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浅谈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发展

时间:2022-07-17 03:34:2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篇浅谈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发展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浅谈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发展

浅谈心理咨询治疗发展:浅谈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双重关系的应对策略

[摘要]双重关系是心理咨询和治疗中面临的伦理困境之一。当心理咨询师/治疗师和来访者超越专业关系,而产生了朋友、师生、商业伙伴甚至性伙伴关系时,就陷入了双重关系。双重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给来访者带来益处,但也有诸多弊端,心理咨询师/治疗师应尽可能避免双重关系的消极影响,应对措施有:加强行业规范,强化危险防范意识;全过程避免双重关系的发生;坚持原则。

[关键词]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双重关系;咨询师/治疗师;来访者

一、双重关系的含义

双重关系是指心理师与寻求专业服务者之间除治疗关系之外,还存在或发展出其他具有利益和亲密情感等特点的人际关系的状况[1]。如果除专业关系以外,还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社会关系,就称为多重关系。

目前,在研究与临床应用中影响比较广泛的双重关系分类方法是将其区分为性的双重关系和非性的双重关系,前者涉及性及亲密或浪漫关系,后者是指不涉及性的其他关系[2]。从咨询的历史过程角度来进行划分,有的关系是在治疗或咨询之前就已经存在的,比如朋友、同事或者亲人关系;有的是在咨询过程中或咨询结束发生的双重关系,比如咨询师在咨询结束之后和曾经的来访者成为朋友、恋人或是商业伙伴。

二、双重关系研究现状

在双重关系的发生率上,赵静波等人(2009,2010)的调查发现[3-4],目前国内心理咨询和治疗从业者与来访者建立性的以及非性的双重关系现象并不少见,其中,在临床实践中存在心理咨询或治疗师主动构建双重关系的情况,有一些行为明显具有剥削性质。

研究指出双重关系对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效果的影响。研究者一致认为性的双重关系对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效果具有破坏作用,但对非性的双重关系的影响则存在争议。沈黎、刘斌志(2006)的文章指出,双重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给来访者带来益处,但也有诸多弊端,如使专业关系异化、产生利益冲突等[5]。赵静波、季建林(2003)的研究指出非性的双重关系的危害[6]:(1)腐蚀、歪曲医患的治疗关系,进而影响治疗的进程;(2)产生利益冲突,影响准确的职业判断;(3)影响认知过程,使治疗的作用及其维持受到损害;(4)由于治疗关系的存在,病人不能在平等的基础上与治疗师进行商业或其他领域的竞争;(5)改变心理治疗的本质,从而影响治疗效果;(6)在为法庭命令要求提供病人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的证明时,双重关系使得证明的客观性、可靠性、公正性及完整性变得可疑;(7)可能会引起一个正式的诉讼和控告。

关于双重关系产生的原因,殷霞(2011)的调查研究指出[7],部分咨询师接受来访者的一般性答谢可能是因为他们觉得这些东西更多代表的是谢意,而并不具有剥削性质;但有些行为则是由于部分从业者伦理意识不强的结果。另外,一些持双重关系有益或不可避免论者更可能在实践中允许存在双重关系。性的双重关系产生的原因可以概括如下:(1)移情和反移情的作用。心理咨询与治疗是一种特殊的人际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出现移情即来访者被心理咨询师的性魅力吸引的情况,可能出现反移情即咨询师被来访者性吸引的情况,两者契合可能最终导致发生性关系。(2)咨询师利用来访者的信赖满足自己的性欲。

关于双重关系的应对,有研究者指出,在咨询师能够将生活状态和工作状态进行分离,有着清晰的角色认知下,我们可以对亲戚、同事等进行心理治疗。龙迪(2002)反对与求助者建立“亲人般”的关系[8],指出治疗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要清楚自己的职业界限。作为治疗师其任务就是帮助求助者成长,为此,治疗师不能将助人的专业关系变成“亲人般”的关系。(2)经常进行自我反省。在想要进入求助者生活太多时,可能不是在帮助对方,而只是在满足自己的需要。(3)避免在做治疗师的同时担当不同的角色,即在必要条件下应对可能产生双重关系的求助者将其转介给其他治疗师。(4)在接受专业训练和开展助人实践的过程中,不断促进自我成长,防止治疗师过去的心理创伤妨碍与求助者建立和发展建设性的治疗关系。

三、双重关系的应对措施

(一)加强行业规范,强化危险防范意识

加强行业规范,尤其是咨询师行业应该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准入制度强调成为一名咨询师应具备的资格,如职业所要求的道德素养。当然调查一个心理咨询师的道德倾向不太可能,但我们需要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是专业的,而不是鱼龙混杂的。虽然专业不能保证必然的高素质,但相比混乱,这种行业规范要好得多。

作为咨询师需要认识到双重关系对来访者、对咨询效果以及咨询师本人可能的伤害。这除了需要咨询师的自觉之外,同样也需要咨询师行业在整个行业领域内建立起关于双重关系的危险防范意识,要划这样的一条红线,将咨询师的行为约束在道德的范畴之内,正如《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规定的“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不得产生和建立咨询以外的任何关系”。这一规定,就将双重关系界定在了对咨询效果更多的损害而不是帮助的基础上,虽则在规定之外说尽量“避免双重关系”,但我们不能因此说双重关系是正常的心理咨询所需要的,这种表述只是允许例外情况的存在,而不是为此大开方便之门。

(二)全过程避免双重关系的发生

1.避免已经存在双重关系下的咨询关系

作为一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我们应该避免在和来访者已有朋友、亲人或同事关系的存在下进行心理咨询。尤其是在来访者有其他咨询师可供选择的时候,我们应该及时对他们进行说明,将他们进行转介。我们需要避免一种非我不可的心态,避免咨询师自己的大包大办。我们需要明白这个世界上不是只有“我”一个咨询师,任何一个咨询师都是可以被替代的,来访者的痛苦也不是只有“我”一个人能懂、只有“我”才能对来访者尽心尽力,全力负责。我们要避免这种救世主心态,否则不是对我们的朋友、亲人负责,相反更可能把他们或者咨询师自己置于一种危险的关系之中。

2.避免咨询过程中或结束后产生的双重关系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我们需要避免双重关系的发生。无论是咨询师主动还是被动,咨询师都应该避免在专业的心理咨询关系之外,发生不必要的、和来访者无论是情感的还是经济方面的纠结。这首先是一种主动意识,在这种意识主导之下,我们才可能更睿智地应对双重关系。

其次,我们应该认识到产生于咨询过程中或结束后的双重关系是可以避免的,因为它毕竟不是先于咨询关系存在而是伴随咨询活动产生的结果,那么这就需要我们有一种决心去避免产生这种双重关系。

再次,双重关系的发生不是无原因的,那么避免双重关系就要对症下药。我们不必强求来访者如何做,我们只能要求咨询师如何正确地去行为。作为咨询师,要清楚和分析双重关系产生的原因,避免非咨询原因的双重关系的产生,恰当处理因为咨询原因产生的双重关系,如咨询过程中移情和反移情的处理。

在对待双重关系的问题上,我们应该秉持保守主义的态度,即如果一段关系可能造成某种伤害,我们应该避免这段关系的发生;如果这一段关系可以避免,我们就应该极力避免。因为,我们相信任何对它的松绑,都更可能带来的是伤害,而不是它所设想的益处。尤其是,心理咨询和治疗从事的是一项对人的工作,而这项工作具有极强的情感性,任何的情感性伤害对于来访者来说,都可能终生无法抹平。

(三)坚持原则

如果双重关系不可避免发生,那么这种关系也不能成为一种长久的关系,如我们可以接受在咨询结束后来访者表示谢意的谢卡,但在此之外的任何可能导致双重关系的情况都应毫无例外地被我们排斥在咨询关系中。

浅谈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发展:浅析医学生对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认知

[摘要]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成效,除了受咨询机构和咨询人员的因素影响以外,还受学生本身对心理咨询认知水平的影响,原因就在于心理咨询需要来访者的主动参与和积极配合。作为高校中比较特殊的群体,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对于心理咨询的理解应当有独到之处。研究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知情况,揭示其对心理咨询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将有助于更好地开展医学生心理咨询工作,提升心理咨询的利用度,切实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高等医学院校;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健康资源

近年来,各高校纷纷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活动。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除了与学校提供的服务、咨询师的资质有关外,还与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识、利用学校心理健康资源的有效性存在密切相关。相关研究表明:高校心理辅导咨询中心存在浪费现象,对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利用度不高;大学生对理咨询存在认识偏差和情感抗拒。

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成效,除了受咨询机构和咨询人员的因素影响以外,还受学生本身对心理咨询认知水平的影响,原因就在于心理咨询需要来访者的主动参与和积极配合。作为高校中比较特殊的群体,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对于心理咨询的理解应当有独到之处。研究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知情况,揭示其对心理咨询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将有助于更好地开展医学生心理咨询工作,提升心理咨询的利用度,切实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因此,充分把握咨询对象的特殊身份、心理行为特点,尤其是把握特殊咨询对象对心理咨询的态度和行为趋向就显得尤为重要。但迄今为止的研究集中在心理咨询与普通高校或高等医学院校德育工作的关系、心理咨询的模式、专业队伍的建设等问题上,关于学生对这一工作认知的调查研究还十分欠缺。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法对三所高等医学院校的大学生进行了调查,试图对这一问题做一初步探索。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选用辽宁沈阳三所高等医学院校的大学生,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

共发问卷960份,收回有效问卷896份,有效率为93.3%。被试年龄范围为18~22岁,平均年龄20.1岁。其中男生40.8%;女生59.2%。

1.2方法

采用自编调查表《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知调查表》,其中共40题,包括6个方面:对心理咨询功能、求咨行为和心理咨询师的认识、对心理咨询的期望、接受过心理咨询的大学生比例、有咨询经历的大学生的求咨情况。问卷的编制经过初拟试题、反复修改、小范围试测、再修改、定稿等几个基本阶段,以保证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因为是多项选择,各选项百分数相加可能大于100%。[1]调查数据用SPSS 13.0软件进行卡方检验。

2结果

2.1医学院校大学生对心理咨询功能的认识

关于“心理咨询主要帮助人们解决什么问题”,选择“包括心理疾病和一般心理问题”为69.2%,“一般心理问题”为19.8%,“心理疾病”为10.4%。关于需要接受心理咨询的人,选择“具有一般心理问题的人”为80.7%、“心理疾病患者”为72.4%,“想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自我的人”为63.8%。关于最需要心理咨询的问题,选择人际关系问题的为53.8%,恋爱问题为14.7%。然后依次是择业和就业、学习、工作以及性方面的问题,另有11.3%的学生选择“其他”,主要是世界观、人生观及人生的目的、意义问题等。

2.2医学院校大学生对求咨行为的认识

关于自己对待他人求咨行为的看法,选择心理疾病和一般心理问题的为61.5%,其次是一般心理问题(35.3%),最后才是心理疾病(7.8%)。关于他人对待自己的求咨行为的看法,选择心理疾病和一般心理问题的为39.9%,一般心理问题为30.1%,心理疾病为20.9%。自己对待好朋友以及设想好友对待自己的求咨行为所采取的行动,选择最多的都是关心帮助(74.2%、69.8%),其次是和从前一样对待(24.6%、29.8%),最少的是避而远之(2.8%、3.1%)。自己对待关系一般的同学以及设想他们对待自己的求咨所采取的行动,选择最多的都是和从前一样对待(59.6%、68.7%),其次是关心帮助(38.6%、28.7%),最少的是避而远之(2.9%、9.1%)。心理问题的求助对象,选择朋友的为41.2%,自我调节为37.9%,寻求心理咨询机构的帮助为10.2%,接下来依次是找父母(7.9%)、找同学(5.2%)和找老师(1.9%)。男女生的选择差异显著(x2=20.19,P

2.3医学院校大学生对心理咨询师的认识

认为心理医生和心理咨询师是同一概念的为60.2%,认为不是的为20.5%,不清楚的为19.3%。女生选择“不是” 的比例高于男生(79.6%/67.1%,x2=17.01,P

2.4医学院校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期望

关于咨询的形式,选择面对面咨询的为51.6%,网络咨询为26.5%,热线电话为19.6%,书信咨询为11.7%。关于是否会遵从咨询师的意见,选择“肯定会”的为8.6%,“有可能会”的为59.7%,“肯定不会”的为5.9%,“视具体情况而定”的为27.9%。女生比男生更多抱着折中和不确定的态度(92.8%、87.9%,x2=10.71,P

2.5有咨询经历的医学院校大学生的基本求咨情况

接受过心理咨询的医学院校大学生寻求咨询大多是因为遇到了学习、就业、恋爱和人际关系这四个方面的问题,其中学习问题更多一些。关于在遇到此类问题多久寻求咨询帮助,没有特别明显的集中时间。有近3/4的学生在求咨前尝试过其他方法,主要是自我调节(49.6%)和找朋友倾诉(30.6%),在发现这些方法不能完全解决其心理困扰后才想到求助于心理咨询。大学里的心理咨询机构仍然是他们的首选,所接受的心理咨询以短期咨询为主,这与他们的心理问题以发展性问题居多有关。每次接受心理咨询的实际时长,选择1小时左右的仅37.8%,不足半小时的为32.6%。将此结果与大学生所期望的咨询时长相比较,可以看到实际咨询时长偏短。对于心理咨询效果的评价,认为很有帮助或有些帮助的为75.7%,认为咨询师完全或基本合格的为88.9%,多数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给予了较为肯定的评价。目前高校心理咨询存在的主要问题,选择“专业人员少”的为52.6%、“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低”为35.2%、“管理体制上存在较多漏洞”为30.8%,“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有待提高”为22.9%。

总的来看,医学院校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识与该学科本身的性质较吻合,绝大多数学生认为高校有必要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对于咨询的功能,多数学生认识到心理咨询的内容包括心理疾病和一般心理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是大学生最主要的咨询内容。对他人的求咨行为,通常都选择关心帮助或至少和从前一样对待,避而远之的仅是极少数。一般学生都表示愿意接受心理咨询,但倾向于通过自我调节不能独立解决或找朋友倾诉无法有效解决之后。在咨询师的选择上,更希望是像朋友和家人一样的中年人或同龄人,这与东方人希望咨询师是“自己人”的研究结果一致。对于咨询及咨询师的信任程度及心理咨询的作用存在着矛盾倾向:一方面相信心理咨询有用、愿意按照咨询师的意见去做,但另一方面又对咨询师能否守密表示怀疑,不愿全部讲真话。在咨询形式上,更愿意接受时长一小时左右面对面的咨询。女性咨询师似乎更受欢迎,且关于咨询师的外表也提出了一定要求。在评价咨询师是否合格时,大都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女生较集中地选择通过心理咨询解决人际关系问题,而男生的选择宽泛得多,包括恋爱、性、学习和工作等方面问题。最先求助的对象,女生首选朋友,男生更多试图通过自我调节解决。女生更愿意接受心理咨询和认同高校开展咨询工作。我们的调查表明,女生在需要心理咨询时,更多地认为好朋友会“关心帮助”她,男生则更多地认为好朋友会“和从前一样对待”或“避而远之”;女生倾向于选择中年的同性咨询师,男生则更愿意接受同龄的异性咨询师,且对她们的外表也有更高的要求。

总之,心理咨询已得到了越来越多大学生的重视与认同,但是学生对此的认识和期望与实际求咨中遇到的多方面问题还有一定的差距。

浅谈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发展: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伦理学特征

【摘要】目的对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伦理学特征进行综合研究与分析。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3年1月期间,于我院进行心理咨询以及心理治疗的患者共计200例作为研究对象,针对患者对心理咨询与治疗过程中,在规范作业、保守秘密、知情同意、以及平等作业四个方面的满意率进行详细统计与分析,研究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伦理学特征研究存在的薄弱之处,并指出相应的改善措施。结果200例患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规范作业的满意率为62%(124/200),对保守秘密的满意率为65%(130/200),对知情同意的满意率为58%(116/200),对平等作业的满意率为61%(122/200)。各心理咨询与治疗伦理学特征研究满意率数据对比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现阶段有关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伦理学特征研究各方面还比较薄弱,制约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的发展。需要在规范作业、保守秘密。知情同意、以及平等作业各个方面加大研究,提高伦理学研究质量。

【关键词】心理咨询;治疗;伦理学;特征

对于我国而言,有关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研究起步时间比较晚[1],特别是在其伦理学特征的研究方面,还不够的成熟。同时,据相关调查研究数据显示[2]: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的人员个人素质层次不齐,绝大部分研究人员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对心理咨询理论、治疗方法的传授方面,对伦理教育的关注度不够。为了进一步研究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伦理学特征研究存在的薄弱之处,并指出相应的改善措施,本文以2008年1月――2013年1月期间,于我院进行心理咨询以及心理治疗的患者共计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8年1月――2013年1月期间,于我院进行心理咨询以及心理治疗的患者共计200例作为研究对象。20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共计65例,女性患者共计135例。患者年龄在25-45周岁范围之内,平均年龄为(35.2±1.9)岁。初中以下学历患者共计85例,高中学历患者共计50例,大学及以上学历患者共计65例。

1.2方法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针对患者对心理咨询与治疗过程中,在规范作业、保守秘密、知情同意、以及平等作业四个方面的满意率进行详细统计与分析,研究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伦理学特征研究存在的薄弱之处,并指出相应的改善措施。本次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问卷20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3统计学方法本文中的所有实验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期间比较以X2检验,并以P

2结果

200例患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规范作业的满意率为62%(124/200),对保守秘密的满意率为65%(130/200),对知情同意的满意率为58%(116/200),对平等作业的满意率为61%(122/200)。各心理咨询与治疗伦理学特征研究满意率数据对比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详细数据如下表所示,见表1。

3讨论

本文以问卷调查的方式,以我院自2008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所收治的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所得出的研究结果为:各心理咨询与治疗伦理学特征研究满意率数据对比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以上数据提示:现阶段有关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伦理学特征研究各方面还比较薄弱,制约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的发展。需要在规范作业、保守秘密。知情同意、以及平等作业各个方面加大研究,提高伦理学研究质量。具体而言,可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首先需要认识到,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同一班意义上的医学治疗工作并不完全相同,针对当事人所采取的心理咨询以及治疗方案均应当体现其针对性、以及系统性[3],严格按照规范程序开展各项工作,加强伦理性的技术规范教育工作,最大限度的避免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出现临床伦理方面的问题;②保守秘密是心理咨询与治疗活动开展中最核心的问题,但保守秘密需要除开一定的条件与情况,例如当事人被推断极有可能造成自伤、自杀的问题,或当事人被推断可能对他人产生攻击与伤害[4],又或者在法庭需要取证有关当事人资料信息的情况下,可避免对保守秘密原则的遵循;③从知情同意的角度上来说,为最大限度的保障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整体水平,在当人事同意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活动之前,当事人应当被告知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费用开支、心理咨询与治疗的频次、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出现失约现象的处理方法、心理咨询与治疗中,主体对象的资格与能力;④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平等性的伦理教育内容是针对治疗师所提出的伦理标准,要求治疗师能够以公平的态度看待每一个当事人,杜绝其他因素对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过程产生干扰。

浅谈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发展:基于文化心理学视野谈心理咨询与治疗

摘 要:文化心理学的侧重点在于社会文化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造成的影响,基于文化心理学的视野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心理咨询的动机和效果上,西方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方法对于东方人的心理问题来说并不适用。文化心理学告诉我们,心理咨询与治疗应该在国外心理学理论上进行吸收和改造,再结合人们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和治疗。

关键词:文化心理学 心理咨询 治疗

文化心理学是近年来心理学发展的一个分支,其主要是根据人的社会文化对其心理进行分析考察,把人放在社会环境内,用发展的、系统的眼光,根据人类的语言、历史、风俗习惯等社会现象和精神现象对其心理进行研究。根据文化心理学来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一、对文化心理学的认识

文化心理学是理解和表明人类心理活动的独特视野方式,它的基本主张要求文化和心理相互依存、相互生成。文化和人类心理行为之间是无法分割的,在特定的文化氛围内,要想理解人们的心理行为,就必须依据人们的生活、生产这些特定文化。

二、基于文化心理学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的重要性

心理咨询和治疗是从美国发展起来的,它的治疗方式、目标和主题都是受到美国本土文化状况影响的,所以,心理咨询和治疗并非是面向世界的。目前国内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实际应用中,心理咨询师常用的行为疗法、现实疗法、精神分析法和个人中心疗法都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20世纪末,我国开始对心理咨询和治疗加以关注起来,由于社会性是人的重要属性,其行为方式受到本土文化、社会背景的影响,作为舶来品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对中国人的心理问题并不适应。所以,当我们在对咨询者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时,把文化心理学考虑进去是势在必行的。

三、基于文化心理学对国人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的途径

对国人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必须以我国的社会文化作为主要依据,组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体系。基于文化心理学视角来说,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进心理咨询和治疗:

1.汲取和创新

对西方的心理咨询和治疗过程要进行吸收与改造创新,这是因为大量实践表明,国外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程序对于国人的心理状态和观点并不适合。但是所有人的心理和行为具有共通性,国外的理论研究能给我国的心理咨询和治疗一些启示,因此我们可以吸收汲取国外好的经验,并根据中国人的心理状态,创立一套适合中国人的治疗理论。因此,我们应该深入社会实践,根据我国国情与国人心理素质现状进行研究探索,这样创建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理论才能对处在我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国人的心理治疗起到重要作用;然后我们再根据中国人的心理特征、形式、结构,塑造出中国人与我国制度环境和社会文化相适应的心理状态。

2.传承并发扬

我们应该对我国近代哲学和心理学进行研究。我国文化源远流长,我国的心理思想是在我国社会漫长的文化历史中演变而来的,所以要想根据中国人的心理状态构建出一套适应于国人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理论,就应该基于文化心理学视野。对于心理咨询师来讲,要把心理咨询和治疗同文化背景结合起来,古为今用,为心理咨询和治疗创造出更为有益的技术和理论。

3.科学规范地进行研究

由于心理治疗起源于西方,所以它的咨询和治疗带有西方的文化色彩和价值观。我们在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的研究中,应该从西方心理学研究的科学和人文主义对立造成的以自我为中心、视野狭隘的弊端出发,肯定西方心理学理论的现有成果,选择适应我国文化实际的研究方法,最终获得符合中国人心理的咨询和治疗体系。

四、如何有效利用心理助人方式进行心理治疗

大量研究表明,国外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局限性逐渐凸显,心理医生应该采用同咨询者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方式,来满足其心理需求。对于中国人来说,心理咨询和治疗可以采取沉思冥想、瑜伽、气功等方式。虽然这些同西方的治疗方式千差万别,但它们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采取了立足大局观的方式,认为人们的心理问题是由于机体环境与外界环境没有协调发展导致的。

五、结束语

文化心理学对于心理咨询和治疗具有冲击作用,以文化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心理咨询和治疗,说明心理学研究越来越开始关注人文取向,表明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发展和文化之间具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又表明心理咨询和治疗对文化具有依存作用。笔者相信,在今后,我国的心理咨询和治疗一定会和国外社会一样,被人们当作不可或缺的精神按摩,变成社会文化进步的关键所在。

浅谈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发展:对心理咨询与治疗在中国大陆的现状与发展的思考

摘要:近几年,心理咨询与治疗在中国大陆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也存在师资力量缺乏、形式主义至上等问题,心理学从业人员需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和对外界的交流。

关键词:心理咨询与治疗 现状与发展 思考

上世纪的50-70年代,中国大陆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几乎是一片空白。近30年来,中国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得到较大的发展。作为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25年的专家,邓明昱博士见证了中国心理咨询发展的历程,并将其分成三个阶段[1]:

①起步阶段(1979-1989):

1879年北京医学院医学心理学教研室诞生,1985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成立,这些专业机构的诞生使得心理咨询和治疗作为医学心理学的方法技术之一在中国开始起步;另外还会请一些国外的专家来中国举办培训、研修班等,使得中国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开始直接和西方世界接轨;少数的医院也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虽然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还不够,但是人们逐渐地意识到心理问题不是思想政治问题,而是健康问题,可以通过求医来解决。

②专业化阶段(1990-1999):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心理咨询的需求大量增加,心理咨询的专业化也提上了日程。1990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成立,1991年中国卫生部规定,县级以上人民医院应设立心理咨询门诊,专职心理医生在医院得到培养。这个时期关于心理咨询的专业著作还非常少。

③职业化阶段(2000-2009):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心理咨询从专业化向职业化发展。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确定了“心理咨询师“为新的标准职业,国家教育部规定在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国家卫生部确定了心理治疗师的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1 心理学在学校的教育和应用

1.1 大学的心理学专业教育

在20世纪80、90年代,只有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一些为数不多的高校开设有心理学专业。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尊重人性、关怀人性的氛围逐渐浓厚,很多大学开始设置心理学这个专业,并且迅速设有硕士点、博士点,开始大批量的产生心理学专业毕业生。笔者认为目前大学的心理学专业教育存在以下缺陷:

①师资力量极为缺乏。

目前高校的心理学教师大都没有接受过心理学专业的系统学习,多是从其它专业半路转行过来,从知识储备和理念培养方面都无法给予学生充分的教育。尤其是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教师更为缺少。学生无法从老师那里得到正统的心理学专业教育,必然会影响心理学专业在中国的发展。这也是制约中国大陆心理学专业人才发展的最大因素。

②学校大批量地生产心理学专业毕业生,然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对于相应人才的需求量并不是很大,这就使得心理学专业人才的培养陷入了僵局[2]。

中国的政治和文化因素导致具有强烈西方色彩的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不会是非常顺利的,公务员队伍和事业单位对于心理学几乎是关闭大门,由于体制的原因,学校需求的心理健康老师也大多用不到心理学的专业人才。相当一部分心理学专业毕业生转行从事其他工作,对心理学也逐渐失去信心。这对于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非常不利的信号。

1.2 大学以及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学校之间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差异很大。有些学校配有专业的心理学教师,为每个学生做相关的智力和心理健康测试,根据反馈的结果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有些学校为刚入学的学生开设心理辅导课,为毕业班的学生举办讲座等。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模式,都是老师根据自己的经验开展工作,也缺乏有效地沟通交流。但是这些尝试毕竟推动了心理学的普及和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也满足了学生这个群体的内心需求。

2 心理咨询和治疗在社会上的发展

目前与心理学有关的社会机构主要有:

①心理咨询中心或者个人工作室,这种机构在郑州大概有十几家,在大城市会更多一些。它们之间的差异非常大,有的是专业性的机构,也有忽悠人的。

②做心理拓展方面的培训,它们只是运用到了心理学的一些原理,但是和心理咨询与治疗相去甚远。

③为考证做培训的机构,这些机构以营利为第一目的,笔者认为也是这些机构使得心理学在社会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④出售与心理学有关的测量或者仪器。

3 浅谈心理咨询和治疗本土化对策

3.1 心理咨询和治疗要从属于心理学而不是医学

过去包括现在心理治疗都在以医学模式发展,很多从事相关领域的人才都是医学出身,很多导师招学生的时候都希望招到有医学背景的学生。这样做对心理治疗发展不利的一面在于更不利于中国人对心理咨询和治疗有一个更为客观的认识。中国人对于精神疾病的恐惧和排斥要远远大于身体疾病,然而心理咨询和治疗面对的对象并不是精神病,只是心理状态或者人格出现了一些问题的正常人,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而已。如果心理咨询和治疗都设在医院中,那么将会使很大一部分人失去求助的动机。

另一方面从专业的角度来说,心理治疗以医学的模式发展会把来访者当作病人来对待,然而大多数来访者只是需要指导而已,我们应该从普通人的视角来对待来访者,帮助他们克服成长中的一些问题。

3.2 对于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注重基础课程的学习

现在对于相关人才的培养只是急功近利地向他们灌输相应的理论和技能,忽视了基础课程的学习。然而我觉得基础课程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虽然以后的工作不会直接用到相应的知识,但是却能影响一个人的专业思维和素养。从事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人需要具有一些素质,比如客观和理性、透过现象看本质、多角度和宽视野的思考问题,对人有更多的理解和宽容等等。这都可以通过学习基础课程积淀而成。也许这是一种理想的模式,对于现阶段的发展是很难实现的[3]。

3.3 要去思考“我们能为中国人做什么?”

我们不能只是埋怨中国人不懂心理学,更应该思考能为他们做什么。我们将从国外学来的理论和技能不分精华与糟粕地全部照搬到他们身上,来访者在接受治疗的时候不仅仅是解决问题更会遇到文化的冲突,这就是很多专家都提到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本土化的问题。中国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每一个中国人的身上都有着传承的集体无意识的东西[4]。虽然国外的思想很尊重人性,有很多先进的理念,但是不适应中国人的思想依然不会得到很好的发展。既然我们无法改变国人根深蒂固的思想,那么就要改变我们自身,我们要把自己加工过的理论和技能用到心理咨询和治疗上。

3.4 要加强专业人员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目前心理学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技能流派都呈现出来非常细化的现象。虽然基于相同的理论,但是却发展出不同的方法,随之而来的也就涌现出很多新名词。个人认为心理咨询和治疗最重要的目标是帮助来访者解决问题,促进自身成长。专业人员应该加强彼此的交流和沟通,不能固步自封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