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篇全球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摘 要 本文对当前全球经济形势进行分析,并预测了2016年的经济发展走势。首先阐述了上一年世界经济总体的形势,并归纳出了世界经济运行的特点,在把握经济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预算和展望了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 全球经济 形势 特点 预测
2015年的世界经济已经呈现出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经济复苏迹象,全球整体就业率有所提高,通货膨胀明显得到改善,公共债务水平稳定在正常的层次。同时,各区域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速度两极分化更加严重,国际贸易水平增长滞缓,大宗产品的价格起伏不定。地缘政治因素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更加明显,整个世界的经济正处于经济危机转向正常化水平的过渡时期。笔者预测接下来的一年中,世界经济仍然不稳定,经济复苏的过程充满艰辛,经济指数大幅度提升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一、2015年世界经济总体形势回顾
(1)经济复苏缓慢,两极分化愈发严重。2015年,世界总体的经济在上一年的基础上,继续呈现缓慢提升的态势,经济增长速度与专家的预期基本相差不大,区域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呈现两极分化的态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提供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为3.5%,和上一年的水平不相上下。以欧盟为代表的经济体的增速为2%,美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为有所提高,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日本的经济仍不乐观,呈放缓趋势,以东盟为代表的新的经济体增长速度为4.5%,从2009年金融危机爆发后,逐渐萎缩。
(2)就业率有所提高,但地区差别比较大。2015年以来,美国高居不下的失业率有所降低,劳动力市场趋于正常化,已经摆脱了金融危机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欧洲地区的就业率稍有提升,总体失业率在11.5%左右,金砖国家的整体就业形势呈比较乐观的趋势,但是各个国家的表现各不同。其中巴西的失业率最低,南非的失业率最高,达到25%。
(3)物价水平下降,有可能由通货膨胀变为通货紧缩。纵观2014年,高居不下的通货膨胀是世界经济的典型特征,但到了2015年,通货膨胀率有所下降。据世界权威部门统计,2015年第三季度,美国的物价水平下降了0.7%,欧元区国家,如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形势也趋于正常,下降了大约0.6%,日本的物价水平有所上升,到2015年第三季度,物价指数上涨了3.2%。
(4)贸易低速增长。从世界贸易组织的分析来看,2015年世界贸易增长幅度为3.1%,国际贸易收支总体趋于平衡。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预测,世界投资总额将达到1.6万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5%。发达国家经济体的投资额增长幅度较大,增长30%以上。
二、2015年世界经济运行特点
(1)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并产生溢出效应。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在2014年10月29日决定停止进行资产购买,这也标志着从2008年11月至今的非常规数量宽松货币政策正式结束。这项措施从外溢效应上给予其他经济体巨大的压力。首先,其他经济体因为美国逐渐收紧流动性,造成了一些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资本产生了外逃,导致本来就脆弱的银行体系受到冲击,货币发生贬值。其次,其他经济体的货币政策也只能够进行相应的调整,这也增添了一些新的不确定因素。
(2)发达经济体的货币政策产生分化。2015年,美联储正式退出了数量宽松,并且进入了升息通道,但是美国与日本和欧元区等较为发达的经济体却背道而驰,这些发达经济体仍然采取了战后最大规模的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并且这种新兴的经济体进入中高速增长的周期。根据国际货币的相关组织数据可知,国内生产总值在新型的市场经济体下,其平均年增长率从2010年的7.5%过渡到了2014年的4.4%。其根本原因首先是因为美国货币政策的转向导致了多年间的超低利率环境逐渐消失。此外,由于非常规的激励效果不明显以及增速放缓,以往大宗商品的繁荣时期逐渐消失殆尽。并且,各国的改革所带来的红利丰厚期随着时间而渐渐降低,政府所能够支撑经济增长的潜能不断减弱。最后,这些较为发达的经济体开放周期发生改变,趋向于从本国利益出发建立更加完善的国际经贸体系,因此新兴市场经济体受到了外界环境恶化的挑战。
(3)原油价格因多种因素发生暴跌。能源供给的增加以及需求的疲软是导致原油价格发生暴跌的直接原因。一些能源主要进口国(包括中国在内)的增速逐渐放缓,美国也因为油气产量的增加而减少了对于原油的进口,这导致了国际市场中的能源需求量减少。并且,沙特以及俄罗斯这样的产油大国最近也维持和增加了产量。西方国家为了减少俄罗斯的石油收入而不断打压油价,油气在美国与欧佩克以及沙特三个国家之间的博弈,美国升息预期和2015年美联储正式退出了数量宽松的政策导致了美元指数持续波动上涨,这些因素都对油价的下跌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4)全球债务不断上升和对巩固复苏造成了威胁。根据日内瓦的世界经济报告数据指出:2013年包括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在内的全球总负债占据着全球居民总收入的比例高达215%。债务水平高的企业需要维持较低水平的利率,但是总体的全球利率水平较低和借款成本的降低也加速了债务的累积。目前,一些经济体已经出现了低增长、低膨胀以及与高负债的“有毒结合”,而且这个趋势也在不断积累扩大。
三、2016年世界经济形势的预测
与去年相比,2016年全球的经济能够大幅发展的概率较低,而经济增速与去年保持基本持平或者有小幅上升的可能性较大,预计增幅在3.3%至3.8%之间。对2016年全球的经济走势进行展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关注:
(1)美国与日本和欧元区等较为发达的经济体的货币政策背道而驰的程度以及其严重性。伴随着美国货币政策逐渐趋向平稳,若发生通胀抬头,2016年上半年美联储很可能会加大加息的概率。欧日在美国银根收紧的同时也会不断加大刺激的力度,这种背道而驰的宏观政策会导致多种效应,最为显著的是汇率发生波动。美元的升值总体上对于欧日出口复苏是有利的,但也可能会导致欧日的资本向美国汇聚,从而抵消了欧日宽松的货币政策效果。毫无疑问,美元汇率的大幅波动将会导致全球资本和资产价格的大规模波动。
(2)欧洲国家经济所能摆脱低估的可能性。欧洲央行为了避免欧元区经济陷入通缩的问题中,在2014年11月注册1万亿欧元用来购买资产支持债券以及担保债券,与此同时该资产负债也增加到了3万亿欧元的峰值。此外,欧洲央行也决定将再融资的利率维持在0.05%的较低水平。这种大规模并且长时间宽松的货币政策尽管能够防止经济的进一步恶化,但是也为经济的长期增长留下了隐患。如果实体经济缺乏有力的增长支撑以及投资,欧洲经济可能会再次发生衰退。
(3)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新一轮改革的范围、力度和成效。2015年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一系列改革措施得到落实。2014年5月,印度新总理莫迪上台后随即启动了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大规模经济改革计划。中印两国的改革所释放出来的“红利”,将直接决定它们能否继续保持目前的中高速可持续增长局面。同时,巴西、俄罗斯经济颓势能否得到遏制,亦会对整个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经济表现带来重要影响。
(作者单位为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简介:王 东(1955-),男,北京人,教授,主要从事国际经济安全方面的研究。
摘 要:2006年在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以及自然环境复杂多变,各种矛盾相互交织,经济增长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多的情况下,各种不利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不十分明显,没有改变全球经济复苏的局面。上半年以来全球总体经济发展形势要比预期的好,前景被普遍看好,全球处在经济周期上升的通道,在这一背景下有关国际机构纷纷上调了对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期。另一方面,全球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自始至终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潜在的威胁依然存在。
关键词:全球经济;世界经济格局;国际政治经济环境;自然环境
2006年上半年以来,全球总体经济发展形势要比预期的好,前景被普遍看好,全球处在经济周期上升的通道,在这一背景下有关国际机构纷纷上调了对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期。但另一方面,全球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自始至终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潜在的威胁依然存在,未来全球经济仍将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从当前的国际政治、经济以及自然环境看,未来全球经济的发展,不仅有来自经济领域多方面的负面影响,也有来自政治层面的地缘政治和国际安全领域的负面影响,同时又有来自自然环境的影响,全球经济发展面临着多层面种种考验。
一、全球经济增长强劲
全球经济在经历了2005年稳定增长后,2006年前三个季度,虽受到油价高位波动、利率提升、通货膨胀压力加大、中东地区动荡加剧以及世界各地自然灾害频频发生等一系列不利因素的负面影响,但仍难以阻挡全球经济的良好运行和快速增长。特别是,虽然国际油价持续上涨对不同的国家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总体上说,高位徘徊的油价对全球经济和贸易带来的冲击比预期和想象的要弱。多数专家认为,其主要原因是:(1)油价上涨是全球经济持续发展导致能源需求旺盛的结果,并非供应不足,高油价对全球经济的负面影响比预期的要轻,同时也体现了全球经济的进一步活跃和繁荣。(2)发达国家高度依赖石油的经济增长模式在逐步转变,十分重视提高能源利用的效率,经济活动已经向能源需求相对低的服务等行业转移。(3)近期高油价带来的负面影响同以往石油危机时期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一方面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应对高油价的承受能力已经得到加强;另一方面石油输出国需要大量购买所需商品和服务,石油收入被需求增长大量消耗,弥补了因石油收入增多带来的贸易不平衡差距的拉大。(4)油价的上涨和石油收入的增多使许多石油输出国大量购买发达国家的债券,导致投资和消费的持续增长,有助于全球经济的进一步活跃和发展。
从半年多的全球经济的发展形势看,尽管有关国际权威机构对2006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测的基点不同,但初期一致认为2006年全球经济增长将减缓,低于2005年的经济增长。半年过后,全球经济总体运行超出了国际机构最初的预期,经济保持着较快的增长态势。第一、二季度全球经济同比分别增长了4.7%和4.5%,其中发达国家经济同比分别增长了2.9%和2.8%,发展中国家经济同比分别增长了6.5%和7.0%,参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6年7月28日公布的数据。预示着下半年经济发展将有进一步的良好表现。对此,有关国际机构又一致认为2006年上半年以来,虽然全球经济仍面临着许多不稳定因素,后期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也同时存在,但经济复苏将明显加快,并纷纷上调了对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2006年初,联合国的《2006年世界经济形势和展望报告》预计,2006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将略高于3%,2006年1月15日联合国在北京的《2006年世界经济形势和展望报告》。与2005年基本相同,下半年联合国根据全球经济发展趋势重新调整了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上调至3.6%。2006年7月11日联合国在日内瓦的《2006年世界经济形势和展望报告》。世界银行最初对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与联合国最初预测基本一致,最初预计全球经济增幅为3.2%,2005年12月11日世界银行的《世界经济展望》的报告。与2005年持平,上调后的预测高于联合国,上调到了4.4%,2006年5月30日世界银行的《全球金融发展》的报告。并大幅度上调了部分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预测。世界贸易组织的预测则略低于联合国和世界银行,认为最终全球经济增长可达3.5%。世贸组织2006年4月11日公布的《2005年世界贸易形势与2006年前景》报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早期和近期的预测则均高于联合国、世界银行和世贸组织的预测。早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2006年全球经济增长为4.3%,2005年9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2006年4月上调到4.9%。尔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2006年即使在原油价格高位徘徊的情况下,全球经济依然表现活跃与强劲,对全球经济前景更为乐观,将经济增长预测再次上调到5.1%。2006年9月14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上述预测还不能说是最后的预测和最终的增长,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和最终的增长有可能还会被改写,无论是上调还是下调,全球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已成定局。
二、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
总体上看,推动当前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包括:世界各国消费需求旺盛;经济行为活跃;全球贸易增长加快;国际投资进一步复苏;失业率逐步下降;跨国企业并购增多。
1.世界各国消费需求旺盛
一年多来,全球经济摆脱了通货紧缩的束缚,在经济增长的带动下世界各国消费需求持续旺盛,持续旺盛的消费需求同样也支撑了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从需求上看,2006年世界各国消费需求的增加不仅体现在能源上,而且对有色金属产品的需求保持着较快的增长。由于美国制造业发展状况良好以及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消费需求的强劲增长,对有色金属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推动了国际市场上有色金属产品价格的持续走高,年初以来国际有色金属产品价格与能源价格并肩屡创新高。在居民消费需求上,上半年主要发达国家的居民消费持续旺盛,美国商品零售额1―5月份同比增长率保持在7%以上,其中5月份增长了7.6%,比上月高出0.6个百分点;1―4月份消费信贷折年率分别增长了3.9%、2.1%、0.8%和5.9%。欧元区第一季度居民消费同比增长了0.7%,高于2005年第四季度的0.3%,4月份零售额同比增长了1%,为近年来最高水平。日本上半年民间消费增长了0.6%。与此同时,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居民消费需求也出现快速增长趋势。2006年在能源和有色金属需求强劲和居民消费增长的驱动下,上半年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工业生产增长呈现强势增长。以美欧日为例,美国工业生产1―5月份同比分别增长了3.2%、3.1%、3.8%、4.7%和4.3%。欧元区1―5月份工业生产同比分别增长了1.6%、1.7%、1.8%、2.2%和2.6%。日本1―5月份工业生产同比分别增长了2.8%、2.5%、3.1%3.3%和3.1%。①世界各国消费需求持续旺盛,为全球经济的进一步增长提供了条件和增强了动力。
2.经济行为活跃
经济行为活跃是经济繁荣的重要标志。从许多预测数字表明,2006年全球各种经济活动十分活跃,特别是商业和服务业(如旅游、商务旅行、交通、零售业及其他相关行业)等经济活动并没有因恐怖活动的猖獗和自然灾害的发生而减少,反而进一步活跃。以商业和服务业对全球经济增长影响的重要程度和贡献上看,预计商业和服务业的活跃将推动2006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增加0.4个百分点,再加上与此相关的连带效应,这个数字则有可能扩大1倍,经济行为的活跃意味着全球经济的增长和繁荣将继续保持下去。
3.全球贸易增长加快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2004年全球贸易迅猛增长,贸易额增长了21%,贸易量增长了9%,2005年增速有所回落,但仍高于近10年平均水平,2006年上半年以来,在全球经济增长加快的同时,全球贸易继续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据统计,2006年第一季度全球商品和服务贸易出口同比增长了9.5%,进口同比增长了10.3%,预计全年全球贸易量将增长7%,明显好于2005年,其中经合组织(OECD)贸易增长将在5.5%到6%,2006年7月24日世贸组织(WTO)公布的《2006年世界贸易统计报告》。中国、俄罗斯、巴西、印尼、新加坡、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量将进一步扩大。全球贸易持续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全球经济增长加快以及发达国家提供了主要的消费市场,进口明显要快于出口;另一方面,全球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成为当前全球贸易发展的深层次原因和动力。另外,近期国际油价、矿产品和有色金属价格进一步上涨,导致全球贸易格局发生新的变化。在石油和资源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石油和资源出口国出口额猛增,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也随之提高,部分盛产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发展中国家在市场强劲需求的带动下从中受益,预计2006年末中东、非洲、南美洲(包括加勒比地区)、独联体国家出口额将分别增长约38%、31%、32%和29%,发展中国家整体出口增长将高于25%。全球贸易的持续高速增长,表明全球经济复苏正在进一步加快。
4.国际投资进一步复苏
2004年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以及全球经济普遍复苏的情况下,国际投资开始呈上升趋势,2005年全球国际投资继续大幅度增加,达到8 950亿美元,增长29%。2006年1月23日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发表的年度报告。从2006年的国际投资形势看,随着全球以及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加快,以及全球经济活动的活跃和跨国企业并购的增多,全球国际投资将继续攀升。从国际投资流向看,国际投资流向的主流仍将是美国等发达国家,据有关人士分析,2006年国际投资流入发达国家将超过3 800亿美元,其中流入美国的国际投资将超过2 000亿美元,这不仅将有利于恢复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资本市场的活跃与繁荣,同时也将给美国和西方整体经济的恢复注入新的强有力的活力。与此同时,2006年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投资也将进一步增加,从资源战略上看,国际投资流入发展中国家的侧重点将是自然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其主要原因是全球对石油等资源需求旺盛,资源问题已成为许多国家极为关注的战略问题。另外,从地区特点上看,国际投资的重点也开始从传统地区向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转移,未来亚洲和东欧地区的国际投资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国际资本对拉美的投资将进一步复苏;流入非洲地区的国际投资将保持稳定增长。当前,国际投资的进一步复苏,体现了全球经济和国际金融市场的繁荣与活跃。
5.失业率逐步下降
2005年全球平均失业率为6.3%,2006年1月24日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2005年就业形势年度报告。2006年全球经济的增长,使世界各国失业状况普遍得到逐步改善,其中西方主要国家美、欧、日2006年以来失业率均出现下降趋势;困扰俄罗斯多年的失业问题也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改善;世界其他国家失业状况均有不同的改善。1―5月美国、欧元区和日本失业率稳步下降,美国失业率分别为4.7%、4.8%、4.7%、4.7%和4.6%,均低于2005年底4.9%的水平。欧元区失业率分别为8.2%、8.1%、8.0%、8.0%和7.9%,低于2005年底的8.4%。日本失业率分别为4.5%、4.1%、4.1%、4.0%和4.0%,除了1月份出现回升,其他月份均低于2005年底的4.4%。预计到2006年底美、欧、日失业率不仅不会高于现有水平,还会有所下降。尽管目前俄罗斯失业率仍高达7.7%,失业人数为570万,但与2005年相比减少了3.8%,就业人数大幅度增加。俄罗斯经济发展与贸易部2006年3月27日公布的社会经济发展监测数据。2006年有望进一步下降。东亚、南亚和东南亚2005年失业率分别为3.8%、4.7%和6.1%,预计2006年末同样有所下降。目前,各国失业率的普遍下降,是世界各国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表现之一。
6.全球跨国企业并购增多
长期以来,跨国企业并购一直是发达国家企业实现扩张与发展的一个主要手段,也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际产业投资基金的积极介入,全球范围内大规模跨国并购浪潮空前高涨。近年来在这全球化的并购热潮中,发达国家企业并购活动有增无减,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在全球企业并购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占全球并购总额的80%以上。近年来,随着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逐步发展壮大,一些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充分意识到跨国并购对于巩固自身优势和增强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性,也开始通过并购的方式直接进入发达国家市场,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跨国并购也在逐步增加,在全球并购中的比重不断上升。2000年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跨国并购额仅占全球的6%左右,目前已上升到了12%以上。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跨国并购,一方面表现在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以及地区相互间的跨国并购,一方面表现在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并购。在发展中国家,东亚、拉美和加勒比地区跨国并购持续呈上升之势,中国和印度是跨国并购热点国家。2004年全球跨国并购再次出现恢复性增长,2005年全球企业并购总额超过了2.5万亿美元,2006年上半年全球并购额达到1.93万亿美元,预计全年将超过2.5万亿美元。全球跨国并购规模的不断扩大,不仅带动了全球经济的持续增长,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三、世界经济格局悄然发生变化
2006年初以来,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均有良好表现,尽管当前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和地区增长趋势存在着差异,但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增长,对全球经济的繁荣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和作用,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也会发生变化。目前,在全球经济强劲增长的同时,世界经济格局悄然发生着变化,有关专家和学者对此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世界经济格局的形成,通常是指在一定经济发展时期,能够活跃在世界经济领域并充当主导作用的国家和地区以及国际经济组织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结构和状况。虽然美国仍凭借着强大的经济实力统领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在全球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不可动摇,但全球经济严重依赖美国经济的增长将有所减弱。2006年以来,随着包括中国和印度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俄罗斯经济的兴起、日本经济的全面复苏和欧洲经济的改善、以及石油和矿产等资源丰富的国家重要性的进一步突出,这类国家和地区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对全球和地区经济的影响力不同程度上进一步加大,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也进一步显现出来。在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中,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在不断增长;俄罗斯经济的兴起,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为推动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日本经济的复苏,将恢复其在全球经济的影响,并将有可能拉动全球整体经济的复苏,促进全球经济的进一步繁荣;欧洲经济的改善,不仅改变了近年来欧洲经济的颓势,也有助于全球经济的复苏。随着世界各国对资源需求的增大,石油和矿产等资源丰富的国家的重要性已经不再仅仅体现在地缘政治方面,而且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性进一步突出了,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举足轻重。从现在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变化趋势看,美国在全球经济中仍具有最大的影响力,这一局面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还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但世界经济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不会改变,多极化的发展将挑战美国在世界经济格局的霸主地位。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中国等广大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在国际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也在不断提升。特别是中国,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世界银行预测2006年中国经济增长将达到10%左右)2006年11月14日世界银行的《中国经济季报》。,中国经济总量目前已位居全球第四,且近几年占全球经济增量中的比重在15%左右,由此中国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的作用和地位不断增强,影响不断扩大,对全球和地区经济的稳定与增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在国际经济格局中影响力的显著上升,国际上要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进行投票权份额调整和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在2006年世界银行的年会上,始终没有得到相应的体现的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投票权和发言权发生了变化,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的分两步走的投票权改革方案(即第一步给投票权低估最严重的少数国家特别增加投票权;第二步是修改投票权份额的计算公式,增加基本投票权),根据规定,各成员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缴的股本为该成员的份额。这一份额将决定各成员获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投票权的多少和贷款的额度。成员投票权份额的多少取决于其经济规模、经济开放度、波动性及外汇储备水平等因素。这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60年来进行的最大规模改革。会议决定给中国、韩国、土耳其和墨西哥等4个投票权低估程度最严重的国家特别增加投票权,其中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投票权份额将由原先的2.98%上升至3.72%(位于第六)。与此同时,年会期间还举办了题为“亚洲中的世界 世界中的亚洲”大型研讨会,主题之一是关于中国、印度经济发展对区域、全球经济的影响。另外,在年会上,就全球经济面临着诸如通货膨胀、高油价、多哈回合贸易谈判中止、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及全球经济不平衡等风险问题,中国代表呼吁有关各方加强协商和对话,促进国际和地区争端的有效解决,为维护能源安全创造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避免高油价造成新的冲击,以及各国共同承担责任解决全球经济发展的失衡问题,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保证发展中国家充分享受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得到普遍认同和共识。由此可见,本次年会不仅充分体现了中国等广大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在国际经济组织影响力的增强,也反映了在国际格局中地位的不断提升,意味着国际经济格局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
四、全球经济隐患依然存在
虽然2006年上半年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经济形势比预期要好,但另一方面,制约全球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也依然突出,经济增长的背后潜伏着各种隐患,前景也不容乐观。从当前国际经济与政治环境看,全球经济增长势头从整体上将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和负面影响,其中主要包括:国际原油价格高位振荡徘徊;全球经济发展失衡严重;贸易保护主义蔓延;各国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和全球利率普遍上调;各种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以及中东局势动荡加剧。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这些制约全球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将是未来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突出问题和潜在威胁。
从国际政治环境看,最为突出的将是与局部地区动荡相联系的地缘政治的制约和负面影响,以及全球范围恐怖主义活动的猖獗。当前,由于世界局部动荡地区的各种矛盾和冲突不断加深,特别是中东和非洲地区。在中东,战后旷日持久的伊拉克安全局势日趋严峻,自杀性恐怖事件接连不断;难以平息的巴以冲突不但依然看不到缓解的迹象,而且再度加剧的可能依然存在;2006年7月中东地区硝烟再起,7月开始的长达一个月之久的黎以军事冲突给中东和平再添阴影;伊朗核问题的解决始终僵持不下,随时有可能出现新的变数。在非洲,一些国家不安定因素长期得不到解决,内战和动乱爆发的可能性不能排除。2006年以来中东地区紧张局势的加剧,不仅使该地区安全形势恶化,而且还有向周边地区和国家蔓延的趋势。因此,地缘政治的不安全因素给全球蒙上了一丝阴影,地缘政治影响进一步突出。世界局部地区的动荡和紧张局势的蔓延无疑对全球经济复苏构成巨大的威胁,一有风吹草动,敏感的资源性产品就会随之进一步攀高。另外,尽管2006年全球恐怖袭击事件少于2005年,但全球范围的恐怖活动始终没有销声匿迹,8月在英国挫败的重大航空恐怖袭击事件,再度导致全球航空业恐慌,表明恐怖活动依然猖獗。国际恐怖主义活动的猖獗导致全球安全形势严峻,一些国家和地区随时有可能成为恐怖活动袭击的目标,特别是针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恐怖活动发生的可能性更大。而遍及全球的恐怖活动依然是威胁全球经济稳定的重要因素,恐怖事件的发生将打击人们的信心,特别是消费和投资信心。与此同时,打击恐怖主义仍是当前国际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不能排除新一轮反恐军事行动的随时展开,这将使全球经济前景的不确定因素增多。
从国际经济环境看,当前制约全球经济发展潜在隐患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
1.油价的影响
国际油价依然是全球经济最大的威胁。2006年初以来,在中东形势进一步动荡和全球对石油需求的不断增大,国际市场石油价格持续在高位徘徊,油价的浮动范围从2005年底的每桶56到60美元提高到70美元以上,甚至超过了75美元,一度达到近年油价的最高点,与每桶80美元只有一步之遥。尽管进入2006年10月后,国际油价从高位持续下跌,跌至55―60美元徘徊,但未来全球经济能否较快增长,仍然在很大程度取决于国际油价的走势。预计国际市场对石油的需求依然旺盛,而油价的不确定性,受到石油供给、地缘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不能排除油价的走势出现大幅震荡的可能性,这将会给各国经济发展带来难以预料的影响,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影响更大。如果国际油价再度走高,将阻碍石油消费国的经济发展。与此同时,在目前中东局势持续恶化的影响下,国际石油价格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维持在较高的价位,而油价的坚挺,不仅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进一步增大,而且对国际石油安全机制的影响也进一步突出。
2.全球经济发展失衡进一步突出
全球经济失衡的主要表现是,世界各国经济增长差异日益扩大,美国以及包括中国在内东亚洲地区经济增长大大高于其它地区和国家,加剧了全球经济的失衡。另外,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国对石油和金属等资源性商品的需求高于经济的增长,导致了全球经济失衡状况日趋恶化,同时石油等商品价格的不断上涨加重了全球经济失衡的程度。经济发展失衡的进一步加剧,给全球经济和国际金融市场带来巨大的风险,将可能加大未来全球经济增长大幅度减弱的可能性。
3.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带来的影响
近年来,全球范围各种贸易争端和摩擦层出不穷,这不仅体现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也体现在发达国家之间。尤其是在当前国际贸易环境下贸易保护主义在全球范围抬头,特别是西方国家带有政治歧视的贸易保护主义正在形成和泛滥,近期在钢铁、农业补贴和纺织品等方面贸易保护主义表现尤为突出。目前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不仅对多边贸易体系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也严重危害和影响着全球贸易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4.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和全球普遍上调利率
2006年7月开始,全球范围内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上调了利率,其中日本在实施零利率政策6年之后首次宣布加息,欧洲央行和英国央行同时上调利率25个基点,澳大利亚央行将利率由5.75%上调到了6%。导致世界各国纷纷加息的主要原因是,2006年初以来石油和金属等资源类价格一升再升,加大了生产成本,导致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加重,通货膨胀的威胁已经渗透和扩散到经济的各个领域,只是各国表现程度有所不同。通货膨胀是目前各国普遍面临的问题,如果通货膨胀进一步加剧,全球新一轮加息的可能性不能排除,从而有可能导致消费、投资、居民收入和信贷增长缓慢以及股市的低迷,全球经济增长也将有可能减缓。
5.全球股市和金融市场脆弱
目前,虽然全球股市和金融市场表现活跃,但依然十分脆弱,如有风吹草动或突发事件,全球股市和金融市场出现动荡也在所难免,全球股市和金融市场的复杂多变也会影响到全球经济环境的稳定。此外,近期国际外汇市场上美元汇率持续波动,带来潜在风险的程度有所增加。如果美元汇率继续走低,虽然有助于缓解美国对外贸易逆差的不断增加,但是美元的进一步贬值也会产生严重的后果。一方面有可能导致外汇市场动荡,另一方面欧元和日元的进一步升值有可能导致经济增长正在上升阶段的欧洲和日本经济增长减慢,甚至葬送欧洲和日本经济的复苏。
另外,全球恶劣的自然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在全球范围内各种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也给全球经济的发展增添了更多的不确定因素。2006年以来,恶劣的自然环境笼罩着世界各地,接踵而来的台风(飓风)、地震和旱涝以及酷暑等严重的自然灾害给许多国家和地区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消耗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全球气候变化异常、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已经成为影响全球经济发展中不能忽视的负面因素。近年来,自然灾害频频发生的主要原因是,除了气候变化异常等自然因素外,经济增长对全球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人类如果不能善待自身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反过来又会对人类造成重大威胁,严重影响全球经济的稳定增长。此外,目前各种疾病在全球许多国家扩散,难以预料的疫情随时都有可能发生,难免对有关国家和地区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因此,密切关注和应付随时有可能发生的严重自然灾情和疫情,不仅是有关国家面临的重大问题,也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
从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看,国际经济和金融形势相对稳定,股市繁荣与活跃,全球范围发生金融恐慌和灾难的可能性不大,如果不出现意外不会有大的波动。另一方面,尽管当前全球经济的抗风险能力和稳定性增强,但经济繁荣的背后潜伏着不同程度的经济隐患和变数,一旦发生变化也会导致全球经济出现波动甚至反复。
近年来,中国经济如一枝独秀昂首屹立世界的东方,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企业在世界范围内尤其在自然资源领域的跨国并购却是非常活跃,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地位越来越重要。在当前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形势下,我国企业如何开展国际贸易业务,如何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是我国经济领域和企业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中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的对策
面对新一轮海外并购的良机,不少中国企业跃跃欲试,也有一些企业已经先行一步,展开了实质性的并购行动。但是,我们对待海外并购应该慎之又慎,一次成功的海外并购需要跨越法律、文化、管理上的重重障碍,并购之前,企业应做好充分的并购措施和应对准备,为此,中国企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整合。
1.转变经营发展战略,培育国际竞争优势。鉴于全球企业跨国并购在国际直接投资中的主导地位及其对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巨大推动作用,中国要在世界经济形势中有所作为,就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主体的作用,要对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新方式有足够和清醒的认识,看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增强发展、创新的紧迫感,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2.组建企业集团,扩大企业资本规模。综合性大型企业集团是当今世界跨国并购和国际竞争的主角,为了适应现在和将来国际竞争的要求,我国企业应逐步以有实力的企业为核心组建大企业集团或企业以联合方式对外进行跨国并购。企业的成长一般来说有两种方式可供选择,一是单纯依靠企业自身的资本积累进行增长,即内部增长方式;二是通过收购、兼并等外部扩张行为而实施企业集团的扩张,即外部扩张战略。前者的优点是发展稳健、风险较小,不会涉及到复杂的外部关系,组织机构的运转比较有序。
3.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对于国有企业而言,运用股份制重构和组建企业集团,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完善的企业治理结构,可以使企业摆脱行政机构附属物的地位。国家不再以行政手段,而是以企业所有者的身份进入企业,从法律和事实上使企业集团的终极所有权、法人财产权和经营权发生分离,从而彻底实现政企职责分开。通过股份制改造,界定产权,可进一步明晰产权关系,可以逐渐建立科学、规范的公司内部组织管理机构和比较合理的内部分配制度;通过股份制的制度安排,还可以促进企业以公平、公正、公开的方式接受广大股东的监督。
4.注重人才培养与吸收,确保跨国并购的智力需求。我们应当借鉴西方国家经验,跨国公司境外并购普遍采用人员本地化战略,公司把少量管理人员派往东道国,多数雇佣当地人来管理和经营,因为这样可以更好地适应东道国的情况,有利于为当地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和服务。而这些被派往国外的管理人员应当是不仅要懂法律、懂外文、懂技术,更需要有战略头脑,懂现代企业管理、懂国际营销的高素质的复合型跨国经营人才,发展跨国并购就必须要重视对这种人才的培养。
5.构建有效的并购战略。企业并购战略指并购的目的及该目的的实现途径,内容包括确定并购目的、选择并购对象等。并购目标直接影响文化整合模式的选择,并购战略类型对文化整合模式有影响力。在横向兼并战略中,并购方往往会将自己部分或全部的文化注入被兼并企业以寻求经营协同效应;而在纵向一体化兼并战略和多元化兼并战略下,兼并方对被兼并方的干涉大为减少。因此,在横向兼并时,兼并方常常会选择替代式或融合式文化整合模式,而在纵向兼并和多元化兼并时,选择促进式或隔离式文化整合模式的可能性较大。在海外并购中,能否构建有效的并购战略对于中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关系到并购的实施与最终的成败。
二、中国企业开展国际贸易策略
长期以来,低成本是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最大优势,也是吸引外资来华投资设厂的主要原因之一。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之下,美元持续不断贬值,引发了人民币的快速升值,这抬高了我国企业出口产品的成本,削弱了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增大了国内市场的竞争程度。特别是对那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影响更大,如纺织行业以及以加工贸易为主的行业,成本上升压力更大。
(一)国际市场进入策略
1.目标市场的选择。重新布局产品销售市场,优先出口到货币相对坚挺的国家,与货币相对疲软的国家开展对销贸易。控制并收缩经济衰退迹象明显、本币贬值预期较为确定的海外市场,如美国;拓展经济增长较为明显、本币升值预期较为强烈的海外市场,如欧盟。这样,通过销售市场结构的调整,可以有效规避汇率变动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
2.进入模式的选择。采取出口和直接投资相结合的策略。在国内有相对优势的产品方面,可以继续维持出口的现状,以保持企业的正常发展。国际化战略成为我国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宏观背景下的必然选择,在进口国开办工厂,利用国外贷款和价格低廉的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就地销售,减轻国内货币升值带来的冲击,维持其产品在国外市场的份额。此外,出口企业可在国外建立销售网络,推动市场多元化,除了巩固和深入开拓传统市场之外,努力去开拓新的更多更大的市场。与此同时,企业还要逐步完善自己的售后服务体系,努力创出品牌。
(二)国际营销策略
1.加强市场调研,开发本土化产品。中国企业长期实施的产品竞争战略,这种战略的核心是物美价廉,而要实现物美价廉,标准化的成熟产品成为大多数中国企业的选择。这种成熟产品是为全球所有市场准备,很少考虑目标市场的特殊性。企业必须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才能赢得市场,而本土化是一个重要的方面。重视目标市场的调研,针对性开发本土化产品,让产品真正扎根当地,对企业获得竞争优势有着重要意义。
2.加强产品研发,开发个性化创新产品。长期以来,物美价廉是中国制造产品的竞争优势之所在,但是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成本压力将不断压缩出口产品的盈利空间,低成本竞争优势会慢慢失去。因此国内企业应转变竞争战略,实现低成本竞争战略向技术领先战略的转变,产品从标准化向个性化转变。为此,国内企业应不断加大目标市场的调研力度,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比例,通过市场调研和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高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以尽快实现企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3.创建、培育和发展品牌。中国制造业企业长期以来主要从事的oem业务,依靠成本优势来赢得竞争。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成本优势逐渐减少,企业也初步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和技术积累,产品向上走是我国企业必然的选择,而自主品牌是关键,在可预见的未来,品牌将长期主导市场,拥有品牌就拥有了顾客,拥有了市场。
4.提高服务质量,做好产品服务。从发达国家和跨国企业的经验来看,服务是现在和未来企业竞争的核心,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顾客提供周到的销售服务和售后服务,可以改善顾客的消费体验,有利于扩大市场规模,增强产品销量;还可以获得服务溢价,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而且可以提高企业的声誉,为企业的发展打下基础。
5.国际市场促销。中国企业主要依靠物美价廉的产品赢得市场,不重视国际市场营销。但是目前东南亚国家的产品价格更低,我国企业依然依靠物美价廉产品,在未来竞争中将处于劣势。广告、推销等营销手段将成为我国企业国际贸易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品牌、服务质量将更多地影响我国产品的销量。
(三)成本管理策略
1.转移生产制造基地到低成本地区。目前我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生产效率非常高,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有限,将国内某些经济发达地区的生产基地转移到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欠发达地区,短期内可以降低成本, 尤其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意义更是突出,目前富士康为代表的企业已经开始大规模向我国中西部地区转移生产线,这正是基于成本的考虑。
2.积极利用资本市场融资,适时、适度扩大企业规模。规模效应是应对成本上升的重要举措。公司应把握资本市场的融资时机,发行证券筹集资金,通过内部投资和外部兼并收购等方式,优化价值链,扩大企业规模,降低单位业务量的固定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3.通过并购,实现企业纵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是化解成本上升的重要对策。为了提高竞争优势,企业可以通过并购策略,收购上游原材料企业或下游产品需求企业,以实现企业纵向一体化,提高企业对成本上升的承受能力。收购上游原材料企业可以有效控制原材料成本,收购下游产品需求企业可以扩大销售渠道,实现规模效益。
4.加速资金周转,降低资金成本。企业的获利能力取决于资金周转的速度和每次周转的获利水平,在成本上升、投资报酬率趋于平稳或下降的情况之下,加速资金周转成为企业保持或提高盈利能力的重要方面。因此,国内企业应当围绕资金管理体制、技术、方法等方面强化资金管理,提高资金周转速度。根据企业所处行业、规模、组织形式选择集权、分权或集权分权相结合等不同特点的资金管理体制;通过企业资金管理网络平台与商业银行的对接,对资金实施及时、有效的管理,降低现金余额、提高资金利用率,节省资金周转时间;选择集中银行法、锁箱法等收款方法以提高资金回流速度。这样,可以充分有效地使用资金,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资金成本。
5.转移生产制造基地到有优势的国家。国内的人工成本和原材料成本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受到影响比较大的企业可以将生产制造基地向有优势的国家转移,充分利用这些国家的廉价劳动力和原材料,开拓当地市场,未来甚至可以返销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