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篇浅谈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意义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摘 要:探索性别化的创业教育,开展女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从理论上说,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发展了社会性别理论。从实践上说,有利于提高女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引领女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关键词:女大学生;创业教育;意义
近几年许多高校开展了创业教育。但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不区分性别差异的教育模式,高校针对女大学生的特点开展创业教育研究和实践还比较少,这无疑会导致女大学生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对创业人才的素质要求。因此,探索性别化的创业教育,开展女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开展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理论意义
1、丰富了高校的创业教育理论
创业教育是在世界经济社会高度发展,而劳动力面临就业再就业巨大压力的背景下,提倡和发展的一种教育模式。近年来虽然众多高校开展了创业教育,但针对女大学生进行的创业教育还比较少。尊重男女差异,重视和加强对女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有针对性地对女大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和能力的教育,开展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专题研究,探索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施策略,将极大地丰富和充实高校的创业教育理论。
2、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容
创业教育的研究极大丰富了我国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弥补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足的弱点。而区分男女的差异性而开展的女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有效克服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不分社会性别的一刀切的思想,必将极大地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更多的同学理解在当前形势下开展创业教育的深刻意义,认识到培养具有开拓性的创新型创业人才自主创业是社会进步的需要,也是人生自我实现的需要。
3、发展了社会性别理论
马克思说过,“每个了解点历史的人都知道,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的社会地位来精确衡量”。我国女性占总人口的一半还强,女大学生已将占高校人数的一半,是社会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中,女性在入学机会、专业分布、就业等方面与男性有着明显的性别差异,而我国的高等教育一直以来是实行无差别教育的,在教育的多个侧面一直显性或隐性地存在着种种性别偏见和歧视现象,这对女性的成才和发展构成直接或潜在的阻力,最终妨碍了真正的教育公平的实现。高校针对女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提高女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使她们加入到创业的行列中去,不仅为自己赢得地位、荣誉和尊严,也真正为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开展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意义
1、有利于提高女大学生的创业素质,推动女大学生的创业实践
面对日益艰难的就业状况,越来越多的女性加入到自主创业的队伍之中。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期间一些代表认为:“信息时代的大学毕业生将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应首先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遗憾的是,女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并不高。分析原因,专家指出,排除社会这个大环境的因素,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女大学生缺乏创业教育。高校开展女大学生创业教育,有利于培养女大学生的创业精神,激发她们的创业意识,提高创业素质,为她们把所学知识变成现实财富提供准备,勇于进行创业实践活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有利于引领女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思路
开展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有利于改变女大学生传统的被动就业观念,形成积极创业的现代就业意识,带动社会整体就业观的转变。高校通过对女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引导她们自主创业,拓宽就业思路,树立多元化的就业观,使大学毕业生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为他人提供就业岗位,这是女大学生就业的新思路。
3、有利于提高女性的社会独立意识,促进个人发展
据美国妇女商业研究中心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全球女性创业时代正在来临,在中国也有一大批法人代表为女性的企业发展到了相当的规模。女性与男性有先天的生理差异,同时传统社会习俗在女性身上留下的一些烙印也使得女性拥有不同于男性的后天其它特质。历史的发展要求女性走出家庭,走向社会,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以实现自身价值。一个社会越是文明、开化,就越强调女性的社会角色与家庭角色的统一。女大学生处在奠定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既有不同于男性的特质,也有不同于已经进入社会中的女性的特质,因此,高校应重视这些特质和差异性,对女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提高她们的社会独立意识,促进个人发展,做到两性发展的平等。
总之,如果要真正做到两性发展的平等,我们必须要注意到男女之间的差异性。而我国目前还广泛存在着对女大学生创业教育总体认识不足、理论研究薄弱,实施途径零散,缺乏系统化等许多问题,这都需要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去努力研究与实践。我们应重视性别差异,探索并开展针对女大学生特点的性别化的创业教育。
【摘 要】创业教育是21世纪赋予高等教育的新使命。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创造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合理构建创业教育的保障体系有利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本文从创业教育理念确立、政策与文化创建、组织机构设立、课程体系开发、专职师资培养等方面着手构建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保障体系。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保障体系
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不但体现素质教育的内涵,而且突出教育创新和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创业教育已经成为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新使命。要使创业教育能够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并使之形成为理论,实践于社会,奉献于时代,就必须建立创业教育的保障机制。
1.简单分析现阶段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情况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在上世纪末才真正开始起步。1990年代末期,我国一些高校自发地开展创业教育探索,以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几所高校举办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为在校生开设与创业相关课程为契机,拉开了中国高校创业教育活动的序幕。以2002年4月教育部确定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为创业教育试点院校为标志,我国的创业教育进入政府引导下的多元化发展阶段。
尽管大学生创业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但是,历经十年的探索和实践,各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还远未普遍,效果也不明显,和现实的需求差距很大。据统计,发达国家大学生毕业3年内创业率高达20%左右,而我国不到2%。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创业教育在高校中的地位不明确,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中国很多高校至今仍把创业教育当成仅仅是培养“创新意识”的一种手段,极少数重视创业教育的学校则多是自发开展相关活动。二是创业教育课程缺乏。创业教育还没有纳入到高校的教学计划系统中去,多数高校把创业教育归为“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的一部分内容,未形成独立的创业课程和系统的创业课程群。三是创业教育的师资培训和学术研究薄弱。目前参与创业教育活动的教师多数是从其他专业转过来的,往往长于理论讲解,没有创办企业的经历,缺乏创业实战经验。
2.欧美国家高校创业教育保障体系评介
创业教育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特别是近20年来,创业教育在世界上形成了一股新的潮流,美、英、法、日等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已相当普及,甚至推广到中学和小学。特别是美国的高校,创业教育开展最早,也最成功。
美国等许多国家高校创业教育的良好发展,正是建立在完善的创业教育保障体系基础上的。
2.1注重系统性的创业教育。在创业教育兴起阶段,美欧的高校是把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功利性”的教育改革的内容提出来的,这种教育在价值取向上带有明显的功利性,企图通过针对性的创业训练,鼓励大学生更多地开公司当老板,事实证明这种创业教育是无法解决就业问题的,因为大学生创业公司“成活率”很低。
2.2设立创业教育的专职机构。美国高校通过设立校内专职创业教育机构,校院级管理者在其中担任重要职务等,有力推动了创业教育的发展。例如,仁斯里尔理工大学校长提出的《仁斯里尔规划》中,把创业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商学院院长亲自兼任创业教育中心主任。 “小企业中心”是学校与社区小企业联系的窗口,其主要任务是促进学校与当地小企业的紧密联系,为小企业的开设和经营提供咨询等方面的服务,同时也为本校学生提供创业教育实习场所。
2.3配备雄厚的创业教育师资力量。教师的素质是创业教育的关键,为了保障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美欧等国高校大多配备了雄厚的创业教育师资力量。百森学院有35名专职从事创业教育和研究的教师;伯克利学院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有20人。这些高校不仅重视教师的创业理论水平,而且非常关注教师的创业实践经验,创业师资不仅包括专家学者,而且还有许多企业家、创业者等。美国高校还经常聘请这些人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他们一般以短期讲学、参与案例讨论、参加创业论坛等方式参与学校的创业教育项目。
3.构建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保障机制的思路
面临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热潮和创业教育普遍缺失的现实,大力推进创业教育,高校责无旁贷。高校为能更好地承担起创业教育这一新的任务,我们认为,当前必须重视创业教育保障体系的建设。
3.1将创业教育纳入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1998年开始多次强调,要在高等教育领域加强创业教育,把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并提出创业教育是继毕业文凭、职业技能证书之后的“第三本护照”。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才过程中比较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训练,强调人才对现实社会的适应,不重视大学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要明确把创业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创业教育,把创业理念贯彻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创业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中去,重视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并有效指导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帮助学生做好创业准备,从而有利于他们将来积极参与社会变革,主动开创新的事业。
3.2建设创业教育制度与文化
3.2.1制定激励教师投身创业教育的政策。高校应当制定有关的政策或制度,明确创业教育教学活动是大学教学活动的一部分,是必不可少的,以此来保证创业教育的地位,提高教师开展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制定“创业教育教学计划”、 “创业教育课程教学大纲”等具体教学文件,形成创业教育教学规范。
3.2.2加强以创业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创业行为背后,是一种积极的价值观念和进取的精神追求。然而,大学生创业文化也并非与生俱来,它是需要培育和发展,需要积极营造有利的创业文化环境。
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突出创业教育的思想,不仅在观念文化中增添创业教育的新内容,还要在制度文化建设中体现为培养创业型人才创造良好机制,在物质文化建设中为创业教育提供有利条件,在行为文化建设中突出教师和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
3.3设立创业教育的专职机构
3.3.1设立“创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学校领导、有关职能部门及各教学单位负责人参与其中,负责领导、协调全校创业教育工作,负责对全校创业教育工作和下级创业教育组织或团体进行宏观管理和监控,并广泛联系科研院所、社会团体、企业界人士,推动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课程开发、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师资培训等
3.3.2成立创业教育研究中心或教研室等研究机构。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研究机构是进行创业与创业教育学术研究机构,负责组织人员进行创业与创业教育的学术研究,负责组织申报各类创业与创业教育研究课题,组织召开创业与创业教育学术研究会议或创业教育论坛,为创业和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和交流提供园地。
3.4打造实力雄厚的创业教育师资团队
专职创业教育教师研究团队,其成员主要应由高校教师以及管理领域的专家、工程技术类专家、政府经济部门专家、成功企业家、孵化器管理专家和风险投资家等人员构成。高校要应当重视对这些人员的引进和培养。为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学科发展和更好的实施创业教育提供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开创性理论根据。另一方面,有利于保证创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因为他们有丰富的创业知识、创业实践经验和较强的教学能力。
3.5以创业教育课程开发为主线,创新教学体系
开发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形成课程教学大纲。为了对学生进行创业观念、创业知识、创业方法、创业技能等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应当开发若干门显性创业课程,按显性课程的要求来建设;同时,使之与其他各门学科课程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使受教育者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得到系统的培养和训练,以达到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最佳效果。这些创业教育的显性课程主要内容应包括创业意识、创业动机、创业能力、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侧重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制定创业教育教学方案,纳入专业教学体系。创业教育的实施,要通过学校课程来加以落实。要把创业教育纳入教学总体计划,并通过研究制定创业教育教学方案,确定创业教育课程类型、设置课程的门数、教学时间的分配、学生学习方式选择及创业教育教材的使用。统筹安排创业教育的课程和教学,规范创业课程和教学要求。
综上所述,创业教育应当成为高等学校的基本目标,高等学校必须把创业教育作为自身新的使命。创业教育的实施有赖于高校完善创业教育培养体系,高校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人才,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摘要:从实证调查出发,分析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当前政府、社会、企业及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所做的努力和成就,同时有针对性地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困难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若干建议,以期对大学生创业教育走出困境有所裨益。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教育;创新精神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代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目前,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为掌握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与问题,我们对杭州11所高校开展关于大学生接受创业教育方面的抽样问卷调查,通过整理、分析和思考,提出了进一步加强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若干建议。
一、深刻认识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1.有效实施创业教育,可以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新事物和新教育理念,它目的是要教育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锻炼创业能力,学习掌握必要的创业知识和技能,训练其市场开发和经营能力,锤炼培养其创业心理品质。调查显示,10.8%被调查的大学生认为,创业教育是为自己以后创办企业培养技能,而79.6%被调查的大学生认为是为了提高综合素质。因此,在高校中开展创业教育活动,不仅是为少数自主创业的学生提供教育服务,更是为广大学生的长远发展提供一种素质。可见,创业教育不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而且突出了教育创新和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所以它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素质教育。
2.有效实施创业教育,可以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中国高等教育已经开始从精英式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660万人,若按以往约36%的就业比例,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二三百万大学生,今年需就业的大学生数量很大。又由于科学技术的飞跃、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中国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正日趋减弱,面对这种形势,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是解决就业困局的新的路径选择。因此,高校要强化大学生创业教育,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让更多的大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和本领用到自主创业上,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而且还有可能创造出更多的新产业和新岗位,成为解决中国劳动力就业的新途径。
3.有效实施创业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受全球的创业热潮的影响,国家积极号召“以创业带动就业”,政府开设绿色通道,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扶持大学生创业,大学生创业意愿较高,而实际付诸实践的人并不多,据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62.3%的杭州高校在校大学生有创业意愿,但能够真正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很少。在仅有的创业实践学生中大多又以失败而告终。据教育部在2004年的一项报告表明,全国97家比较早的学生企业,只有17%能实现赢利,而能在五年内还能继续活下去的学生创业企业仅三成左右。大学应届毕业生创业成功率低的关键是在学校里面所学的知识主要是就业技能,而不是创业能力。大多数学生基本上不清楚创业成功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能力。因此,加强高创业教育,加强与创业相关的能力培养,十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
二、高校积极探索创业教育实践
2008年,杭州市就被列为首批国家级创建创业型试点城市之一,目前,全市已经建立了9家大学生创业园和1 784家大学生创业企业,带动就业7 200余人。相关调查显示,中国高校毕业生创业率不到1%,其中创业成功率不到10%,大大低于欧美等国。但杭州的创业率达到5%,成功率超过60%!杭州之所以有如此成绩,这与杭州高校较早开展创业教育有关,杭州的高校创业教育始于20世纪90年代。近十几年来,在杭高校坚持以教育创新为动力,改革教育体制,调整教育结构,优化教育资源,积极开展对大学生创业教育。
1.开设创业辅导课程。加强大学生在校创业辅导,为毕业后走创业之路奠定理论基础。近几年,在杭高校逐渐重视大学生创业教育,纷纷开设选修课或必修课,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如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城市学院等院校相继开设了创业课程,开展创业教育培训。为指导大学生创业,杭州还成立了一支500多人组成的大学生创业导师队伍,他们主要由有关部门或行业领导、企事业单位负责人、法律专家、企业家、职业经理人等所组成的,同时聘请李开复、马云、丁磊等一批知名人士为杭州大学生创业特别顾问,以增加创业教育的针对性。
2.搭建创业试验平台。为让更多的在校大学生积累创业经验,培养和发展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杭州已建成了9家市级大学生创业园,实现了八个主城区与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全覆盖。浙江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城市学院等一些高校结合本校实际,纷纷搭建创业试验平台,通过建立大学生创业基地,为在校大学生树立创业意识、熟悉创业环境提供练习场所。其中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在创业基地中建立了创业管理服务中心,这个中心模拟政府管理服务机构进行运作,中心内设置了工商、税务、投资管理、质量监督、财务审查等一些政府职能部门,这就使大学生在学校中了解熟悉社会创业与管理全过程。通过创业基地的创业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在大学生创业园中,两年内孵化出8家成熟的创业实体和正式成立的公司。杭州师范大学日前拿出590万元对支持在校学生创业。浙江工商大学日前成立的创新创业实验园,在这个准创业基地里,学生不仅可以得到免费场地、创业基金、创业指导方面帮助。更诱人的是,学校还设立了100万元实验园专项基金,奖励成果突出的在园项目。
3.开展创业主题活动。为培养在杭高等院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激发他们创新创业的热情,杭州从2008年开始全面启动大学生创业三年行动计划,围绕“造一流环境,引一流人才,建一流城市,创一流事业”的城市发展理念和“人才+资本”的创新创业理念,探索“以实训促创业、以创业带就业”的大学生创业新路子。2009年,杭州还组织首届“赛伯乐杯”大学生创业大赛,鼓励优秀大学生团队和项目创业,打响大学生创业的杭州品牌。在杭高校也充分借用教育、科协、人力社保、学联等部门共同搭建的“挑战杯”等创新创业平台,组织在校学生参与创业主题活动,开展创业锻炼。有的在杭高校积极创造条件,在校内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活动。如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成立“拍卖协会”,组织在校学生以毕业生留校用品为标的,开展拍卖活动。该校还定期不定期邀请创业成功的学哥、学姐,回校介绍创业经历,传授创业经验。
4.出台鼓励创业政策。杭州市先后出台《关于鼓励和扶持大学生在杭自主创业的若干意见》、《关于免除大学生在杭创办企业相关费用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举措,鼓励在杭大学生创业。特别是在资金支持方面,杭州专门为在杭大学生创业提供商业贷款贴息和项目无偿资助。其中项目无偿资助分六个等级,资助金额从2万元~20万元不等。而据有关方面统计,截至目前杭州市本级直接用于大学生创业和实训的资助资金已达4 000多万元。在杭高校也分别制定措施推进大学生创业。如浙江工业大学从2007年开始就成立了大学生创业基金,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启动资金等支持。浙江树人大学对大学生自主创业者给予一定数额的一次性资助,减轻大学生创业的资金压力。
5.宣传创业先进典型。为激励在校大学生投身于自主创业行列,表彰其中的成功者,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良好社会环境,近年来在杭高校积极选送创业有成的大学生参与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等举办的“创业之星”评选活动。在此基础上,在校大学还纷纷举行“创业之星”先进事迹报告会,大力宣传在校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典型事迹,唱响在校大学生创业的主旋律。
三、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实践,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中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大学生创业要求相比,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和系统的创业教育模式。
1.对创业教育认识不够统一。虽然杭州的创业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它对于我们国家来说还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所以目前在杭高校对开展创业教育还存在多种不同的认识及误区:有的高校认为学生需要创业教育的是极少数,开展创业教育的需求和意义不大。有的高校教师认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任务是学好专业知识,不应该鼓励他们去创业。当然,除高校外,目前社会上对大学生创业也存在一些错误认识,不少人认为大学毕业生属于“三无”(无资金、无场地、无经验)人员,创业必然要失败。在社会的影响下,一些在校大学生自身对创业教育的理解也存在偏差。据调查结果显示,只有54.2%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开展和普及创业教育,27.2%的大学生认为开展和普及创业教育针对少数学生就可以,而有15.1%的大学生认为没必要开展和普及创业教育或对此问题持无所谓的态度。
2.创业教育课程不够系统。西方发达国家,创业教育已经形成比较完善体系。以美国斯坦福大学为例,学校创业课程共有17门,内容几乎涵盖创办一家企业的方方面面。而在杭多数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并不完善,创业教育至今没有纳入到学校整体育人体系中,也没有列入对高校考核评估的指标体系中;创业系列课程严重缺乏,尚无统一、科学的创业教育教材及正规化、学科化的课程体系,也缺乏切实有效的制度安排;创业教育浮于形式,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还停留在搞一些与创业有关的活动阶段,参加活动也仅限于一些国家或省里的创业计划大赛,参与活动的也只有少数人,带有极强的精英化倾向。
3.创业教育师资较为缺乏。据调查,在杭高校开设的创业教育主要为《创业管理入门》、《创业市场调查》、《创业实务》、《团队训练》等课程,这些课程教学非常需要教学者拥有实践经历和创业经验。但实际上,在杭州高校中从事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普遍不足,主讲上述课程的老师,大多是长期从事理论教学工作,擅长于从理论到理论,其自身的创业经历十分有限。因此,这些老师在实施创业教育过程中,缺乏鲜活、生动的创业案例,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另外,在学校组织的创业活动中,指导工作的多为学生辅导员。他们在具体指导时更多地是宣传一些创业政策、创业形势、创业技巧等方面的知识,很少有专业或专职老师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创业指导工作。
四、进一步加强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对策建议
1.借助社会系统,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支撑体系。高校在实施创业教育过程中,要主动与社会各界建立多方位、多渠道的联系,争取地方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支持和帮助。政府部门是政策的制定者,高校应该及时将学生的创业愿望和政策诉求反映给杭州市政府,积极争取市政府创业扶持政策的出台实施。高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在企业建立学生创业实践基地,邀请企业成功人士担任创业导师,直接指导学生创业。从国外开展创业教育的实践来看,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创业教育支撑体系。例如英国政府拨款建立了英国科学创业中心(uk—sec)来管理和实施创业教育,后又建立了全国大学生创业委员会(ncge),全面负责国内的创业教育。杭州大学生创业教育应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整合学术界、政府、企业家资源,尽快建立有效的组织网络,如成立专门的创业教育研究机构和咨询机构,为准备创业的个人提供咨询和服务。并出台相应政策,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
2.树立正确的创业教育观念,构建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创业教育的效果取决于思想观念的真正转变。高校要通过各种方式,在大学生中大力开展创业思想教育,使得他们对高等教育的认识从狭隘的知识教育、单纯的就业教育转向以提高综合能力为主的创业教育,确立以创业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观。一是要提高创业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首位度,加快转变为创业进行创业教育的偏面理念,拓展创业教育功能,将创业教育思想渗透到高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贯穿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过程。二是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与观念,使高校教师对教育价值观和人才观有新的认识,牢固确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主动为学生自主创业提供良好的服务。三是要教育学生树立一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积极的就业观,培养学生树立敢闯敢试的创业意识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使他们有眼光、有胆识、有组织能力、有社会责任感,在毕业时做好创业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
3.加大课程体系改革,把创业教育纳入整体的育人教育之中。创业教育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包括课程体系,还包括非课程体系。根据我们抽样调查,被调查的大学生认为最有效的创业实践活动是到公司或企业实战,占68%;56.7%的被调查者希望组建创业团队,31.5%的被调查者希望学校邀请创业成功人士或创业领域专家开展讲座,32%的被调查者希望学校提供就业与创业指导以及参加创业大赛。针对这一现状,高校要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增设创业教育课程,构建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提高的新型教学模式,并在教学计划和教学改革实践中加以体现。一是增加创业技能培训课程进行理论教学。要针对学生个性特长和创业目标,精心设置和周密安排各类创业课程,努力提高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作为创业理论教学的延伸创业实践环节,旨在培养学生创业实际能力,因此学校应尽力为学生提供诸如创业园或创业实践基地等创业实践的社会平台和机会。提高实验、实习和社会实践等教学环节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建立和健全相应的评价体系、评价指标,提高大学生的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增加大学生创业体验和感性知识。三是增强教学过程中的创业案例分析,传授创业成功者的创业方法,揭示创业活动规律,增加大学生对创业的理性认知。
4.加大创业教学师资力量培训,提高教师创业教学水平。创业教育需要有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各高校要重视对创业教育师资的选拔和培养,着力培养现有师资,通过理论培训、到企业锻炼、到国外参观、进行创业实践等方式,鼓励和选派教师从事创业实践,积累创业经验,以提高学生的创业基本素养为宗旨,提高教师的创业教育素质。要拓展教师引进渠道,广纳社会创业成功人士,通过招聘、特聘、特约等形式,充实高校创业教育队伍,提高创业教育质量。教育行政部门也要增强服务意识,多组织高校任课教师定期进行培训,或组织开展学术经验交流会,为教师积累创业教育经验提供相互学习的平台。
摘 要: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就业亦充满着机遇与挑战。认清局势,理清思路,科学的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在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就业中的作用,能够增强校企合作育人才的动力,真正实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关键词:大学生 创业就业 思想政治教育
2004年,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提出了要全面、深入、创造性的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其发挥创造性的作用。结合农业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就是要认清金融危机以来的新形势,进一步理清思路,创造性的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创业就业中的作用;同时,深化校企合作,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及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在企业的实践,培养其知农、爱农、惠农的意识,从而更好的发挥农业高职院校毕业生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1.当前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就业现状分析
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由于自身的学历等条件限制,他们的就业形势在受到限制的同时,也出现了新的转机。据2010年就业蓝皮书《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在毕业生自主创业方面,高职远高于本科。2009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1.2%,与2008届(1.0%)相比略有上升,与2007届(1.2%)持平。2007届、2008届、2009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分别为1.6%、1.36%、1.6%,远远高于“211”院校的0.5%、0.54%、0.4%,和非“211”本科院校的0.8%、0.73%、0.8%”。
就农业高职院校来讲,近年来毕业生创业就业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国家在政策上的大力扶持,促使广大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回家乡创业。为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出《关于支持和促进就业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10]84号,明确毕业生从毕业年度起三年内自主创业可享受税收减免的优惠政策。其中,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创业的,可向所在高校申领《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离校后创业的,可凭毕业证书直接向创业地县以上人社部门申请核发《就业失业登记证》,作为享受政策的凭证[1]。
二是社会对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有着强烈的需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第四部分专门提出,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现代农业是以生物产品生产为基础,并向农产品加工、医药、生物化工、能源、环保、观光休闲等领域拓展的一种多元化和综合性的新型产业。由此可见社会对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的需求相当大。
三是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有着自身的特色优势。一是专业密切结合市场的需要;二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强;三是学生的就业观比较恰当。这就造成了农业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率逐年赶上本科的趋势[2]。就农业高职院校来讲,行业特色极为显著。
2.紧扣现代农业产业链,让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创业就业中发挥能动作用
中国科学院赵其国院士在其《发展江苏现代农业十项政策建议》一文中指出:“江苏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途径是:首先,从农业生产环节来看,通过土地保护与培育,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通过发展集约生态特色高效农业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其次,从保障与支撑条件来看,无论在整个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还是农业生产内部环节,都需要全程科技支撑与组织制度保障;最后,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来看,江苏现代农业发展的潜力在于现代农业产业链条的延伸与拓展[3]。”农业高职院校在农业发展中的人才培养、科技服务、促进就业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紧扣现代农业产业链,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入手,促进学生的创业就业。
第一、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入手,加大国家有关农业方面政策的宣传力度。《教育部关于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教高[2009]3号)指出:各地、各部门和高职院校要大力宣传,正确引导高职院校毕业生树立务实的就业观和正确的成才观,使毕业生及其家长的就业预期适应社会需求与现实,激发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服务社会、投身国防事业热情。国家对到基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将按规定特别给予相应补贴、代偿学费和助学贷款、提供人事户籍管理服务、入伍退役后优先考学升学等优惠引导政策[4]。在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开设相关课程,使广大学生对国家政策有比较深入细致的了解。从而切实有效的培养学生知农、爱农的情怀和积极投身农业的热情。
第二、根据专业设置的不同,定期组织学生深入基层、走进农村,开展丰富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例如我们带领高年级学生深入滨海县农村参加暑期实践活动,参与我院对接的“挂县强农富民工程”的工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在科技服务三农中的快乐,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第三、以市场为导向,根据企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扎实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为学生的创业就业夯实根基。通过聘请企业成功人士来校举办讲座或授课,使学生与企业的全面对接,树立起今后创业就业的信心和决心。
3.深化校企合作,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岗位技能培养联动,促创业就业
关于实施2010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大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人社部发[2010]25号)指出:支持鼓励相关行业和产业与高校联合开展专项岗位对接活动,全方位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5]。针对农业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我们进行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岗位技能培养联动,促进学生创业就业的实践。
首先,与国内外知名企业、集团强强联合,开设校企合作班。与正大集团、大北农集团的合作开办的“正大班”、“大北农班”,校企合作办班,使学生真正融入企业,融入社会。我们在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从以下四个方面的“双向”对接:一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对接,实践教学需要的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体现与强化;二是实训教学与专业岗位技能对接,专业岗位需要的技能在实训教学中训练到位;三是素质培养与企业用人对接,将企业用人需要的素质,如企业的历史、文化、思想、管理制度、岗位要求和职业技能等纳入教育教学内容;四是学生角色与工人角色对接,让学生提前进入工人的角色,创设企业的文化环境、模拟企业的车间管理、加强学生到企业的见习和实习等。学生通过参加企业实践,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而且还可以利用企业工作场所实训,能够感受企业工作氛围,有利于培养受训者的工作态度、职业道德、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等,使他们真正树立起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
其次,让学校长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辅导员开设就业指导课。使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就业技巧、中长远就业规划有比较系统深入的理解。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创业就业中发挥了积极引导作用,培养了广大青年学生知农、爱农意识,增强了学生毕业后扎根基层,服务三农的积极性。
我们通过校企合作实践,证明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就业中的能动作用,我们也欣喜的看到,大批毕业生都快速的成长为企业技术骨干人员。
摘要: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就业亦充满着机遇与挑战。认清局势,理清思路,科学的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在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就业中的作用,能够增强校企合作育人才的动力,真正实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关键词:大学生 创业就业 思想政治教育
2004年,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提出了要全面、深入、创造性的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其发挥创造性的作用。结合农业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就是要认清金融危机以来的新形势,进一步理清思路,创造性的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创业就业中的作用;同时,深化校企合作,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及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在企业的实践,培养其知农、爱农、惠农的意识,从而更好的发挥农业高职院校毕业生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1.当前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就业现状分析
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由于自身的学历等条件限制,他们的就业形势在受到限制的同时,也出现了新的转机。据2010年就业蓝皮书《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在毕业生自主创业方面,高职远高于本科。2009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1.2%,与2008届(1.0%)相比略有上升,与2007届(1.2%)持平。2007届、2008届、2009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分别为1.6%、1.36%、1.6%,远远高于“211”院校的0.5%、0.54%、0.4%,和非“211”本科院校的0.8%、0.73%、0.8%”。
就农业高职院校来讲,近年来毕业生创业就业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国家在政策上的大力扶持,促使广大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回家乡创业。为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出《关于支持和促进就业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10]84号,明确毕业生从毕业年度起三年内自主创业可享受税收减免的优惠政策。其中,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创业的,可向所在高校申领《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离校后创业的,可凭毕业证书直接向创业地县以上人社部门申请核发《就业失业登记证》,作为享受政策的凭证[1]。
二是社会对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有着强烈的需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第四部分专门提出,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现代农业是以生物产品生产为基础,并向农产品加工、医药、生物化工、能源、环保、观光休闲等领域拓展的一种多元化和综合性的新型产业。由此可见社会对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的需求相当大。
三是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有着自身的特色优势。一是专业密切结合市场的需要;二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强;三是学生的就业观比较恰当。这就造成了农业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率逐年赶上本科的趋势[2]。就农业高职院校来讲,行业特色极为显著。
2.紧扣现代农业产业链,让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创业就业中发挥能动作用
中国科学院赵其国院士在其《发展江苏现代农业十项政策建议》一文中指出:“江苏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途径是:首先,从农业生产环节来看,通过土地保护与培育,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通过发展集约生态特色高效农业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其次,从保障与支撑条件来看,无论在整个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还是农业生产内部环节,都需要全程科技支撑与组织制度保障;最后,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来看,江苏现代农业发展的潜力在于现代农业产业链条的延伸与拓展[3]。”农业高职院校在农业发展中的人才培养、科技服务、促进就业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紧扣现代农业产业链,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入手,促进学生的创业就业。
第一、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入手,加大国家有关农业方面政策的宣传力度。《教育部关于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教高[2009]3号)指出:各地、各部门和高职院校要大力宣传,正确引导高职院校毕业生树立务实的就业观和正确的成才观,使毕业生及其家长的就业预期适应社会需求与现实,激发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服务社会、投身国防事业热情。国家对到基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将按规定特别给予相应补贴、代偿学费和助学贷款、提供人事户籍管理服务、入伍退役后优先考学升学等优惠引导政策[4]。在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开设相关课程,使广大学生对国家政策有比较深入细致的了解。从而切实有效的培养学生知农、爱农的情怀和积极投身农业的热情。
第二、根据专业设置的不同,定期组织学生深入基层、走进农村,开展丰富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活动。例如我们带领高年级学生深入滨海县农村参加暑期实践活动,参与我院对接的“挂县强农富民工程”的工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在科技服务三农中的快乐,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第三、以市场为导向,根据企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扎实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为学生的创业就业夯实根基。通过聘请企业成功人士来校举办讲座或授课,使学生与企业的全面对接,树立起今后创业就业的信心和决心。
3.深化校企合作,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岗位技能培养联动,促创业就业
关于实施2010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大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人社部发[2010]25号)指出:支持鼓励相关行业和产业与高校联合开展专项岗位对接活动,全方位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5]。针对农业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我们进行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岗位技能培养联动,促进学生创业就业的实践。
首先,与国内外知名企业、集团强强联合,开设校企合作班。与正大集团、大北农集团的合作开办的“正大班”、“大北农班”,校企合作办班,使学生真正融入企业,融入社会。我们在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从以下四个方面的“双向”对接:一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对接,实践教学需要的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体现与强化;二是实训教学与专业岗位技能对接,专业岗位需要的技能在实训教学中训练到位;三是素质培养与企业用人对接,将企业用人需要的素质,如企业的历史、文化、思想、管理制度、岗位要求和职业技能等纳入教育教学内容;四是学生角色与工人角色对接,让学生提前进入工人的角色,创设企业的文化环境、模拟企业的车间管理、加强学生到企业的见习和实习等。学生通过参加企业实践,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而且还可以利用企业工作场所实训,能够感受企业工作氛围,有利于培养受训者的工作态度、职业道德、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等,使他们真正树立起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
其次,让学校长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辅导员开设就业指导课。使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就业技巧、中长远就业规划有比较系统深入的理解。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创业就业中发挥了积极引导作用,培养了广大青年学生知农、爱农意识,增强了学生毕业后扎根基层,服务三农的积极性。
我们通过校企合作实践,证明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就业中的能动作用,我们也欣喜的看到,大批毕业生都快速的成长为企业技术骨干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