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浅谈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教育

时间:2022-07-12 08:32:3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篇浅谈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教育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浅谈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教育

浅谈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高校大学生创业与就业心理探索

1.高校创新创业与学生就业心理的关联性分析

1947年美国的哈佛商学院开创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先河[4]。创新创业教育以创新教育为基础,以创业教育为最终实现方式,主要通过素质教育课程、科技活动、各种创新竞赛等形式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将学生从单纯的谋职者变成就业岗位的创造者,以减轻和缓解学生就业心理压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美国的“硅谷”是世界上创新和创业教育最成功的地方,很多大学毕业生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在这里转化为商品,孵化出许多世界知名的高科技公司,如苹果、因特尔、惠普、雅虎等,为社会提供了120万个就业岗位,聚集了数千亿美元的财富,促进了美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美国“硅谷”的创新创业文化鼓励每个大学生勇于冒险、不断进取、善待失败、乐于合作等,锻炼了很多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大学生创企业求生存谋发展,培养出许多年轻有为的企业家。因此,各国政府和高校都十分重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注重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使其能够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中不仅可以灵活就业,还能自主创业,提高自身的职业岗位适应能力,实现其身心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2.高校创新创业与就业心理指导教育的实施方案

2.1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创建一套系统的因材施教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使之适应高等教育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不断改革学科专业结构,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努力营造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教育环境,注重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丰富创业知识、健全创业心理、培养创业技能、培育创业精神。

2.2创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在学校内以创业园为平台开展创业实践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竞赛、创业计划大赛、创业项目等,锻炼学生创新创业的实战能力;同时在创业园基础上,引入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增加学生企业岗位实习机会,参与企业实际项目的研究,熟悉企业的生产环节和流程,可以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就业胜任能力。

2.3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团队

目前学校内教师学历比较高、缺乏实践创业经验,可以从教师队伍中选拔部分教师进行系统的创业知识培训,并到企业挂职锻炼,经过几年锻炼,可以形成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同时可以引进成功的商业人士、职业规划师、优秀的企业高管作为学校的客座教授,为创新创业教育进行讲座和指导,提高创新创业师资力量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2.4丰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的课程要以通识教育课程为基础,依赖于公共基础课提供的知识来学习创新创业相关的知识,要求学生广泛涉猎政治学、市场营销、财务税收、法律、管理学、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进行多学科的知识储备,同时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有效融合,鼓励学生进行交叉学科课程的学习,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并注重理论课程在实践课程环节的应用,提高学生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2.5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根据社会人才需求状况,分析就业形势,转变学生就业观念,多给学生提供就业渠道。通过就业指导课程,对学生进行求职面试技巧、求职心理辅导、面试实际场景模拟训练等,引导学生明确职业目标,做好职业规划,提高大学生专业素质与主动展示自我的宣传能力,帮助学生谋求适合个人发展的职业岗位。

2.6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大学生心理尚未成熟,容易受到课程多、学习难度大、就业压力大等因素影响,造成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引发抑郁、焦虑、精神分裂等疾病。因此高校应该广泛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心理自我调适、自我防范与自我完善的能力,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对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进行疏导,建立自我调适机制,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人格全面发展。

作者:陈雪 张玉峰 王鹏 单位:北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浅谈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教育:关于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与就业的研究

【摘要】目前在国内的整个高校建设中出现3种概念,一个是国家扶持的重点公办高校,一个是普通公办高校,另一类就是民办高校。然而由于国家在整个宏观政策和教育改革大趋势下再加上毕业生基数的庞大,高校毕业生将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在民办高校中其中教育集团式的民办高校、股份制民办高校、民办教育家与政府资助相结合等类型民办高校背后都会有一个强有力的、稳定的支持系统,或是企业、组织或是社会团体等社会力量。所以民办高校为国内外的各个领域输送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力量不容小觑。

【关键词】民办高校 毕业生 创业 就业 技能应用

据央视网消息:“在2016年,全国各级各类民办学校17.10万所。其中民办高等学校742所,本专科在校生616.20万人。”在教育发展总体鹇匝芯糠矫妫其中最为说服性的代表作之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的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再加上2014年总理在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概念后产生的新形势背景下对于技能实践型培养占据主导地位及强有力的企业组织的专注支撑力量的民办高校在一定时期内是否成为国家就业创业方面的主流力量,将是全社会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民办高校的差异点与特色分析

(1)在1977年恢复高考后,中国高考制度化的巨轮就开始了转动,到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我国对内的教育改革事业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和前景。所以说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民办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民办教育经过近40年的发展,结合我国古代及近现代的办学经验后在资金、师资结构、学生管理方式、生源等问题进行大胆探索,不断总结,为后期在“十二五”期间对实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的目标起到了重要作用。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二部分第十三章(三十八)中提出的决议:“明确各级各类学校办学的权利和责任,形成适应不同类型教育和人才成长的管理体系与办学模式,避免千校一面”,这就侧面要求提高各个高校的竞争优势,产生属于高校自有的培育特色,从而实现个性化的高等教育,但由于民办类型的生源问题、基础设施、师资配备和资金周转等差距,使其要求在培养学生过程当中根据学生的教育经历、学生自身的特点优势、未来职业的前景规划及人才市场需求进行对点式发展的方向。

(2)民办高校以在校生及毕业生充当备用人才资源,企业或组织在处理社会事务问题上利用高校这一文化集中地,可以很主动并有效的对社会问题进行避免和解决。而企业与毕业生是一种顺接关系,这也很大程度提高了普通高校学生就业率,对于缓解国内严峻的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有着重要并深刻的意义。

二、民办高校毕业生在创业与就业方面出现的问题

(1)社会人士主观传统观念的影响及高校本身在招生过程中录取控制线较低,使得该校学生在对于影响力较强的公司进行职位竞争中显得较为被动的一种状态。无论是创业问题还是就业问题都是以社会环境所现有的状况为基础而导致的。而创业与就业本身就是两种不同的定位,在日趋浮躁的当今社会,学生本身就业能力的欠缺、就业素质的不高、专业扎堆再加上每年大学生整体的毕业基数的庞大使得在就业方面显得尤为被动。而在民办高校中突出的最大问题就是该校学生在心态上的不平衡和不夯实,是导致“生存难,前途茫”状况的重要原因。

(2)目前有一部分民办高校对于职业培养方面自身定位模糊,分不清应当是技术学科的定位还是教育学科的定位,我认为应该在两者兼具的基础上对技术学科进行侧重点考虑,况且在民办高校对于学生的培养过程当中没有调节好学生生活素质、身心素质以及专业素质,不能够做到全方位,致使很多毕业生对于应用技术方面或是在理论阐述和处理生活或工作的事务方面不能够进行有效的落实,从而造成在创业或是在就业过程中没有形成属于自身的特色竞争优势,创新能力弱,没有真正的脱离“大众化”的概念。

三、怎样解决民办高校毕业生在创业与就业中出现的问题

(1)根据因果论,应该明确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才能选择好采取处理问题的方法。实际上,在民办高校的教育体制中,其竞争优势就在于应用技能实践型人才的培养,这在整个教育系统当中是非常突出的。应该将这一优势作为一种机制融入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方向中去,在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种社会号召的背景下,我认为最能体现的就是在生产和制造领域中的自动化和机械化这两种“双化”概念,在民办高校中对于这两项技能的培养能力又是理想的,以此解决民办高校毕业生在自主创业和就业方面被动的局面。

(2)民办高校也要坚定不移的注重复合型、实践型人才培养。这样不仅在上能够胜任管理层,而且在下能够保证基层,具有实现双向流通的作用,在保障教育质量的前提下,形成以创新思维,以就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

(3)严格贯彻落实中央的政策与号召,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当中的兴趣和学生在创业与就业方面的创新思维与大胆创新的魄力,对于创业意识较强学生,注重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和创业能力以及注重培养其市场调研能力和同行业内的竞争能力。在民办高校资金局限性高的情况下,充分利用民办高校背后的企业、组织、社会团体等社会力量保证学生在高校在校期间的技能实践,熟悉理论知识,为毕业后在自主创业和就业方面打下坚实基础。

四、总结

纵观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从一开始计划经济体制到现在的探索市场效率与社会公平相统一的阶段。再转移到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中来,其中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改革办学体制,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其中不难发现两者的共同点,那就是逐步的从政府层面到社会公众层面进行过度。由于政府对于创业政策的引导和社会观的悄然转变,高校应该对于目前在整个大学生创业的真实的准备情况和在校大学生创业状况进行系统的整合分析,有效的去指引和帮助民办高校学生的自主创业。

浅谈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教育:大学生创业与就业心理特征分析

摘要:2014年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旨在通过创业拉动就业,提高收入水平。大学生创业与就业历来是高校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关注点,随着近年来“史上最难就业难年”形势的刷新与愈演愈烈,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更加受到广大社会人士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工作者,关注大学生就业心态,把握大学生创业与就业的心理特征,对于指导大学生实现创业与就业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将结合案例进行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就业;心理研究

一、总体形势

2014年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旨在通过创业拉动就业,提高收入水平。大学生创业与就业历来是高校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关注点,随着近年来“史上最难就业难年”形势的刷新与愈演愈烈,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更加受到广大社会人士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工作者,更能深刻体会到大学生准备创业时的艰辛与面临就业时的压力。笔者在《创业基础与就业指导》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不同专业、班级的学生进行课堂调研发现:98%以上的学生对创业不感兴趣,同时95%以上的学生认为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困难。所以关注大学生就业心态,把握大学生创业与就业的心理特征,对于指导大学生实现创业与就业有着重要意义。

二、大学生创业与就业心理特征分析

大学生在创业和就业的过程中,由于心态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心理特征,常见的有逃避心理、矛盾心理、从众心理、自负心理、攀比心理、依赖心理、急于求成心理等。本研究从以下几个特征结合案例进行分析。

(一)创业心理意识的明确性

在大学生创业的案例可以发现很多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对创业信息非常敏感,可以从中得到积累并受到启发,这类大学生创业的心理意识明确,创业动机强,有很高的创业行动力与执行力。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这样的案例:创业大学生小辉学习管理类专业,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知识的积累以及与专业课教师的沟通,发现互联网行业与APP开发的市场前景,结合其所在地区的整体情况,寻找到了创业商机。于是小辉利用寒暑假和其他课余时间专门到北京进行学习,前期投入近两万元学习互联网和APP开发技术,经过一年多的辛勤学习与积累,小辉终于在毕业前顺利的成立的自己的科技有限公司,并且在毕业时以创业带动就业,与相关专业的同学签订了就业协议,帮助同学实现就业。从这个案例中可以发现,小辉的创业心理意识很强,通过前期的专业知识与经验的积累,以及主动的学习,为创业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所以才能顺利的创业。这种类型的学生主要是通过自身的学习和积累,较少的受到外界引导与影响,创业意识明确。

(二)创业心理意识的模糊性

还有一部分的大学生在创业的行动力和执行力方面很强,但是创业意识比较模糊,没有明确的创业理念与动机,单纯的从事一些与创业相关的活动,这就需要一定引导才能实现创业。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这样的案例:大学生小贾是一个很勤奋的学生,并且她的家离学校也很近,所以她平时就会利用课余时间回家做一些家教工作,前期是通过邻居、亲戚等介绍生源,小贾进行上门家教。因为小贾考取了教师资格证,对教学有一定的认识,同时性格有亲和力,教学方法运用灵活,她的家教工作效果显著,得到了一定的好评。后来她在自己家旁边租房开班授课,生源一直很好,她开办的辅导班在她家附近小有名气,与此同时也出现人手不足的情况,她开始让自己的表妹和妈妈帮忙代课,最后仍然人手不足,她便在附近高校招聘在校大学生来她的辅导班代课。小贾的辅导员老师得知这些信息后对小贾进行的引导,小贾受到了启发,最终创立了自己的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小贾这种类型的创业大学生在大学生创业案例中并不少见,这种类型的学生行动力与执行力强,善于经营与创造,但是在创业意识方面较为模糊,没有明确的创业理念与意识,所以这种类型的大学生需要一定的外界引导。

(三)就业心理的自卑性

随着更多的九零后学生进入大学校园,特别是近两年迫近零零后的学生进入大学以来,大学生群体整体心理特质发生着变化。这些接近零零后的大学生生活条件与成长环境从总体上要优于较九零左右的大学生,而他们的遭受挫折与失败的机会也低于之前的大学生。所以他们的在就业过程中,一旦遭受挫折,容易出现就业自卑心理现象。实际案例:小李是一名优秀的大学生,学习成绩优秀,连续获得学校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同时作为班级的团支书,也身为一名共产党员,日常班级管理工作也很扎实。可以说各方面发展都很顺利,但是当她到了大四年级时候,面对就业却乱了阵脚。她参加了很多企业的面试,也考过公务员、选调生等工作,但是接连碰壁,都以“失败”而告终。小李的心态开始变得消极自卑,不敢找工作。而在辅导员得知了她的境遇后,对小李进行了指导,从她投递简历、面试、考试准备等细节方面进行沟通,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解决以及对小李心态的引导,帮助小李逐步的树立自信,慢慢的小李从自卑心理中走了出来。经过三个月的努力与一层层的选拔,小李与一家心仪已久的国企证券公司签约,顺利就业。通过小李的案例可以发现,在实际的工作中可以发现有很多这种类型的大学生,这类大学生在校期间通常学习、工作都很优秀,成长过程中也都很顺利,没有遇到过像找工作这样的问题或挫折,所以他们在一路“顺风顺水”的环境中成长起来,所以在遭遇就业问题时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因此要对这种类型的大学生加强就业指导与心理引导,帮助他们战胜就业自卑心理,以有利于他们调整状态顺利就业。

(四)就业心理的明确性

在大学生群体中,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对就业目标非常明确,就业心理具有明确性。随着信息和网络的快速普及与发展,很多学生在中学时就明确了自己的专业需求以及职业方向,这种类型的学生对就业目标很清晰,就业动机强,对自我的认知与把控也比较好。所以在他们的就业过程中,各方面准备会比较充分。实际案例:小冯是一名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她开学初就跟辅导员老师聊过就业方面的想法,她之前在网上查过往年公务员招聘的公告,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的管理专业,而公务员招聘公告中也有相关的要求,所以小冯学习目标和就业目标十分明确。四年中小冯通过扎实的专业课学习、参加活动锻炼自身能力以及充分的复习备考,最终顺利的考取的公务员。从这个案例可以发现,当大学生就业心理具备明确性时,对这种类型的大学生做好日常的教育引导,特别是对就业具体问题的预设与解决,有助于大学生树立自信心,从容的为就业做好准备。

三、结论

(一)提高大学生创业技能,做好创业心理准备

大学生在创业方面的技能和知识都比较匮乏,所以引导大学生储备充足的完整的创业知识结构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创业基础与就业指导》等课程的设置可以使大学生获得创业全过程的体验与知识储备。在日常工作中,作为一线辅导员要针对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进行专业指导,使大学生做好创业的心理准备与知识储备。

(二)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

随着近年来“就业难”问题越发凸显,在校大学生通过网络、媒体报道等渠道听到“就业难”的报道,所以大学生往往对就业存在压力。作为高校的辅导员,应该通过就业的大数据对所谓的“就业难”进行分析,使学生消除压力,同时通过完整的就业指导体系,使大学生明确就业目标,调整就业心态,从而更好的实现就业。

(三)关注大学生就业心态,做好日常教育引导

作为高校辅导员,要在日常工作中关注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做好相关的创业、就业指导,尤其是对存在就业心态问题的大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关的指导,必要时寻求学校招生就业处或者心理中心专业老师的帮助,从而为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大学生顺利就业。

浅谈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教育: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研究

摘 要:经济新常态下,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是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毕业生创业就业的重要措施。通过开展大学生创业就业状况调查,深入了解大学生创业就业的现状,探讨分析目前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中存在问题,并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政府政策资金支持,校企拓展合作空间和学生个人能力提升等方面提出完善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 创业 就业 指导服务 体系 对策建议

大学生创业就业难是社会问题,也是现实问题。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是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举措,是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毕业生创业就业的重要措施。当前,大学生创业就业的指导服务工作已经成为高校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针对目前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存在问题,如何构建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服务新体系,成为我们研究的重点课题。

一、大学生创业与就业形势分析

经济新常态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下的客观存在的状态。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运行发生一系列新变化,基本特征是经济增长速度发生变化,经济结构优化发生变化,第三产业主体发生变化。2016年,受到国内经济影响,大学生创业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作为高校毕业生这一就业群体,这将对大学生就业产生很大压力,大学生创业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我们通过组织对广州地区有关高校和招聘单位的专题调查,了解到大学生创业就业难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学生创业困难主要体现在:创业意识较低,调查结果显示,39%学生认为高校创业教育宣传工作开展不够广泛,大学生创业意识缺乏,而且,创业实践基地少,没有机会参与创业活动;创业激情较高,有24%大学生有创业欲望,而且表现比较强烈,大学生创业激情逐年增多,创业人数不断增加,但实际参与创业的比例还是很低,统计创业人数不到2%;创业环境欠佳,目前,大学生创业还没有得到社会、家庭和学校完全认可和积极支持,大学生创业还没有得到高校、地方政府和家长的大力鼓励和足够的资金资助;创业资金短缺,调查数据显示,38%的学生认为自己想创业,但没有资金支持。处于创业期或准备创业的毕业生,资金短缺是创业重大问题。地方政府出台了相关的资金资助政策,帮助大学生创业融资,但整个资助效果并不理想,很多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没有得到落实。二是在就业方面就业困难主要体现在:工作经验缺乏,调查显示,有51.2%学生认为工作经验欠缺是求职过程中最大的困扰,没有得到企业的认可,平时也没有机会参与实践活动,动手能力较差;专业能力不足,有31.4%学生认为个人专业能力不足是求职过程中主要障碍;缺少求职技巧,数据显示,有25.1%学生认为求职技巧的欠缺对就业面试时很不利;冷门专业困难。调查结果有25.4%学生认为社会需求量饱和,对一些专业相当不容易就业;毕业学校歧视,专访中发现,36.7%学生认为非重点院校毕业生就业更难,很多大型企业在招聘时,一定要985、211工程院校毕业生,这些要求对大学生就业创业影响较大。

二、当前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学科专业调整力度不够,创业就业指导服务水平较低

1.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存在不合理现象。有的高校在教育教学中存在很多比较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科专业设置方面改革力度不够,未能做到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去设置学科和专业。

2.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未能得到全面开展。主要体现在高校的创业指导课程设置不明确,对创业指导课程理论研究还不够成熟,还没有形成一种科学理论体系,有些高校未开设相关课程。创业指导服务观念落后。有些高校还是被动,他们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第二课堂活动,缺乏对学生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创业就业指导服务难以满足学生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就业创业指导内容单一。面对创业就业指导服务问题,学生最需要的,就是学校给予指导服务工作是多样化、全程化的指导服务,这些内容主要包括创业就业政策与形势、创业就业技巧、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创业就业需求信息、职业适应能力、就业创业心态调整等等内容。但从目前有的高校的情况看,指导服务内容比较少,这显然很难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二是创业就业指导队伍较弱。高校创业就业课程指导老师,有的是学生辅导员、有的是行政管理干部,或者兼职教师,这些老师缺乏专业知识、缺乏实践经验,综合能力不强,比如很多老师都没有懂得最基本的教育学、法律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而且又没有了解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形势,跟不上形势发展要求所具备的创业就业知识,很难保证创业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效果。三是创业就业服务形式落后。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指导服务老师,受到工作要求和专业知识局限,在全程化的创业就业指导和咨询服务上,确实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和问题,造成指导工作和服务水平跟不上形势发展要求。

4.高校创业就业实践基地未能满足学生需求。目前,高校都能通过各N方式和形式设立大学生创业就业实习基地,比如:大学生创业基地、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等创新创业平台。但有的高校仅仅是形式上的做法,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而且,基地数量也不多,仅能供一部分学生实习或实践,未能满足大学生的各种专业学生的需求。

(二)创业政策落实程度较低,创业就业环境未能得到较大的改观

1.产业转型升级不合理。从经济社会角度分析,通过发展经济特别是地方经济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创业就业难与经济转型升级速度缓慢有着密切关系,地方经济产业层次偏低是导致对大学生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

5.提升创业就业指导服务质量。高校创业就业指导老师必须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才能更好地发挥指导和服务作用。因此,一要提升指导老师专业水平。加强指导老师的专业培养和培训,组织他们参加各种培训研讨会,更新知识结构。二要做好兼职教师聘请工作。邀请各行各业优秀人才、创业理论专家、创业企业家担任学校兼职教师,进校指导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三要创新创业指导服务方式。高校要建立校园创新创业QQ群、微信群,搭建创业信息网络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就业”新模式。加强创业信息交流,建立创业项目指南库,提高学生创业工作服务与指导的有效性。四要加强个性化创业就业指导。加强大学生创业就业个性化指导和服务,是做好毕业生创业与就业工作的重要举措,高校要深入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残疾学生、农村生源学生、以及少数民族学生、边远地区学生等创业就业困难群体,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做好他们的个性指导和服务工作,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全力帮助他们充分就业,实现创业愿望。五要做好学生就业心理调适工作,为大学生自觉树立良好的创业就业观,自觉调适在创业就业选择中的不正确的心态,树立务实的创业就业理念,顺利实现创业就业。

6.开拓学生创业就业渠道。高校要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挖掘发现各个领域的创业就业岗位的就业机会。高校要落实好“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和“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等基层项目岗位,切实做好鼓励毕业生到农村基泳鸵怠⒌街行∥⑵笠稻鸵倒ぷ鳌M时,要发挥农业院校的优势,引导大学生到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研发和现代农业经营管理等领域创业就业,真正实现学有所用。

7.扩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高校要建设和利用好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等创新创业平台。加强产学联基地建设,加强与企业协同发展,加强产学研教学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实习见习实践活动场所,为大学生做好创业就业准备和实训提供发展平台。高校加强创新创业基地培育指导工作,大力促进产、学、研等多方面紧密结合,采用多样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活动以及实习实训活动,不断增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以提高毕业生创业就业质量。

(二)完善学生创业就业政策体系,建立健全良好创业就业环境

1.加强创业就业法律法规建设。针对我国大学生创业就业法律建设落后问题,国家要加强大学生创业就业的法律法规建设,为大学生创业就业提供法律保障。构建比较系统完善的大学生创业就业法律体系。针对我国大学生创业就业领域的法律法规建设滞后问题,加强创业就业法律法规建设,比如创业就业市场中各主体的权利和义务问题,对暂时失业大学生给予提供失业保险救济、职业指导和职业培训等相关指导与服务问题,都要通过法律法规的具体规定,为大学生创业就业提供法律法规保障构建完善的创业就业体制机制,加强宏观调控责任,逐步扩大创业就业需求,创造更多的为大学生创业就业机会和平台。运用政策倾斜、鼓励投资兴业、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以达到扩大地方创业就业需求。进一步完善企业补贴制度。大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为调动大学生见习单位的积极性,政府要提高给予企业适当补助资金,并根据企业单位接收毕业生实习人数及实践基地设施建设、职业培训指导的情况在财政与税收方面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资金资助,保障大学生实习顺利进行。

2.加大创业就业政策宣传力度。政府部门要大力宣传大学生自主创业宣传,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通过网络或电视等多种渠道,及时帮助大学生或企业深入了解和掌握国家及地方创业就业优惠政策,引导他们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创业信心,更好地开展自主创业,实现创业梦想。同时,通过创业就业政策的宣传,让社会和家长都支持鼓励大学生创业,形成良好的创业就业环境。通过互联网信息平台,大力宣传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典型经验以及大学生创业就业典型,树立典范,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工作的良好氛围。

3.解决创业就业困难学生实际问题。政府部门要进一步深入调查研究目前大学生创业就业困难的根本情况,出台一些符合地方实际的大学生创业就业政策,着力解决困难学生的实际问题,到达精准扶助创业就业困难大学生,增强他们创业就业信心。提高创业资金资助标准,增加优惠政策补贴和低息贷款,扶持大学生进行创业就业。对于一些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毕业生,要扩大对他们的经济资助力度,提供未就业大学生社保补贴,增加财政资助资金。在大学生就业落户方面,各级政府要消除毕业生流动限制政策,比如取消高校毕业生毕业后跨省跨市区域创业就业限制和取消户口指标限制,以及一些不合理行政管理收费,让高校毕业生扩大创业就业选择的发展空间。

4.加快企业产业结构升级。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和充分就业提供基础条件。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政府要推动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引导企业产业结构调整,调掉落后产业,发展新兴产业。通过企业产业行业的供给侧改革,能增加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吸纳更多的大学生创业就业。

(三)着力拓展学校企业合作空间,强化用人单位社会责任意识

1.加强校企协同创新工作。加强企业与高校创新协作,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促进企业发展,为企业培养人才提供人力资源。校企双方给学生提供到企业实习的机会,让大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提升能力与见识,同时,能够增长大学生的实际工作经验。通过协同机制可以促进创新要素的深度融合,形成一批优秀创新团队,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也可以为企业产出一批标志性的创新成果。

2.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目前,在大学生实习见习环节,有的用人单位不愿意为他们提供实习见习机会,大部分用人单位认为过多的实习生会影响他们正常的工作秩序,或者担心商业机密泄漏,或者认为学生理论水平虽然较高,但实际经验确实缺乏,帮不上什么忙,在实习见习中会增加工作成本,不肯接收实习生。在这一点上,用人单位应把向在校大学生提供一些实习岗位作为自己的社会责任,积极地为社会培养储备人才,以增强大学生实践经验和提升实际工作能力。

3.消除单位选人偏见。加强对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进行监督,进一步规范用人单位招聘行为。公开招聘信息,规范招聘程序,杜绝灰色招聘、公示录用结果等程序,为毕业生树立正确就业价值取向营造公平、公正、安全与和谐的创业就业环境,构建大学生创业就业保障机制。

(四)学生个人做好职业规划准备,不断提升创新创业就业能力

1.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高校大学生要提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对影响个人职业目标的因素和能力需求进行分析,初步明确个人将来发展目标,并在大学学习期间根据个人的发展和兴趣情况对规划进行不断比较、修改个人的目标要求,重新审视自己,结合经济社会实际情况,给自己确定一个比较合理的符合实际的创业就业定位。这有利于今后的创业就业目标的实现。

2.转变创业就业观念。毕业生要明确高等教育已不再是过去的精英教育,要面对现实,以正确的态度去对待现实,在创业就业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不要退缩,要正确认识理想和F实的问题,做到客观公正地认识社会,适时适度调整创业就业目标,对就业期望值要有一个准确的估算,做到心里有底,积极主动寻找机会,实现创业就业意愿。在创业就业领域方面,不要将创业就业范围局限于少数行业领域里,要拓宽创业就业范围视野,坚持多元化创业就业理念,积极主动地去迎接激烈的市场竞争。

3.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在当前毕业生创业就业困难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对招聘大学生的条件要求越来越高。毕业生也要相应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培养和塑造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参加专业实习和技能实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开拓创新创业思维,培养自身的创业就业竞争力。

4.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从进入大学读书起就要有意识进行创业就业规划,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将来的创业就业做好必要准备。积极主动参与校内和校外的社会活动,比如社会企业兼职活动、校内勤工助学活动、参与老师课题研究活动,通过加强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熟悉各项事务和项目工作流程,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提升个人创业就业能力有很大推动作用。

浅谈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教育: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的效应与对策分析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得到普遍关注,大学生创业是大学生通过自主创办服务项目、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实现就业的重要形式。高职院校作为大学生培养的重要场所应该着力加以解决,定量研究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效应状况。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促进社会就业的增加。文章对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效应进行研究,对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就业;效应

创业带动就业的效应是指通过大学生自主创办新企业来提供相应的工作岗位,在实现自身就业的同时带动更多大学生(或其他人员)就业。不论是针对正在接受大学教育还是已经完成教育的大学生,把鼓励创业、支持创业摆到就业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倍增效应又称乘法效应,可吸收更多面临就业压力的大学生,提高大学生就业技能。使其获得就业机会,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通过新成立的企业雇用更多劳动者,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效应。新创建的企业会从原本单纯就业的人群中培养和造就更多的创业主体,有效改进从而实现就业者的持续增加。从而带动更多的人就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进一步提出创业带动就业的影响因素和加强创业教育、完善创业体系、改善创业环境等措施来促进大学生创业等对策,从而缓解大学生就业紧张的现状。

1对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效应问题研究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各级政府和各个高校都在实施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各高职院校也都致力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千方百计地挖掘就业岗位,以期为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提供参考思路。针对建立和完善机制方面阐述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创业带动就业问题,有效改进从而实现就业者的持续增加。统计分析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方面的影响因素,实时发现创业薄弱环节。

第一,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需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效应。但当前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的创业思想较为保守并且创业的积极性不高,大学生创业氛围不浓厚。大学生创业可以很好地缓解就业压力,扩大创业带动就业效应。改善学校教育的弱势与学生传统的思维模式。在构建创业带动就业效应评价体系基础上,对大学生创业进行指导,利用其知识和技能开创事业。针对高职院校的相关指标进行研究,改变很少有学生愿意投入到大学生创业的浪潮的现状,帮助大学生找到工作的方向。就可以通过由点扩大成线、由线扩大成面的方式吸纳一部分大学生进入到相关岗位,从而促进大学生创业的进展,不断优化创业环境和氛围。

第二,通过动态地创业观察,对大学生就业状况进行分析,存在大学生创业的素质和知识匮乏的现状。就业观念不开放,无法发挥创业带动就业效应。无法利用知识和技能在经济、文化等领域进行创新并开创事业,对创业的认识还是比较片面。对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同时创造就业岗位的办法,缺乏更深层次的认识。加上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覆盖面不够和力度不足,无法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社会经验的掌握不足,创业知识更是缺乏。导致无法开展创业带动就业行动,影响了大学生创业工作的进展。

第三,大学生创业缺乏系统的服务平台,无法更好地缓解就业压力。加上当前各地设立的服务大学生就业人才的交流中心较为虚设,无法帮助大学生找到工作的方向。服务平台的相对较少、相关服务人员素质也普遍不高,更加没有办法促进大学生创业的进展。难以对大学生创业进行相关指导,缺乏更深层次的认识。当前服务平台难以发挥作用挫伤了社会服务平台建立的目的,影响了大学生创业工作的进展。没有解决就业问题的大学生数量逐年累加的问题,无法增加创业拓展就业机会并吸收更多的劳动者就业。限制了大学生创业工作的开展,创业支持力量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

2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的对策实施

创业者通过自筹资金、自找项目、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创办企业和开展个体经营,通过加强政府的支持并出台相关的鼓励创业的政策等改善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局面。通过创业活动实现劳动者自主就业,并付诸实践。创业拓展就业机会并吸收更多的劳动者就业,改善以往创业支持力量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的问题。通过增加企业数量或开辟新的行业来增加就业岗位,加强政府创业支持的核心力量。不仅仅把鼓励创业作为一个口号,还形成“扶持一个大学生创业,带动一批大学生上岗”的效果。

2.1改革大学生创业教育内容

创业带动就是指劳动者创办新企业(包括合作组织、个体经营和项目)能促进就业,因此需改革大学生创业教育内容。创办的企业越大,为学生创业实践提供机会越多。创业改变就业格局,在大学生在校教育中要把大学生创业教育作为重要的教学板块。创业和就业之间存在函数上“一对多”的关系,可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逐步摆脱死板的课堂理论教学。在一定范围内,特别注意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承担起创业教学的任务,开展专门的创业教育课程。鼓励相关教师进行系统的学习并对大学生创业进行指导,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使创业带动就业的效果越来越明显,有利于对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把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专业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逐步形成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在此基础上,专门为学生设计一些创业计划大赛和企业调研活动等。促进大学生以创业带动就业,使学生能够自主参与到实践活动中。

2.2提高教学团队中师资人员的素质

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从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入手,提高教学团队中师资人员的素质。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和专业水平,有利于发挥大学生创业的就业倍增效应。在实践中增加阅历和经验,从有关部门或者企业以及成功人士中聘请专家组建创业导师队伍。在专门课程的开设过程中系统地对创业教育的内容进行整合,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创业教育核心力量。增加实训课的比重,选择高素质的教学团队进行教学。创业导师在进行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进行创业前景分析,分析当前大学生创业面临的困难。把团队建设、公司结构、市场分析和预期以及风险评估等整合成为一套体系,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帮助学生学习知识。使学生能够更容易掌握企业的基本结构和框架,帮助其建立创业的信心。从而保证学生在今后创业的过程中有章可循,吸引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创业实践中去。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从而掌握创业的动态。把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定期选派教师到企业进行调研和学习。保证教师能够充分了解一线信息,进一步开展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研究。

2.3推进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建立

高职院校推进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建立,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教育。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创业带动就业的教育体系、核心价值观需要学校不断推进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建立来实现。这种服务平台应该有助于为大学生提供一些就业和创业的指导,鼓励学生参与导师的项目。创业教育教学科研机构和师资是创业教育的核心力量,可将创业教育真正融入到人才培养工作中去。真正切实开展相关工作,在老师的带动下组建创业团队。结合国内创业教育的形式和现状进行分析,需要深刻了解和掌握其特有规律。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切实感受组织的作用和力量。服务于大学生创业和就业压力的缓解,帮助学生培养一些创业者的素质。实现创业带动就业在数量和质量上的成倍增长,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搭建创业活动载体和平台,保证学生能够正确对待创业。使高职院校学生能够积极、主动投身各种创业理论和创业实践培训活动,并且自愿投身到创业的实践中去。在加强自身技术技能和综合素质的锻炼的同时,缓解就业压力。

2.4重视创业教育理论的研究

为进一步提高创业成功率,需重视创业教育理论的研究。扩大创业对就业的带动效应,结合国内外最新理论和成果。强化全民的创业意识,提高创业教育的效果。从过去消极被动的对待转变为积极去推动,把优秀的理论和方法编入到教学课程当中。加大创业宣传力度,及时进行内容的更新。建立数据库资源和信息共享平台,保证学生所学知识的前沿性。转变关于创业的教育观,充分改革教学模式。将创业教育真正融入到人才培养工作中去,对一些成功的创业案例进行分析和整合。完善创业服务和培训体系,建立校友数据库。构建包括创业理论、创业实训、创业文化在内的课程体系,提供创业团队进行学习和参考。完善鼓励创业的扶持政策,加强与成功创业校友的联系。除此之外,通过培训为学生配备专门的创业导师,邀请成功校友进行讲座。鼓励大学生创业,认真钻研和分析正反案例。积极与政府、企业实体做好协调工作,从而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创业的意愿。不论是针对正在接受大学教育还是已经完成教育的大学生,主动学习创业的各项法律法规。注重案例教学,深刻了解和掌握其特有规律。进一步开展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研究,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效应。

3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的展望

创业带动就业中的倍增效应是指创业者通过自主创业,有效改进从而实现就业者的持续增加。通过新成立的企业雇用更多劳动者,从而缓解大学生就业紧张的现状。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效应。把鼓励创业、支持创业摆到就业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吸收更多面临就业压力的大学生。带动更多的人就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但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至少需要从政府、高校和学生三大主体做工作。随着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政府方面首先需转变观念。解决社会创造的就业岗位难以承受数量巨大的有就业需求的大学生的问题,做好顶层设计。高校方面建立创业师资队伍,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在校外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也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途径。学生方面转变观念并树立创业教育与创业意识,通过大学生自主或以其他合作形式创业,形成“一人创业带动多人就业”的良性循环,创造出更多的工作机会来,解决一部分大学生的就业难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