张掖市为例,结合我国农村地区经济运行特点与现行经济金融统计制度,运用多层次算法,探索改善农村地区支付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如何建立,通过对甘肃张掖个案研究,分析县域支付环境特征,为下一步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向纵深发展提供依据。

一、构建农村支付服务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方法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结合的具有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为:第一,分析待评价系统各要素,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第二,确定评价尺度,建立判断矩阵;第三,确定各层各因素对上一层因素的权重关系(判断矩阵最大特征值所对应的特征向量即为各因素的权系数);第四,计算各层要素对系统总目标的合成权重。为了考察层次分析法所得出的结果是否合理,需要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若检验通过,则可按照组合权向量表示的结果进行决策,否则需要重新考虑模型或重新构造那些一致性比率较大的成对比较矩阵。

二、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框架的构建及指标权重

(一)基本框架的构建

在全面分析影响改善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工作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把农村支付环境设定为目标层,确定宏观经济、基础设施、活动状况、人文环境、信用与法制环境等五个方面为准则层,从五个方面设置具体指标,从而构建起农村支付环境指标评价体系。

(二)指标权重测算

根据中央银行、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地方政府统计部门和甘肃省县域经济金融数据库的统计数据,及张掖市辖内各金融机构的统计数据,取得近几年数据的平均值,运用判断矩阵反复测算,得到指标权重。(见表1)

表1 县域支付环境评价指标权重表

(三)权重一致性检验

将权重指标两两成对比较得到判断矩阵A,但其不一定满足矩阵的一致性条件,这就要求对准则层的五个一级指标的权重进行一致性检验。

计算判断矩阵A的一致性指标公式:CI=(λmɑx –n)/RI(n=1~7时,RI的值依次为:

0,0,0.58,0.90,1.12,1.24,1.32),据此计算随机一致性比率CR(CR=CI/RI)。

通过对一级指标的权重进行反复测算和一致性检验,最终判断矩阵A通过一致性检验,也即表1中所求权重有效。

三、运用评价指标进行个案分析

以张掖市临泽县2012年度统计数据为例,运用表1中的各项指标权重进行县域支付环境评价。

(一)二级指标值标准化

运用公式Yi =(Xi -Xmin)/(Xmɑx-Xmin)将临泽县的25个二级指标的值标准化,如下:

A宏观经济指标值

a[7]=(0.0138,1,0.0253,0.0760,0,0.5092,0.1135),此处a中的值是将县域支付环境各定性指标定量化和定量指标标准化的结果,是支付环境评价的基础(下同)。

B基础设施指标值

b[7]=(0.0406,0,0.0493,0.1187,0.0056,1,0.0189)

C活动状况指标值

c[4]=(0.0668,0.287,0,1)

D人文环境指标值

d[7]=(0.6471,0,0.1765,0.5882,0.9118,1,0.9853)

E信用与法制环境指标值

e[7]=(0.9416,0.9485,0,0.0923,0.0424,1,0.9404)

(二)计算一级指标值

将临泽县A01至A07值,乘以各自对应的二级指标权重,所得值相加即可得临泽县一级指标宏观经济的值。同理可得基础设施、活动状况、人文环境、信用与法制环境的值。

(三)计算支付环境评价值

根据临泽县一级指标的值和各一级指标的权重测算支付环境评价值。将各一级指标的值乘以其各自所对应的指标权重,加总求和,即可得临泽县支付环境评价值0.6289。

(四)计算各县支付环境综合评价值

运用同样的方法可得张掖市辖内五县一区的支付环境评价值,按照排名顺序甘州区、临泽县、高台县、山丹县、民乐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县域支付环境评价值依次为:0.6574、0.6289、0.5359、0.5143、0.5062、0.4680。

四、结论与建议

将各样本县的现实支付环境状况(包括总体印象与实际调研结果)与测算出的支付环境评价值作对比,可以看出二者结果基本吻合。甘州区作为张掖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金融配套设施和服务齐全,人民群众的非现金结算意识明显较强。临泽县作为张掖市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首批试点县,近两年在加快县域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金融工具创新、拓宽非现金结算方式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支付环境明显优于其他各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作为民族区域自治的地区,地广人稀,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缺乏相应的金融配套设施,非现金支付结算行为不活跃,从评估值排名中也可以看出,与其他各县相比支付服务水平差距较大。而高台、山丹、民乐三县注重提升经济综合实力和素质,着力加快构建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经济体系,在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方面都不同程度的取得了政府的支持,县域支付服务环境居中,且三县差距不大。

从一级指标权重来看,权重由大到小分别为“人文环境”、“活动状况”、“信用与法制环境”、“宏观经济”、“基础设施”,其中“人文环境”、“活动状况”、“信用与法制环境”这三项的合计权重就高达86.36%。从相对应的各指标权重分布来看,改善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农村地区支付知识认知水平,激发有效需求,使农村支付环境建设由被动变主动。

一方面,坚持专门针对农村、面向农民的宣传,突出宣传的系统性和持久性,不断增进农村居民对支付知识的了解,培养农村居民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支付知识的不断普及,使广大农民切身体会到金融产品和支付结算业务带来的极大便利,必然引致对新型支付产品和服务方式的新需求,随着有效需求的上升,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主动性增强,不再被动甚至被迫的去使用非现金结算工具,将直接推动农村支付环境的发展。

(二)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强化风险防控,创建有利于农村支付服务的外部环境。

一是加强信用体系建设,预防和打击金融犯罪,在农村支付环境建设过程中,逐步完善农村地区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二是加强风险防范,确保资金安全,维护农民群众权益。农民的资金来之不易,各经营机构必须规范操作,通过业务管理、技术防范等手段提高风险防范能力,为农民群众办理支付结算业务提供安全的交易环境。三是加强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并纠正农村支付服务中的突出问题,把农村支付环境建设打造成农民的“放心工程”。

(三)了解农民需求,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和方式,将惠农、便农放在首位。

一是要充分考虑城乡差异,根据农村客户的金融需求,研发推广农民能用、好用、爱用又用得起的特色产品,特别要从尊重农村地区长期以来形成的现金支付习惯出发,选择操作简便支付工具和终端。二是切实加强调查研究,借鉴试点地区成熟的支付服务经验,推广适合当地实际需要的支付服务方式。三是加强与当地政府各部门的协调配合,推动出台有关配套支持政策,调动农村机构参与支付服务市场建设的积极性,探索如何推广支付业务,创新支付渠道。

(四)加快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加大非现金结算工具的推广应用,切实改善农村地区支付环境。

一是注重农村地区自助设备安装和维护,加快推进农村地区支付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扩大自助终端在农村地区的辐射范围;并且,对使用率偏低的银行卡自助设备进行及时调整,对需求旺盛的地区增加布放,提升自助支付服务网络的使用效率。二是创新推广适应新形式下的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把非现金支付工具推广应用贯穿于整个农村产业链条,不断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支付结算的需要;同时,在满足支付需求的基础上,加大银行贷记卡、银行汇票、承兑汇票在农村的推广使用,提高农村地区的融资能力,实现农村支付环境建设的双赢局面。

农村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乡村创业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摘要:乡村创业环境的科学评价对乡村创业者选择创业地点,地方政府部门改善创业投资环境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根据GEM(全球创业观察理论)以及要素组合研究模型,结合乡村创业活动的特点,从经济环境、政策环境、融资环境、市场环境、文化环境、教育环境和基础设施环境等方面建立了有针对性的乡村创业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结果可为后续乡村创业环境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乡村;创业环境;指标体系

创业已经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活力的源泉。农民创业是全民创业的重点,培育创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也是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农民工大批返乡,一股返乡“创业潮”正在悄然兴起。农民工返乡创业,不仅促进了乡村经济主体的充分就业,开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模式,也为乡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返乡农民工创业活动的有效开展及创业活动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各地乡村创业环境,因此,构建乡村创业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对乡村创业环境进行合理的评价及优化,对于提高返乡农民工创业成功率,促进乡村经济主体稳定就业、增收,实现乡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学者针对创业环境的构成要素展开了广泛的分析和探讨。全球创业观察(GEM)认为影响创业活动的创业环境因素主要是:金融支持、政府政策、政府项目、教育与培训、研究与开发转移、商业环境、市场开放程度、有形基础设施、文化与社会规范等九大方面。张玉利认为,创业环境是在创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要素组合,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要素。郭元源等从经济、文化、服务、环境、科教等几个方面对城市创业环境进行了分析。蔡莉从科技环境、融资环境、人才环境、政策法规环境、市场环境和文化环境等六个方面构建了区域创业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罗新阳构建了农村创业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农村创业环境=经济支撑系统(ESS)+服务支撑系统(SSS)+培训支撑系统(rrSS)+文化支撑系统(CSSI+环境支撑系统(ESS)。魏凤从经济环境、融资环境、政府项目、政府政策、服务环境、市场环境、科技环境、文化环境、自然环境等方面构建了陕西省小城镇返乡农民工的创业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国内外学者对创业环境理论展开了广泛的研究,但针对乡村创业环境的研究还很少,目前还没有完全统一的评价体系,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索。本文根据GEM(全球创业观察理论)以及要素组合研究模型,结合乡村创业活动的特点建立了有针对性的乡村创业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结果可为后续乡村创业环境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二、乡村创业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乡村创业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乡村创业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是以乡村创业的实际为基础,以乡村创业环境评价指标为依据,因此,乡村创业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应遵循以下原则。

(1)目的性。设计乡村创业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是反映乡村创业环境的水平、如何改善乡村创业环境,找出乡村创业环境的薄弱环节,并制定相应改进的措施,从而优化乡村的创业环境,促进乡村创业活动的繁荣发展。

(2)科学性。指标体系的科学性是确保评价结构准确合理的基础,即乡村创业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都应建立在科学的创新理论上,力求科学、准确地反映乡村创业环境的实际。

(3)系统性。乡村创业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作为一个系统,应能反映乡村创业环境的各个方面:经济基础、政策支持、教育培训、社会文化和物质基础等,反映乡村创业环境的基本水平。

(4)可比性。指标选择要口径一致,有利于乡村的不同时期之间、不同乡村之间的对比,以促进乡村创业活动的开展。

(5)可操作性。各项指标要求有等级分明的评价标准,并能找到适合的人员参与评价。同时还要求指标选择相对简单,做到指标少而精,利于掌握与推广。

(6)独立性原则。指各指标之间尽量不要相互包容,要保持各指标之间的独立性。避免在评价时,部分指标相互覆盖,影响评价结果的客观性。

2.乡村创业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根据GEM(全球创业观察理论)以及要素组合研究模型,在参考了大量国内外乡村创业环境理论基础上,结合乡村创业特点,本着全面性、科学性、系统性、从经济环境、政策环境、融资环境、市场环境、文化环境、教育环境和基础设施环境的原则,建立有针对性的乡村创业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共有7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为了使问卷具有合理性和可答性,问卷中的每个问题都是肯定性命题。采用5分制,专家根据自己对每个问题认同程度赋予1-5不同的分值。肯定程度越高则分值越高,表明该方面的创新或条件越好,3分为中性;3分以下为否定评价,3分以上为肯定评价。

三、乡村创业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解释

1.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是指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是影响消费者购买能力和支出模式的因素,包括收入的变化,消费支出模式的变化等。创业活动的有效开展离不开经济环境的有效支撑。在本文中,经济环境主要包括乡村的经济发达程度、村民的人均收入、人均消费支出以及投资支出等。

2.政策环境

政策环境主要是指政府在促进创业方面制定的各项扶持政策,包括政府提供的创业项目、针对创业开展的具体服务和优惠政策等。本文主要设计了政府的税收、贴息政策,政府项目支持以及政府的审批效能等几项指标来衡量政策环境。

3.金融环境

金融环境指的是新成立和成长型企业获得金融支持和资源的程度,这一指标也用于考察金融支持的质量和可利用程度。考虑到乡村金融机构的具体情况,本文中的金融环境评价主要选择了乡村金融机构的设置数量、银行贷款和民间其他借贷来测量。

4.市场环境

市场环境主要考察的是市场对新创企业的开放程度以及当地市场管理的规范化程度。本文主要从新创企业进入市场的容易程度、行业竞争情况以及产业配置情况等几个方面来设计了相应评价指标。

5.文化环境

文化环境是指与创业有关的社会意识形态、文化氛围,包括人们在追求财富、创造价值、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和心理意识。本文着重选择了对创业的包容和鼓励程度以及创业舆论宣传力度两方面来评价文化环境的优劣。

6.教育环境

教育环境指的是各个层次的教育和培训体系在创立新企业和成长型企业过程中所发挥的培训和指导作用。考虑乡村的教育体系的设置情况,本文主要从中小学创业教育开展情况、创业活动的培训、农民技术的培训等几个方面设计了评价指标。

7.基础设施环境

基础设施环境主要指可利用的有形资源的质量和获得的难易度。主要包括获得道路交通、电话、互联网和水、电、气等基础设施服务的费用分担以及这些服务获得的便利程度。

乡村创业环境直接影响着乡村创业活动的开展,尤其在当前农民工“返乡创业潮”兴起的大背景下。构建乡村创业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合理分析评价乡村创业环境现状,对于当地政府部门进一步完善政策和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提高返乡农民工创业成功率,均起到了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推动作用。

农村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

内容摘要: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同时也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是发展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保证我国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根本条件。本文从研究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作为切入点,以“共生性、现代性、效率性”为原则,构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并对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进行评价,最后提出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 金融生态环境 评价指标

对于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定义,本文认为可以引用金融生态环境的基本内涵,认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是指农村金融市场发展和运行的社会、经济、政策等因素综合构成的外部环境,它包括农村经济运行、农村金融水平发展、农村政策和农村信用水平四个方面的因素环境。因此,它既是农村金融运行的基础条件,也是农村金融运行的外部环境。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一)共生性

现代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必须着眼于农村经济的共生性。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农村金融也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因此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与农村经济应该是共生共荣、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不可分割的关系。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建设及运转最终将取决于农村经济及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从长期看,农村金融制度建设的目标是建设分工合理、功能互补、适度竞争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和低成本的现代金融制度,最大限度地满足不断增长的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金融需求,实现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现代性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必须着眼于农村金融的现代性,坚持推进农村金融现代化改革。从根本上说,农村金融的现代化不仅要求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要适应于推动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现代化,也要求农村金融自身的管理、服务、组织和理念的创新和现代化,尤其是应具备现代经营和服务理念,构建现代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发展现代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实现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三)效率性

现代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必须着眼于效率性。农村金融效率的高低是影响现代农业发展和产出增长的关键因素。当前农村金融效率低下已成为我国金融体制的“软肋”和解决“三农”问题、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目标的重要障碍。实践经验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金融效率越高,金融生态系统的平衡能力越强;经济越是落后,金融效率越低下,金融生态系统越具有脆弱性。可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和农村金融效率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因此,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应以提高农村金融市场效率为前提,从农村金融生态主体的外部生存环境出发,使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真正有效率,才能让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分析

金融生态环境是金融体系运行的外部环境,包括经济环境 、信用环境、政策环境以及金融发展水平。根据共生性、现代性和效率性原则,本文设计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是以总目标、一级目标、二级目标为三个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整个指标体系以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为目标层,一级目标和二级目标包括农村经济运行质量、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农村政策和农村信用环境4 个目标层的 12 项指标(见表1)。

(一)农村经济运行质量分析

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方面,2012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237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5%,增幅比上年提高了0.2个百分点。按现价计算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09%。在农村各部门经济结构中,农业第二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一直是最主要的,2012年占到整个农村产业增长贡献总量的60.26%,其次是农村第三产业,占27.20%。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的增长大部分是由乡镇企业提供的。在农民居民人均收入方面,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917元,比上年增长13.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7%,农民居民收入实际增速已经连续3年快于城镇居民。

在农村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增长速度一直远低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1993年以后,农村劳动力和人口外流逐渐加速,农村乡镇企业增长速度也相对放慢,农村部门在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一直处于下降状态,2012年仍然延续了这一趋势。

(二)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分析

1.农村贷款。由表2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农业信贷供给比重还是相对较低,无法根本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村金融需求,不能有效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农业信贷资金供给充足与否,对农村经济起着至关重要的资金支持作用,体现着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这几年我国农业贷款占各项贷款之比在 20%-26.2%之间,这与农业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极不匹配。农业信贷资金供给不足已经严重影响了农业发展的后劲。

2.农村金融机构盈利水平。近年来,主要涉农金融机构坚持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按照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要求,不断推进涉农金融机构改革和创新,在盈利水平上逐年上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稳步提高。表3中,涉农金融机构的资产利润率和资本利润率近三年来都有提高,反映出农村贷款质量逐年好转,涉农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不断提高。这进一步反映这几年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日益改善。

3.农村金融覆盖面。从农村金融覆盖的广度来看,具备一定数量、结构合理、种类齐全的金融机构是形成稳定、有序和可持续发展的金融生态体系环境的重要条件。通过近几年的持续努力,我国正在形成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其他组织共同组成的多层次、广覆盖、功能互补、相互协作、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农村金融服务可获得性进一步提高。全国农村金融机构由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各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担保机构、农业保险机构以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等共同构成。

(三)农村政策分析

近年来,有关部门不断加大对农村金融市场的有关政策扶持力度,针对农村金融“风险高、成本高”的突出问题,对其中农村市场中成本费用相对较高的地域、业务或机构予以税收优惠、财政补贴或激励性金融政策,通过农业保险保费财政补贴等措施以覆盖涉农金融风险。目前,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初步形成了金融、财税政策相结合的扶持政策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市场配置机制的不足,对消化金融机构历史包袱、促进深化改革和有效调动支农积极性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农村社会信用水平分析

农村不缺乏信用,而是缺乏一个完善的组织和制度保障——健全的农村信用体系。近几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大力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改善农村地区信用环境,支持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中国人民银行组织商业银行建设的全国集中统一的征信系统已基本覆盖农村地区所有从事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信息网络遍布农村地区银行类金融机构的信贷营业网点,已将大部分农村地区居民和企业的信贷信息纳入,在支持农村居民和企业融资及防范信贷风险、服务农村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建议

(一)优化农村金融信用环境,建立促进农村金融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在农村信用体系建立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长效机制,优化农村金融信用环境。一是建立农村信用信息共享机制,防范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二是建立农村金融市场的信用评价机制,构建我国农村企业信用评级和创建“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具体操作可以考虑建立一批有专业人才构成的农村信用评级机构,整合现有各征信机构和政府信用信息监控系统的相关信息等。三是建立农村金融市场激励约束和失信惩罚机制,农村信用激励约束和失信惩罚机制是指对信用良好的农村企业或个人在社会交往和经济交易方面给予鼓励和优惠;对不讲信用或违法的企业、个人给予惩戒。它是信用运行机制中的社会的、法律的监督作用机制和声誉机制的结合。

(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满足新农村建设的多样化金融需求

农村金融机构一方面应完善金融服务品种,特别是基础性信贷产品,鼓励农村金融机构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需要,进行交易工具和业务品种创新。 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入各种创新金融机构,通过有效政策让民间金融有序发展,发挥“鲶鱼效应”,加强不同金融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非正规金融的信息优势和正规金融的规模经营的成本优势,不断改善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水平与质量。最后,在农村金融发展中要加快发展农村保险、证券、租赁、风险投资等非银行金融产品和工具,形成一个包容开放农村金融市场。

(三)优化政策环境,构建合理的农村金融风险和成本分担机制

政府作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主体,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搭配直接关系到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改变金融资源配置倾向城市的不合理局面,进而形成城市金融市场和农村金融市场的良性互动机制;优化农村金融政策环境需要政策的支持。一是以扶植农村金融体系为目的的各类金融政策。在农村经济得到有效改善、直接服务于“三农”的金融机构充分发挥作用之前,仍需要政府出台一系列举措,以扶植农村金融体系的建立。二是以扶持农村经济发展为目的的各类财税政策,以及以缩小城乡贫富差距为目的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