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时间:2022-07-25 03:31:4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关于接受理论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论文摘要]接受理论是研究外界信息对受众与效果的观点和方法,它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大学生接受机理,是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进行信息的获取、融入与内化的过程。当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着一些影响大学生接受效果的障碍因素,应当积极借助接受理论,跨越信息效果不佳的障碍,实现信息传动与信息接受的有效契合,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论文关键词]接受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 激励 障碍 策略

接受是指人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接受效果受到信息接受者、信息传导者、信息传导媒介、信息接受环境等诸多要素的影响。接受理论是基于接受影响要素之间关系的理论和方法,它强调信息接受者对信息的感知和对接受者的影响效果,简而言之接受理论是研究外界信息对受众的影响与效果的观点和方法。

在人类社会活动中,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互动,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转化人的工作,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更离不开高校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而互动的效果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其中最关键的是大学生的接受效果,即大学生选择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信息、消化信息之后的思想观念转变效果或思想发展效果,由此可见,接受理论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当前,加强对接受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探讨,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大学生接受机理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大学生接受机理,就是大学生获取、吸收思想道德信息的过程和原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为了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而大学生思想素养的不断提升不是在获取接受信息之后,就马上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它遵循一定的接受机理,需要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方式,经历一定的发展变化,才能将获取的信息内化为大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价值取向,最终实现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成熟与发展。从接受机理的角度分析,大学生接受信息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信息的获取。高校思想政治的实质就是通过各种途径,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施加影响,而对于大学生来说,接受信息的第一个阶段是信息的获取,获取的方式就是通过自身的感官系统和神经反射系统,将外界信息反射到大脑。当然这种信息获取过程不是无条件地全面获取,而是根据每个学生个体已有的价值判断标准、思维方式确立对信息取舍,是对信息有选择、有标准、有条件地获取,也就是说获取信息的过程是有选择的获取过程。信息的获取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步,只有他们的感官得到了刺激,接触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才有可能获得信息。当然,因为学生个体对信息的选择有获取也有舍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使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者传送的信息多选取、少舍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2.信息的融入。大学生个体接受信息后,经过思维加工、梳理之后就要融入自身的思想体系中。这种融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当融入的思想信息与原有的思想认识一致时,将起到丰富思想体系、固化思想认识的作用;二是当融入的思想信息与原有的思想认识不一致时,将起到优化思想体系结构、改变思想内容成分、转变思想认识的作用。总之,思想信息在大学生思想体系中的融入,在不同程度上将引起受教育者思想观念、政治倾向、道德意识的优化和思想认识层次的提升,将有利于使大学生从感性层面得到思想境界或理论知识上的提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无论通过理论灌输或说教的方法,还是通过其他途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送,大学生信息的融入都会引起其思想道德体系的优化,促进其思想政治道德感性认识的提高。所以,信息融入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奏。

3.信息的内化。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融入大学生头脑,成为学生个体的感性认识之后,其形成的思想道德认识还十分浅显,还不能成为稳固的、真正的思想道德价值取向。这种思想道德认识必须经过外化的过程,即经过个体在客观世界和社会活动中进行反复验证,逐步固化,才能使个体形成自己独立的、稳固的思想道德价值取向(价值观),达到大学生思想道德内化的效果。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理论灌输、理论教育固然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但要真正使之形成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必须引领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通过社会活动、实践检验,才能真正使大学生领悟、认知和验证已有的思想政治道德观念,最后形成自己独立的、稳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

由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大学生接受机理是一个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感知、信息选择、信息融入和信息内化的过程,它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定方式方法,来达到大学生接受的效果。

二、影响大学生接受效果的障碍因素分析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效果,受到信息输送者、信息接受者、信息传播媒介和方式、信息传送环境的影响。其中信息传送者的自身素养和工作能力影响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效果;信息接受者的感知能力、需求动力、实践活动影响自身的接受效果;信息传播采用的方式方法、传送途径体现了信息传送者的工作艺术,直接影响到接受者的接受效果;信息传送的社会环境影响信息接受者接受动力的发挥。由于上述诸多要素的共同作用,相互影响,使得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方面存在一些突出的障碍因素,主要表现为:

1.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存在互动关系中的障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政工干部还是专业任课教师,要实现育人的目标,必须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而在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中,存在不同层面、不同内容的障碍性因素,使得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不协调、不顺畅,甚至发生矛盾冲突。从教育者自身看,有的政工干部或教师的认识不到位,使得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表现出生硬、直接,或不看时机和学生的需求,不讲策略与方法,缺乏与学生的情感沟通,没有真正做到对学生的关爱,从而造成学生的抵触情绪或接受态度的漠然;从学生自身看,有的学生由于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缺乏成才意识和发展意识,以混学历、耗时光的态度对待大学生活,很多学生往往缺乏与教师的沟通,使得他们对教师的信息发送无动于衷,有的甚至置之不理,我行我素。

2.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当前,社会各种思潮激荡,多元价值并存,多种矛盾冲突,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文化需求等方面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大学生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高校很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传送中,有时夹杂有不健康的思想信息,或表现为传送信息上的不切实际,这对大学生造成了不利影响,导致他们对外界信息刺激模式的淡然。就大学生来讲,由于环境的影响,也使大学生对主流思想信息的获取、吸收和内化缺乏动力驱动,甚至存在厌烦和抵触情绪。

3.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存在缺陷。我国历来重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接受。如长期运用政治观点来代替整体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导致大学生在思想道德、人格发展、社会化程度、心理健康、文体特长、审美发展等很多方面的教育缺失。尤其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沿用传统的灌输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缺乏创新,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失去了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感召力,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阻碍了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接受的主动性、能动性。

三、运用接受理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从方法论的角度出发,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要针对大学生思想的实际,借助接受理论,跨越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效果不佳的障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传动与信息接受达到有效的契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1.更多地关注接受对象。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就在于促进教育对象思想政治观念的转变,从接受理论的视角出发,就要关注大学生。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他们获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决定于大学生的自身愿望、利益需求和个体状态。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更多地对大学生群体和个人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探知他们的各种需求,抓住他们的矛盾冲突所在,根据他们的发展、成才规律,按照全面素质培养原则,施加各种有针对性、有价值的信息,从打好思想素质基础做起,促进他们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

2.做好与被教育者的主动沟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学校和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工作中处于统领地位。因此,政工干部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转变工作观念,调整工作状态,积极与学生沟通。教师要注重自身的工作角色,更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和激励大学生,增强他们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除在正式场合与学生沟通外,也要善于运用非正式场合、运用非正式交流的方式,与学生交朋友,增进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要从抓住大学生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入手,着重做好与学习障碍群体、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心理问题群体、交友困惑群体、择业就业困难群体等学生群体的沟通与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

3.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不但存在着被接受性、被动性,也存在着主动性、能动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增进他们接受的愿望和动力,激发他们主动与学校、教师沟通的积极性;要通过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趣味性,努力增加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要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形式,调动大学生的参与性,让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对社会的认知。要抓住他们的现实需要和主要矛盾所在,有的放矢,科学引导,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结合起来。

4.发挥个案问题解决的信息辐射作用。由于大学生的成长背景、年龄特点不同,因此表现出不同的思想特点,也由此在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的不同类型的矛盾和冲突。但矛盾和问题都有其共性和发生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运用个案的解决来教育群体学生,使他们接受经验教训信息,避免相同或类似矛盾问题的发生。个案问题的解决不是个别现象的终结,而是要善于运用个别矛盾解决信息的传送,有针对性地做好大学生的宣传教育,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素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大学生 思想政治 教育作用

论文摘要: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影响着中国历代优秀的人才,有着极高的教育价值。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环境、新的挑战,需要我们提出新的教育方法,而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辅以校园文化、课程改革、社会实践等宣传途径,将会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良好的助推作用。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了无数中华儿女,更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之不竭的重要资源。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

(一)思想政治素质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情感是一种对祖国充满热爱、忠诚的感情及愿意为祖国奉献一切的情感。中国的青年一代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要任务,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有利于团结青年一代,更会成为鼓励当代大学生参与祖国建设的强大动力,同时,也更有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郑成功、戚继光、林则徐等历代爱国英雄身上体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中起着积极的影响作用。

2.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新一代的青年中许多人是在父母的宠爱下成长起来的,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动不动便对社会不满,怨老天不公,缺少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启迪人们将为国为民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值得当代大学生学习,不但要有强烈的爱国义情感,更要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体现出对祖国、对人民、对社会的一种责任。

(二)意志品质的有效提升

1.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高尚的道德情操

当前许多大学生没有道德感,以自我为中心,缺少仁爱之心和感恩之心,骄傲自大、心胸狭隘,屡屡做出违背道德标准,甚至是触犯法律的事情。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文化素质低下,道德水平不够。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积累的文化底蕴对于道德情操的培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中的“百善孝为先”的孝道思想,“言忠信,行笃敬”的诚信品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心比心”的宽容品质,“自下者人必高之,自高者人必下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谦虚谨慎的思想,“容止所思言词安定”、“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彬彬有礼”的礼仪风范都是当代大学生所需要大力提升的优秀品质,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上述思想的阐述和理解精辟而独到,是大学生们值得关注的内容。

2.有利于培养大学生顽强的意志力和自强精神

由于特殊的成长背景,当代大学生中的许多人缺少吃苦耐劳的毅力,独立自主性差,甚至出现了家长跟到学校照顾起居的可笑场面,培养大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和自立能力是中国大学教育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见贤思齐,见不贤自省”的自律精神;“头悬梁、锥刺骨”、“梅花香自苦寒来”、“只要功夫深,铁柞磨成针”的刻苦钻研精神;“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志不强者不达”的自强精神,恰恰是中国大学生身上缺少的品质。

(三)职业素质的重要影响

1.爱岗敬业精神的启示

许多大学生好高鹜远,不肯脚踏实地地面对生活,跳槽现象频现,失信于企业的现象严重。中国传统文化倡导专注统一、感恩思想,强调“术业有专攻”、“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这有利于引导大学生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专心于专业岗位建设,培养其爱岗敬业的精神。

2.团结协作意识的提升

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增强,协作意识差,人际关系淡漠,而拥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又是企业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和谐统一”,这正好与时代要求相符合,对于协调人际关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识大体、顾大局的意识

当代大学生更加注重个人利益,忽视集体利益,整体观念和大局意识不强。而传统文化中的整体精神,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讲求付出,歌颂奉献,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培养全局意识,淡化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让其思想更加成熟。

4.刻苦钻研、不断创新精神

时代需要文明,时代呼唤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与中国人民勤劳勇敢、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分不开,万里长城、都江堰、圆明园、四大发明等都是值得我们骄傲的地方,当代大学生如果能够将这些文明和精神继承,那么在世界未来的发展必将是不可阻挡的。

二、封建腐朽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作用

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是由于几千年腐朽的封建文化的左右,其中也夹杂了许多不利于大学生学习的内容,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时,我们要注意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学会批判继承。

(1)中国传统文化重德轻法,过于宣传“德治”,缺少民主法制思想,专制思想浓厚,不利于大学生们法制意识的培养;(2)过于严格的等级观念,强调天生的地位差别,不利于大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同时也让部分大学生过于迷恋“官本位”,权力欲明显,认为当官是人生价值的最大体现,这在目前高烧不退的公务员考试中体现得最为明显;(3)过于强化从众心理,个体永远淹没于群体,让部分人正常的自我意识受到压制,不利于个人心理健康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4)过于强化“无为”思想,如“君子无所争”、“木芳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的思想,让一部分人的竞争意识受到压制,也为一批大学生颓废生活、无所事事提供了借口,而健康的竞争恰恰是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所必需的,这种“无为”的思想不利于大学生在竞争中创新和发展。(5)过于强调“关系和人情”,亲情和友情是一个人丰富情感的表现,但是过于强调各种关系和情谊,往往会造成对事实和公平的歪曲和损害,现实生活中,任人惟亲、家族腐败的现象其实是一种“重情重义”情感的畸形表达。越来越多的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找关系”,却对自己个人能力不作高要求,歪曲了社会的公正性,产生了不好的影响。

三、新时代下积极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一)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

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我们应该在高校营造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沐浴在文化的气息中,成长在文化的熏陶下。一方面是通过各种学生活动的开展进行传统文化学习氛围的营造,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可以邀请国学名家到校园内开设传统文化系列讲座,鼓励学生建立相应的学习型社团,进行自主研究,并通过文艺表演、电影节、知识竞赛、写作比赛、演讲比赛、研讨会、读书节等各种活动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活动。

另一方面则是利用目前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信息社会,网络教育不可忽略,如今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用户的一个主力军,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正受到网络的深刻影响。我们要及时转变教育方式,与时俱进,提高教育的效果。目前全国各高校都有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渠道,通过博客空间、QQ群、MSN等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但是网络宣传同时也是一种挑战,太多的负面思想也在同时传播,这就要求我们要谨经营这块阵地,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抓住机遇,达到正面教育效果。

还有就是作为学生工作者,我们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质,积极学习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这样才能在每天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及时有效地应用,而且要注重个人言行举止,起到一个榜样的作用。一支文化底蕴丰富、礼仪修养高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必然会对整个校园文化育人氛围的营造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重视课程载入的重要性

目前许多高校都重视专业教育水平的提升,将精力放在教学质量和技能水平、就业率的提高上,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多以应付态度对待。除了思想政治专业的学生,大多数学生也只是应付了事,而更少有学校专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这些年,随着中国文化在全世界的热传,越来越多的高校已经开始注意到培养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了。许多高校已经开设了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选修课,但是我认为,要想加强这方面的教育,还应该进一步加大课程载人力度,开设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必修课,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扩大化,同时丰富校内的图书资源,大量引进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书籍,为学生进一步拓宽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空间。

(三)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积极的社会实践

中国社会的主导思想是“和谐”,而这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我们要利用时代精神传播的有利机会,引导学生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积极投身到祖国建设的社会实践中来。如通过严格的日常管理和礼仪要求,规范大学生的行为,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意识;通过奥运会、世博会志愿服务,培养学生民族自信心和荣誉感;通过抗灾抗害的义务劳动和捐款捐物,通过支援辽西北、服务山区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通过社区服务,关爱他人,培养大学生仁爱之心和服务意识等。

由于大学生主体成长背景和思想意识的不断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需要与时俱进的新方法,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优秀的引导作用,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资源,让大学生们不断汲取优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料,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会使思想政治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浅析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论文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功能

论文摘要: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保障强化、约束规范、熏陶感染的功能。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校园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和保证,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要正确认识和处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关系,高度重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其育人功能,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重要举措。

一、正确认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群体文化,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育“四有”新人为宗旨,以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学术、科技、体育等课外文化活动为载体,构建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环境,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利环境,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很好地开展。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以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目标,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为指南,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方向。校园文化作为具有时代特征的群体文化,在传承和创造文化的同时,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价值导向,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

二、高校校园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

(一)保障和强化功能。富有文化底蕴的校园文化能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优美的校园环境、高质量现代化的文化活动设施、设备、场地等,不仅开阔学生眼界,引导学生养成文明习惯,而且使属于意识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使校园人文精神得以传承。

(二)约束和规范功能。校园文化是校园中主导价值观的体现,它外化为规章制度,内化为理想信念,通过高校的条例、准则、守则等各项规章制度,划定了学生活动的范围,约束和规范学生的言行,让学生感受到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从而使学生自觉地调整自己的行为,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和习惯,使之符合学校和社会的要求。

(三)熏陶和感染功能。马克思与恩格斯曾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高校校园文化作为大学生长期生活在其中的、具体生动的、可感可知的微观社会环境,在塑造大学生良好道德情操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思想影响是无形的,通过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创造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大学生们置身于有浓郁文化氛围的环境中,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久而久之就提高了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

三、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几个关键环节

(一)准确理解和正确把握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校园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管理文化、教育文化。就层次来说,不仅限于精神文化层面,而且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有了物质文化的支撑和制度文化的保障,使得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得以彰显,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突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邓小平曾指出:“属于文化领域的东西,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眼光对他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因此,在构建校园文化过程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政治方向,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其中,弘扬传统美德,使尊师重教、热爱集体的观念深入人心。

(三)注重“两手抓”,加强校园文化的“硬件”与“软件”建设。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要重视校园环境设施等硬件的建设,也要有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软件赋予其思想内涵,正所谓“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通过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和净化,规章制度的约束和规范,校园精神的感染和熏陶,满足师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需求,保证课外文化活动顺利开展,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利条件。

(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寓教于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做到有声有色、有力有效,可通过组织各种生动活泼的、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变传统的理论教育为生动的文化活动,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使学生愉悦身心的同时接受先进的思想与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同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浅析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初探

论文关键词: 高校 思想政治 综合素质 教育工作

论文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一些不足和缺陷逐渐显露出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日益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思想政治素质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紧密联系一起显得更为重要。本文探析能为提高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提供一些参考,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提供一些帮助。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人类所有阶级社会共有的从思想政治品德上培养教育人的活动”,即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接纳并且认同思想政治教育者传递的信息才会产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在为了使大学生有正面发展和完善;大学生在真正接受教育者所传授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后,对原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重塑,并且朝着与社会期望相符的方向发展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状况关系到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可否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实现,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因此,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教育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才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就是平等的、民主的面对学生,把学生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新生多方面的需求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大学一年级在大学生活中是很特殊的一个阶段,它是人生的“第二次断奶期”,它是大学生活的开始,是大学新生从高中时代转换到大学时代的衔接阶段,是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认清大学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特殊性,按照以人为本等原则加强大学一年级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使他们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

结合大学生的思想、生活以及学习等方面的需求,摆脱模板式的说教,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教育内容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相适应,与信息网络化社会相适应。作为辅导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把工作的切入点更多地放在学生身上,要树立服务意识,服务于学生的成长;要切实深入到大学生中去,密切与学生的联系,努力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在思想上尊重大学生,在感情上贴近大学生,在生活中帮助大学生;坚持大学生的疾苦急于一切,真心诚意为大学生排忧解难;坚持从具体事情做起,抓住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觉悟,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要深入到基层、班级、宿舍和学生中进行调查研究;凡涉及到大学生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都要尽心尽力地办好,把工作做细做实。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3.1 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思想状况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据调查,大部分大学生认为我国目前的政治形势是“非常稳定”。并且他们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高度认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能从国家利益大局出发看待国际关系,能够以大局为重的态度来对一些重大政治事件做出反应。并且当代大学生政治鉴别力也进一步增强,面对西方一些意识形态方面的言论有较清楚的认识。

3.2 当代大学生在人生态度上比较积极上进,有强烈的成才一意识和竞争意识,并且独立意识也不断增强。面对不断加大的社会压力和激烈竞争,大部分大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谋求全面发展的意识增强。并且当代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创新、协作精神,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更加客观务实,也更加符合社会需求。同时能以较成熟的心态来应对竞争压力,抗压能力也有所增强。

3.3 抗压能力也有所增强。在道德方面,当代大学生比社会其他青年群体更注重文明健康的道德意识和善恶分明的道德评价。据调查显示,大部分的大学生认为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十分必要,认同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更要注重精神文明的建设,对社会上存在的道德缺失、不公平的现象十分痛恨。大学生推崇构建和谐社会所提倡的诚信、友爱、公平正义等道德要求,并且能够自觉自愿的以此为标准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

4、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1理论与实践的脱离。当代大学生政治思想观念表现为有强烈的爱国意识,但是部分学生国家责任感和政治信仰则相对比较淡化,政治方向比较模糊。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和压力的加大,大学生的求知意识、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也在逐渐增强,也随之出现了崇尚自我、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实际利益的获得,在工作和社会活动中整体协作观念变差的现象。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意识虽然在不断提高,但是在道德要求上存在着“对人严格对己宽容”的双重标准。这因为每个人都处于社会交往多方关系的枢纽点上,使得同一主体随着交往中面对客体的不同而改变。尤其是现代社会的高度技术化和多元竞争,使当代大学生汇集多角色于一身,如果调适不当就会导致大学生人格的缺失。

4.2 知识与行为的脱节。传统教育过度看重科学知识教育而忽视了大学生在道德、人性等价值层面的追求。现代教育尤其是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趋近于知性化,这归根于现代教育深层价值取向的知性化的影响,使丰富的人性“缩水”为直接的理性和知性。

5、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注意哪些方面

5.1 学习方面教育

教育者应让学生了解大学中的学习与高中学习阶段的差异。让他们知道大学时代无论是在教育模式,还是在学习的方式、方法、内容、要求有别于以往任何阶段的,它应更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注重结合实际拓展知识、拓展学生的思维。而学生也主要是依靠自学,在有限的课堂教学里学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要出于对知识的自觉性、主动性以及渴求去学习。

5.2 心理方面教育

对学生应开展普及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学生与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的桥梁作用,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心理测试,跟心理老师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关注有心理问题的同学,用爱心感化他们,注意对心理问题者的保密工作。

5.3 团队精神教育

团队精神是指团队的成员为了团队的利益和目标,而相互协作、竭尽全力的意愿和作风。高绩效团队强大竟争力的根源,不在于其成员个人能力的卓越,而在于其成员整体“合力”的强大,其中起关键作用的就是团队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团队意识是由人的社会性来决定的,即人不能生活在孤立状态中,人在本性上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互相依存的,只有在团队中,人才能发挥出力量。团队中的每个成员要有团队意识,应将团队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自觉服从团队;当团队需要自己贡献力量时勇敢向前,不因为个人利益而斤斤计较;跟团队里的成员和平相处,帮助有困难的成员,齐心协力,共同进步。

5.4 意志力培养教育

坚强的意志力对学生来说很重要,学生们在学校里要独自面对生活、学习、人际关系等方方面面的问题,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很多事情,如果自身意志力不坚强,很难在诸多难题当中应对自如,长期积累失败、苦闷的情绪会导致在以后的阶段里难以为继。

5.5 奉献精神和责任感教育

教育者要认清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特点,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为班级、寝室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帮助有困难的同学渡过难关,组织大家去敬老院、孤儿院去义务劳动,号召大家为灾区捐钱捐物,通过实际行动增强大家的奉献精神。让他们明白奉献是利己利他的,要让学生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肯为了大局牺牲、奉献个人的利益。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试析微博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进

论文摘要:微博渗透着意识形态,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与挑战。本文结合微博的特点,探讨了科学应对微博,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举措。即转变观念,重视意识形态安全,勇于接受批评;加强沟通对话,推行实名制;既秉承“学生路线”,又加强意见领袖的管理。

论文关键词:微博;意识形态;谣言;思想政治教育

在2011年12月举行的第十一届中国网络媒体论坛上,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钱小芊表示,目前我国微博用户数量已超3亿人。以微博为代表的民意表达,对整个社会乃至政治生活正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2011年发生的几个大事件几乎都与微博有着紧密的关联。难怪有人说:一张照片、三言两语、几秒之间,我们就可以围观中国。微博时代的到来,悄悄改变着大学的学习与生活方式,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

微博给学校搭建了一个快捷、方便、零成本的宣传平台,能较好地体现教育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往性、交互性。微博可以用来搜集大学生热门的舆情信息,可以借助微博连接学生的闲暇生活,可以基于微博构筑同学间、师生间的交流平台,通过微博关怀学生的心灵世界。

一、微博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新挑战

(一)增加学生思政引导的难度

众所周知,微博有140个字的表达限制,这决定了微博表达的碎片化。很多大学生使用微博的目的在于表达主观感受,而非客观、理性地陈述事实。在这种碎片化、情绪化信息主导的环境中,大学生在短时间内难以形成对事物全面、客观、理性、深入的判断。微博已成为许多大学生的主要上网方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大学生对其产生过度的依赖和迷恋,成为所谓的“微博控”。造成大学生人际关系冷漠,生活和学习随意性大。与此同时,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矛盾和利益问题都集中呈现在微博这个“拟态社会”中。于是在微博上利用谣言攻击别人、侵犯个人隐私、宣泄情绪乃至谋取利益的行为就变得比较普遍。甚至国外一些反华势力也借助微博开展反华活动。比如2011年2月“美国之音”宣布停止对华广播,将这部分人员、资金等资源都投入到以微博和社交网络为“主阵地”的对华网络新媒体传播攻势中。

(二)挑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微博”的便捷、实时在线、即时互动等特点助长了一种快速消费、快速遗忘,速生速死的快餐式文化。大学生越来越讲究生活效率,也越来越缺乏耐心,尤其缺乏对传统观念、传统生活方式的耐心。这使得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受到很大冲击,如学生越来越没有耐心参加重大会议、听学术报告和讲座等;面对面的师生个别谈话方式也会受到学生的无声反抗,使教育者无言以对。部分偏好形式主义的教育者组织的活动在大学生中没有市场。可以说,在新媒体时代,教师的权威在逐渐消解,师道尊严也逐渐失落。

(三)“微博时代”也是“谣言时代”

微博上人人都能“新闻”,微博属于低成本的传播形态,造谣成本几乎为零。目前微博实名认证尚未普遍推行,匿名且不负责任的“微传播”,给各种错误思想的扩散创造了机会。这使得微博成为谣言的温床和源头,微博上谣言层出不穷。如“东华大学食堂风扇削死学生事件”、“金庸去世事件”等等。有些大学生在明知是谣言的情况下还保持沉默,甚至乐此不彼地去转发传谣。这一点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它涉及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自身辨别力等问题。

二、微博语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进

(一)转变思想观念,重视而不漠视微博

1、重视新媒体时代的意识形态安全。微博不仅是微博,也存在意识形态问题。高校思政工作者应高度重视新媒体时代的意识形态安全。在新媒体时代,意识形态的表现方式无所不在,一条微博、一个小游戏、一篇跟帖、一张图片,都可能暗含意识形态。当前一些大学生对我们国家自己的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全无概念,所以迫切需要重视新媒体时代的意识形态安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建设。

2、理性看待“微言微语”。有种说法:“一上微博,感觉天都快要塌了;下了微博,感觉身边一切都还行。”微博给人们一种现实的错觉,那么对于微博高校应持怎样的立场呢?简单地说,应该正视和重视,而不是忽视和漠视。大学生是微博用户的主体之一,他们表达能力较强,对就业、学业、情感以及社会上的住房、医疗、等民生问题十分关注,90后的大学生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们要找个地方随时发发牢骚、做做愤青也很正常。这使得微博上集中出现了很多对社会以及高校的批评意见。其实这些批评绝大多数都出自好意,目的是希望引起重视,尽快解决问题,所以不能把这些批评全部看成消极、负面的东西。

3、敢于接受学生批评。在面对与微博有关的问题,在面对微博上的批评时,学校应该有底气,有自信,要信任学生。有错误就诚恳道歉,是误会就耐心解释,敢于接受批评才能得到学生的理解与支持。

4、学会与大学生沟通和对话。要管理和引导好校园微博健康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思政工作者能否与学生良好的沟通与互动,从而达成共识。因为在新媒体时代,微博这一“自媒体”便利地实现着大学生的表达权和监督权,学校和教师不再是唯一、权威的信息者和批判者。凡是涉及师生重大利益的政策与制度出台前,应广泛地征求学生意见,甚至经历“讨价还价”的过程。在“自媒体”时代,校园管理者将很难做到一锤定音、异口同声,这是微博等新媒体带来的校园治理新课题。

(二)完善工作机制,科学应对校园微博

1、夯实微博平台建设,推行微博实名制。首先,要开通学校官方微博和教师的个人微博,增加宣传平台。并且要及时更新校园信息,不能让微博成为“僵尸”,几个月不更新或只有“三分钟热度”。要学习借鉴南京市加强政务微博建设的经验,明确规定对于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突发性事件在事发一小时内或获取信息的一小时内进行微博。其次,与网站及运营商协商,推行大学生微博实名制。即注册微博客账号要用学生真实身份信息,否则只能浏览不能发言,即“后台实名,前台自愿”。

2、加强微博应对素养培训。对校园官方微博维护人员进行网络语言、搜索能力、沟通能力等多方面的培训,对思政教师应要求其在学校的培训和与同事的交流学习中学会与大学生对话和进行引导教育。此外,教师个人微博也要注意保护自身隐私,以免被网络“数据挖掘”而监控和被“人肉搜索”而受到伤害。

3、官方微博不能缺“魂”。缺“魂”指的是只简单一些学生工作通知等信息,粘贴一些学生不感兴趣的新闻。在微博上,教师和学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而是更平等、更近距离的朋友关系。这就决定了校园微博想要取得好效果,就要转变观念。不能高高在上,而要学会与学生打成一片,在与学生的频繁互动中形成顺畅沟通,并在线下解决学生面临的具体问题。

4、学会对话和交流互动。教师在用微博等新媒体时代进行思想教育时,不是说把传统的报纸、电视媒体的东西放到网上就完了,而是要学会生动地讲故事,学会互动,真正抓住大学生的心。比如《士兵突击》等电视剧,其中并没有直接或机械地宣传意识形态,但精彩的故事情节在抓住观众的同时也让他们接受了主流价值观。另外,我们更要下功夫尽快解决那些紧迫的现实问题,比如课程设置、食堂伙食质量等。只有学生的利益得到保障了,安心学习了,我们的意识形态才真正具有说服力。

5、以“学生路线”进微博。学会个性化、人性化的表达,学会与大学生通过微言微语沟通。教师在用微博与学生互动时,不能沿用传统的“宣传思维”,缺乏互动性;不能对学生诉求敷衍了事,或者干脆直接关闭评论和私信功能(开通私信相当于敞开了校长信箱);不能言辞不当,出现“雷语”、“悍语”和“官话套话”。

6、加强意见领袖建设。学校应拟定一份包括校园舆情意见领袖和活跃微博用户在内的关注名单,在重大、突发校园事件发生时通过取得意见领袖的支持来建立舆论“防火墙”和“泄洪渠”。要教育和引导容易做冲动表达的大学生微博用户,做到不为吸引眼球而乱发或随便转发信息;做到对扑面而来的信息提高警惕性与判断力,避免自己成为谣言及错误言论的传播者;做到有“辟谣有责”的觉悟和社会责任感,使谣言止于真相。

根据专家分析,微博用户的爆发性增长将出现在2012年和2013年。所以,在校园微博日渐流行的环境下,我们期待一批掌握网络传播规律,善用微博的教师,在加强校园微博治理,创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携手前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