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篇浅谈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摘要: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进一步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更加频繁。在交流合作过程中我们也急需具有高素质及综合素质的英语人才,这也对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在教授词汇语法知识的同时加强文化内容的输入,也就是说既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又要培养他们恰当的使用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我们大学英语教学培养的应该是英语语言素质和文化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这样他们才能在以后的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成功地跨越文化障碍,有效地同外国人进行跨文化的交流,从而使用好英语这个交流工具。所以在外语教学中加强文化教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意识 跨文化交际能力
1.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体现了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思维方式,我们必须通过学习语言来掌握先辈流传下来的文化[1]。同时语言也不能超越文化而独立存在。文化的发展能够推动语言的发展,语言的发展和丰富是文化发展的前提。能否成功得掌握一种语言和能否正确的理解它的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2]。所以学习一门外语,除了要掌握他的语言知识外,还应该了解该语言所反映的文化,这样才能与外国人进行更有效、无障碍的交流。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英语文化的内涵,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及能力,是我们外语教师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2.相关概念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活动。跨文化交际可以是国家之间、民族之间或是个人之见的交际活动,内容可以涉及到政治观、价值观等方面。[3]由于不同文化群体的自然环境、历史沿革以及宗教信仰的不同,他们的语言也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的表达习惯,因此外语教学除了要让学生掌握这门语言的形式,还应该让他们掌握如何得体地使用这门语言,这样才可能达到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跨文化交际意识是指对本民族文化和另一种文化的异同所表现出的自觉地反应或是某种知晓状态,也就是说在使用另外一种语言时,语言的使用者主动地用所学的该语言的表达习惯进行交流而不受母语文化的影响。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素质,这种能力要求语言的使用者不仅要掌握语言的形式,还应该掌握该语言所反映的文化规则,从而恰当、得体使用该语言进行成功交际的能力。
3. 大学英语教育面临的问题
大学英语教育是跨文化教育的重要主城部分,它不仅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一直认为学习一门语言就是学习如何正确的使用这个语言,我们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掌握该语言的词汇和语法上。至于该语言的历史文化,以及由于历史文化的差异而产生的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等内容只是简单地介绍却没有深刻的理解。其实跨文化交际包括语言、历史、文化,宗教等广泛的内容。因此我们判断是否成功地与外国人交流的标准不仅仅是词汇语法没有错误,还应该包括是否主观的意识到文化差异的存在而得体的使用这门语言。近些年来随着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的深入,英语教学中加大了文化导入以及文化教学的比重。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从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学生们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为了赢得高分,所以背单词记语法以及相关的答题技巧便成为了英语学习的主攻方向。到了大学阶段我们一再强调英语学习的目的是用来交流,英语文化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掌握这门语言和增强我们的“文化”修养。但受四六级考试、考研以及托福等考试的影响,文化的习得对于通过这些考试帮助不大,所以又很容易回到背单词做真题的老路上来。因此,如何加强文化导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要解决的问题。
4.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
以下是本人在跨文化教学中的教学实验: 实验对象是2011级测绘专业一、二班。测绘一班共有39人,其中男生32人,女生7人。测绘二班共有学生42人,其中男生32人,女生10人。在开学初的摸底考试中一班最高分为88分,最低分为52分,平均分为7052。二班最高分为90,最低分为54,平均分数为7732。在文化知识的问卷调查中一班的准确率为505。二班的准确率为562。从以上的数据上看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英语跨文化知识水平比较接近。在接下来的一学期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对测绘一班采用的是传统的英语教学法,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能力,对课文的讲解也是注重单词、语法和课文分析,对其中的文化现象只是做简单介绍而不加以扩展。
在测绘二班,除了以上的教学内容还加大了对文化知识的输入:1)课文语篇分析过程中通过对比加强文化知识的输入。例如在新编大学英语第二册,特有的禁忌一课,对于课文提到的禁忌问题好多同学在中学已经知道,但为什么是禁忌,这种禁忌是如何产生的,好多同学却不知道。这时可以利用学生生源地域差异的优势,让同学们列举一下自己家乡的习俗以及禁忌,或是自己知道的其它文化中的习俗和禁忌展开一个小讨论。通过这种对文化差异的比较,可以加强学生对本国文化以及目标语国家的文化的了解,既加深了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又激发了学生对中西文化学习的兴趣。通过对比能更得体的使用英语,同时又能在交流过程中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2)英汉习语翻译过程中文化知识的输入。作为语言的重要主城部分,习语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经过千锤百炼而积累流传下来的,它们内容丰富、言简意赅同时又反映了其民族的文化特点。英语和汉语都有丰富的习语,他们有着各自的深刻的含义。同时由于相近的生活经历,使两种文化的人民在对生活的感悟或是情感的表达上又有着相似之处。这些相近之处很多都反映在习语的意义很文化内涵上。在课本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习语,对这种习语的翻译要求我们的学生对母语文化和英语文化都要有很好的把握。例如以下习语的翻译:where there’s smoke there’s fire 译成无风不起浪;look on with folded arms 译成袖手旁观;wet behind the ears 译成乳臭未干; sheep without a shepherd 译成乌合之众等等。[4]这样的翻译既保留了英语的语言风貌又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后多搜集一些这样的习语,以免在日后的交流中把汉语习语直译成英语而导致一些笑话或不必要的误解。3)除了课本涉及到的知识外,还对文化知识做了一些补充,如英美文学简史,圣经的故事,论语英文版(节选)等。对文化知识了解的越多,学生就越能够体会汉语文化和英语文化间的差异,并在交流中主动意识到差异的存在,而避免语用失误和高分低能情况的出现[5]。
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期末验收结果如下:测绘一班期末成绩最高分为89分,最低分为60分,平均成绩732分。测绘二班最高分为91分,最低分为60分。平均成绩为787。在文化知识的问卷中一班的正确率为743。二班的正确率为971。从以上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两班的英语成绩都略有提高,但对文化知识的掌握二班同学要远远超过一班同学。
5.结论
综合以上数据,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增加对学会生的文化知识输入,确实能够提高学生们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和能力,由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没有英美文化和英美概况等文化课的设置,受课时和教学大纲的限制,占用日常的教学时间对文化差异进行系统讲解是不现实的,所以在学习课文、翻译实践等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对所涉及到的相关的文化知识点进行讲解和适当的扩充才是有目的性的、切实可行的。但非英语专业的英语考试并没有相应的文化知识考察部分,文化知识的掌握和优良的英语成绩看似并无联系。所以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掌握还是比较肤浅的,对英语文化形成的历史和社会根源也不会去做进一步研究。这样学生对英汉文化的差异也就仅仅是通过对比后简单地了解文化的异同而已,更不会站在英语文化的角度,用英语思维与外国人交流,这并不利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总之,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协调好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是一大难点。同时在测试中文化内容该如何考察等问题也有待解决。教育服务于人才培养,同时又受制于教育体制,如果教育体制不改变的话教学方法也很难有大的突破。总之大学英语教学的跨文化教育所遇到很多难题,既有来自教育本身的问题,还有学校课程设置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解决。
摘要: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不可避免的现实。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学习一种外语除了要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外,还应了解语言所反映的外国文化,以便能跨越文化障碍和与外国人进行交流信息和思想感情,进行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跨文化 大学英语 交际
前言
跨文化交际是语言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依据《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对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要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交际教学是必要的。
一、跨文化交际的概述
(一)什么是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这个概念是从英文的“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翻译过来的,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也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
跨文化的概念最早产生于美国。把它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跨文化交际并不是什么新东西,在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接触的地方就会产生跨文化交际,甚至可以说,跨文化交际的历史,就是人类本身的历史。近年来,它更加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外语教学中需要导入相关文化学习的主张也日渐受到支持,“跨文化“越来越多地成了外语教学中的一个关键词。
二、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
(一)大学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
当代美国语言学家克拉姆斯基说“语言教学就是文化教学”。“文化教学”就是对学生进行跨文化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获得丰富的文化知识,养成尊重、宽容、开放跨文化心态和客观、无偏见的跨文化观念与意识,并形成有效地跨文化交往、理解、传播等能力。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目的是积累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意识。从20世纪90年代初,“文化教育”观念逐步渗到大学英语教材中,越来越多的教材和编者认识到语言和文化的紧密联系。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则明确规定了英语教学应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文化意识的重视也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和经济设对人才的外语素质的要求正在逐步提高。
作为第二语言和外语教学必不可少的文化教学内容,跨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内容中所不应和不能脱离的文化因素的教学。所以,大学文化教学的根本原则是在语言教学的同时必须教授所谓的交际文化或跨文化交际的知识。
(二)跨文化交际意识及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跨文化意识是对本国文化与外国文化异同的敏感度,以及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的文化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大学英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应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所以说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渗透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是必要的。
第一方面:国家间文化、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本世纪,我国已是一个更加开放的社会,国际接轨的喜讯使国人振奋。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不可避免的现实。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走到一起,交际必然会出现障碍。及时有效地克服这些交际障碍是跨文化交际取得成功的关键。这对促进国际间的文化、政治、经济交流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注意加强我国英语教学中中西方跨文化交际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促进对使用英语国家文化的理解和重视,应当是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
第二方面:生活交流需要。随着国家的对外开放,乎在每个大城市都可以看到不同肤色、不要语言的人。人们生活在一起就需要相互间的交流,这种交流是基于不同文化的交流,即跨文化的交流。在跨文化的交际中,交际的双方若不能进入同一种文化背景,就容易产生不解和误解,从而使交际失败。
托马斯(Thomas)指出“语法错误从表面就可以看出,受话者很容易看出这种错误。这种错误一旦发现受话者就会认为对方缺乏足够的语言知识,因此可以得到谅解。语言失误却不会被像语法失误那样看待,如果一个能说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他很可能被认为缺乏礼貌或不友好,他在交际中的失误不会被归咎于语言能力的缺乏,而被归咎于他的粗鲁或敌意。”
不同的语言环境、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不同的语境因素,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因此,在交际中,人们总是喜欢用自己说话习惯和方式去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作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误解或障碍。就这要求广大英语教师要把跨文化教育列入英语教育的重要环节。
三、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我们英语教师应该是促进跨文化交际的使者,与以往把掌握语言基本知识和技能放在课程任务或教学目的的首位不同,英语教师应该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应把介绍外国的文化渗透到每一节外语课堂的教学中。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大学英语教学中,要充分认识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学生对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相应的了解,提高学生对中外文化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下面几个具体方面着手进行:
①利用现行教材,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当代流行的大学英语教材不再是一个知识面单一的独立个体,而是赋予了很多文化因素。从教材中,可以使学生了解和培养外国文化、政治、经济等意识。
②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除了使用内容比较丰富的教材外,课堂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学生进行语言交际的模拟舞台。通过这个模拟舞台,学生可以带着从课本上学到的知识直接走向社会,投入到真正的跨文化交际中。
③利用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英语老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外活动,给学生创造了解英语文化,培养交际能力的机会。如举行一些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辩论赛,组织学生就某一个文化现象、文化内容进行英语演讲、辩论,举办戏剧表演活动,可以以课本剧为依托,鼓动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创新。还可以举办英语角、英语沙龙、专题讲座和外语影视或音乐欣赏会。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英语国家的学习、生活、工作等状况。从而能真正感受西方文化,进入跨文化的欣赏和交际中。
摘要:现阶段,随着我国国际化进程的加快,能够与国外朋友进行准确、恰当的交流,并能够进行跨国文化的传播人才越来越为社会需要。这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中,笔者浅要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究了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意识;能力;培养
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目标之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提升其文化知识以及跨文化意识。可是,现阶段大部分大学生个人的外国文化知识并不能系统地、充足地帮助他们解决对外交流中出现的问题。而作为语言,其在文化组成、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的角色作用,其是实现不同信念、信条以及价值观传递最为主要的方式,是根植于文化背景当中的重要积淀。文化与语言彼此影响,这让语言成为重要的文化沟通和交流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也成为进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提升学生语言学习水平,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应当成为教师所做的重要工作。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过于看重分数的考试机制
当前大学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更重要的是依照学分来进行评定,尤其就英语学习来说,对于学分的重视度则更甚。高校英语的学习主要集中在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而此时也是必修课程较多的时间段,英语作为一门基础学科需要与其他必修学科均分这段有限的时间。这就造成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注重的是教学任务的完成,对于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培养则容易出现疏忽。并且,学分制度的考试机制也让学生更加注重是否达到学分要求,对于自身跨文化素质的培养则难以有效关注。
(二)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观念的影响
在学校教学机制以及教师考核标准等一系列客观因素的影响下,教师无法效仿西方教育的策略,教师无力挣脱教学制度这一枷锁,并一味固守自身坚持不变的教学观念。大学英语教师继续沿袭传统教学的方式和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有意识地去激发学生去探索语言背后的文化的热情。另外,学生本身对于“跨文化交际”这一概念没有任何理解,经过多年的应试教育,学生似乎成为了做试卷的“机器”以及分数的“傀儡”,对于跨文化的理解不够。
(三)教师跨文化实践不足
高校中的教师很多具有较为深厚的理论知识,但是涉及到的实践经验则略显不足,尤其对于新入职的教师来说更是如此。这就让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更多的还是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无法为学生的跨文化沟通的实践提供指导,对于学生跨文化沟通的意识培养和实践开展产生了阻碍。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策略
(一)改革考核机制,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
语言的学习绝非仅仅为了得到较高的分数,其更加重要的应当是实践中的应用。因此,高校要改变现存的学分考核机制,引入跨文化交际课程,让学生可以毫无顾虑地与“国际友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同时,高校还需要对教材进行修订,将更多地实用性内容纳入其中,开展更多的实践课程教学,让学生能够走入实践生活中,在实践中敢于与外国人进行沟通,敢于进行文化的传播。
(二)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
仅仅依靠课堂几十分钟无法真正培养具有跨文化意识的学生。就语言学习而言,其并没有固定的学习套路和公式,其更加需要长时间的知识积累和运用。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亦是如此,简单的课堂英语学习时间远远不够。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在课外搜索信息,通过学习、娱乐等形式潜移默化地培养自身跨文化知识,提升学生的跨文化学习意识。在课外可利用的方法、工具有很多种,比如阅读英文名著便是非常好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从这些原汁原味的文学经典中了解到当地的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并在生活中可以对其进行灵活的应用。
(三)打造具有跨文化意识的大学英语教师队伍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者以及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在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一定角度来说,教师自身的观念是大学生跨文化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是前提。首先,高校要提高对大学英语教师招聘的门槛,优先聘用有国外留学经验或者在高等学府受过教育的毕业生。其次,高校要注重培养教师的跨文化实践教学能力,必要的情况下还可以让教师去外国学习,出国参观,让教师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达到思想意识的转化,让教师自觉主动向着跨文化意识教学方面靠近。
三、结语
大学生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其需要教师不断改革教学方式,不断创新教学措施,从而让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广大英语教师还要站在时展的背景下,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跨文化素养,通过自身魅力的展现影响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
摘 要:语言和文化息息相关。大学英语教学在强调学生掌握语言知识的同时,还应把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和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本文介绍了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培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培养的策略和办法,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
关键词: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策略
一、跨文化交际的定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个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交流日益频繁,与来自不同国家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人进行的沟通交流就称之为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在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交际所需要的能力,即在具体的语境中合适和有效的交际行为能力。西方的许多语言学家早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提出了语言和文化的不可分割性。美国语言学家Sapir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的传统和信念。”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缺一不可的。董亚芬指出:“任何一种民族语言都是该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在语言材料中,篇章、句子甚至每个词无不包含着本民族的文化信息。”《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规定:“大学英语教学还应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加深对世界的了解,借鉴和吸收世界文化的精华,提高文化素养。文化和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促进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规定: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由此可见,文化和语言密不可分,英语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并不是简单的语法、词汇学习过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基本语言技能,更重要的是把英语国家的文化渗透到教学中,在教学中不断引入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和思维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及必要性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培养的现状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流、交际的能力。交际能力分为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和策略能力。这四种能力是相辅相成的。但是在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社会语言能力的培养,简单地说,就是学生不能够在不同的交际场合中根据话题、说话者身份和交际目的等因素恰当地理解和表达话语,即缺乏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交流日益频繁,学生不可避免地需要与来自不同国家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沟通交流,这就称之为跨文化交际。然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着文化上的差异,如果不了解对方国家的文化、风俗、习惯,在交际过程中就会不可避免地遇到文化障碍,从而产生文化冲突(cultural conflict),甚至文化休克现象(cultural shock)。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体制和考试的制约
由于中国英语教学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内注重应试教育,主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过分强调学生对语音、语法和词汇的掌握,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听说能力的培养。大学英语教学更多地是为了学生的四、六级考试服务,在英语课堂中,只重视语言点语法点的讲授,导致学生错误地认为词汇、语法就是英语学习的重要部分,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教学。
(二)教师观念及自身素质的制约
与许多西方国家相比较,我国的高等教育对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研究和教学起步较晚,并且由于种种原因,发展较为缓慢。教师的教学观念直接影响教学的方式、内容和成效。大学英语教师如果不能很好地掌握中西文化的特色和差异,就很难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很好地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然而,我国目前在高等院校中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师具有海外留学经验和海外生活经验的较少。大学英语教师缺乏海外工作学习生活经验的现状就导致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不能够生动形象地讲授英语国家的风俗文化和文化差异的各种现象,从而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三)大学生英语学习心态的制约
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生绝大多数来自于应试教育地区,虽然国家推行素质教育已经很多年了,但是实际上,在现行的考试体制的制约之下,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还是非常严重的。不少学生误以为学习英语就是学习语法和词汇。从中学开始的英语教学中,词汇、语法、句型都是学生英语学习的重中之重,而未重视英语的交际功能。应试教育深深地影响了学生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加之学生的成长环境相对比较封闭、单一,缺乏跨文化交际的环境和机会。进入大学以后,学生的英语学习目的十分明确,就是为了考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获得等级证书,因此学生只愿意重视语言知识的积累,而忽视或者根本不了解学习语言的意义,导致学生对跨文化交际教学活动产生一种抵触情绪,制约了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材料的制约
目前,大学英语选用的教材都包括读写教程、听说教程和综合训练,但是在每周只有4-6节课的情况下,绝大多数的学校都把教学重点放在了综合教程上。虽然不同的出版社出版的教材都宣称兼顾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但是除了继续强调语言点、语法点之外,并没有系统地介绍英语国家文化,也无太多的文化对比性的体现。
四、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策略和有效方法
(一)转变教师观念,提升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
《论语》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上怎样教授英语,将影响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认可程度。如果课堂上教师只注重于讲解词汇、语法、句型,那么相应地,学生也只会重点学习词汇、语法、句型,从而忽略了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的交际功能。所以,大学英语教师要不断增强对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的了解,增强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文化输出,鼓励学生进行文化差异的对比,从而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大学英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这将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例如,理工科学生对自然科学比较感兴趣,教师就应了解其中涉及的外国科学家或者相关人物,从而展开对该国风俗文化的介绍,对相应的外国文化进行学习,培养学生对外国文化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和跨文化交际的兴趣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交流日益频繁,大学生更是不可避免地与来自不同国家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沟通交流。但是很多学生经过初高中的英语学习之后,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认为学习英语只是学习词汇和语法,而不重视文化的学习和语言的运用,因此,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采取各种办法来激发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兴趣和求知欲尤为重要。兴趣是学习的最好的动力。只有学生对英语学习有浓厚的兴趣,才能把课堂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发挥到最大限度。
(三)课堂教学方面
1.课前预习,了解相关背景知识。要求学生在课前通过各种渠道查阅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例如:《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第一册中的翻译练习部分是关于西方国家的Christmas 和 中国的The Mid-Autumn Festival两个节日的。在讲解这部分练习之前,教师要求学生查阅与这两个节日的相关资料,比较这两个节日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之后再扩展到西方国家和中国的其他重要节日的比较。这样,通过收集、查阅资料,学生就能增进对西方国家和中国的文化知识的了解。
2.课堂讨论,激发学生兴趣和思辨能力。学生通过收集、查阅资料,已经对相关的背景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课堂上,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与全班同学进行分享。学生经过了课前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上的分享就变得更加得流畅、自信,特别是对于性格比较内向、语言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这种有准备的发言就会让他们受到鼓舞,增强学好英语的信心。另外,各个小组收集到的材料、分享发言的角度肯定有所不同,这就能够让学生取长补短,进一步完善对于所布置话题的知识的了解。
(四)创设第二课堂,鼓励学生主动进行跨文化交际
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十分有限,所以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是远远不够的。营造一个英语学习环境对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是非常重要的。大学英语教学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来进行第二课堂活动,例如,英语角、英语学习沙龙、英语文化节、英语话剧等,使学生能够沉浸在英语学习的氛围之中,感受不同国家的文化,这些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跨文化交际和掌握跨文化交际的技巧。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来接触、了解优秀的英语国家文学作品,进行广泛的阅读,观看反应中西文化差异的影视作品(例如《推手》和《刮痧》),在阅读和欣赏影片中汲取文化知识,提升文化素养,以扩宽学生的视野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举个简单的例子:
――“Your necklace is pretty !”
――“No, no!”
――“Your necklace is pretty!”
――“Thank you!”
一则简单的对话反映出,只是回答的不同就能看出说话者是否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是否掌握了跨文化交际的技巧。学生从“No”到“Thank you”的过程就是了解跨文化交际、掌握跨文化交际技巧的过程。
(五)教学材料选择方面
我国传统的大学英语教材侧重培养学生的语法结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而忽视了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大学英语教材的选择要充分考虑时展和九零后大学生的特点,选材要有丰富的时代气息,应涵盖英语国家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历史等不同方面。教材内容应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要用鲜活的事例来展示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文化感知力和理解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五、结语
仅仅掌握一国的语言并不意味着能够同使用该语言的人进行交际。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要真正学好英语是不可能的。文化和语言相辅相成。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在教授学生语言知识的同时,还应把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和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从而真正体现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目标,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
【摘要】语言与文化是密切相关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英语教学应有利于学生理解外国文化,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理解,进而拓展文化视野,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初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英语教学 文化意识 跨文化交际能力 培养
我国中学英语教学长期以来比较注重语言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随着我国对外交际日益增长的需要,英语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已经成为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文化意识的教学目标也作了明确规定:英语教学应有利于学生理解外国文化,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理解,进而拓展文化视野,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初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英语教学的目的是进行跨文化交际,培养在具有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交际的人才。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结合自己十多年的英语教学实践,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一、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对外交往日益频繁,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广泛,特别是社会信息化提高,国际互联网的开通使更多的人足不出户便涉及到跨文化交际。中国成功地加入WTO后,国际市场对能用英语熟练有效地进行交际的复合型人才的大量需求给外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外语教育界,广大师生也充分认识到语言能力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才是外语教育的最终目的,而跨文化交际意识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前提。所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有其现实意义。
二、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策略
(一)、重视文化导入
在英语教学中光传授语言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重视文化导入,重视跨文化意识的渗透,告诉学生中西文化的差异和西方的一些禁忌风俗等,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例如:在美国,一位留学生因听不懂美国人的口语“Freeze!”而被枪杀。“Freeze!”意为“站住”、“不许动”,在美国是尽人皆知的日常用语。想必这位留学生学过“Freeze”的基本含义“冰冻”、“结冰”,但由于不了解该词在美国的文化含义,以至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个惨痛的教训很值得我们深思:如果这位留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了解得多些,就不会遭受
这样的不幸了。再如:在中国,我们常用“你上哪儿?”“你吃饭了吗”“你在干什么?”等作为问候语,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常以询问别人的私事来表示关心别人。而英美文化不喜欢别人询问私事。如果我们不了解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将这些问候语译成英语:“Whereareyougoing?”“Havey-ouhadyourmeal?”“Whatareyoudomg?”这不但会造成交际障碍或中断,出现文化错误,甚至“文化休克”(cultureshock),还会引起他们的不愉快,这样就达不到跨文化交际的效果。
(二)、教学中注重介绍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
词汇是语言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是文化负载最重大的部分。在英语学习中词汇学习占据了最重要的一部分,而且大量英语单词、短语、成语都具有和英语文化密切相关的内容。PeterTrudjill在《社会语言学》一书中指出:“一个社会所用语言中的词汇体现出该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差别。所以在平时教学中应注意介绍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了解一些这方面的文化知识,有助于学生对英语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而且,英语词汇在长期的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意义。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可以防止学生单纯从词汇本身做主观评价。新目标教材中有很多与文化有关的词汇可挖掘,如“name,old,dog,tea,breakfast,lookout,sports,Christmas”
以及表示颜色的词汇等。对这些具有文化背景意义的词汇,教师除讲清其概念意义外,还要介绍它们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有时还可适当扩展其知识内容,顺便将一些相关的外国风俗习惯等。以“dog”一词为例,在语义上,中国的“狗”与英美国家的“狗”没有区别,但两个文化群体里的“狗”的文化意义又相差甚远。“狗”一字在中国人看来常是贬义的,汉语中常用“走狗”、“丧家犬”、“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等来表达人们对狗憎恶的情感。但是英语国家的人对狗的看法与我们截然不同,他们认为“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忠诚可靠。所以“dog”在英语中往往含有褒义,如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aluckydog(幸运儿);topdog(重要的人)。在教学中还要教给学生这些词、句经常使用的场合,使学生会正确使用。在以后的课上,我又有意识地提到“aluckydog”,再看学生的反应,他们再也不会理解成“幸运狗”了。遇到有同学交上好运时,他们也会来上一句:Youarealuckydog.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具有文化背景意义的词汇,教师应给予介绍,使学生真正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三)、从课文中寻求有关文化背景知识和信息
英语教材选材广泛,内容丰富,不少课文涉及英语国家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识。在课文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让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学习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还要引导学生随时随地地寻求其中的文化信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例如,在讲授(新目标)九年级的Unitl2You’resup-posedtoshakehands.时,我们就可以将西方的初次见面方式、餐桌礼仪(tablemanners)和时间观念渗透到教学中,加深对西方文化的了解。Forexample,inJapanandKorea,they’re-suoposedtoboweachotherwhentheymeetsomeoneforthefirsttime.AndinBrazil,theyaresupposedtokisswhent-heymeetsomeoneforthefirsttime.However,inChina,weoften-shakehandswhenwemeetsomeoneforthefirsttime.InJapan,sometimesitispolitetomakenoisewhenyou’reeating,especially-whenyou’reeatingnoodlesinJapan.Itshowsthatyoulikethe-food,butintheUnitedStatesitisimpolitetodothat.InFranceitis-veryrudetosayyouarefullifyoudon ’twantanymorefood。youshouldiustsay,“Itwasdelicious.”InColombian,peo-pleareprettyrelaxedabouttime,butinSwitzerland,itisveryim-portanttobeontime.Forexample,ifsomeoneinvitesyou-tomeetthemat4:00,youhavetobethereat400.Ifyou’reevenfif-teenminuteslate,yourfriendmaygetangry.再如,在讲授JEFC教材第二册(下)的Unitl5WhatDoEnglishPeopleEat?时,我们就可以将西方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生活方式渗透到教学中,增加对西方社会的了解。在西方,人们将“成功”作为人生的一大追求,他们爱工作,视时间为金钱,所以大街上人们都行走匆匆,过着快节奏的生活,以致“吃饭”问题在他们看来倒显得无足轻重了,这与我国“民以食为天”的传统观念是不同的。
教材里还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文化信息,如:西方节日习俗、中西方对待老人的不同态度、西方人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精神等等,在学习有关课文时,除了运用“对比法”、多媒体手段以外,还可以采取让学生讨论或上网查找资料等方法,逐一让学生了解。同时,通过这些方法也培养了学生有意识地运用文化背景知识的能力。实践证明,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越丰富,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就越强,学习英语的信心也就越足。
(四)、利用直观化教学手段,体验异国的文化氛围
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教学手段,创造一个文化语言环境,能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体验异国的文化氛围。可以通过收集和利用一些有关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获得较为直观的文化知识,了解外国艺术、雕刻、建筑风格和风土人情。利用电影和电视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情况:各阶层人们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样的房子,如何跟朋友交往,进行什么娱乐活动,什么节日对他们最重要,在节日如何庆祝,以及说话的表情、手势等。如在英美等国家,人们举行葬礼时一般穿黑色礼服,表示庄重和对死者的哀悼;而在中国,人们多穿白戴孝表示对亲人死者的怀念。在英美等国家恰好相反,人们举行婚礼时,新娘一定要穿白色,以示“纯洁高贵”,而中国的新娘一般多穿红色,以示“吉祥幸福”。这样富有情趣的对比观察,有利于学生体验和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排除民族文化差异的偏见,培养尊重他人的民族习惯,以期达到语言、情感上的沟通。此外,还可以组织英语角、英语知识讲座、英语晚会、开展无汉语日、节日主题活动、英语短剧表演等活动形式渗透英语文化意识,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结束语
实现跨文化交流是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全面提高外语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外语语用能力,是中国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因此,我们英语教师必须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在日常的语言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提高跨文化教学重要性的认识,紧跟世界教育的发展方向,大胆探索跨文化教学,做到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的有机结合,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