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经济学教学模式探讨

时间:2022-07-31 03:12:5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篇经济学教学模式探讨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经济学教学模式探讨

经济学教学模式探讨:计量经济学分层教学模式研究

1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困难与主要问题

1.1存在的困难。如前所述,计量经济学要求学生具有较坚实的理论基础,张益丰、周卫民(2010)通过序次Probit模型,得出学习统计学等前期课程对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贡献显著。对于一般院校经管类专业学生来说,大多数学生数学基础薄弱,更有一些学生是以文科生身份进入大学学习的,数学基础不扎实进一步导致学生在经济学、统计学上的欠缺,尤其是繁冗的数学推导过程,估计参数的多种方法的差异,模型结构的复杂关系等都使学生对计量经济学望而生畏,同时正是由于自身相关理论基础薄弱致使学生缺乏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勇气和兴趣,这些均制约着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

1.2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脱节。计量经济学是一门方法论科学,其教学一般包括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两个环节,我校《计量经济学》课程共计40学时,其中理论学时30,实验学时10,通常情况下,理论教学完成后安排实验教学。课堂教学侧重理论知识讲授,一方面数学公式繁多、逻辑推理冗长,另一方面理论学时不足,课堂讲授仅能安排最为基础的内容,有时,为完成教学计划,课上任务过多,学生接受起来难度较大。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践掌握主要体现在相关计量经济学软件的应用与估计结果的统计分析上。实验教学通常是在理论学时完成后根据实验室应用情况安排,理论与实验教学上的时间断档使得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过程中由于理论知识模糊导致实验教学效果欠佳。

1.2.2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脱节。计量经济学教学无论是理论还是实验环节注重的都是方法的讲授,而假定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经济学、数学以及统计学基础,尤其是经济学,然而实际情况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对学习该门课程的目的以及实际应用并不清晰,并且,在实际研究中,应用的计量研究方法并非30学时理论教学中的基本内容所能满足,真正涉及的是更为高深的计量经学模型方法,如时间序列分析、面板数据模型等,有些学校针对这些具体模型设置了专门课程,仅计量经济学相关课程多达几门。因此,理论与实际应用的脱节致使学生对这种以模型分析为主研究实际经济问题的方法更难掌握,因此,教学任务完成后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基本入门,很难收到满意的效果。

2计量经济学分层教学模式

胡静波(2014)认为分层教学以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为条件,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根据不同群体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对分层教学概念的理解有不同的认识,但其共性即是突出学生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计量经济学的学科特点与学生基础的差异性决定了对该门课程有必要进行分层教学。

2.1分层走班模式的实施。所谓分层走班指学生在进行某一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打破原有行政班的限制,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自己在本科中学习程度的不同层次以及对该学科的不同学习能力和兴趣等,自主选择不同层次的教学班,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同一科目同时授课,学生分别到相应的班级进行上课的一种不固定班级、流动性的学习模式。我校计量经济学一般为大三、大四年级开设,并且每学期均安排此门课程开课,一般情况下,每学期5-6个行政班,分层走班模式的想法是可将这些行政班分成3个层次,分别对应高、中、低层学生,划分标准兼顾学生意愿与其理论基础,但应以前者为重点,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分层走班并不打破原有行政班建制,它本身就是一种运动式的、大范围的分层(刘树仁,2001)。三个层次中,第一层次设置1个班级,学生数量可规定为学生总数的20%(并可依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第二层次2个班级,约占学生总数的35-40%,第三层次2-3个班级,学生数量约为总数的40%-45%。第一个层班级人数最少,属于小班制授课,根据学生数学、经济学、统计学课程成绩进行综合排名,并结合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兴趣进行组合,课堂讲授与实际应用都要求精求深。鉴于学生基础较好,因此可以适当增加讲授内容,设置不同的教学计划,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利用所学知识达到分析、解决经济问题的目的,以及为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激发同学们的科学研究兴趣,可以考虑增设应用计量经济学方法的研究性论文的讲解与撰写,切实提高该层学生的科学研究兴趣与能力。对于第2层次班级与第3层次班级,原则上理论授课内容一致,但要求掌握的知识深度会有所差异,第3层次班级教学以计量经济学基本入门为目标,少一些理论推导,多增设一些应用所学基础的实际案例的讲解。

2.2班内分层模式。同一班级,学生的理论基础、认知能力、学习兴趣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分层走班模式可以使班级内部人员差异缩小,教学效果更容易体现,但学生整体差异仍然存在。对于公共基础课程实施分层走班模式的高校较多,而对于专业课程则相对甚少,有时源于条件不足分层走班模式并不容易实施,此种状况下,可以考虑在原有教学班级内部进行分层。具体分层的环节涉及目标分层、授课分层、训练分层、评价分层等。所谓目标分层就是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要求,高层次高标准当然也要高要求,具体分层目标可以结合本专业学生实际情况而做出相应调整。无论是分层走班还是班内分层模式,其共同点就是承认学生差异,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进而因材施教。通常情况下,会将学生分成三层,即高、中、低层。对于高层学生,(1)适当扩大并加深课堂教授内容,梳理、明晰计量经济学知识结构,为学生进一步学好《计量经济学》指引方向;(2)增加使用计量经济方法的研究性论文的讲授与撰写,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3)加大课后练习,强调软件应用在计量经济学中的重要作用,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对应的软件操作能够熟练掌握,由于课堂理论与实验学时均有限,若要达到预期目标,学生需适当利用课后时间进行练习。对于中、低层学生,不太容易区分与定位,但课堂讲授应尽量避免繁琐的原理推导,学生应能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与软件应用。

总之,对于计量经济学教学有必要实行分层教学模式,不仅是由于学生个体差异,更与计量经济学学科特点和培养专业研究型人才息息相关。通过分层教学,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兴趣爱好,增强其科学研究能力的同时也能使教师专业素质得到提升,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学生在不同层次都能得到相应满足,整体教学效果会较从前有所改观,分层教学可为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前景开辟一片新天地。

作者:蒋诗 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经济学教学模式探讨:经济学之学科特点及教学模式革新

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复杂工程,需要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进行深入的研究。宏观经济学以经济体的整体行为为研究对象,涉及经济增长与波动、失业与通货膨胀等多个领域,在高校的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对其进行学习不但能够增加对宏观经济世界的理解,还能提高对经济政策的评价和监督能力,因此更需要加大改革力度,探索新的有效的教学模式,在突出其理论地位的基础上,强化对其他学科、实践应用之间的联系,避免其“重理论轻应用”、“重模型、轻推导”的传统倾向。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主动分析、恰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好的理解和监督宏观经济政策。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宏观经济学的教学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尤其在教学模式的改革方面,更需要进行持续的探索。本文以此为出发点,首先分析了宏观经济学的学科特点,构建其教学体系,然后给出了宏观经济学的教学目标,最后讨论了基于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改革途径。旨在为该课程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信息。

1宏观经济学的学科特点

1.1抽象理论与复杂模型并存

作为一门理论性极强的学科,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一样,都是采用抽象分析的方法,在一系列前提假设的基础上,将部分在现实中存在但不影响主要结论的因素去掉,构建了一个纯粹的理论分析框架。这种分析方法虽然利于宏观经济学整体架构的梳理,这对于虽然有微观经济学基础,但较少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来说,难度可想而知。此外,大多数的宏观经济学教材在内容编排上,都是利用数学推导和数学模型的方法进行验证和分析,这对数学基础差的学生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即便是数学基础好的学生,在大量的公式和计算面前也会降低学习的积极性,这些都给学生学习宏观经济学造成了明显的困惑。

1.2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紧密

通过宏观经济学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在熟悉宏观经济理论的研究方法和研究体系后,为后继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宏观经济学社会总量行为及其后果为分析对象,以需求和供给的均衡为分析框架,涉及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市场和国际市场,实现的主要目标有抑制通货膨胀,解决就业问题,稳定经济和促进经济增长等。其教学体系则是从短期的经济波动和政策、长期的经济增长理论出发,对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进行均衡分析,涉及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等(图1)。并以此为基础扩散开去,形成了以宏观经经济学为中心的、连接微观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金融学和国际贸易的广义的知识体系(图2)。可见,宏观经济学在众多学科类别中具有重要的甚至是核心的地位。

1.3强烈的实践意识和阶级意识

宏观经济学是对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的经验总结,这一结论性的知识体系直接产生于现实的经济生活,并对现实经济生活起到指导作用。从这个角度讲,宏观经济学和社会学科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同,强实践性是其一个主要的特征。此外,从意识形态的角度讲,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基础上的,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反应的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和价值标准。所以,宏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要结合本国国情,对其分析依据和主要结论要有选择性地借鉴和吸收,不可盲目的照搬甚至直接应用于我国的经济实践。

2宏观经济学的教学特征和思维模式

2.1宏观经济学的教学特征

微观经济学作为宏观经济学的基础,能对后者的学习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因为在学习完微观经济学后,学生会对经济学的假设前提产生初步的认识,而在学习完消费者和生产者行为以及福利经济学之后,对IS-LM模型和AS-AD模型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入。但是,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在核心理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解决的问题方面毕竟存在明显的不同(表1),所以,在宏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理解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异同,从多个角度进行对比和阐述,使学生了解微观经济学在宏观经济学学习中的基础作用,并且明确宏观经济学具有自身特殊的分析方法,激发起其学习宏观经济学的主动性。

2.2宏观经济学的思维模式

宏观经济学的各章节之间具有很强的逻辑关联,因此,学习过程应该循序渐进,在授课之初就应该将整个课程的思路和逻辑讲授清楚。此外,宏观经济学涉及到众多的经济变量,整体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各个经济变量逐渐放松的过程,只有认识到了这一点,才能有效把握宏观经济学各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使学习过程更加简单和有效。当然,在学习过程中,还要充分分辨和理解货币主义学派、理性预期学派、新剑桥学派等宏观经济学各流派的学术观点,把握这些派别之间的对立和关联,以此来加深学生对宏观经济学体系的全面理解,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构建多元化的经济学思维模式。

3宏观经济学多元化教学模式探索

3.1讨论式教学模式

讨论式教学是宏观经济学可以选取的主要模式之一,其目的在于通过讨论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写作、口头表达以及研究和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在该模式下,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的态度,组织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后进行小组讨论(学生主动学习是讨论式教学得以开展的关键),并将形成的观点与他人进行分享,并结合教师的讲评,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主导地位的确立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对教学过程的有效设计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敏感度,培养其创新思维、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具体的课程设计方面,讨论式教学需要有计划、有组织的过程安排,教师首先要确定讨论的主题,然后将学生分组后组织其通过图书馆、网络媒介等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形成各组自身的观点后,由小组成员代表或全体成员阐述观点,并由其他组的组员进行提问后产生辩论来形成思想碰撞,最后通过教师的点评和归纳,引导学生对现实经济数据和现实宏观经济危机进行理性的反思,提高其批判性的思维能力。

3.2研究式教学模式

研究式教学模式是根据宏观经济学的学科特点,将现有的教学资源和环境加以有效的利用,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双重主体作用,以科学研究的模式实现教学目标。具体的操作步骤为:首先要建立科学研究的教学团队,以教师的科研工作促进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其次,整个教学过程要从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数据、资料出发,引导学生掌握经济问题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并为其观察问题、改变错误认识提供及时和必要的帮助。唯有如此,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3.3仿真式教学模式

宏观经济学的仿真式教学模式采用实验验证的方法,以真实的经济环境和经济人行为特征为基础,将经济系统以程序模型的形式呈现,并通过计算机中辅助计算,生成相应的经济结论。它以计算机为数据计算和生成媒介,通过教师或学生建立的复杂的、虚拟的经济系统,来分析经济主体的各项活动,这种仿真的教学模式突破了宏观经济学传统研究方法难以进行重复实验的约束,方便了教学和科研的顺利进行。将仿真式教学模式应用于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实践的基本步骤是:首先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与学生共同进行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将相关的宏观经济理论转化为数学模型,然后选择合适的经济仿真软件将模型转化为经济实验模块,并对模块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其满足实验的各项指标,最后将调整后的模块加入到教学内容当中,使其对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补充,提升教学效果。仿真的前两个步骤可以由教师独自完成,也可让部分学习兴趣浓厚、实践能力强、分析问题独到、数学基础好的学生参与其中,最后一个步骤可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期间教师要对实验模型和仿真过程进行必要的解释和演示,让学生对模型的深层次问题进行深入了解,并通过亲自尝试获得对模型及其运行结果的直观认识。当然,学生自己的动手实践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可以在学生能够熟练操控实验模块后,安排其进行相应的练习,比如,通过观察和讨论,对模型的结构以及其中的各个参数进行修改,对仿真结果存在的差异进行修正等。与其他教学模式相比,宏观经济学的仿真教学模式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不但教学内容具体,大大节约了板书和幻灯片的制作时间,还扩大了信息的范围,学生通过参与获得了更多的主观感受等。

4结语

宏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微观经济学一起,在高校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学习宏观经济学不但能使学生充分批判的借鉴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成功经验,还能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参与获得其成功或失败的依据,对分析我国的经济现象、指导我国的宏观经济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另一方面,我国目前部分高校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模式存在诸多需要改进和商榷的地方:使用本土化教材还是原著?纯汉语教学还是双语教学?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采用传统的理论授课?等等。这些都成为摆在教师和教学管理者面前必须解决的问题。但是无论如何,有一点是能够形成共识的,那就是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本文基于这样的思考,分析了宏观经济学的学科特点、教学体系和思维模式,给出了基于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改革途径。希望本文的工作能够为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经济学教学模式探讨:探求微观经济学双语案例教学模式

一、双语教学模式

根据《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双语教学所给的定义是:即是指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卡明斯(Cummins,1997)也对双语教学进行了描述:“双语教学一词通常是指在学生教育的某一阶段使用两种(或者更多)教学媒体语。这两种语言被用来教授科目内容而不单纯是语言课程本身”。

双语教学模式主要是指课堂教学方式,也涉及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专业评价等内容。双语教学模式可分为:

沉浸式、维持型、过度型、多维互动型及双语互动模式。在实践中考虑到不同院校师资状况硬件设施和学生的外语水平,双语教学可以由浅入深的三个层次展开:一是半外型,即采用英文原版教材,中文板书,中文讲授;二是混合型,采用英文原版教材,英文板书教师运用英文和中文交错讲授;三是全外型,采用英文原版教材,全英文授课,学生用英文回答问题和完成作业。根据黄淮学院国际学院对外合作项目下的专科学生英文水平的实际情况,在大二时开设微观经济学双语课程,因此时学生基本上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具备一定英语基础,可采用混合型的双语教学模式,在讲课时,教师应尽量突出英文名词术语和重要理论,注意现实性和由浅人深,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

二、案例教学与双语教学相结合的可行性

案例教学法(Casestudy)最早于1870年在美国哈佛法学院创立,后来被广泛应用到工商管理等学科中,取得了较显著的效果。我国的案例教学已有20多年的历史,对我国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我国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领域,早已开始提倡并使用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学生研究实际问题,注重学生智力开发及能力培养的现代教学方法,它有着传统教学方法所不具备的特殊功能。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是:案例——理论——案例,案例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又是教学活动的落脚点,研究讨论案例需要运用理论知识,而运用理论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案例,学生在这其中既学到了理论,又提高了实际能力。

双语教学的开展已经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由于我国从小学就开展了英语的学习,对于经过了小学到大学二年级的数年的英语学习,以及全社会对英语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都使我们的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了英语的学习的重要性及应用能力的提高。不但如此,微观经济学课程还有大量的案例资源,通过案例的讲授能够使课堂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更加紧密,同时又能够将微观经济学课程中的枯燥内容以实例的形式予以整合,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鉴于以上的分析,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与双语教学的实践结合是可行的。

三、微观经济学双语案例教学模式

洌举案例法。列举案例法是指教师在授课中,为了解释某一经济理论、某一实践问题而列举的一个或一组案例进行示例性解说的教学方法,其目的在于揭示现象、解释理论。对于说明型案例,一般没有必要让学生在课外专门花时间研究。将此类案例运用在课堂中,可采用两种基本方法:陈叙式,教师先告诉学生基本原理,然后用简单英语讲解案例,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经济原理;启发式,教师先把案例以及与原理有关的问题告诉学生,并留给学生几分钟的思考时间,然后请若干学生用英文将问题的答案说出来,在学生的相互补充和教师的提示下,学生从问题的答案中发现和掌握经济基本原理。

.评析案例法。评析案例法是指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某一教学内容而对某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从中挖掘出比较深刻的东西,让学生了解发现与处理问题的全过程,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并通过案例的讲解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

.讨论案例法。讨论案例法是指对某一主要章节进行全面讲授后,为了加强学习印象,巩固学习效果,检验学习水平而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案例。这一方法要求教师必须事先准备好有一定针对性和难度有不同意见和结论的案例。

无论老师和学生,都应该在课堂外进行认真的准备,以便在课堂讨论时有足够丰富或精彩思想参与交流。教师应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

四、微观经济学双语案例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制定严密的案例教学计划。案例教学是一种全员参与的教学,可控性较差,消耗时间较长,如果没有周全的教学计划作为指导,很容易使教学偏离学习主题,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采用英语进行案例教学,问题会更加突出。教师应针对外语教学的特点在课前制定一个详细、具体的案例教学的组织计划,内容包括:根据案例的难易程度确定学生的讨论时间、制定详细的案例讨论组织步骤、充分估计案例讨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对策、合理安排案例讨论的地点及人数等。

.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模拟的英语情境。在案例教学中,针对英文案例中词汇量较多,学生英语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以及专业内容和语言理解两个方面的困难,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对主要定义原理术语,用中英文双语表示,这样有助于学生克服深入理解案例的语言障碍。

.循序渐进,逐步实现全英文案例教学。双语案例教学要循序渐进,勉强使用原版案例,硬性推广双语教学,容易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在双语案例教学的初级阶段,授课要做到由浅入深,对英文案例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语句进行解释,如此可减少部分学生因听不懂英文授课而产生的畏惧心理。随着教学的深入,应逐步减少中文讲授的比例,用英文和学生进行交流,并要求学生尽量用英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培养学生使用英语理解和学习课程内容的习惯。

经济学教学模式探讨:高校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模式分析

一、前言

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是计量经济学由理论知识学习向实践应用分析的重要教学环节。在应用型民办高校中,办学理念和发展定位于以应用为主导,其发展目标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对“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认识应该定位于应用计量经济学,即应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结合统计学和数学的方法,研究经济数量问题,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以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为主要内容,侧重于建立与应用模型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的处理。因此,积极开展计量经济学的实践教学尤为重要。

二、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中存在问题

1.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理论知识理解不够。经管类专业学生多为文科生,数学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对于逻辑推导与运算等能力掌握较差。计量经济学的理论知识相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部分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时候一知半解,对理论知识和方法理解不够透彻,不能很好地指导上机实践操作。2.实践教学内容主要为教材案例分析。在对本科生的教学过程中,一般会选择一本理论教材,实践教学则以教材中的章节案例为主要内容。目前,多数计量经济学教材理论性偏强、公式推导较多、计算复杂。对数学基础不好的学生来说,学习困难,久而久之失去了学习兴趣,而且教材中实证分析案例少,理论模型和假设与应用不匹配,有些案例也只是验证模型,没有从如何建立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在实践教学中,主要以章节案例来验证所学理论知识,不能很好地启发学生思考分析和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3.考核方式单一。一般计量经济学的实践教学要求学生完成相应的实验后写出基础的实验报告,以实验报告成绩作为实践教学环节的主要成绩参考。考核方式单一,学生往往出现应付、抄袭等行为,不能很好地激励学生。4.缺乏实验指导。实验课中主要学生练习为主,学生需根据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验要求完成相应的操作。由于实验课时的限制,加之实验教师相对较少,计量经济学的实验缺乏指导。计量经济学的实践教学往往没有明确的指导教材,学生在实验课中没有明确的参考教材。虽然相关计量经济学的软件操作指导书有很多,但都是针对软件的操作进行指导,和实践教学有一定差异。在计量经济学的相关软件最常用的是Eviews软件,而这是一款英文版软件,对学生而言比较陌生,在操作中需要有合适的指导。

三、实践教学模式改进探索

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一些民办高校学生存在前期基础知识薄弱现象,面对计量经济学“教师难教”与“学生难学”的难题,笔者建议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计量经济学可划分为理论计量经济学和应用计量经济学两大类,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在教学中重视理论教学,同时重视实践教学,让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2.丰富案例资源。在理论教学中结合案例教学是体现实践应用性课程特点的有效教学方式,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中案例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案例教学需要有丰富的案例资源,在计量经济学教学案例的搜集编写中,结合经管类各专业在学科上的差异性,建立与各学科紧密相关案例资源库,让计量经济学应用于实际学科领域分析,提高课程的实用性。与此同时,丰富的案例资源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现代数量实证分析方法论的实用价值与重要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3.灵活考核方式。在实践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过程化学习与考核,灵活设置考核方式。实践教学中,随时抽查学生公开演示操作,检验学生的实验效果并进行适当评分,作为期末成绩的一部分。此外,还可布置课程论文大作业,要求学生期末提交一份课程论文,鼓励学生将计量经济学用于分析实际经济问题。4.编写实验指导教材。任课教师根据自身实践经验及学生上课情况,编写实验指导教材。根据实践教学的要求,在实验指导教材中对学生进行相关操作的指导和规范,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上机实验。应用型民办高校办学宗旨在于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对于计量经济学的教学重视理论教学也重视实践教学。在理论教学中积极开展实践教学,发现实践教学中的问题并积极探索改进,不断寻求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

作者:高利梅 单位:青岛滨海学院

经济学教学模式探讨:高职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分析

摘要:高职技术经济学课程是经济类、管理类以及工程类等专业的核心课程,本门课程实践应用性比较强,为此,本文首先说明了高职技术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其次阐述了高职技术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最后详细介绍了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措施。

关键词:技术经济学;高职院校;应用性

技术经济学是高职经济类、管理类以及工程类等专业的核心课程。技术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交叉学科,在国内有关怎样在高职院校开设技术经济学的研究论文比较少,探讨高职院校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更是少之又少。本文以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为研究对象,优化高职院校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以提高经管专业学生技术经济实践应用能力。

一、高职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

1.培养和提高学生项目经济分析评价能力

技术经济学课程说到底就是通过项目经济分析,将形成的评估结论为决策提供依据。因此,技术经济学理论教学不能脱离实际,应该将教学目标关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项目经济分析评价能力。

2.培养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技术经济学课程应该重视实验教学,通过上机实验操作,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学生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技术经济学是实践应用性和综合性非常强的一门课程,涉及管理学、财政学、金融学、经济学等学科。上机操作实验是本门课程应用性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建议在教学安排过程中,安排两周左右项目软件操作实训,旨在锻炼学生利用技术手段对项目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的能力,最后还要求学生会撰写评估报告,完成与实现教学目标。

二、高职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在对高职经管专业开设的技术经济学教学内容设计前,先要明确教学设计目的。《技术经济学》课程将项目工程相关知识与我国技术经济实践发展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学科,是应用经济学的分支之一。《技术经济学》注重实验,课程中有大量案例,通过实验与案例分析,有助于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高职经管专业《技术经济学》教学内容应该突显应用性,为此,在安排课程教学内容时,可以多安排应用教学课时,建议安排至少40课时,项目安排为:投资估算项目,要求学生掌握编制投资估算表的方法;经济评价项目,特别要求学生掌握电子表格对指标进行评价;通过财务报表进行财务评价等。

三、高职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设计措施

1.整合理论教学以及专题实践教学

《技术经济学》课程设计过程中,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很有必要整合理论教学以及专题实践教学,而且理论教学与专题实践教学各有侧重,最终服务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目标。为此,在技术经济学课程总体设计过程中,特别是在理论知识内容教学时,可以融入专题案例。例如在讲解有关总成本费用计算理论知识时,可以融入专题案例,即要求学生用Excel软件制作产品成本估算表。

2.采用层次性情景案例教学

层次性情景案例教学指的是案例具有层次性,具体分成大案例和小案例。大案例指的是覆盖技术经济学整个教学系统的大型案例,学生通过大案例学习,能够了解技术经济学的全貌。小案例由大案例分解出来的小型应用案例,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布置设计大案例,要求学生分组完成,每个小组成员再进行分工,独立完成小案例,通过每个学生的努力,从而完成一个大案例。采用这种大小案例融合在一起的层次性情景案例教学法,有助于知识结构体系的完善,也有利于锻炼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上机操作实验

技术经济学实验课建议一学期至少要安排三次,主要实验内容包括项目经济指标计算与评估、建设项目投资评估、项目财务状况评估等。安排项目经济指标计算与评估的实验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电子表格进行估算的方法。实验内容包括分析案例材料,解决实际问题;会应用电子表格计算项目收益率;根据项目寿命期情况制订投资方案;估算动态投资回收期等。安排建设项目投资评估实验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投资估算的一般方法与步骤,根据问题建立项目投资估算表,从而完成建设项目投资估算,为决策提供依据。实验内容包括利用Excel软件制作电子表格,根据电子表格估算项目投资总额。安排项目财务状况评估的实验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应用电子表格制作现金流量表,并且通过现金流量表估算项目收益率和投资回收期等。实验内容就是根据案例材料,要求学生编制现金流量表,估算收益率和投资回收期等。

作者:严兴 单位:江西冶金职业技术学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