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电子银行安全风险探析

时间:2022-07-24 02:51:5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篇电子银行安全风险探析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电子银行安全风险探析

电子银行安全风险探析:浅谈电子银行安全风险及防范

摘 要 电子银行是运用先进的电子通讯技术,以网络为媒介,为客户提供完善的自助金融服务,其业务几乎包括银行绝大部分传统业务以及外汇买卖、证券交易、个人理财等增值业务。电子银行业务作为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新型分销方式和渠道,是商业银行未来生存发展中必不可少的竞争手段,已经成为各大商业银行和中小银行的效益增长点和服务利器,也成为现代商业银行转变经营方式、实现战略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电子技术的应用在降低商业银行经营成本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安全问题。笔者针对目前电子银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风险问题,通过对某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的深入调研,对如何防范电子银行安全风险提出相关意见。

关键词 电子银行 安全风险 防范

当前我国各家商业银行的电子银行业务正在快速发展,不少银行相继成立了电子银行部,把电子银行业务作为未来主要的发展方向。电子银行业务是一种新型的银行服务方式或渠道,客户不需要到银行网点,只要通过电脑、电话、手机、 ATM 、 POS 等电子终端,就可以方便地获得账户查询、转账汇款、缴费、网上购物、外汇买卖、国债、基金、保险、股票等等多方位的金融服务,目前已在我国商业银行各项业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以建设银行为例,今年上半年,电子银行业务共实现电子银行交易额29.2万亿元,其中网上银行交易额28.8万亿元,电子银行与柜面业务交易量之比为120%。然而,随着电子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其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短信诈骗、黑客入侵、病毒爆发、内控漏洞等问题使电子银行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一、电子银行业务具有如下特点

(一)“3A”式服务(3A=Anytime+Anywhere+Anyway)

全天候(Anytime)电子银行全天候24小时连续运行,对其使用可以不分昼夜,摆脱了传统银行上下班时间的限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电子银行的使用同样可以不受全球时区的限制。在任意地方获得(Anywhere)只要拥有合适的工具(电话、电脑、手机、ATM等),客户所处的地域就无关紧要,随时随地都能获得银行的服务,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访问自己的开户银行。多种方式提供(Anyway)客户将不仅仅通过银行柜台才能办理银行业务,而是可以通过电脑终端、手机、ATM、电话等多种方式享受各种银行产品和服务。

(二)以人为本的服务

电子银行提供以人为本的服务,尤其体现在网上银行。它不仅可以同传统银行一样提供各种服务,还可以推出一些人性化的新产品和服务,这些业务以客户为中心,根据客户个人情况单独设计。比如网上银行可以实现服务使用界面的个性化,根据个人喜好定制页面内容和色彩等等。通过电子银行,银行还可以以各种方式积极与客户联系并获取反馈意见,如通过电子邮件、自动电话调查、ATM提示等,按照客户的要求及时增进服务内容,改进服务方式。

(三)综合性的服务

客户通过电子银行提供的服务,除了全面了解自己的账户信息,还可以了解银行提供的相关信息,如证券信息、保险信息等等。随着银行业分业经营界限的慢慢打破,这种综合性服务功能将越来越强大,银行客户通过电子银行享受“一站式”金融服务不再是梦想。

(四)高度程序化的服务

与传统银行提供的面对面客户服务相比,电子银行能应对的业务复杂程度显然有限。一般而言,电子银行常常充分发挥信息技术高效处理的优势,低成本地提供程序化的、可以自动完成的常规业务,如信息查询、转账服务、修改密码等。而高附加值的、非程序化的企业客户服务往往需要在网下通过客户经理开展。

二、电子银行面临的主要安全风险

商业银行开展电子银行业务,目的是通过应用最新的科学技术实现业务再造,为客户提供更多的便利和增值服务,进而推进各项业务的快速发展。然而,电子技术的应用在降低商业银行经营成本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技术风险

技术风险包括技术漏洞风险、系统设计风险和恶意攻击风险等等。技术漏洞风险主要指商业银行在进行业务改造时所选择的信息技术还不够成熟、完善,存在一些安全隐患,从而会极大地影响计算机系统运行的稳定性,致使各项金融业务难以正常开展,给商业银行带来信誉或实际的损害。系统设计风险是指在设计电子银行系统时,所选用的软件或硬件不匹配,存在缺陷或冲突,导致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中断所造成的损失。恶意攻击风险是指电子银行系统受到外部的恶意攻击,如计算机病毒发作、电脑黑客入侵等,造成系统瘫痪或机密信息失窃,是电子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技术风险。

(二)业务风险

电子银行的业务风险主要包括客户操作风险和内部控制风险。由于电子银行的很多业务都需要使用者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如果客户操作不熟练,就有可能产生误操作,产生操作风险;还有一些客户的安全意识不强,将自己的银行卡账号和密码告诉他人,或在ATM机上取款后,随处丢弃回单,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更严重的是不少犯罪分子利用短信、邮件、假银行网站等方式骗取客户的银行卡信息,盗取客户资金,给客户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内部控制风险是指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建设滞后于金融电子化的发展,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的基本框架、管理机制、策略方法和工作流程还不完善,一些制度得不到认真执行,导致银行内部人员违规操作或伺机作案,给电子银行安全运行造成风险。

(三)客户流失风险

对电子银行客户售后服务不到位,市场培育力度差,缺乏有效的跟踪和售后服务。相当一部分客户在初次使用电子银行产品的时候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或存在疑惑,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往往不得其门而入,这会极大地挫伤客户的使用热情。而开户以后再放弃使用网络银行,不是一个简单增加睡眠户的问题。在越来越强调量本利分析的市场经济环境中,这不仅造成银行系统资源的无端浪费,更为银行激活和催醒这些客户带来更大的成本负担。从另一个角度讲,由于来自客户的声音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或及时收到效果,也使得产品调整因缺少市场依据而失去针对性。长此以往,必然制约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

三、防范电子银行安全风险的主要措施

通过分析电子银行面临的各种安全风险,商业银行可以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尽可能避免电子银行风险的发生。同时,国家也应加快电子银行方面立法,加大对高科技金融犯罪的打击力度,为电子银行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商业银行应制定正确的电子银行技术风险管理策略,对建设电子银行的技术方案进行科学论证,确保信息技术安全可靠,电子银行系统设计严密、功能完善、运行稳定。其次应加大电子银行安全技术投入,提高通信网络带宽,建立灾难备份与恢复系统,增强电子银行抵御灾难和意外事故的能力。第三,应积极引进一些高效的安全产品和安全技术,如将指纹识别技术与银行卡结合起来,以指纹密码代替数字密码,提高客户取款的安全性,目前美国已经开始在ATM机上使用指纹识别系统。第四,应采取有效措施防范病毒和黑客的攻击,及时更新、升级防病毒软件和防火墙,提高计算机系统抵御外部网络攻击和抗病毒侵扰的能力,增强电子银行系统的保密性和完整性。

(二)强化客户安全意识

提高客户安全意识是防范电子银行风险的有效途径。首先,银行要加强对客户的安全教育,在客户办理银行卡时,重点介绍安全使用银行卡的知识,提醒客户及时更改原始密码,并在营业网点和自助服务设备上张贴风险防范告示,提示客户保管好各种相关凭证。其次,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对电子银行安全风险进行宣传报道,向公众介绍犯罪分子利用电子银行盗取客户资金的各种手段,提高客户识别真伪、防范风险的能力。

(三)健全营销机制,构建立体营销格局

一是建立专业营销队伍,丰富营销手段。对不同的客户实施不同的营销策略,确立以差别化产品和差异化服务为高端客户提供贵宾化服务,为中端客户提供特色服务,为低端客户提供便民服务的营销策略。二是以阵地营销、媒体营销、交互式营销、户外营销、广告招贴等方式,构成立体营销格局,以不断丰实的营销手段,使电子银行产品深入人心。三是完善售后服务,做好市场培育。首先把服务放在第一位,通过多种形式的优质服务,唤醒睡眠客户,激活盲点客户,努力减少客户流失。四是对客户指定专人负责,提供客户随叫随到的跟进式服务,妥善解决客户在使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通过与客户的紧密接触,贴近用户,查找问题,改进产品,完善功能,树立品牌,培育市场。

(四)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建立滚动式开发机制

作为一个业务创新平台,电子银行业务的生命力就在于滚动开发,推陈出新。创新是电子银行业务乃至全行整体业务的立身之本,发展之源。因此,要充分发挥电子银行优势,不断创新,从不同层面上推进业务整合,形成具有电子银行特色的产品,提供优于传统方式的综合服务。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保持电子银行系统的先进性;重点实行业务创新,通过对传统业务流程的组织和重构,利用电子银行渠道优势弥补传统业务不足,结合电子银行渠道优势提供增值服务形成新产品;大力开拓服务创新,通过多渠道相互配合和优势互补整合形成新型的、更有价值的银行服务产品,将电子银行服务提升到更高水平。

(五)加强法制建设,加大对犯罪分子打击力度

首先,应建立完善的电子银行法律体系。健全的法律体系是防范和化解电子银行风险的重要手段,虽然目前我国已出台了电子签名法,但还远没有形成体系,因此我国应加快立法进程,尽快构筑完善的电子银行法律体系,给电子银行的发展提供充分的法律保护。其次,应加大对金融犯罪的打击力度。我国公安部门要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提高对高科技犯罪的侦破能力,同时电信、金融行业要主动提供相关的信息资料,积极配合公安部门侦破犯罪案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大对电子银行盗窃案件的查处力度,从严从重打击犯罪分子。

电子银行安全风险探析:银行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策略改进

摘要:随着商业银行网上业务的不断发展,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策略成为理论与实践中必须重视的课题。剖析现阶段电子商务安全网风险策略的薄弱点,发展商业银行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策略,应借鉴成熟的传统金融风险度量中的一些方法改变电子商务安全管理对资产进行粗略的优先级别排序,用系统管理思想构建商业银行电子商务安全管理框架,并将商务安全风险纳入风险管理范畴。

关键词:商业银行;电子商务;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从事金融业务面临着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以及操作风险等,而电子商务的出现则加剧了上述各类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风险发生之后的破坏程度。2004年以来,我国面临的网络仿冒威胁正在逐渐加大,仿冒对象主要是金融网站和电子商务网站。2005年上半年共收到网络安全事件报告65679件,超过2004年全年案件数,商业银行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策略已成为理论与实践中必须重视的课题。

一、信息安全管理的历史演进与现阶段的特点

信息安全管理的策略大体遵循事件驱动(技术和管理脱节)-逐渐标准化(技术和管理逐渐结合)——安全风险管理(引入了风险分析)的发展路径。

(一)以事件驱动的初级阶段时期

19世纪70年代安全主要是指物理设备和环境的安全,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交互主要局限在大型计算机上的哑终端,安全问题只涉及能访问终端的少数人。安全管理策略处于初级阶段,由事件驱动,没有形成规范的管理流程。在此阶段的前期,只重视技术手段。后期开始重视管理手段,但是技术和管理之间脱节。许多组织对信息安全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和制度,但组织的信息安全管理基本上还处在一种静态、局部、少数人负责、突击式、事后纠正式的管理方式。

(二)标准化时期

企业开始将安全问题作为整体考虑,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安全管理策略,其中包括了安全管理的技术手段和管理制度(或称运作管理)。几乎所有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都拥有自己的安全策略,内容也包括了技术手段、安全管理制度、人员安全教育等等,基本上形成体系,技术和管理手段综合统一,但是安全风险分析还存在不足之处。

(三)安全风险管理策略时期

随着电子商务安全管理发展到一个比较高的层次,安全管理策略也演进到安全风险管理阶段。主要特点如下:

1.安全风险管理成为主流趋势;在安全管理策略的演进过程中,技术和管理手段综合统

一、又融入了风险管理的分析、防范策略,从而安全管理进入了安全风险管理时期。西方商业银行已对安全风险管理形成共识。如安氏公司(is—One),认为信息安全问题最终将归结为风险管理问题,风险管理方法是建立良性的安全技术和管理体系的依据和基础。

2.安全风险管理的国际标准和各国的规范逐渐形成并趋于完善。国际上关于安全风险管理的标准有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管理原则》、英国标准协会制订的BS7799等。各国也日益重视安全风险管理,制定了许多规范。例如美国货币监理署(OCC)的《电子银行最终规则》、香港金融管理局的《电子银行服务的安全风险管理》等。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也于2006年颁布了《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对国内企业的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给出了指导意见。

3.利用外部专业化机构对金融机构的安全性评估已成为大部分国家的选择。电子银行面临的安全和技术风险,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采用的信息技术的先进程度,系统的设计开发水平,以及相关设施设备及其供应商的选择等;银行依靠传统的风险管理机制已很难识别、监测、控制和管理相关风险。同样,监管机构也难以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对电子银行的安全性进行准确评价和监控。因此,大部分国家都采用了依靠外部专业化机构定期对电子银行安全性进行评估的办法,加强对电子银行安全性和技术风险的管理和监管。

4.在许多国家信息系统审计(IsAudit)作为一种信息技术服务被广泛提供,许多知名的咨询公司都提供类似的信息审计服务。业界的IT风险分析师也成为一种职业,专门从事电子商务的安全风险工作,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分析风险,充分衡量保持安全的代价和收益之间的关系,寻求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效用,在风险分析中也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模式。

二、我国商业银行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策略的薄弱点

(一)系统管理思想缺乏

目前的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策略,在全局上缺乏系统论理论的指导,在实际操作中受到多种多样的安全攻击时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安全漏洞,无法形成一张全面有序的安全网络。

实践中被采用的安全风险管理策略,以及作为指导意见的规则规范,如《信息安全管理实务准则》(IS017799)、《信息技术安全性评估准则》(GB/T18336.1)、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管理原则》,尽管提出了比较全面的安全风险管理方案,层次上也比较清晰,但是还不足以作为一个风险防范系统。实践中,电子商务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组织,电子商务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和过程也是个复杂的系统。系统论、控制论的思想在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中是不可或缺的。

(二)风险分析的模型与方法不成熟,定量分析不足

电子商务模式自身的发展历史也不过20几年,在风险分析的定量技术上并不成熟;如BS7799中推荐的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中实施风险评估时,往往将威胁发生的可能性定性划分为几个级别,将威胁所造成的影响也定性划分为1~5级,实质上是将一些按照概率发生的事件定义为不连续的几个级别,在操作上易行,但造成了度量的不精确。在进行监控和审计之后,也存在无法量化、对比的问题。

(三)忽视与原有的传统风险管理策略的结合

本质上,电子商务的安全风险无非是新兴的商业模式对传统的风险的改变,以及产生的在传统风险控制领域暂时无法明晰的新风险;现有管理策略只从信息技术的角度、或者从偏重技术的角度看待问题,站在金融领域本身来分析研究较少。这种状况导致了对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的研究无法立足于一个比较高的层次;忽略了风险的整体性,只进行偏信息和技术的研究,导致了现有的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策略与金融机构原有的传统业务风险管理策略存在差距。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传统金融业务的风险控制与电子商务的技术风险控制,两个方面存在脱节,同样属于商业银行的风险,存在着不同的管理策略,导致多头管理、资源浪费、机构之间的扯皮,乃至缺位管理。

(四)风险管理策略无法

依赖外部的信息安全管理行业

在发达国家,信息系统审计(IsAudit)作为一种信息技术服务被广泛提供,许多知名的咨询公司都提供类似的信息审计服务。IT风险分析师也成为一种职业,专门从事电子商务的安全风险工作。商业银行采用依靠外部专业化机构定期对电子银行的安全性进行评估的办法,提高对电子银行安全性和技术风险的管理和监管。而国内初步建立了国家信息安全组织保障体系,制定和引进了一批重要的信息安全管理标准、法律法规,风险评估工作得到了一定重视,但与发达国家成熟完善的外部信息安全管理行业仍有很大差距。

(五)风险管理策略中商业银行的内部风险控制能力薄弱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均建立起统一的风险管理部门;但风险控制部门的职能、权限与花旗银行等体制较为先进的银行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风险控制实质上仍然分散在各个子部门;风险的评估、防范与控制实质上完全依靠商业银行的电子交易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内审稽核部门实质上无法控制电子商务安全风险。例如,风险管理部门接受了电子交易部的风险控制报告,表面上履行的内控审核的流程,但审核作用有限,无法完成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中的监控与审计环节。

三、商业银行的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策略的改进建议

(一)基于系统的思想构建商业银行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策略框架

利用系统理论作为总体的指导思想,将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策略本身当作一个开放的自适应系统。将商业银行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中的各个环节组成循环上升的系统。

在商业银行电子商务安全风险控制的流程中,经过信息安全的风险评估、资产识别和选择、实施控制降低风险的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然后进行监控和审计;尤其重要的是把监控和审计所得到的内容作为新一轮风险分析输入,从而开始新一轮的风险管理过程。商业银行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的各个步骤为动态的循环系统。每完成一个循环,安全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就上一个台阶,商业银行的安全管理水平变得到了提高。

(二)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中定量分析中的改进思路

商业银行可以借鉴成熟的传统金融风险度量中的一些方法来改变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中对资产进行粗略的优先级别排序的方法。实践中,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管理与对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有其相似之处。巴塞尔委员会对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的内部计量法中规定,商业银行内部估计风险敞口指标、损失事件发生的概率、风险损失,巴塞尔委员会制定资本要求的转换系数;在度量损失的分布时,主要利用统计和精算技术。商业银行应通过数据库将威胁发生的频率、威胁所造成的影响等精确记录下来,利用现有的度量方法进行精确的风险定量分析的尝试。新晨

(三)将商业银行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纳入商业银行总体风险管理范畴

将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全部风险放在一个框架中考虑。传统风险管理以及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都是风险管理系统中子系统,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不可分割。尝试借鉴信用风险与操作风险度量的方法与思想,短期内将其与信用风险控制衔接,最终形成一个全面的商业银行安全风险管理框架。

(四)商业银行要积极促进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策略的改进

(1)充分利用国内或国外能够获得的信息系统审计、外部信息安全评估等服务,采取定期评估审计、不断采取措施改善风险状态的策略;(2)在目前商业银行的组织与管理体制下,风险控制部门与传统金融业务部门的流程需不断改善,商业银行必须创造条件,加强风险管理部门与电子商务部门的交叉配合,包括各部门人员的配置、培训等各方面;使风险管理部门能够履行安全风险管理的监控与审计职能;(3)商业银行必须重视对传统金融风险与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的统一度量问题的研究,不断提高风险管理部门综合控制风险的能力,充分考虑电子商务安全风险与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的交叉问题,为实现全面风险管理奠定基础。

电子银行安全风险探析:电子银行的安全与风险防范

弱技术配强管理的电子银行安全效果,与强技术配弱管理的安全效果是一样令人担忧的。银行要通过强技术强管理的组合来保证电子银行的安全。

由于方便、快捷,电子银行越来越为银行和客户所青睐,其业务量在银行业务中的占比逐渐增加。与此同时,电子银行的安全问题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近两年,网上银行发生的安全事件增加了人们对电子银行安全性的担心,英国破获黑客盗划2.2亿英镑的新闻,让客户疑虑自己的财富是否会在眨眼间化为乌有,所以不少人选择了小规模、低频率使用网上银行的下策。而对于银行来说,安全事件给银行造成声誉和经济上的重大损失,而且今后还可能面对赔偿诉讼。如何保证电子银行的安全、有效防范风险成为各银行的头等大事。

电子银行的安全问题千头万绪,要分析清楚,还得从电子银行的系统架构和风险点说起(见图1)。

电子银行风险点

操作系统的安全

操作系统安全的主要考虑有:(1)连续无故障运行天数。(2)超级用户指令保管与使用。操作系统的口令是系统安全的命门,一旦超级用户指令被人知晓,该知情者就可以远程控制计算机,进而修改数据库用户的密码,从而无障碍地进入数据库系统进行任何操作。(3)压力指标。操作系统提供的缓冲空间、进程数等是数据库、应用软件运行的基础参数,需要根据运行情况进行参数最优化配置。通常操作系统要与应用系统一起进行压力测试,以便测出业务量等极限值。针对极限值,把系统装备相应的预防、处理、应急机制,如自动或人为分流流量、报警等,避免系统瘫痪。

数据库的安全

数据库安全的主要考虑有:(1)操作系统登录时的用户名与口令如果泄密将危及整个数据库的安全,数据的修改将无法控制。(2)数据库的用户名和密码不要简单得让人猜出来,不少系统就使用用户名sa和口令sa,这样做不但使数据库安全受威胁,操作系统的安全也受到威胁。因为可以通过一种数据库远程控制机制控制远程操作系统。(3)数据库操作审计,将运行主机上所有数据库操作及数据变更写入日志。这个日志将迅速膨胀,需要专门的日志管理员进行外部备份和清理,否则系统硬盘过一段时间就会涨满。但是,中小银行可能会屏蔽数据库审计功能,以减少日志清理和管理的麻烦。这样,数据库安全失去了重要的、可跟踪恢复的操作监视手段。(4)数据同步、一致性问题。数据操作是以事件驱动的,事件没有完成,则数据库将自动恢复到事件前状态。软件编程要注意应用数据表之间的逻辑一致性,否则,数据挖掘就得浪费大量的时间清理无效数据。

核心系统的安全

第二代核心系统主要有信贷、柜台、账务、现金管理等,第三代核心业务系统模型则包括了客户关系管理、风险管理、市场营销分析等模块。第四代核心系统正在建设当中,思路更加清晰,更加强调数据共享和SOA架构,更好地进行业务流程整合与信息管理整合。

核心系统安全的考虑包括:(1)源程序是否有漏洞、后门和错误代码。由于当代银行软件主要采用的是黑匣子测试,而不是白匣子测试,因而大量“死角”无法发现,隐藏的风险是较大的。2007年底,一客户在广州市某银行ATM机上取现金1000元,而账户却只扣一元,客户因取现17.5万元被判重刑而引起争议。其实在这个案件中,银行过错在先,因为银行软件测试没有发现程序错误。(2)系统压力测试。如某银行的基金理财平台属于核心系统,由于股市行情的井喷,致使2007年8月的一天网上银行占用主机资源过多,主机Down机几个小时。这种现象断断续续持续约一个月时间,银行其他业务也受到影响。事后,该银行制定了应对策略,让分行分流部门网上理财业务。分行业务数据通过电信、网通专网与总行相连,避免流量都挤在公网入口的局面。高峰期,专网的传输速度比公网快,速度有保证。另外,在分行增设业务流控制界面,一旦全国行情井喷,则由分行控制流量,避免由于理财产品等边缘业务导致整个核心系统瘫痪的恶性事件。(3)核心系统的管理员用户名和密码。(4)核心系统的易维护性、易扩展性。如果元数据标准等标准化建设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则外围系统容易扩展核心系统的功能,共享核心系统的数据。同时,核心系统如果获得越多的外围子系统的数据,则越可能做数据挖掘等建模工作,而风险管理、管理决策、客户分析等都离不开数据挖掘和商务智能。(5)版本升级、新产品上线、定期系统在线清理、操作运行主机等操作行为的风险控制。在核心系统down机的严重故障中,部分原因恰是系统切换、系统升级或新产品上线欠周全造成的。操作运行主机要有一定的程序要求,要求双人共同操作,且不可进行试验性操作。试验性操作要在备份机器上进行,确认无误后才可在运行主机上操作。另外,主机长年累月地运行,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内存、进程等方面的问题,需要人为适当干预。随着硬件功能越来越强大,以及SOA设计理念和设计能力的普及,核心系统的能力范围会逐渐扩大,安全性也越来越有保证。(6)数据备份与系统备份。大银行都有南北两个异地数据中心,每个数据中心有本地同步备份,共有四套系统。目前,监管部门强调在数据中心灾备就属于核心系统安全的重要范畴。

路由器、入侵检测、防火墙的安全

路由器提供了网络连接的路径。入侵检测可以对非法访问内部网络的数据包进行检测并预警。防火墙是通过对网络层传输的数据包中的目标地址进行检测,控制数据包的流向,从而避免对核心系统的非正常访问。如果路由器的端口密码被人攻破,则黑客可以通过直接添加路由,使得外来的访问变得合法。这时,获得的内网访问能力是十分危险的。

区分外网与内网是重要的安全方法。一般对外网的防护要严格些,而对内网的防护则简单得多。某证券公司严禁客户在内网上炒股,就是担心客户反复试验出总部主机的密码。因为内网没有设置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

网上银行包括个人网银和企业网银。由于个人网上银行功能日益丰富,如汇款、基金买卖、外汇买卖、黄金买卖、银证通、代缴费、网上商家等,数量庞大的客户群的集中操作给核心系统造成了巨大压力。

应用软件服务器

应用软件服务器处在客户端和核心系统之间,解决渠道的多变与核心系统稳定之间的关系。花旗银行的产品达6000个左右,这种方式明显保持了核心系统的稳定。我国银行核心系统每五六年重新设计一次,达到核心系统稳定性与灵活性的统一,每过五六年银行的硬件就要更新一次。

应用服务器通过数据接口与核心系统相连,也需要有相应审计措施跟踪人为操作。否则,由于超级权限造成的对客户数据的直接、非法修改,会危及系统的安全。黑客也可以攻击应用服务系统,从而修改重要客户资料。内网用户也可以攻破应用服务器的关键密码,以获得超级权限。

应用服务器一般采用双备份、双线路方式,一旦由于硬件损坏等原因造成系统故障,可以迅速切换到正常系统。

网络传输的安全

现有网络安全技术不少是用来解决网络传输数据安全问题的,如数据加密、数字认证、安全标准。数据加密主要有对称加密算法DES和非对称加密算法RSA。从理论上说,有些现行算法已经被数学家攻破,能够在现有条件下解密,所以随着计算机芯片速度的不断提升,有些算法需要淘汰。

数字认证技术,包括数字签名、数字证书、生物特征识别等,正面很难攻破。但是每一种技术都存在软肋,通常这些认证证书的保管等是软肋。

安全标准有SSL、SET。这些标准保证了交易的不可否认性,以及网络传输数据的不可修改性。

客户端的安全

终端用户的安全是最脆弱的,攻破的成本也最低。主要问题有:

数字证书文件被病毒窃走。这种软证书比硬证书的安全性低,存在硬盘和外设中,病毒可以将证书文件通过网络传给主人。数字证书的弱点在于证书的保管,如硬件证书被挪用,软证书被复制。

网银密码被木马程序窃走。网银大盗病毒可以窃取客户在键盘上输入的账号和密码,并通过邮件发给病毒的主人。英国最近破获的金额达2.2亿英镑的国际大案,就是黑客知道客户的账号和密码后,转出客户资金。对付这类病毒的方法除杀毒、系统打补丁外,可以采用软键盘,即在屏幕上出现键盘界面,用鼠标点击屏幕上的相应键符来代替手工键盘输入。用这种方法,病毒无法捕捉键盘输入信息。

信用卡账户和密码被窃取。现在信用卡采用的是磁条技术,极易仿造。由于信用卡都是标准化的,其磁条信息的格式是已知的。如果知道了卡号,就可以使用专用的写卡器,写入卡号,伪造出一张信用卡。知道了密码,该信用卡可以在取款机上取款。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只有采用更新的EMV2000技术。这是一种多操作系统的IC卡技术,携带不可复制的加密区,保证IC卡的不可复制。但是,从目前的磁条信用卡标准向EMV2000智能卡标准过渡,成本很高。尽管我国监管机构积极推进信用卡向EMV2000标准迁移,但实际进展不大。

POS系统。如果设法通过客户输入密码的操作来获得客户的密码,则客户资金就危险了。

客户对账号、密码、证书的管理是网银、手机银行、ATM机、POS系统等薄弱之处,此外还有钓鱼网站法,如骗子网站www.省略,其页面通常做得与实际网站www.省略的页面几乎完全相同,以欺骗信用卡客户输入用户和密码。他们的主要作案手法,是篡改公网上指向实际银行的链接地址,指向钓鱼网站地址;或者在BBS论坛等网页空间设置钓饵,文字上看是某某银行,实际链接地址却是钓鱼网站地址。由于钓鱼网站域名与真实网址域名相似,没有警惕性的人是注意不到这些细微差别的。客户一旦受骗输入账户和密码,账号和密码就被窃取了。

客户端的安全方面,银行有义务教育、协助客户保持账号、密码、证书的安全。建议建立反钓鱼网站法律、组织、技术措施,动态跟踪钓鱼网站。客户使用简单但可靠的安全方法,如输入网址、使用动态口令卡、取款短信提醒服务、支付的计算机绑定等。对于中小银行的企业银行业务来说,生物指纹识别是一种可靠的和使用简单的方法。但这种方法对大银行不适用,因为目前指纹识别的技术还不很成熟,采样多,识别时间长。对于大银行来说,几亿客户量的指纹读写是系统繁重的负担。

电子银行安全不止包括技术安全,还包括信息安全。敏感数据被删除、窃取、篡改、非法访问,用户身份被冒充,交易被抵赖,机密信息被公开等等,都是信息安全。我国还缺少对公开客户信息方面的法律惩戒措施,如果与国际惯例接轨,则要颁布隐私保护法等相应法律。

风险防范对策

银行转变观念,主动承担起电子银行各个环节的安全义务。以前我国银行在客户资金被盗问题上采取了拒绝赔偿的立场,使银行声誉到影响。所以,银行不能采取驼鸟政策,应该主动采取措施保证电子银行的安全,而不能将责任全部推给终端客户。

技术和管理并重。弱技术配强管理的电子银行安全效果,与强技术配弱管理的安全效果是一样的。银行要通过强技术强管理的组合来保证电子银行的安全。

所有小型机、大型机的登录密码,数据库登录密码都要复杂得让人记不住。可以采用双人或多人复合密码的形式,各人记一段,分段保密。但是也要避免密码保管过于复杂,以免导致密码遗失。要加强对密码保管方式的研究,可以适用保密级别的方法。当然,再怎么保密,还得基于对人的信任。如果对所有人都不信任,那么密码保管成本将相当高,使用起来也相当麻烦。

运行主机上的所有操作都要有可追踪的记录。无论是操作系统操作,还是数据库操作,都要由系统自动记载。对于应用软件的操作,在数据表中要有相应的操作记录,供操作风险审计员使用。一旦发生重大问题,可以依靠这些记录来确定责任人和责任原因。否则,责任无法定位的系统从根本上就不是安全的系统,是十分可怕的。

运行机双人操作、版本升级管理、备份等的管理制度。运行机双人操作,避免操作人因为情绪激动和侥幸原因而人为导致重大操作失误。各银行在版本升级管理方面是交了学费才总结出一套操作规程经验的。备份有灾备、备份数据中心、系统热备份等不同级别的方法和措施。

不断就最新的安全技术进行实验使用,跟踪国际电子银行安全技术,参与国际交流。灾备中心平时就是实验中心,可以就最新的安全技术进行实验性使用。银行对于软硬件的使用,偏好于稳定性好的技术系统,而不是技术最新的不稳定技术。银行通常要等新技术通过其他实际部门一段时间有效使用后,才大规模地使用。新技术有入侵检测技术、防火墙技术、加密技术、反病毒技术、数字认证技术、安全标准等等,银行要加强对这些技术的弱点的研究和把握,以便分析电子银行安全所处的态势,并研究实际中发生的安全问题的原因,提出对策。矛与盾总是此消彼长,任何一门技术总有破解的新方法。同样,新技术被破解之后,更新的技术又会出现,而且风险防范的技术也相应演化。对于安全态势和技术的研究是目前我国银行的弱点,需要建立相应的合作机制。银行要独立、自主地关注电子银行的安全问题,而不能完全依赖第三方安全公司。银行要在电子银行的安全领域有所作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理念。

设置客户端电子银行安全保障岗位。银行总行应有相应的岗位就目前客户端的电子银行的安全问题进行调查、分析,提出对策,并反馈、主导建立电子银行客户端安全保障机制。安全既是技术又是管理,可以通过强化技术来改善安全管理的预见性、可控性,在保证整体安全效果的情况下,降低安全管理的难度和风险。

备份和应急机制。在市场成熟技术条件下,投入越大,安全水平越高。但是,投入水平与安全水平并不成线性关系,而是非线性关系。当安全要求达到阀值时,市场上没有相应的安全产品,此时需要进行研发,或者为了把安全水平提高一点,需要几倍的投入。在一套系统的运行故障率是a的情况下,两套系统热备份运行时的故障概率是a2。工行要保障系统运行的正常率是99.99%,从概率学来说,若两套系统同行运行,自动切换,一套系统的故障率就能容忍达到1%的较高故障水平。

正是由于高安全的高成本,银行应该有计划地加大对安全的研究性投入,包括安全产品、技术、标准的投入。从机会成本上说,这是划算的。电子银行应用的首要问题就是安全问题,银行有义务在此领域保持领先地位。

绝对的安全是不存在的。所以,要建立应急机制。应急机制有技术应急和管理应急。笔者认为,没有必要建立千年虫那种级别的应急机制,成本太高,而可以建立中等级别的应急机制,比如说切换系统演练。对于异地备份系统来说,由于数据不同步,系统切换就面临着无从考证的数据包丢失问题。这将使银行面临复杂的举证责任。如果是客户取钱没有入账,客户可能不会主动找银行退钱。但若是客户的系统入账没有收到,而出账已经划账的情形,客户必然要求银行核实并纠正错误。银行可以考察账户的资金划出流向,一般来说是可以追踪的,通过横向不同账户和纵向不同时间的对账,可以发现账户的真实改变情形。一套运行系统,银行基本上需要四套系统配套,本地备份一套,异地备份一套和异地的本地备份一套。这就是电子银行安全的备份成本。

在银证通、银期通等系统中,常会出现单边账情况,如2007年第三方存管业务的高峰期时,银行系统无法满足证券交易系统的大量交易和实时性要求,反复出现单边账情形,双方日终对账要对到午夜十二点,有时甚至到凌晨三四点。

制定标准与法律,加强监管。借鉴国外标准,修改完善现有电子银行安全标准,包括安全建设、运行管理、安全组织设置等。企业的软件开发、安全达标,以及监管机构的安全监管都依据此标准,以此提高电子金融的安全水平。我们要做以下方面的工作:完善信息安全的行业规范与法规;系统安全评估;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系统和网络安全;业务持续性经营计划;外包业务监控。不止安全标准,基础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应用标准等都会对电子银行的安全产生影响。颁布《电子银行安全法》,以便对电子银行安全的义务与权利认定、犯罪量刑等做出框架性的规定。业已生效的《电子合同法》、《电子签名法》为电子银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加大对电子银行犯罪的打击力度,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将是电子银行再一次爆发式增长的重要推动力。短期内,借鉴《萨班斯法案》加强对上市银行的信息化监管。

利用ITIL进行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银行信息化的参考模型,可以指导包括网络建设在内的银行基础技术设施升级改造。软硬件方面的基础性投入如存贮系统、入侵检测系统、网络管理监控系统等,是必要的,而多条专网则保证了稳定的带宽。这些投入通常是很大的。对于那些中小银行,可以探索外包方式。

加强对电子银行开发、维护、呼叫中心、银行业务、ATM运维等外包风险的管理,制定相应的外包风险控制程序,并加强对金融服务提供商的监管。对于银行来说,要制定外包的边界,核心数据、关键系统等不能外包,银行必须保持对电子金融的控制力。这方面要加强行业经验交流。不同银行在外包管理中确实积累了一些经验,如某银行软件开发坚持银行开发人员与企业开发人员共同组成开发小组的模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制约金融IT公司对电子金融项目的实际控制能力。由于一部分技术掌握在银行员工手中,金融IT公司想把开发队伍全部拉走,从而实现对产品的控制就变得不太现实了。经验表明,如果电子金融产品由金融IT公司全部负责设计开发,则银行必然处于被动地位。对外包的管理包括法律层面、技术层面和体制层面。银行要与外包公司签定保密协议,一旦发生泄密,金融IT公司要承担法律后果。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