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篇浅论心理咨询与德育的关系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摘 要】作为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其主要工作职责。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开展的发展趋势和要求,以及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进程的推进,心理咨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广泛应用。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德育教育
一、心理咨询与高校思政工作的异同
(一)理论基础和背景不同。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注重理想信念教育,培养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其理论体系包括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等,绝大部分属社会意识形态;而心理咨询是社会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主要以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等方面的理论为基础,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诊断与心理测量学、心理治疗学等组成其理论体系。由此可见,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所运用的方法、技术和手段及着力点有着明显的差别。
(二)服务对象不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是所有在校大学生,而心理咨询的对象是那些在工作、生活和中学习过程中出现不适应或出现心理冲突的同学,他们想要改变现状并积极寻求帮助,在心理咨询中被称为来访者。
(三)工作内容不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通过日常教育、管理和服务并结合系统教育,使大学生学习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从而能够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并更好的坚持社会主义,包括政治教育:主要用来解决大学生的政治方向、信仰、态度和立场等;思想教育:主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个人的品德教育:主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行为等。但是心理咨询工作的内容主要是帮助调适和治疗各种心理问题的来访大学生,消除各种挫折心理和心理障碍以及治疗部分心理疾病的,如认知失调的纠正、情绪的调整、情感改善、人际关系的改变、学习效率的提升等。
(四)工作角度和方法不同。首先,高校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被教育者学生之间是特定的师生关系,是带有任务性的思想教育,还带有动员性和指示性,是上对下的不对等关系,在工作中常用的方法是灌输法、教育引导法、榜样示范法等。而心理咨询却不同,心理咨询师与来访大学生之间的关系是自觉、自愿、对等的,正是这种咨询关系所具有的时间性、隐蔽性和保密性,使来访大学生易于向咨询师敞开心扉。在咨询过程中,心理咨询师所扮演的角色常常是一个倾听者、陪伴着、引导者,采用中立立场,不做道德评判,所运用的是精神分析、人本主义、会谈技术、倾听技术、沟通技术、意象对话技术等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和方法技术。
(五)工作的目的不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旨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和目的性。特别是在大学生产生明显道德是非迷糊时,辅导员必须直接明了的给予答案指明正确方向,以免学生误入歧途。但是心理咨询则是通过“助人自助”的方式,让来访者更清楚地认识他自己及所面临的问题,增强来访者适应能力,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人格的发展和完善。
二、心理咨询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的途径,创新德育新模式
作为高校辅导员,在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道德品质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一名合格的辅导员,既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要提高心理素质,这样才能促进个体人格的完善和思想品德的发展,提高综合素质,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宗旨。在实践中,辅导员兼职心理咨询师,借鉴运用心理咨询的原理、方法和技术,将心理咨询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能更好达成育人目标,促进学生自身的成长。
(一)运用心理咨询技术,提高沟通技巧,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因为心理咨询要求对来访者要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遵循尊重、热情、真诚、积极关注、共情的原则,运用参与性技术与影响性技术,解决来访者存在的心理问题。所以高校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充分的运用这些技术,获得大学生的认可,全方位的了解学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二)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化解心理问题,奠定思想政治教育基础。辅导员作为兼职心理咨询师,开展心理咨询工作,与来访者建立更深入的信任关系,更多的了解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在心理咨询工程中,辅导员可以针对大来访大学生所遭遇的困难或挫折,针对性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全面提高自我调控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进一步增强承受挫折和困难的能力,化解心理危机,进而帮助他们保持和提升健康的心理状态,同时为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
(三)开展团体心理咨询,提高心理健康和思想意识水平。团体心理咨询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咨询形式,主要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感受、认识、学习、训练过程中形成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实现自我成长与自我完善。采用团体心理咨询的技术和方法来促进团体成员的适应性,有效解决所面临的心理、思想问题,增强团体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将团体心理咨询应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提高大学生解决问题和承受挫折的能力,促使他们自我完善与自我发展,从而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三、结语
可见心理咨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逐渐凸显,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都在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心理咨询工作更多着眼于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日常教育,体现基础性,而基础性的日常教育是开展更高一层次的有关价值、理想与信仰的教育的前提和保障,由此可见,探索融合心理咨询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德育教育新模式非常必要。
作者简介:于江波(1983.12- ),男,山东烟台人,青岛科技大学高分子学院,辅导员,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资助管理、就业指导和心理研究。
摘 要:文章分析了心理咨询途径及其特点,剖析新时期高校德育途径存在的不足,同时就从心理咨询的角度,改进高校德育途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心理咨询;途径;高校德育改进
心理咨询深受大学生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它的保密性途径。现行高校德育途径的重集体、轻个体,公开有余、保密不足,已日益难以满足大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特点。此外,随着社会对创新人才需求越来越强烈,传统高校德育在人才培养上过于“批量化生产”的状况,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心理咨询途径及其特点
(一)心理咨询途径
心理咨询按途径或方式可分为晤谈式咨询、通信咨询、电话咨询、现场咨询、(专栏)宣传咨询以及近年来才出现的网上咨询。其中现场咨询和专栏咨询多是有关心理咨询或心理卫生常识的普及,一般不会涉及深层次的心理问题。这里主要分析晤谈式咨询。
晤谈式咨询、门诊咨询、面谈咨询等是心理咨询中最主要、最常见的一种咨询形式。心理咨询的主要特征在这个途径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它的好处在于针对性强,咨询员能就来访者的具体问题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1.来访者可进行充分详尽地倾诉。将自己的烦恼、焦虑、不安或困惑直接告诉咨询员。咨询员在耐心倾听的基础上,可以与来访者进行面对面的磋商、讨论、分析。和其他咨询相比,更为自然、直接,来访者更易于感受到咨询员的热情、温暖和关怀。
2.可以使咨询员对来访者进行直接的观察,有助于了解来访者的个性心理健康状况,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和当时的心态。
3.个别进行,易于保密。在这种情境中,来访者易于消除顾虑,容易谈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
(二)心理咨询途径的特点
除了晤谈式咨询外,心理咨询的其他途径,有时还包括团体咨询,也都非常注重以下几点。
1.个体化。正如有人指出那样,咨询教育的特点――“解决具体的个别性问题、重视个性的千差万别”。①在个体咨询的各种途径中,一般都是在一个咨询员和一个来访者之间进行的。所不同的是,在不同的途径中,咨访之间信息传播的媒介不同而已。信函咨询中的传播媒介是文字,电话咨询中的传播媒介是声音,网上资讯的传播媒介既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图像,还可以图文并茂。而常见的晤谈式咨询则可以借助各种传播媒介。无论是针对来访者障碍性问题的消除,还是发展性问题的辅导,基本上是通过“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对一的个别化的形式,真正做到了“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时而异”。
2.保密性。对来访者叙述的资料,在不危及别人和当事人生命与安全,以防产生意外事件的情况下(如发现来访者已患有精神病,应及时告知其家人或单位严加防范),严格保守保密。这不仅是心理咨询工作的要求,也是心理咨询的特色。所以各国心理咨询专家在总结心理咨询原则时,都无一例外地把“保密性原则”列在诸原则之中,国内如张人骏、张小乔、马建青等。国外把它列为咨询职业道德标准和咨询员必备的素质(或条件)之一。如美国咨询发展协会(AACD)关于咨询者伦理与义务的规定以及美国学校心理学协会(NASP)制定的职业道德守则中,都有关于对来访者保密的规定。其中AACD关于咨询者伦理与义务的规定,第二部分“咨询关系”中“对咨询关系和咨询交往中的情报要保守秘密,而这和协会成员作为一个专业人员的职责相一致。在团体咨询中,咨询者必须针对所有的团体成员的泄密,制定一个保密标准”;NASP制定的职业道德守则中“专业能力”部分“c……意识到为了保护学生的隐私和秘密所应持续的遵守的职责”。②甚至在有些西方国家中,在心理咨询中,为来访者提供保密已有法律保障。
心理咨询的保密性之所以得到如此重视,原因在于一方面是咨询工作的需要。更为主要的是它体现了对来访者的尊重和保护,尤其在今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而人的主体性又显著高涨,隐私权日益受到重视的情况下。保密性所蕴涵的意义就更显得异乎寻常了。
二、高校德育途径及其不足
在通常意义上,途径与方法是相同的或至少接近的,都是指用来完成一定的任务、目的之手段。因此,人们已习惯在同一意义上使用德育途径和德育方法。笔者认为,在德育学科中德育途径和德育方法还是有一定的区别,德育途径是指通过什么渠道、方式来完成德育目标,而德育方法是指在确定了特定的渠道后,用什么办法来完成某一具体德育内容。显然,德育途径大于德育方法,德育途径决定德育方法。
对于高校德育途径。《中国普通高校德育大纲》(教政[1995]•11号)把它归纳为6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课,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日常性的思想教育,党团和学生会工作,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刘献君③阐述德育途径时,除了列举《高校德育大纲》里提到的以外,还突出强调心理咨询――咨询教育。如果再加上把德育方法和德育途径混在一起使用,那德育途径更难以枚举了。
尽管人们对高校德育途径的罗列,目前还没有达成共识。但这不妨碍笔者在此对高校德育途径共性的“抽象、概括”。认为高校德育途径具有以下特征:
1.以集体、群体化为主,个体、个性化欠缺,未能做到“因材而育”。现行高校德育的共性教育有余,而个性教育不足。这一状况不仅体现在德育目标的整齐划一, 即由《高校德育大纲》或类似的文件统一规定,而且还体现在德育途径上以集体、群体化为主 。往往是以班、年级甚至学科同时进行为主要特征。现实中,无论是“两课”教学,还是社会实践的组织,党团工作的开展。在途径上都是“批量”式进行的,个体、个别化的“师徒式”的途径严重不足。大学生的个性差异,尤其是大学生对与自己个性相符合的德育途径的需求,几乎还没有得到德育工作者应有重视。近年来,虽已开始注重德育目标与内容在纵向上宏观的“个别化”。如国家先后已颁发了《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和中小学《德育大纲》。但对在特定阶段范围内,横向的微观上个体之间的差异,以及与这种差异相一致的,在接受德育途径上的差别远远还没有得到德育工作者的重视。连因材施教尚在探索中,“因材而育”还未起步。
2.公开性有余,保密性严重不足。与上述特点紧密相连的是高校德育途径公开化有余,而保密性严重不足。在多数情况下,不仅老师传授德育是公开进行的(往往是几十人,几百人同时进行的),而且品德的测评也是公开进行的,甚至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奖励和处罚也是公开进行的。奖励以开大会,举行颁奖仪式或发喜报,并到处张贴,希望让越多的人知道越好。处罚也是以全校通报批评或文件,不仅要让学生所在班级的老师、同学知道,还要告知其父母。而作为体现对现代大学生主体性的尊重和爱护的保密意识,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引起广大德育工作者的充分关注。
3.现行高校德育途径难以符合时代的要求和大学生的心理与思想需求。现行高校德育途径的着重集体、共性教育,忽视个体、个性化教育。这种途径不仅不利于在新时期德育实现教育的目标。因为“实践证明,越是个别化的教育,对学生的理性和情感的介入,越是深刻。德育的影响力就越大”。④而且,以这种途径培养出来人才的也不符合时代的需要。因为以这种途径培养出来人才的最根本的弊端是“缺乏个性”,“大众化”“同一化”。随着知识经济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这并将成为社会对人才的主流需求。而“个性是创新的重要‘承重’桩基”。⑤因此,当代大学生是否具备创新意识,创造、开拓能力,不仅关涉到他们自身的命运,也与该民族能否屹立于世界之林息息相关。所以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指出:“现在,人类已经进入到以知识经济和信息为特征的现代社会。社会发展对人的主动进取精神和创造精神的要求越来越高。高等学校一定要从这一高度出发,把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重要的教育思想,并通过各种教学环节得到落实。”⑥
三、心理咨询途径对高校德育途径变化的启迪
与高校德育途径相比,心理咨询途径就比较符合大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特点。据调查,大学生肯定心理咨询的首要价值,是它途径的保密性,选择率为62.1%、排在第一位。⑦因此,心理咨询对高校德育改进的启迪主要在于增强德育工作者的保密意识;在继承集体途径的基础上,增加个体化德育途径。
(一) 转变观念,增强德育工作者的保密意识,更加重视个体化途径在德育途径中的地位
伴随大学生主体性的增强,他们对自己隐私权也就更加重视起来。他们不仅要求德育工作者平等地看待自己、给自己以更多理解,而且对德育途径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求德育工作者提高保密意识。
大学生们不希望自己很多方面让别人知道,尤其当涉及自己隐私或损害自尊心方面的事情如学习上补考、处分等情况时,更希望德育工作者不要将这些事张扬出去,尽可能缩小“知情面”。这样,一方面,可以不让自己的父母知道。原因是让父母知道可能会遭到他们的责备,还有只能引起无益处的负担;另一方面,大学生可以不让其他同学知道,尤其不让与自己关系不好的同学知道。由于同学之间人际疏远与复杂,多数大学生之间是“貌合神离”,知心朋友较少。所以,多数人不想把自己的不足或隐私暴露别人面前,否则,他们会觉得以后自己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来。可以说“每个人内心世界越丰富越好,而要让别人知道得越少越好”是他们内心的真实写照。
当大学生面临困惑时,一方面是想急需找一个人倾诉或寻求帮助;另一方面却难以找到一个既能接受其倾诉,又能对倾诉的内容予以保密的对象,以免泄露出去。如上文所说,长期以来,由于德育工作者的保密意识淡薄,导致大学生在选择倾诉与帮助对象时,几乎把德育工作者排除在外。有调查显示:当问及遇到情感挫折怎么办时,选择“找朋友诉说”和“放在心理,自己解决”的都在被调查学生总数的1/3以上,年级越高,选择后者的就越多,到大四已达50%以上;而选择“寻求教师和校方指导”实在是微乎其微,其中大一的也只有0.2%,⑧这不能不引起广大德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由于没有合适的倾诉对象,他们只好把这些困惑、苦闷压抑在心头。久而久之形成各种身心不适,甚至疾病。这也是导致在大学生中,具有压抑倾向或压抑性神经症人数的平均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人群的原因之一。而心理咨询则因其保密性满足了大学生这方面的需求,为他们提供了倾诉渠道成为大学生们心灵的保护伞。
由于当代大学生特殊的成长经历和社会环境,特殊的上学、就业方式导致他们经受的困惑、不适就远远多于以往大学生,而他们对自身隐私权的重视程度又大大超过以前的大学生。因此,他们对具有保密性途径的教育与帮助之需求也就更加强烈。而高校德育工作者又是直接为他们提供这些教育与帮助的“主力军“。因此,增强德育工作者的保密意识,取得大学生的信任,从而为大学生提供及时快捷的帮助,显得尤为必要。
相应的,在新时期,我们应更加重视个体化途径在德育诸途径中的地位。首先是确立它的独立地位。目前,人们只是认识到个体化途径的重要性。在诸途径中,它只是附属品。如《德育大纲》中把它包含在“日常思想教育工作中”,写到“有针对性做好深入细致个别思想工作”。但还未确立它的独立地位,还没有做到把它与“两课教育”及其他的途径“等量齐观”。其次是提升它在整个德育途径中的序列。
(二) 重视大学生个性差异,增加个体化德育途径
当代大学生个性的千差万别,不仅对德育目标的制定,教材的编排提出挑战,而且对德育途径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大学生对与自己个性相一致的德育途径的需求日益增长,而对和自己个性不符合的途径反对情绪也日趋强烈。有研究表明:“同样面对批评,抑郁质气质类型的大学生最反对的是公开的批评,而乐意接受的方式是一对一私下进行的、由浅入深有层次的渐进性批评”。⑨
这也是德育在新形势下,要继续发挥其作用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了解个性类型的不同,有助于深入了解学生,并针对不同的类型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可避免思想品德教育的一般化”。
因此,我们应在继承集体途径的基础上,增加个体化途径。因为“个性化的德育模式不仅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需要,也是提高德育效率,弥补集体性德育模式弱点的有效途径”。这样可与以往集体途径结合在一起,各有侧重。“同样的事发生在不同的个性类型学生身上,可能具有不同的意义,用作不同的评价,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如可按大学生的气质类型、性格差别、能力差异等来对大学生进行分类,再结合个体具体情况,选择比较受他们欢迎的德育途径。
摘要: 高校心理咨询主要解决心理问题,德育偏重于思想问题。但心理是思想的基础,思想的发展受心理的影响和制约,心理活动的方向又受思想的支配。心理咨询与德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相互渗透、相互补充,要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
关键词: 心理咨询;德育;关系
0引言
作为高校的德育工作者,我们逐渐体会到,德育要与心理咨询有机地结合起来,丰富其内涵,扩展其功能,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为此,我们建立了心理咨询中心,研究了心理咨询在德育中的作用,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正像“心理学”不同于“德育学”一样.心理咨询毕竟不是德育,能否在认识上明晰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于能否成功地完成教育任务,特别是德育工作者能否提高德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是十分必要的。但目前在德育与心理咨询的关系上至少存在着两个误区,即心理问题德育化和德育问题心理化。
1心理咨询与德育的区别
1.1 依据的理论基础不同心理咨询主要是以心理学理论,如精神分析、行为分析及认知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德育主要是以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
1.2 具体任务不同德育主要是解决政治观念.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规范及法律意识等问题。心理咨询则强调个性和谐,使对象摆脱消极情绪,确认内在价值,了解自身需求,洞悉自身心理特点,提高自我适应能力。帮助学生明确生活目标,建立“社会--个人”协调的生活模式。
1.3 两者的内容不同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规范、劳动观念及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等,而心理咨询的内容主要包括:心理卫生、学习生活、智力发展、恋爱婚姻、人际关系、职业选择、人格评定、心理障碍、行为障碍、变态心理等。
1.4 两者采用的方法不同德育主要采用说服、集体教育、环境熏陶、实践锻炼等方法。具有公开性、群众性等特点。心理咨询则注重渲泄、暗示、自由联想、角色转换等方法。具有个别性、保密性、教育者倾听等特点。
1.5 运作机制不同德育工作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规范”过程。个体被动适应它提供的价值体系、行为模式。“符合”就予以公开性肯定、奖励。“不符合”就予以公开性否定、批评、惩处。而心理咨询虽然也会提供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健康心理的模式让学生参照,但首先是让学生学会在自己接受的基础上改造、建构其心理世界。在心理咨询中教师一般没有对学生的否定权。
2心理咨询与德育的联系
2.1 心理咨询对高校德育的作用心理咨询更新了德育工作者的观念,扩充和完善了高校德育的目标和内容,并以自身的优势弥补了德育的不足。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特别是社会转型期社会生活的变化,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逐步增多,他们所面临的心理适应难题前所未有,许多问题不是传统德育能够解决的。而心理咨询以其自己的特有内涵,使德育的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进一步提升了德育目标,补充了德育内容。
2.2 高校德育对心理咨询的反作用高校德育工作者的参与推动了心理咨询活动。我国高校有一支专门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行政管理的队伍,他们在进行德育工作的同时,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了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方法,客观上担当起了开创与发展我国高校心理咨询事业的重任。同时,高校德育为心理咨询引导方向并拓展途径。由于我国高校心理咨询的德育色彩,心理咨询过程中除了注重咨询工作的独立性、特殊性之外,也多采用德育的“视野”和“思想方法”,主动地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渗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更坚实的后劲。
3德育与心理咨询的角色冲突与统一
在实际工作中,无论德育工作者还是心理咨询工作者,常常会产生多种角色的冲突。
首先是工作依据上的冲突。作为德育工作者的角色体验,工作的依据是比较确定的政治观点、哲学思想和道德标准等。常常使用它们来教育学生掌握其内涵并以此来评价自己的所作所为,从而让学生作出价值判断,并通过强化途径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常常会出现“价值导向”观点与“价值中立”观点的冲突。其次是工作重心上的冲突。德育的着眼点在于强调个体的社会属性方面,强调社会的政治观念、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等,倾向于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而心理咨询是着眼于个体的自然属性,强调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本能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取向,达到独立自主,自控实现,倾向于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由此,在工作中,常出现是以“社会利益为重“还是以“个体利益为重”的矛盾与冲突。再次是工作原则上的冲突。工作原则是工作指导思想的保证,德育要求教育者要有敏锐的眼光,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发现问题要及时向有关方面汇报,与有关人员取得联系并尽快解决好问题,这是一种“公开的”教育原则。心理咨询却正相反,“保密性”是心理咨询的首要原则.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学生怀着对心理咨询工作者的信任,倾诉自己内心的隐秘,期望得到同情和帮助。为来访的学生保密是心理咨询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也是心理咨询取得学生信任、取得成效和提高声誉的重要保证。因此,工作中把有“公开性”与“保密性”的原则冲突。
因为从对学生的心理咨询实践中可以看到,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关键在于改变其认知观念上的偏差。这就需要找们从哲学的角度去分析学生真正的内心感受,从德育的角度来把握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弄清楚学生中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原因,以及思想认识上出现的误区,设身处地的从学生的角度去看待他们。这就需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自身要具备优秀的思想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合理的知识结构,认真研究和掌握心理学规律,有效的改进我们现有的工作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心理咨询与德育工作两种角色的矛盾和冲究,从而做好学生的心理咨询和德育工作,使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一、两个误区:心理问题德育化与德育问题心理化
近几年来,我们逐步体会到,德育要与心理咨询有机地结合起来,丰富其内涵,扩展其功能,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为此,我们建立了心理测试咨询中心,研究了心理测试咨询在德育中的作用,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正像“心理学”不同于“德育学”一样.心理咨询毕竟不是德育,能否在认识上明晰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于能否成功地完成教育任务,特别是德育工作者能否提高德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是十分必要的.但目前在德育与心理咨询的关系上至少存在着两个误区,既心理问题德育化和德育问题心理化.
长期以来,很多人是把心理与思想品德问题混为一谈的,没有弄清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因此在德育中,容易把心理问题当成思想品德问题来处理,导致了心理问题的德育化.其主要原因是:(1)长期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高,把主要注意力放在温饱问题上.心理问题没有受到关注.甚至有人认为心理咨询是现代社会的奢侈品,就像“休闲文化”是发达地区的奢侈品一样.(2)过分强调政治,往往把人们的一切心理问题都看作是思想觉悟和政治观念问题,不能科学和客观地认识和对待心理问题.(3)随著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容易把个体的动机和需要简单地看出对物质利益的追来,而忽视社会变革给人们内心世界带来的振荡和不安.(4)对人的素质要来上只重视思里觉悟、知识水平,而忽视了人们心理素质的提高,往往把心理问题归结为品德问题,甚至把心理疾病同思想认识上的错误混为一谈.这就导致教育工作者面对学生心理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或事倍功半.
但近年来随着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有些人又过分夸大了心理咨询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认为心理咨询应该完全代替德育,导致德育问题心理化。随着心理咨询热的不断升温,一些人认为传统的德育工作已经过时,提出心理咨询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条崭新道路”,是“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一种新形式”,并由此片面地把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与心理问题等同起来,主张用心理咨询代替德育,用心理咨询取代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这就导致德育工作矫枉过正.偏离了正确的方向.
以上有关心理咨询与德育关系的两种认识偏向。对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是不利的,必须在理论上加以纠正.而这首先涉及到的是对人格与品德这两个基本概念的界定及其关系的认识问题.
二、两个范畴:人格与品德(道德品质),心理咨询与德育
1.人格与品德.习惯上,我们认为心理咨询是解决人格问题,而德育是解决思想品德问题。在心理学与教育学中,人格一词虽然广泛使用,但却很难为之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本文倾向于将人格定义为“个体在适应客现环境时所显示的独特个性”,此个性是在环境、遗传、教育等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个体的心理倾向和各方面的特征.一个人的人格只有一种,但组成人格的心理倾向和特征却有很多.可供描述的如人的兴趣、动切、需要、幻想、信仰、世界观、性格和能力等.而思想品德通常指个体的内在政治、社会信仰、世界观、道德观及法律意识等等.人格与品德是既有联系但又有区别的两个范畴.
(1)它们都指个体内在素质因素,都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二者均属于心理现象的范畴.虽然这种反映包括一些共同的要素,如信仰、理想、信念、世界观等,而且这些要素所包含的主要意义相同,但反映的包彩却是有差别的.反映思想品德的客观事物偏重于一定社会或阶级意识.如社会主义的学校要求学生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备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等,而我们在研究人格结构时,却并未强调个体所处一定社会的阶级利益、政治背景多与社会意识相联系的杜会倾向因素.如《卡待尔十六种个性因素》测试。对于“乐群性”个性特征的测试,某些学生表现的缄默、孤独、落落寡合、处事谨慎等;也有些学生外向、热情、合作随和、适应能力强等.从这些特征中我们无法知道个体的政治立场、思想和道德状况如何,一个缄默孤独和一个外向热情的孩子都可能是热爱祖国的.
(2)它们虽然都有优劣或好坏之分,但二者的具体标准存在差别,同时又具有统一性.如我们在讲人格健康的标准时,一般强调个体了解自我,接纳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能正视现实,接纳他人,能协调控制情绪,心境良好;对社会有责任心;具有积极向上的,现实的人生目标;心地善良,对他人有爱心;有独立、自主的意识等等.我们讲品德(道德品质)的标准时,一般指个体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政治素质包括鲜明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思想素质包括社会主义的思想觉悟和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素质包括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和生活道德等等.因此,思想品德着眼于社会、国家和时代的任务,而人格内容强调人与自身、人与他人等.因此.思想品德着眼于社会、国家和时代的任务,而人格内容强调人与自身、人与他人的关系等.相对来说,品德更强调个体的社会属性,而人格更强调个体的自然属性.但二者又有统一性,是表现在同一个体身上的不同素质待点.所以有人从两者的统一性出发,把它们归结为人的心理素质的1O个要素:强烈的爱国心、进取心、献身精神;正直、诚实、守纪律,遵守社会公共行为准则.法制观念;集体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关心他人.善于合作.正确评价自己,善于理解别人;适应社会环境.懂得适时、适度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具有广阔的视野和灵活的头脑,乐于接受新事物、新观点,以积极心态对待变革和变化;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有不断吸收新知的自觉要求,善于自学并灵活运用知识.树立攻克难题的心理优势;自信心、意志力、勤奋刻苦槽神,敢于面对挑战.正确对待挫折,锻炼受挫的恢复力;具有自立意识和自理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积极投入生活;脚踏实地,乐于从基础实践做起,从“基层”起步;树立效率观念.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学会以最少投入获最大效益等等.从上述要项可以看出.它们是个体的人格与品德因素的高度综合,因此人格和品德是统一的.
(3)两者的联系还表现为形成过程的统一性.个体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个体人格的完善过程.因为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的实质是个体知情意行的发展过程,而知情意行的活动过程是许多人格因素,如动机、理想、情感、意志等的参与及协同作用的结果,井且思想品德要求最终要落实到个体的动机、信念、理想、能力水平等一些人格要素上.因此.无论人格的发展还是思想品德的发展.都是诸种心理要素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结果.
2.心理咨询与德育.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影响.以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德育旨在使个体具有一定的政治观点和立场.具有一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及一定社会要求的道德规范等等,而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理论、知识和方法.通过语言文字或其他信息传递方式。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的过程,是一种促进自我认识。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因此,它是一种技术性的服务·也是一种教育影响.心理咨询与德育有着共同的目的,即培养人格完善的全面发展的人.但它们的内容、实施方法及其理论依据是有区别的.(1)依据的理论基础不同,心理咨询主要是以心理学理论,如精神分析、行为分析及认知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德育主要是以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2)虽然有共同的目的,但具体任务不同.德育主要是解决政治观念.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规范及法律意识等问题.心理咨询则强调个性和谐,使对象摆脱消极情绪,确认内在价值,了解自身需求,洞悉自身心理特点,提高自我适应能力。帮助学生明确生活目标,建立“社会--个人”协调的生活模式.(3)两者的内容不同.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规范、劳动观念及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等,而心理咨询的内容主要包括:心理卫生、学习生活、智力发展、恋爱婚姻、人际关系、职业选择、人格评定、心理障碍、行为障碍、变态心理等.(4)两者采用价方法不同。德育主要采用说服、集体教育、环境熏陶、实践锻炼等方法.具有公开性、群众性等特点.心理咨询则注重渲世、暗示、自由联想、角色转换等方法.具有个别性、保密性、教育者倾听等特点.(5)运作机制不同,德育工作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规范”过程.个体被动适应它提供的价值体系、行为模式.“符合”就予以公开性肯定、奖励.“不符合”就予以公开性否定、批评、惩处.而心理咨询虽然也会提供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健康心理的模式让学生参照,但首先是让学生学会在自己接受的基础上改造、建构其心理世界.在心理咨询中教师一般没有对学生的否定权。教师永远理解、尊重、信任、接纳学生,即便对有严重心理障碍者也一样.这与在德育工作中对待犯了严重政治、思想错误的学生的态度是不同的。
3。心理咨询的德育功能。以上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德育与心理咨询的联系与区别,但心理咨询究竟对德育有何作用或者说具有哪些德育功能呢?
一是补偿功能。(1)观念补偿。心理咨询使德育工作者进一步丰富了德育观的内涵,它明确了德育工作者的地位不仅是主导者、权威者和塑造者。而且更应是协助者和治疗者。一方面.德育工作者在德育过程中不仅是组织者和设计者,更应该是学生的合作伙伴和知心朋友;另一方面,德育工作者不仅是道德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是学生内在信息的接受者。因此,德育过程不仅是以掌握道德知识、训练行为习惯为基础的过程,更是一个注重学生潜能开发、元认知能力培养及其他人格因素发展的过程.(2)方法补偿:传统的德育主要运用说服、榜样、评价、锻炼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想品德.虽然这些不失为重要的方法,但在具体运用时往往过分强调外在强化、强调社会要求等外在影响.而在心理咨询中.教育者的地位由主导者、权威者变为协助者和治疗者,因此,教育者往往根据精神分析、行为分析和认知分析等理论中的具体方法,如疏泄、自由联想、暗示、系统脱敏、厌恶疗法、催眠疗法等来发掘学生心理中的潜意识能量,注重依靠学生自己的力量解决他们的心理障碍、病态行为等人格问题,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3)内容补偿:传统的德育,主要使学生在政治观念、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及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等较高层次上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它主要解决学生的政治立场、哲学思想及杜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问题,而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一些最起码、最基本和最一般的人格内容,如学生的社会适应、职业选择、应付挫折、情绪调适及人际交往等.而心理咨询本身是完善人格、发展人格的重要手段.它所实施的内容为德育内容提供了补偿.
二是指导功能.(1)在对象的研究上,心理咨询为德育提供了客观基础。如通过心理咨询中常见的测试、疏泄、自由联想等手段和方法.掌握学生的“内在冲突”、“心理危机”、‘行为障碍”及人格特点,有利于分析学生人格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使德育工炸更具有针对性.(2)在方法上提供了理论基础。传统的德育把学生当作社会关系中的一个社会角色来要求,在心理咨询中,我们把学生当作人际关系中一个具体的人来要求,它强调尊重学生人格、理解学生人格缺陷.教育者一般不急于对学生暴露的思想和行为问题作出判断,而是与学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合适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树立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三是调节功能.(1)克服意义障碍。影响教育效果的内在因素是学生受教育时的心理状态.所谓学生的意义障碍是指由于学生的某些思想或心理因素的存在,使其对道德要求和意义的理解受到阻碍,从而对教育目的要求、措施手段等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消极态度和消极行为‘学生产生意义障碍是不可避免的。教育者如果采取不恰当的方法,如压制、惩罚等,一般不会收到好的效果.甚至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如果采取心理咨询中的一些方法.如疏泄、暗示、角色变换等方法,效果肯定会好些.(2)建立良好的心境.心境具有弥散性特点.如心情愉快时会感到周围的一切充满生机.富有一种喜悦的情绪色彩:抑郁不快时,就可能“见花落泪”、“对月伤心”.因此,良好的心境有利于调动人的主动性,提高活动效率.心理咨询则能改善学生的不良心境.指导他们采用自我暗示、适当发泄、转移注意等方法来调节自己的心境,以达到人格发展与环境和谐统一.(3)矫治心理疾病.目前,许多学生由于不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而产生了各种生理、心理反应,如恐怖症、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等。一般的医药措施只能缓和症状,采取德育手段也不可能根本解决问题.但如果采用咨询中的某些行为治疗方法,则能帮助他们克服某些行为障碍,从而进一步改善情绪和消除不良生理、心理症状.
三、德育与心理咨询的角色冲突与统一
在实际工作中,无论德育工作者还是心理咨询工作者,常常会产生多种角色的冲突.
首先是工作依据上的冲突.作为德育工作者的角色体验,工作的依据是比较确定的政治观点、哲学思想和道德标准等.常常使用它们来教育学生掌握其内涵并以此来评价自己的所作所为,从而让学生作出价值判断,并通过强化途径来达到教育的目的。而作为心理咨询工作者的角色体验,其工作的依据是充分尊重、理解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人格,不把自己对生活的看法、真善美的标准等强加给学生.由此在实际工作中。常常会出现“价值导向”观点与“价值中立”观点的冲突.
其次是工作重心上的冲突.前面已阐述过德育的着眼点在于强调个体的社会属性方面,强调社会的政治观念、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等,倾向于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而心理咨询是着眼于个体的自然属性,强调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本能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取向,达到独立自主.自控实现.倾向于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由此,在工作中,常出现是以“社会利益为重“还是以“个体利益为重”的矛盾与冲突.
再次是工作原则上的冲突.工作原则是工作指导思想的保证,德育要求教育者要有敏锐的眼光,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发现问题要及时向有关方面汇报,与有关人员取得联系并尽快解决好问题,这是一种“公开的”教育原则。心理咨询却正相反.“保密性”是心理咨询的首要原则.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学生怀着对心理咨询工作者的信任,倾诉自己内心的隐秘,期望得到同情和帮助。为来访的学生保密是心理咨询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也是心理咨询取得学生信任、取得成效和提高声誉的重要保证.因此,工作中把有“公开性”与“保密性”的原则冲突.
面对德育工作者与心理咨询工作者角色的种种冲突,我们应开拓视野,寻找减少冲突、协同发展的突破口,有效地促进心理咨询与德育间的联系,以提高学生做人的素质。
因为从对学生的心理咨询实践中可以看到.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关键在于改变其认知观念上的偏差.这就需要找们从哲学的角区去分析学生真正的内心感受,从德育的角度来把握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弄清楚学生中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原因.以及思想认识上出现的误区,设身处地的从学生的角度去看待他们。这就需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自身要具备优秀的思想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合理的知识结构,认真研究和掌握心理学规律.有效的改进我们现有的工作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心理咨询与德育工作两种角色的矛盾和冲究.从而做好学生的心理咨询和德育工作.使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