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篇小学生数学教学初探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摘 要:数学观简而言之就是人们对数学的认识和看法,它体现了人们对数学的理解程度。在许多小学生心中,数学是枯燥无趣的,而对小学生而言,什么样的数学观就直接决定了他们对待数学什么样的态度,这就需要数学教师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上,注重对学生数学观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观,重新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数学观;创新意识;开放教学
一、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
改变以往沉闷、压抑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一种轻松快乐的大环境下进行数学学习,我相信学生会感到学习数学的轻松与自由,学习效率一定会提高的。民主轻松快乐自由的学习氛围的营造离不开老师的主导作用,老师要以渊博的知识,灵活的教学方法,高尚的情操在学生面前树立威信,以自己良好的形象感染学生,同时要做到尊重学生。爱是一门学问,做为老师我们要能爱、善爱学生。关爱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闪光点,爱要以尊重、信任为基础,爱要一视同仁,持之以恒,爱要面向全体学生。有爱才能建立和谐的的学习环境,有了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让学生了解数学是贴近生活的
大多数小学生觉得数学就是书本上的内容,只是用来考试的,离自己的生活很远。实际上,生活中处处都应用着数学,数学和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例如:水资源透支令人担忧,节约用水迫在眉睫。针对居民用水浪费现象,我们的省会城市成都制定居民用水新标准,规定三口之家每月标准用水量,超标部分加价受费。假设不超标部分每立方米水费1.5元,超标部分每立方米水费3.0元,某三口之家某月用水10立方米,交水费24元,请你通过列方程求出北京市规定三口之家每月标准用水量为多少立方米?
解:由于10×1.5
设成都市规定三口之家每月标准用水量为x立方米,根据题意,得
1.5X+3×(10-X)=24
解之,得x=4
答:成都市规定三口之家每月标准用水量为4立方米。
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用水的费用问题,通过这种贴近生活的题目,拉近数学和小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小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身边。
三、充分展现数学的开放性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往往觉得数学封闭严谨,答案唯一,其实数学还可以是开放性的,从多角度思考的。例如:
妈妈去商店买水杯,水杯的价格有4元一只与6元一只两种。她付给售货员40元钱,售货员找回了4元。请指出妈妈买水杯的所有可能性。
解:买一种杯子:(40-4)÷4=9(只)或(40-4)÷6=6(只);买两种杯子:6元的买2只、4元的买6只或6元的买4只、4元的买3只。
题目有多种可能性,答案是开放性的,有很多种情况。
又例如:民生小学原计划买6个篮球,每个36元,从买篮球的钱中先拿出72元买足球,剩下的钱还够买几个篮球?
分析:可以用计划的钱数减去预知的钱数,就是剩下的钱数,再除以篮球单价,得到还可以买的篮球个数。
解法1:(36×6-72)÷36=144÷36=4(个)
答:剩下的钱还可以买4个篮球。
分析:可以用预知的钱数除以篮球单价,得到预支钱数可以买的篮球数,再用计划买的篮球数减去这个单数,得到还可以买的篮球数。
解法2:6-72÷36=6-2=4(个)
答:剩下的钱还可以买4个篮球。
分析:可以设剩下的钱可以买的篮球数为X个,然后根据剩下钱数作为等量,列出方程,求出还可以买的篮球数。
解法3:设剩下的钱还可以买x个篮球
36x=6×36-72
36x=144
x=4
答:剩下的钱还可以买4个篮球。
分析:可以设剩下的钱可以买的篮球数为X个,,然后根据总钱数作为等量,列出方程,求出还可以买的篮球数。
解法4:设剩下的钱还可以买x个篮球
36x+72=36×6 36x+72=216
36x=216-72 36x=144
x=4
答:剩下的钱还可以买4个篮球。
思考的角度不同,对数学问题的解法也就不同,说明数学是可以从多角度思索的,是灵活多变的。
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小学生的特点是:求知欲望强,但学习不刻苦,爱动、听课时间不能持久、精力不够集中,为了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教师在讲课时,要善于用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直观的演示、形象的画图、启发性的提问、变化多样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创新意识的获得需要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加以熏陶,让学生在不断经历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加以养成。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因此我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设问题情景,多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并引导学生自己来析疑、解疑。让学生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实现创造想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数学教学要彻底改变重结果、轻过程的错误倾向,使教学本身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更重要在于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老师要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懂得如何学习数学;使学生在概念、法则、公式的推导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培养其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为了更好的完成数学教学目的,我们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主导地位,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快乐教学环境的营造,不放过第一次加强学生思维训练的机会,努力挖掘学生的数学潜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3]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在有一桶水,做为老师平时要多动脑,并以此为动力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爱上数学课。
摘要:在儿童个体的成长过程中,创造力的培养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指导学生求异思变、进行开放练习,就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落实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课堂这一主渠道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新世纪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
关键字:数学;教学;培养;创新
新课标指出:要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话充分阐明了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在儿童个体的成长过程中,创造力的培养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人的发展又是个体自身的需要,从求生的本能到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人的一生无不是处在追求自身发展的航程中。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们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能力目标已成为我们日常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而创造力的培养一直是学科教学中不断追求的目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下面简单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1.以情感教学为摇篮,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的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是积极思维,提出问题的前提条件。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就是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创新思想的前提下,教师不再是权威,而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也从单纯的听者,答者的规定角色中走了出来,充当了问者,论者,思者等角色。在课堂上,教师要努力建立与学生的亲密关系,多与学生接触,深入全面的了解学生,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紧张感和焦虑感。不把成绩好坏,是否循规蹈矩作为评价学生好坏的标准。用平等,亲切,商量的口吻与每一个学生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回答,自由发问,比如"你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想的吗?","你发现了什么?告诉大家好吗?",让学生敞开心扉,和同学和老师一起去发现。
2.创设情境,激发主动创新
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是学生的内驱力。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善于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如在教学"比例尺"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爸爸准备出差去北京,他看看地图就知道了北京至深圳的实际距离;龚老师要测量旗杆的高度,量量它的影子就知道了。你们知道是谁在暗中帮助了他们吗?"疑问产生了思考,探索正是从这里开始。又如我在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提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吗?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提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度吗?不会因为三角形的大小而改变?很自然的给学生创设了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情景之中,赋予生命力,使学生在情景激发的兴奋点上,寻求思路,大胆创新。
3.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激励创新意识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题的氛围,交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发现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提出疑问,发表新见解。如教学"面积的认识",为了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概念,教师先教学认识"物体的表面",让学生摸课本的表面、桌面等直观感知。由于教师举的实例其表面都是规则的长方形,学生也很容易看出面是有大小的,这时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质疑,提问:我们认识了物体的表面,你还想到什么?这一问,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文具盒的表面有6个都是长方形的面,一个足球的表面是什么形状?""苹果、茶杯的表面是指哪一部分?"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让学生展开讨论,就有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方式,对"物体的表面"作了颇有新意的描述:"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是物体的表面。"这样新奇的回答,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得学生从生疑到释疑过程思维活跃,并能自己解决。
4.求异思变,大胆创新。
求异思维是是一种开拓型的创造思维形式。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不同结构形式、不同藕联关系去探索的思维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思维,尝试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和思路去解决同类型的问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激发学生大胆创新的斗志力。而且我们的数学课本中存在着大量能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素材,应该把它们挖掘出来,不失时机的训练创新思维。
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数学广角》中,出现了有关植树问题的题型。我运用线段图教学植树棵数=间隔数+1这种类型的题目后,为了让孩子们更直观的了解,就让孩子们实践其中,没想到的是孩子们自己很快地发现了植树棵数=间隔数,植树棵数=间隔数-1这两种题型,并且他们还能用数学语言精确地解释自己所发现的规律。可见我们给学生一点阳光,学生就能茁壮成长。
5.开放练习,拓宽创新途径
所谓开放性练习是指一个数学问题,它的答案不唯一或有多种解法。因而它的解题策略也往往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开放性练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如:如在比较15和9两个数的大小时,我让学生小组讨论如何比较大小。同学们说出了很多方法,有的用数数的方法,9往后数6个才是15,所以15大于9;有的认为9在添上6才是15,所以15大于9;有的说15是两位数,9是一位数,所以15大于9。有一个学生的想法十分独特,他在9的前面加上1个0,这时15十位上的1比0大,所以15大于9。许多学生对他的想法大为不解,我也觉得这样做简直就是画蛇添足,但转念一想,这不正是同位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吗?于是我对这位同学的想法给予肯定,并告诉大家这种方法在同位数比较中用途更大。正是这一次肯定,保护了他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从此有勇气和信心战胜困难,勇于说出与他人不同的见解。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指导学生求异思变、进行开放练习,就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落实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课堂这一主渠道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新世纪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
摘要:数学教学中要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握住问题尺度,科学合理地设计学习内容,运用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为学生创造实践和思考的机会,让学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寻求解决问题,获得良好的重新思维发展。
关键词:数学教学;小学生;创新思维发展
学生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从本班的学生实际情况出发,以教材为依据来进行整合,更好地适合自己的教学,促进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进步,有提高,获得发展。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因此,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了以下几点方法进行尝试,并获得较好效益。
1.把握教学目标,对教学中重难点进行课堂讲授
在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过程实践中,充分突出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要依据教材,把握教学目标,对教学中重难点进行课堂讲授是非常必要的。在过程设计上应留给学生充足的思维空间和把握问题的尺度。如在教学反比例时,给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学校距城区大约有30公里(路程一定),老师开小车需要30分钟,速度是60km/h;公交车需要60分钟,速度是30km/h。路程一定,速度越快,所用时间短,速度慢所用时间就长;当路程一定时,速度和时间是反比例关系。这些都是学生亲身经历与熟知的数学现象、问题与经验,学生特别感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2.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维能力
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愉快学习的气氛,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探求知识。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它的内容应设计科学,能引发学生层层深入,津津有味地思考,促进学生进行有价值的思维活动,引起广泛的联想,得到规律性认识。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是学习、发展、创造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学生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在教学中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积极主动的探究热情十分必要。如:要给学校教室地面铺设地板,问要买多少平米的地板砖?如果一块地砖是1平米,价格是40元,一共需要多少元?这是求面积的应用题,可让学生实际动手测量开始,得出教室的长与宽,并与实际的每块地板砖面积比较,需要多少块地板砖,这样,注意引导学生自己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把这些问题运用到学生实际生活中去,让学生能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数学知识能力。这样,学习面积计算的应用题教学同样是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的。教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合作讨论,创设了质疑猜想的教学情景,使学生获得了探究的乐趣、认知的乐趣和创新的乐趣。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实际的学习内容上,通过自主探索、积极思维,解决问题、发现本质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满足了学生发展需要。
3.给予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指导
探求知识,发现问题是从质疑问难开始的。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好问,求知欲强,因此引导学生勤于思考问题,善于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重要措。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跟随老师的思路进行思考,不习惯独立思考,也无从质疑。教师要给予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指导,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自主解决问题的同时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挖掘。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让学生先计算58.6÷11、11÷3,计算时发现总是除不尽,且商的各位上的数字总是不断重复出现,心里充满了好奇与疑问。这时教师适时地问学生,你发现了什么?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心中的疑问:"为什么这两道题都是除不尽?商又有重复出现的数字?"教师指出:这样的小数叫"循环小数"。接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疑问,最后给循环小数下定义。学生在动口、动手、动脑过程中,思维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
4.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实现了自我发展。《数学课程新标准》强调数学要从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学生的学习体验,要有利于为后续学习积累新的经验。而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思维正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和思维的关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对于小学生而言操作可以使认识的对象与学生之间缩短距离,进行直接的认识活动。例如,在教学《分数除法》时,我跳出了认知技能的框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自身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实现发展性。教学时围绕例题重点展开探索,允许并鼓励他们有不同算法,尊重他们的想法,让他们在相互交流、讨论中,进一步明确算理。重点探究后,并不急于得出计算法则,而是继续让学生口算做一做。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得出"分数除以整数,当分数的分子能整除整数时,用分子除以整数的商作分子,分母不变。"这样的计算方法来得简便,并通过学生动态生成的例题,如:分子不能被除数2整除,让学生在不断的尝试、探索中感悟到:这时应采用"分数除以整数(零除外),等于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整节课虽然没有刻意追求得出所谓形式上的计算法则,但学生所说的不就是算理算法的核心。这样的教学,学生获得的将不仅仅是计算法则、计算方法,更多的是学生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实现了自我发展。学习了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后,通过对比、梳理,可引导学生对基本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解题方法加以归纳,明确之间存在的同一性和相似性,揭示其背后的共同模型,对题目数量关系的实质有深层次的理解,也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思想、程序和方法。
总之,数学教学中要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握住问题尺度,科学合理地设计学习内容,运用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为学生创造实践和思考的机会,让学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寻求解决问题,获得良好的重新思维发展。
摘 要:数学学科在培养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学好数学的根本保证是良好的学习习惯。阐述了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习惯;交流合作
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部分,数学学科在思想、内容、语言、方法等方面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培养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小学数学教学狠抓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非常重要,这是学好数学的根本保证。
一、专心听课的习惯
“专心听课”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小学生天真活泼、任性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自我控制力差,他们就不可能整堂课都专心听讲,怎么办呢?老师先要从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尽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要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而有趣。在上课时教师的精神要饱满,语言要条理清晰、生动有趣,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个环节,如能做到引人入胜,那么学生就乐意听。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和最大的动力。他们的求知兴趣一旦起来了,就会积极参与,努力探索,自然也能够做到专心听课。
二、自主阅读的习惯
“自主阅读”是学好数学的关键。阅读不仅仅是语文学科的要求,对数学课本的阅读能力是衡量一个学生会不会学习的标志。在自主阅读教材的过程中,学生的想象、推理、分析和概括的思维活动,都会参与其中。家长们有时会抱怨孩子在做数学习题时太粗心,其实,那不是简单的粗心问题,他们不会审题,或者题目只读到一半就慌忙下笔,不会理解和概括题意,遇到问题不会分析,因而不能完整地解决这些他本来就会做的练习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没有认真阅读的好习惯。比如,一次平时的数学测验中,有一道题是这样的:请在左边的方格中画一个直角,并标出各部分的名称。这个题目并没有多少难度,但是在评卷时发现:竟然有四分之一的学生只画出了直角,并没有标出名称。考后讲评时问他们,好多孩子说,考试时就没顾上把题目读完。还有的题中会出现数字,有的学生一看到“多”就加,看到“少”就减,这种只看数字或个别词语就去做题,只是凭着感觉去做而没有动脑筋思考的做法,都是不会认真阅读的不良习惯。
三、独立思考的习惯
数学是最具思考性的学科,学习数学就是要使学生乐思、勤思且善思,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学会思考会使一个人终生受益。
小学生的主观意识差,极易受外界的干扰,因此在课堂上往往跟着大家溜,只能人云亦云,而不会独立思考。所以我们教师要在课堂上做好几点:(1)创设利于学生思考的情景,并设计引发他们思考的问题;(2)给足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3)提问学生时,要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回答问题的机会。比如,对于难题,可以让优生先发言,鼓励他们多开动脑筋,让他们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对于较容易的题目,可以抽基础稍弱的学生来回答,并及时鼓励他们,能够答对一点,就及时表扬,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发起他们动脑筋的欲望。
学生的潜能就是深埋地下的宝藏,你只要有耐心,有信心,多鼓励,学生就一定能够开动大脑,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四、交流合作的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协助精神和与同学的交流能力?我以为必须在数学教学中倡导学生的合作式学习,学生的思想会在与同学的合作中得以碰撞和交流,并会迸发出创新的思维火花。如,在组织学生学习“统计”的内容时,我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小动物做游戏的视频,并让学生在一分钟内统计出参加游戏的小动物:小猫、小狗、小兔子、小鸡、小鸭各有几只?视频放完一遍,很多学生都没有统计出来,并要求再放一次。我又放了一遍后,学生还是记录不全。还要求再放第三遍。这时我就启发大家:大家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能够又快又准地记录下来呢?于是学生开始叽叽喳喳、各抒己见。很快就有学生提议:要分工合作。于是他们同桌与邻桌八人一组,分工记录。视频1分钟播放完毕,各小组都统计出了结果。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不但知道了统计的数学知识,而且明白了小组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五、发现和应用数学的习惯
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从生活中学数学,更要学有价值的数学,并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教师要培养学生以数学的视角和思维去观察生活,从身边的实物中去发现数学、学习数学和实践数学。如,我在教学五年级下册《数学与购物》中的“估计费用”时,我设置了妈妈买鞋的情境:同一款鞋在两家鞋店打折下来都是180元左右,到底哪一家的更合算呢?A店的鞋估算最多需要150元,实际付款不到150元;而B店的鞋最少需要150元,实际付款时要超出150元。在这种估算比较中,学生更好地发展了数感,也体会到估算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六、整理、构建知识的习惯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整理、内化的过程,也是形成个性化知识和思维的过程。因此,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整理、构建知识的习惯。比如,在学完“5的口诀”时,我给学生出示了一幅水果的图片,有7横排,每排5个,然后我说:“根据这幅图,大家猜猜看,老师今年多大?这需要很快数出这些水果的总数。”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开了,有的说:把7看成5,就是5个5,五五25,再加2个5,就是35;有的说:把7看成6,有6个5,五六30,再加一个5,得出35。通过这个小游戏,就将学生乘法口诀的知识得到进一步整理,知识体系也得以重建。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虽非一日之功,但小学生思维活跃,记忆力好,只要我们教师注意正确引导,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