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

时间:2022-07-16 04:59:0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篇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问题成因分析

摘 要:现在农村隔代教育的现象特别严重,许多未成年的孩子在爷辈们的教育下成长,这些爷辈们对孙子们爱之有加,忽视了对这些未成年的孩子必要的道德教育;另外,爷辈们本身的教育水平与日益发展的社会有一定的差距。这样他们就给这些未成年农村孩子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在农村引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道德教育,是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思考点。

关键词:道德教育;留守儿童;农村

自从2004年国务院发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来,全国全社会对进一步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其中农村留守儿童这一弱势群体的道德教育问题尤为突出。本文将从下面几个方面分析原因。

1 家庭因素

亲情缺失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现实。

(1)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一方面农村家庭不能为留守儿童提供接受良好教育的学习条件;另一方面,隔代家庭教育意识淡薄、观念陈旧,农村贫困文化及教育现实滋生了年龄偏大的祖辈们有“教育无用论”、“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使他们对孙子们的教育采取排斥、抵制的态度,并对教育持有一种功利性的价值取向,认为初期投入太大,又不能预测并保证效应,进而将其演化为一种短视的实惠观,以家庭利益作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另外,隔代监护人文化素质普遍低,其家庭也缺少文化氛围,从而造成留守儿童教育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但丁曾说过: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

(2)监护人忽视 “养成教育”。所谓“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习惯的力量是顽强而巨大的,一旦形成,便不容易改变,孔子曰:少年若天成,习惯成自然。习惯是从小培养的,这些留守儿童正处在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但就是这个最佳时期,很多家长却忽略了,在实际生活中,祖辈们灌输给学生的价值标准以及他们所提供给孩子的各种榜样,极大地影响学生在学校和社会上的行为表现,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孩子良好的品德形成,这就要求家长在实施德育教育时注意讲究一些――寓德育于言行中。 如果只把德育教育仅仅当作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的事,而不重视或忽视家庭教育,德育工作就很难达到预期目的。

(3)监护人教育方法不当,正确引导不够。

部分监护家长对留守儿童过分宽容,不分是非曲直,偏袒护短,忽视对子女团结、协作、助人等意识的教育;有的家长错把粗鲁当严格,信奉“棍棒下面出孝子”的古训,轻则训斥辱骂,重则棍棒相加,体罚折磨,把子女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心理隔阂加深,形成子女对父母的畏惧、怨恨和反抗心理;有的父母、祖辈对子女的教育要求不统一,当着孩子面唱对台戏,孩子无所适从,矛盾重重,教育处于矛盾中;有的父母把子女当成“小皇帝”事事依从,要物给物,要钱给钱,久而久之养成了孩子自私自利、不体谅、不尊敬父母等不良恶习。

2 学校因素

(1)严重的“重智轻德”倾向。

学校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在中考、高考的压力下,很多学校将德育工作放置一边,使德育陷入“写起来首要、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尤其是学校上层管理者很少像关注学生成绩那样关注品德教育,甚至学校的考评上也单一的以学生的成绩为准,出现了“学生的分,老师的命根”的怪圈,只要教出成绩好的学生,那就是优秀教师。这也在教师、学生意识中加深了“重智轻德”的观念。

(2)德育课落实不到位。

德育活动开展不够。在中小学阶段,对中小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便是思想品德课的教学。 但在农村很多地方,因为自身学校师资力量、德育资金等方面的原因,在思想品德课的设置上存在不少问题,比如课时不足、教师水平有限。在有些学校的初一年级甚至没有开设这门课,因为考试的成绩不被列入总的排名,使得每到期中期末,都会有一些其它老师来“要课”的现象,更是大大削弱了政治课教学在胚芽观念学生品德教育的作用,即便有的也只是让班主任代代,照本宣科,并没有发挥思想品德课应有的功效。作为主渠道的品德课得不到落实,可想而知在其它环节上存在的问题。除了思想政治课的课时得不到应有的落实外,在繁重的课业负担和升学压力下,学校的德育活动开展也很不够。一是缺乏对德育活动重要性的认识,把德育活动等同于课外自由活动,认为可有可无,甚至很多学校把“打扫卫生”等同于德育活动,足见德育活动开展的力度。二是由于害怕室外事故的发生,学校开展活动特别是室外、校外活动,基本上贯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尽量不开展。这样使得一些本来可以做的很有意义的活动,几近乎停止。

(3)德育内容滞后。

德育内容存在脱离学生身心特点、知识水平和社会生活实际情况。中央教科所德育中心詹万生主任介绍,当前的德育教育内容存在着倒挂、脱节、不必要重复以及在中小学衔接不好等方面的问题,“小学讲共产主义,中学讲爱国主义,大学讲文明礼貌”。 “”及其以前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学校德育工作是以政治运动为核心,实行的是“运动战”;现阶段由于形势发展的需要,我们又不断提出或强调一些新的德育内容和要求,如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民族教育、环境教育、法制教育、人口教育等等,实行的是“游击战”,这种局面使学校德育工作者感到“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德育工作难以落实。此外,德育教育还存在“高、大、空”的情况。从调查中了解到,留守儿童只有概念上的道德,其实际内容不了解,缺乏表达能力和实际操作性。有学生反映:“老师讲得都正确、很崇高、很伟大,但在实际生活中我用不上。”而“死记硬背”的情况在中学思想政治课中尤其突出。小学生懵懂的时候就大肆灌输理论,死记硬背《守则》和《规范》。很多学生也反映即便学校偶尔有活动又不贴近生活实际,使得学生每逢有此类活动便产生不重视或是抵触心理。

3 社会因素

(1)留守儿童被视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影响。

社会分层的必然结果是留守儿童及其父母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处于弱势地位,从而导致其在教育系统中同样处于弱势地位,不能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家庭中,他们的父母双方不在身边,使其处于教育边缘的地位,成为被忽视的边缘群体。这些留守儿童承受着精神上的贫困,他们与父母缺乏基本的情感交流和沟通,甚至有的孩子对父母产生陌生感,其发展所需的心理环境被无意识地剥夺。在学校中,他们经常受到其它儿童的歧视和排斥,使他们产生自卑、孤僻等情绪。

(2)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

现在的大众传媒及影视文学作品中充斥着大量的暴力、颓废、色情和其它低级不健康的内容,孩子们的自控力较差,在临时监护人无暇监督和管束的情况下极易陷其中而深受其害。电视、网络等对学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冲击。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方法,已无法适应新的教育对象思想成长的需要。互联网创造的是一种虚拟的环境,中小学学生在这种环境中,体验着一种虚拟的情感,使自身沉醉于一种虚拟的满足中,给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增加了难度,对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生活环境的影响。

现代社会大气候,赌博现象普遍存在。“地下六合彩”、“压白板”等各种赌博现象遍布大街小巷,特别是农村,不少全家男女老少,整日混迹于赌场之中,更有甚者,老老小小都亲临赌场,爷辈们坐庄,儿孙们当助手等等。学生在上学路上都能看到一群群围着赌博的人。在调查期间,发现农村里见面的问候语也从“你吃饭了吗?”变为“买马中了没有?或今天出猪还是出的猴?”学校附近的赌场也是比比皆是,里面挤得水泄不通。只要你在农村住上个几天,这些都是可以亲身体会到的。俗话说:“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所有这些促使一些学生也养成了玩赌纸角、火柴等不良行为,使学校开展德育工作叫苦不堪。长此以往,学生心理也必将没有净土。

4 三者互动的道德教育机制缺失

从构建德育环境的建设角度来讲,长期以来,对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过分依赖学校,忽视了家庭、社会环境对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地位,更没有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合力。这也大大制约了各种因素在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功效。学校把孩子的问题归咎于家庭教育的滞后,家庭又埋怨是社会的影响,社会又责备学校和家庭没有尽到责任,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不一致、相互矛盾及脱节,从而导致留守儿童在思想及行为上滋生出许多问题。越来越少的家访,“告家长信”代替了家长会,使得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减少。尤其是在乡村中学,很多家长从来没到过孩子读书的学校,老师也很少进过学生的家门。片面强调学校教育,使学生在学校中接受的价值引导与社会、家庭环境不相适应,甚至完全相反,导致学生对学校的教育产生怀疑,也使学校德育实效性差。要解决这个连环扣,就需要各方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现在孩子们出现的问题,大人身上都有,这绝不是孩子影响大人的。现在我们不是要让孩子生活在真空中,免受外界不良因素影响,而是教会孩子如何提高自身免疫力,当好孩子的“过滤器”。因此,在农村引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道德教育是必行之举。

赫尔巴特说: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个概念之中――“道德”。在现代社会,思想道德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力,使得各国都越来越重视,对本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建设,将思想道德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近年来,国内外中小学道德教育呈现出的共同发展趋势之一就是:高度重视。因此加强德育工作,是全世界家庭、学校、社会、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的紧迫任务。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

【摘 要】随着农民工大批的进入到城市打工,我国的农村留守儿童将会越来越多。在特殊的环境中成长的他们,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思想和心理方面的问题,尤其是思想道德教育问题。通过从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和相应的对策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问题。

【关键词】思想道德教育;问题;对策

所谓的农村留守儿童,又被称为“留守孩”、“留守学生”、“留守子女”,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农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城市的农民数量增长也越来越快,他们留下的孩子在思想道德方面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我们应予以重视起来。

一、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人生观和价值观出现了偏差。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不在一起,缺乏父母的照顾,而父母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往往在物质上给予孩子很多。长此下去,留守儿童渐渐养成了很多坏习惯和观念,分不清虚拟与现实、丑恶与善良,价值观和人生观有偏差。还有一部分学生个人主义严重,做事情完全不考虑别人的利益,自私自利的行为很明显。

(二)道德意识薄弱,行为失范。留守儿童在行为上的失范现象,一定意义上是由于他们的道德意识薄弱造成的。由于他们缺乏应有的家庭教育,使得很多的留守儿童对社会缺少了信任和责任,出现了放任的行为,比如,在平时做事一点不尊重人、行动散漫不踏实。还有一些留守儿童在学校不按学校的规章制度做事。同时,这种不良风气在大环境下被传递和强化,使得他们随着自己的意愿做事,最后产生了不良的后果。

(三)心理问题突出,人格扭曲。心理问题现在并不少见,原因是多样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之所以会特别突出,因为他们没有合适的对象倾诉内心的烦恼与不安,不能充分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这也就使得他们变得冷漠、任性、敏感、自卑、孤僻和自闭。最终容易出现偏激的性格,从而心理变得扭曲,心理问题随之严重。

二、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家庭教育的忽视与缺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思想道德的学习榜样,言语和行为都会对留守儿童影响深远。特别是儿童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正在养成,这时父母没有及时给予引导和示范,纠正和指责孩子的过错,任由他们发展,致使行为放任、散漫。同时,很多家长们存在着错误的教育思想,认为孩子只要钱够花就行了,至于思想道德,觉得无所谓。因此,就会对孩子的心理、人际沟通等方面了解太少,漠视了孩子对思想品德和心理健康发展的要求。

(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功能的弱化。学校教育对儿童思想道德和良好个性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教育观念、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德育工作存在弱化趋势。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对农村教育发展有着束缚,很大一部分孩子学习成绩较差,老师一般不会注意他们,这让留守儿童感到更加自卑。再加上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很费时费力的工作,既复杂又长期,结果也不一定尽如人意,致使很多学校忽略了它,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存在很大的隐患。

(三)社会文化环境尤其是大众传媒的影响。农村留守儿童会受到具体、现实环境的影响,其中消极的现象就会严重阻碍他们的身心发展。例如:有的人在家经常打骂老人,因为一点小事就大吵大闹。还有些家长认为“读书无用”,觉得就算孩子不上学,也照样可以打工挣钱。还有,随着电视、网络等逐渐走入农村家庭,慢慢对人们的习惯方式和理念进行着改变。然而,一些不健康的内容诸如暴力、色情等出现在荧屏上,给留守儿童带来消极影响。

三、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

(一)要重视家庭思想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家庭是儿童成长沟通的重要环境和场所,因此,我们要特别重视家庭教育对儿童的作用。首先,要加强与儿童的情感交流。作为父母,应该清醒的意识到,要时常与子女联系和沟通,对孩子的学习生活状况和思想状态进行了解,多对孩子进行鼓励。其次,对错误的教育观念进行纠正和更新,积极引导孩子的思想品德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发挥学校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力量。学校承担着对儿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第一,正视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严重的状况,加强对学生心灵的关怀以及心理咨询辅导。第二,重智育轻德育的观念一定要改变。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水平出现了严重的滑坡,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要树立科学的理念,把德育工作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三)加强社会关注,创造健康的社会环境。媒体在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报道宣传中,应多对正面形象进行宣传,如多报道一些有留守经历的优秀大学生、农民工等各行业的人员的优秀事迹,让全社会共同为农村留守儿童们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在平时可以发动群众,让公众积极参与和投入,使他们能从中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从而共鸣和归属感被激发出来。还要净化农村社会环境,对学校周围的环境进行治理,将那些给儿童造成精神污染的垃圾地方清除干净,让留守儿童在健康环境中受到良好的感染和熏陶。

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留守儿童并不是有问题的儿童,他们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关爱。而且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成。因此,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更好的社会环境,把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做得更好。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浅谈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现状

摘 要 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现状是针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进行实证性、专门性研究,为探讨社会发展与时代变迁背景下创新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模式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有助于改进、完善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不足。

关键词 少数民族聚居区 山寨 留守儿童 思想道德教育

针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进行专门性研究,全面地了解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现状,探讨社会发展与时代变迁背景下针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的新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有助于提高整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1 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研究方法

为了深入了解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现状,我们于2013年6月3日至7月24日对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八个县(市)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进行了一次抽样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八个县(市)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及留守儿童所在学校老师。本次调查的留守儿童是 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的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6~16 岁) 。”①本次调查采用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1)问卷法。问卷调查法是调查者运用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方法, 这种方式摆脱了依靠主观洞察和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的随意性,从微观的角度、采取定量的手段、依据客观的验证来认识和说明社会现象的研究特征,其本质上是一种实证的方法。本次调查问卷分成以开放式问题为主的调查问卷和以封闭式问题为主的调查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6000份,就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学习情况、品德表现、心理特点等展开调查,回收问卷5973份,回收率%,有效问卷5973份,有效率100%。

(2)访谈法。访谈是为了弥补自填问卷的不足, 有些信息只能通过面对面的交谈来获得。我们将问卷调查中不能深入的问题作为访谈的重点,以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形成访谈问题提纲,事先做好充分准备,针对性的选择不同的访谈对象访谈,事后将谈话内容加以系统归纳和整理。我们在接受抽样调查的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八个县(市)召开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集体座谈会8场,出席座谈会的代表有校长、老师、留守学生、家长、妇联、关工委、教育主管部门等。同时,对留守学生进行个别访谈61人(次),其中小学生个别访谈35人(次)、初中生26人(次),笔者对会议中与会人员的发言与留守学生的个别访谈均做了详细记录。

(3)实地考察法。根据调查的需要以实地考察法为补充。我们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八个县(市)的学校湘西自治州吉首市吉首乡光明村小、凤凰县板畔乡鱼井村小、永顺县盐井乡热烈村小、古丈县默戎镇中寨村小 、花垣县雅酉镇冬尾村小学、保靖县马王乡大坝村小、龙山县桶车乡义比村小、泸溪县达岚镇车头小学,实地深入农村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中去。通过走进教室,来到学校,深入课堂,体察家庭,掌握了第一手材料或数据,全面真实地了解留守儿童成长的背景材料,以便更为准确地得出结论。

2 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实证分析

2.1 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的道德行为现状

作为华夏子孙,学生最基本的思想道德素质就是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爱国可以体现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例如学生们坚持升旗、共唱国歌,就是一个具体爱国的活动缩影。调查发现,有78.8%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在参加升国旗时会严肃行注目礼,16.6%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因为学校要求才不得不参加的,5%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对升国旗采取一种无所谓的态度。由此可见,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少部分还有待加强。

对公共坏境卫生的爱护是每个公民的职责和义务,保持良好的公共环境卫生是良好思想道德的表现。调查发现,即使远离城市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对社会环境爱护也有较好的认识,在看见他人乱丢垃圾时,有48%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选择了将垃圾捡起来扔进垃圾桶,44.7%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选择了上前劝止,6%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选择了假装没看见,1.3%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选择了跟着扔。在问及是否赞成随手扔垃圾这种做法时,有89%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不赞成并认为爱护环境人人有责,11%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赞成并认为别人扔我也可以扔。不难看出,农村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大部分都有爱护公共环境的意识,少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社会公德意识淡薄。

班级作为小团体可谓是一个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每位成员都要爱护集体、尽职尽责、互助互爱。有了同学之间的和睦相处,才会有班级体的其乐融融。此项调查中,当问及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在与班上同学发生冲突时会怎么做,有86.8%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会想办法和好,13.2%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会大声与其争吵、愤怒甚至动手。在冲突发生后能够找出并分析冲突原因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有78%,在以后遇到类似冲突事件时,能够理性处理冲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有87%。由此可以看出,绝大部分的农村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在面对冲突时能够较好的对待和理智处理。

多数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对学习抱有良好的学习态度,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调查发现,有43.8%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会在上课时都做好学习笔记,50.1%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会选择性做笔记,6.1%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不会做笔记。在做了笔记的同学中有93%的人认为笔记对学习是有帮助的,67%的人会翻看原来做的笔记并坚持做笔记的习惯。总的来说,大多数农村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是比较好的,只有少部分同学存在不做笔记的习惯。

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也是家庭成员中的一员,很多农村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在主动承担家务事上表现较好。有86.8%的农村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会帮助家里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有92.7%的农村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认为帮助家里承担一定的家务事是有必要的,有85%的农村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会因为自己能通过做家务事从而减轻家长负担而高兴。可以看出,少数名族地区农村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普遍都会帮助家里做一些家务事,并且乐意为家里减轻负担。

2.2 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中学校职能现状

学校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其原因在于“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自觉能动的力量,在一般情况下它能调控家庭和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因而在学生的品德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决定着他们的发展方向。”②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远离父母,其道德认知、道德行为、道德心理、道德意志、道德人格依赖学校教育培育产生。

学校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各种规章制度,起到规范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的作用。我们在湘西州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所在学校实地考察中发现有90%的学校建设创办了涉及学生思想道德内容的公示栏、学校板报、公告栏、橱窗等,张贴了名人字画和名言警句。21%的学校有表扬优秀学生和彰显学校优秀事迹的板报、橱窗。但是,除了公示栏的及时更新,学校板报、公告栏、橱窗、名言警句的更新频率较低,形成了最开始时学生感觉新鲜,最后漠视的状况。91%的教室陈列单一,从入校到毕业几乎没有变化,失去了培养学生个性的机会。

我们在湘西州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问卷调查中,对于“你对你所在学校的思想品德课程是否满意”,5%的人满意,10%的人不太满意,85%的人不满意。在追问不满意的原因时,68%的人认为老师照本宣科,没有什么意思;12%的人认为老师讲的是大道理,没什么用;20%的人认为老师在思想品德课程要求做其他科目作业,不重视。对学校老师走访调查的数据看,各学校老师对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满意度不高,当问及他们为什么不满意时,72%的老师认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途径过于单一化。在对各学校的老师进行问卷调查中,对于“你们学校主要通过什么途径来开展思想道德教育?”10所被调查的学校中87%的思想道德教育主要停留在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以其它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所占的比例为8%;90%思品课老师认为填鸭式灌输教育成效不高,但是条件有限,没有办法。

生动活泼、富有成效地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能够使其健康成长,但是思想道德教育模式已成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瓶颈。究其原因有以下三点:首先,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所在学校办学条件差,硬件建设不足,现代化设施引进程度较低。调查显示,97%的学校没有电脑,89%寄宿制学校的建设落后于现实需求,30%的校区还存在学生走几个小时上学的情况,92%的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可行、系统的解决办法,3%的学校虽然创办了留守之家,配置了电脑,但使用的机会少之又少,最终成为一个摆设,走了形式主义的路子。其次,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所在学校教师队伍发展不平衡,教师素质偏低,专业老师缺乏。调查显示,87%的片小专业老师缺乏而采用包班上课,即一个老师上一个班所有课程,90%的片小专业老师年龄在40岁以上,年龄比例极不协调。93%的学校开设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主干课程比较齐备,95%的学校没有专门的思想道德教育老师。最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间联系不足。民族地区家庭经济收入偏低,91%家长为解决生计,对学生在学校行为习惯没有特别关注的态度。79%的家长认为没有必要关注,孩子长大自然会好的。94%的学校称没有办法联系家长,习惯做法是出了问题再找家长。95%的孩子认为没有获得任何社会支持。数据显示,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家长思想观念陈旧,放养式管理占主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间联系不足。

3 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措施

思想道德教育是指通过长期教育反复锻炼实践形成个体的合乎社会道德规范的言论举止、行为习惯。如守时、守秩序、不随地吐痰、礼貌待人、守信用、不得到别人的允许不动别人的东西,上课不讲话,不做影响教学秩序的事,生活中给人以帮助等等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不是自发产生,而是学校教育、家庭熏陶、社会影响的结果。一旦形成道德习惯,当出现某类刺激时,不需要动机斗争,就可以作出相应反应。平时人们常说“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一“见’到就作出一系列合乎道德规范的行为反应,这是高层次的道德习愤。道德习惯是长期形成的行为系统,要培养自动化的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必须从行为训练着手。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来说,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可以采取以下教育措施:

首先,增强思想道德教育课堂教学对思想道德的影响力。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远离父母,纯朴,见识少,他们从背着书包踏进校园的那一天开始,面临着新的生活环境,新的学习要求,新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生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上度过的,教师就应充分利用思想道德教育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思想道德。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思想教育,从点滴做起,潜移默化,持之以恒,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

其次,针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问题强化训练。明确思想道德教育目的与要求, 有意识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针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问题强化训练,让良好的行为习惯经常重复发生,不断激励或矫正他们的行为。坚持以生为本,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思想道德教育要符合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可以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再次, 加强教师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主体作用。一方面,教师要加强自身道德建设,为学生树立榜样。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各种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用自己内在的高雅素质和文明的行为举止去影响学生,以身作则去带动学生,以乐于奉献的精神感染学生,为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榜样;另一方面,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联合,形成教育合力。作为教师,应经常与家长取得联系,及时分析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对孩子在家的行为提出要求,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联合,形成教育合力。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浅析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问题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结构的调整,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数量急剧增多,随之产生的留守儿童的数量也在急剧增多,并且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本文主要研究了我国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产生的问题,并且结合具体国情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紧密结合原因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解决对策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1】现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剩余劳动力凭借自身的优势外出打工,孩子就与隔代亲人生活在一起,调查显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为4000多万人【2】。他们是一个需要社会关注的特殊群体。

一、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存在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因为其生长,学习,生活等环境的特殊性有着自身特有的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政治观念淡漠

农村留守儿童对与我国的基本国情等政治理念概念不清,爱国主义情感薄弱,他们对于国家政策方针等方面的学习只是为了达到现今应试教育的要求,这是在于形式上的传承,思想上没有足够的认识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价值观念出现偏差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而言,做事大多随波逐流,对于自己的人生毫无规划,时间在毫不自知情况下流逝了。更为严重是他们中的有一部分人掉入了金钱至上,拜金主义的谜谭中。

(三)农村留守儿童有着诸多的心理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大多是与自己的隔辈生活在一起,自身的心理状况很少受到关注,因此对自己缺乏信心,以为在各方面都不如人家,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总把自己看得比别人低一等,抬不起头来。这种自卑严重影响了自己的情绪,,并且斤斤计较,心胸狭窄,不理解别人,爱钻牛角尖,当别人比自己好时,表现自然、甚至有敌意,更有甚者竟用打击、中伤手段来发泄内心的嫉妒等心理问题。

二、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的产生有诸多原因。结合我国的国情具体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方面:一方面是因为学校和学生父母之间的联系不及时,父母无法随时获知孩子在学校的真实情况,因此在遇到问题时,双方无法配合解决。另外一方面,留守儿童学校大都在农村,环境闭塞,外面世界的变化对此影响不大,加之很久以来受国家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学生的分数太过看重,对于学生的爱国主义方面教育不重视,学生理想与信念方面没有正确的引导。

(二)社会方面,一方面因为留守儿童为未成年人,心智尚未发展成熟,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侵蚀,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严重,且留守儿童大多生活不发达地区,容易受到影响。另外一方面,国家对于网络资源监管力度较小,各种消极消息屡禁不止,许多娱乐场所监察不力,青少年容易混迹其中,受到错误思想的侵蚀。

(三)家庭方面,首先,留守儿童父母多在外地工作,不能随时给予孩子关爱,许多家长就选择了金钱弥补的方式,过于溺爱自己的子女,有求必应。容易使孩子产生唯我独尊等错误思想。在另外一方面,留守儿童多与自己的隔辈亲人生活在一起,监护人受身体,学识等方面的限制,孩子学习遇到问题时,不能给予帮助,而当非留守儿童在父母帮助之下解决问题时,两者形成鲜明对比,长此以往则会影响留守儿童的自信心,形成自卑心理。

(四)留守儿童自身方面。留守儿童每天和隔辈亲人生活,父母对其管教很少,留守儿童为未成年,自控能力较差,心智尚未发展成熟,不能抵制错误思想和行为的诱惑,并且留守儿童处于一个生理心理发展成熟的重要时期,极易产生逆反心理,在逆反心理的支配之下,容易走上弯路。

三、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的解决措施

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的国民素质水平的提升,解决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问题已迫在眉睫。解决此问题的话要多方面的配合

(一)学校方面,孩子大多时间在学校度过,学校是影响其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场所,留守儿童大多为未成年的学生,此现象更为明显,因此学校要对自己的重要性有一个充分,正确的认识。并且切实付诸实践。其次,学校不能一味重视应试教育,对于学生的政治觉悟以及理想信念等方面要在课堂教学以及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要重视起来,学校的老师和领导要以身作则,为学生们树立正确的榜样,再次,要建立健全家校联系制度,设立家校联系手册,以保证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与家长及时取得联系,积极配合,使学生问题得以圆满解决。

(二)国家社会方面,国家首先要重视对于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的问题,其次在认真分析留守儿童的情况后采取对应措施。例如国家可以建立扶持乡镇企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数量就会减少,其次国家应该加强对于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的宣传和教育力度,纠正人们对于价值观的错误认识,努力纠正社会上拜金主义的不正之风。再次,国家应该提高对于网络资源的监察力度,加强对于娱乐场所的管理力度,使得留守儿童有一个健康的网络以及现实生活的生长环境。

(三)家长方面,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留守儿童的家长要做到与学校积极的联系,随时掌握孩子在学校的真实情况,严格要求,配合学校有错必究,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家长要认识到用金钱弥补的方式是不正确的,可以采取其他方式解决,比如多给孩子打电话等等。

(四)留守儿童自身方面,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在学校学习到的知识不要流于形式,要真正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找到一条正确实现自身价值的道路,坚定不移的走下去。而且要努力学习各方面的知识,提升自身水平,提高自身判断力,做到能够明辨是非,坚定自己的信心,坚决抵制不良思想和行为的侵蚀。

近年来 , 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国内外中小学道德教育呈现出的共同发展趋势之一,加强德育工作是全世界家庭、学校、社会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的紧迫任务。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