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小学生数学实践能力培养探析

时间:2022-07-31 03:23:5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篇小学生数学实践能力培养探析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小学生数学实践能力培养探析

小学生数学实践能力培养探析:浅谈小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摘要】数学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使学生在知识应用的过程中队所学知识形成深刻的理解。

【关键词】数学知识 生活实际 应用

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使他们在知识的学习与应用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形成深刻的理解,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建构的是可以应用的灵活的知识,而不是呆板的书本知识。当学生理解了一个数学知识,又能自觉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探索这一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时,若能使之成为良性循环,他们将受用终身。

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探索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呢?

1.从生活实际中引入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自己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本身就是融为一体的。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是这样导入的:教师问学生“在生活中,你们见到过哪些物体上有圆”?学生举了很多例子:圆桌的桌面是圆的,一元钱硬币的面是圆的,光盘是圆的,汽车的轮胎是圆的……教师又问:“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而不做成正方形的和椭圆形的?”学生回答:“做成正方形和椭圆形的车轮滚动起来就不平稳。”“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车轮滚动起来就平稳呢?”教师的追问令学生难以用学过的知识做出科学、准确的回答。教师就此引入新课:“今天研究了圆的特征,同学们就会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学生带着寻求实际问题答案的急切心情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教师善于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现象,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背景出发,使学生看到所学的数学知识就是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体会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极大兴趣,达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

2.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教师不仅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在学生的实际中引入数学知识把生活问题数学化,而且要善于把课堂中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以实现通过知识的运用、实际问题的解决,又能反向促进学生对知识更深层理解的目的。

如在讲究“圆的认识”后,教师用计算机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这样一个活动情境:学生站成一横排帮投沙包的游戏。教师问:“这样站你们有什么想法?”学生说:“这样站队不公平。”教师接着问:“怎样站队才公平?”学生应用刚学的同圆半径相等的知识说出应该围投沙包的目标站成一个圆,或固定好投包的站立点排成纵队一个人投完后下边的人再依次投,这样距离相同才保证了竞赛相同才保证了竞赛的公平性。

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体现了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了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体现了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运用数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

数学教学要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向实践,即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说,学生的数学能力不仅仅在于他们掌握数学知识的多少,也不在于他们能解决多少道数学难题,而是看他们能否把所学的数学知识、思维方式迁移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形成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是加强数学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良好途径。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通过实践,可使学生直接体验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教师不仅要注意从生活实际中引入数学知识,还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增加实践活动的机会,达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

小学生数学实践能力培养探析:浅析对小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摘要:教学反思是教师在平时对自己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成功与失败、亮点与遗憾以及瞬间的灵感进行总结分析、学习完善的活动,因此,教师通过坚持撰写教学反思,不仅可以在反思中解难,在反思中完善,在反思中提高,在反思中成长,还能为自己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关键词:小学数学 实践能力 培养

在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教材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能使学生成为认知的主体,从而掌握数学知识。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建构的是可以应用的灵活的知识,而不是呆板的书本知识。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探索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呢?

一、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标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时时处处有数学。通过学生了解、熟悉的社会实际问题,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新课开始,在教学中想方设法触及学生的情绪领域,唤起学生心灵的共鸣,让学生在内部情感的驱动下产生学习兴趣。教学“百分数的认识”时,我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报纸、广播、电视中有关百分数的信息,上课开始即以采访新闻会的形式由学生摘录的信息:“我国目前共发射N颗返回式卫星,回收率百分之一百”,“今年粮食丰收已成定局,比去年增长百分之十以上”,“改革开放使我国城镇居民实际消费水平每年提高百分之五点四”……使学生感受到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经常要用到百分数,激发了学生学好这一部分知识的愿望。我在进行“圆柱的体积”教学时,先复习了长方形、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再引导学生沟通了这两种形体在体积计算上的共同之处——都可以用底面积乘以高来计算。这时我拿出圆柱体让学生想象圆柱的体积应怎样求,学生分别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即由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用底面积乘以高来计算想到圆柱的体积也可以用底面积乘以高来求。

在新课引入中,我还采用讲故事、猜一猜等形式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学习知识。

二、从生活实际中引入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自己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本身就是融为一体的。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可以这样导入:教师问学生“在生活中,你们见到过哪些物体上有圆”?学生举了很多例子:圆桌的桌面是圆的,一元钱硬币的面是圆的,光盘是圆的,汽车的轮胎是圆的……教师又问:“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而不做成正方形的和椭圆形的?”学生回答:“做成正方形和椭圆形的车轮滚动起来就不平稳。”“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车轮滚动起来就平稳呢?”教师的追问令学生难以用学过的知识做出科学、准确的回答。教师就此引入新课:“今天研究了圆的特征,同学们就会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学生带着寻求实际问题答案的急切心情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教师善于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现象,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背景出发,使学生看到所学的数学知识就是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体会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极大兴趣,达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

三、精心组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数学教学最终以使学生能够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为目的。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后,教师应注重知识的课外延伸,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真正使知识转化为能力。课后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落到实处。

例如在教学“组合图形面积计算”后,可要求学生设计自己小卧室装修的费用问题。让他们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摸索,预算卧室装修费用必须知道哪些数据,经过哪些步骤。通过个人摸索、生生合作、教师指导,学生懂得预算装修费用需要经过四个步骤:①先测量有关数据;②估算出房屋装修的面积;③到市场上了解装修材料价格;④运用“单价×面积=总价”的数量关系式预算装修费用。只有让学生多做有创意的实践作业,多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培养强烈的应用数学的意识,使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距离在学生心目中大大缩短。例如,教学“长方形面积”一课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回家量一量家里房屋客厅的长和宽,再测量一块地砖的长和宽,最后算一算客厅里铺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块?如果一块地砖60元钱,一共需要多少钱? 又如:面对低年级的学生,教师还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身高多少? 体重多少?你比你的同位高/矮多少?引导他们去量一量,称一称, 算一算,让他们从实践中悟出生活离不开数学的道理。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乐趣,让数学走向生活。

我认为通过实践,可使学生直接体验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教师不仅要注意从生活实际中引入数学知识,还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增加实践活动的机会,达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

总之,实践是认识的源泉。通过实践,可使学生直接体验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非常之重要的一项任务。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通过学生自身在实践中富有创造意识的积极探求,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从而最终获得成功。教师不仅要注意从生活实际中引入数学知识,还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增加实践活动的机会,达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

小学生数学实践能力培养探析:从生活中提高小学生数学的实践能力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新大纲要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文主要论述如何把学生的生活实际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加大课改力度,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关键词:生活实际;兴趣;实践

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使他们在知识的学习与应用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形成深刻的理解,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建构的是可以应用的灵活的知识,而不是呆板的书本知识。当学生理解了一个数学知识,又能自觉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探索这一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时,若能使之成为良性循环,他们将受用终身。

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探索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呢?

一、联系生活实际,孕育学习兴趣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在教学前可引导学生搜集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

例如,在教学“利息”前,我让学生做了两个准备工作:一是到银行存一次钱,二是调查一下一年期、二年期、三年期的年利率分别是多少。学生交头接耳、跃跃欲试、对即将要学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后,他们或邀同学,或邀父母,或独立操作,兴致盎然的完成了这一 特殊的作业。上课的时候,学生们纷纷带来了他们的存单,还七嘴八舌的告诉我他们的发现:自己回家与父母以前的存单比较了一下,发现利率下调了;甚至还有同学告诉我他还计算了一下,发现存单上填写的本息合计少了,是不是银行弄错了……这样,既避免了利息的教学公式化,又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事实证明,如果教师做个有心人,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的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就会产生亲切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例如:上学时可让学生估算一下到校需多少时间,以免迟到;外出旅游估算一下要带多少钱,才够回来等等。

二、联系生活实际,引入所学习的数学知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自己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本身就是融为一体的。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是这样导入的:教师问学生“在生活中,你们见到过哪些物体上有圆”?学生举了很多例子:圆桌的桌面是圆的,一元钱硬币的面是圆的,光盘是圆的,汽车的轮胎是圆的……教师又问:“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而不做成正方形的和椭圆形的?”学生回答:“做成正方形和椭圆形的车轮滚动起来就不平稳。”“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车轮滚动起来就平稳呢?”教师的追问令学生难以用学过的知识做出科学、准确的回答。教师就此引入新课:“今天研究了圆的特征,同学们就会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学生带着寻求实际问题答案的急切心情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教师善于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现象,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背景出发,使学生看到所学的数学知识就是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体会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极大兴趣,达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

三、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就是通过将数学教材中枯糙、脱离学生实际的数学知识还原,取之于学生生活实践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新版的小学数学课本也正朝这个方向在努力,在教学中,我尤为重视。

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以学生熟悉的,并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取代脱离生产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如在教学第六册”归一应用题”例一时,我把教材中的题目“一辆汽车3小时行120千米。照这样计算,5小时行多少千米?”作为“试一试”,之前,以“小明买4本笔记本用去了16元,照这样计算,买6本笔记本需要多少钱?”由于要知道“买6本笔记本需要多少钱,必须先知道笔记本的单价”这一认识是学生生活经验中早已具备的,因而在解答时,更显得得心应手。又如,在教学第六册例3“挖一条水渠,计划每天挖30米,8天挖完。实际每天挖40米,实际每天挖多少米?”,我在教学时也将例题作了一点修改“小明家夏天吃冷饮,一家人计划每天吃3块,30天吃完,实际每天吃了5块,实际几天吃完?”由于要求“实际几天吃完,必须知道冷饮有多少块”这又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在解答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兴趣盎然,思维也活跃了。又如我班组织春游活动前,我让学生以小队为单位,每人拿出零用钱,一起到商场购物后,再把这编成不同的应用题,同学间相互解答,有的同学编成“我们小队有7位同学,每人拿出5元钱后去联华超市购物,买掉矿泉水7瓶,每瓶 2元,还可以买什么?”“我们小队8位同学,一共有50元钱,买了面包8个,每个1元,买了橘子3斤,每斤2元6角,买了……”在同学们的自己编题,自己解答中,他们的数学思维、数学解题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这是他们在玩中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所以,兴致颇高。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通过实践,可使学生直接体验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教师不仅要注意从生活实际中引入数学知识,还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增加实践活动的机会,达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

小学生数学实践能力培养探析:培养小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策略

实践活动的形式有操作、观察、讨论、合作学习、猜想、画图等,是多种多样的,到社会上调查、收集数据、提出问题、建构模型、解决问题等也是数学实践活动。开展实践活动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学习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看待周围的客观事物,用数学的方法去处理、解决身边的问题。

一、将数学与生活进行密切的联系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版)》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学生对有现实背景的数学更感兴趣),教师必须深入挖掘生活中可以利用的数学资源,充分借助儿童的生活背景开展生动有趣、直观的数学活动,以丰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体验,并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生活场景的安排、问题的设置都应与儿童的实际水平、认知规律相符合,难度要适宜。实践活动素材不应拘泥于教材。教材只是蓝本,大量的活动素材应从学生日常生活中选取。将生活引入数学,一定要讲究实效,防止生搬硬套,流于形式。数学提供了观察和感知现实世界的途径,也提供了探索新的虚构世界的方法。在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同时,也千万不要忽略了数学本身的实践。

二、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有机结合

我们所说的实践,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模仿,而是以操作性、合作性、探究性、创造性为特征的探索行为。教学中应以“开放题”为切入点,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为突破口,努力实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

1.利用“开放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开放性问题是相对于传统的封闭题而言的一种题型,就是指给学生形成了较大的认知空隙的问题。所谓认知空隙是指问题的条件、结果或解答方法存在不明确的地方,需要积极地开展操作、猜测、假设、推理、验证等探索性思维活动来填补,才能完成认知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开放性问题和“解决问题”中的问题是一致的。

强调在教学中要设计开放性问题,并不是一味地排斥传统的封闭题,不是绝对地否认做适量的基本练习的作用。但过多的封闭练习,必定会限制学生思维的开阔性和灵活性。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2]。编制开放题的关键在于制造认知空隙,拓宽学生的思维活动空间。这种认知空隙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太大学生无力填补,会挫伤积极性;太小则不利于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创造性。编制开放题,一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1条件开放,是指条件多余或不充分,要求学生对现有条件进行重组、筛选、补充。

1.2结论开放,是指学生解答时联系实际考虑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得出不同的答案,有效地引导学生摆脱“答案唯一”的僵化思维模式。

1.3解题策略开放,是指学生解题过程中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和策略,来寻求答案,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2.保障探索活动的顺利有效

学习不仅是一个知识的积累过程,更是一个科学的探索过程。教师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求异思维,提倡算法的多样化、解题思路的多元化,决不能将其中的一种所谓的“好方法”强加给学生作为必须使用的方法,约束学生的思维。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敞开心扉,敢想、敢说、敢做,去探索,去发现。

为了消除探索活动的障碍,使探索活动更为顺利,更为有效,教师必须指导方法。探索活动的方法是一个综合体,包括方方面面很多要素,尤其以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最为重要。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贯穿在数学知识、法则、公式、定律之中的。它是人们通过思维活动后得到的理性认识,形成的一种观念性的结果。它比数学知识、法则、公式、定律本身更重要。在小学数学中同样要贯穿着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教学。如:化归、比较、分析、归纳、推理、统计等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一旦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固定下来,便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并能主动地用数学思想方法来考虑问题或进行思维,形成良好的数学意识,能使学生的探索活动更为有意义。

对于独立研究有困难的内容,可将学生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方法分成2―6人的学习小组,通过必要的组织、引导、探讨、交流和归纳,以弥补学生个体探索的不足,实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小组研讨”形式的引入,能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学生在小组内,质疑、解疑,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取长补短,

3.实施积极的教学评价

实施以成功为价值导向,以充分肯定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为出发点。教学评价应是积极的。评价是对过去的了解,更着眼于未来,应致力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弘扬学生人格的主动精神,应采用积极鼓励、表扬为主的方式。哪怕学生的发现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点点,只是星星之火,也要及时地鼓励、表扬,以形成燎原之势,促使学生保持探索的热情。

另外,评价过程应以人为本,不能采用统一的社会标准去衡量具有个性差异的全体学生,应充分重视个体的参照标准,采用纵向对比,强调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发展。只要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新发展,就要予以正确的评价。

总之,教师要结合教材的重点、难点,围绕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出有意义的讨论题,及时地把握讨论时机,合理调控讨论过程,灵活运用讨论方式,并通过反馈动态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进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