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分析

时间:2022-07-11 09:14:5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篇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分析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分析

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分析:浅议高校公共安全教育与危机管理机制建设

[论文关键词] 高校 公共安全教育 危机管理

[论文摘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及高校扩招,频发的高校危机事件突显出高校危机管理能力的不足,也反映出我国高校安全教育的不到位。笔者认为,高校公共安全教育机制与危机管理计划是一种互补的关系,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可以提高高校的危机管理能力,完善公共教育机制,本文将就这一问题展开论述。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及高校扩招,一个学校多个校区、一个校区多个学校已成为普遍现象,学校规模不断扩大,但办学条件、教学及生活设施建设却远跟不上学校扩招的步伐,校园公共安全需求与资源紧缺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加上高校公共安全教育体制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发生在高校校园内或以高校学生为主体的突发事件接连不断,影响着高校正常的教学、工作秩序,也考验着高校的危机管理能力。目前频发的高校危机事件突显出高校危机管理能力的不足,而危机事件中高校师生暴露出的安全意识淡漠、缺少自我保护技能等问题,又反映出我国高校安全教育的不到位。如何提高高校的危机管理能力,完善公共教育机制,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本文的论述也将就这一问题展开。

一、高校危机管理的概念及内容

高校危机通常指由于高校内外部自然或人为的因素影响,使高校正常的运行秩序被打破,从而不得不面对和处理这一紧张事件的状态。危机的形式多种多样,除了高校常规安全教育提到的火灾、地震、食物中毒等以外,还包括了安全事故、自杀自残、校园暴力、师生冲突、社会性事件影响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的不平衡因素也会越来越多,校园环境会越来越复杂,新的不确定因素的增加也会使危机的形式发生新的变化。

高校危机管理就是高校调动各种可利用的资源,采取各种可能或可行的方法和方式,预防、限制和消除危机以及因危机而产生的消极影响,从而使危机得以解决的方法和行为。根据国际经验,当代的危机管理一般都是由危机预防、准备、应对、恢复四个阶段构成的。前两个阶段重在预防,减少危机发生的机率及降低危机产生时可能产生的危害程度;后两个阶段重在应对,采取措施消除危机及恢复因危机带来的声誉损失、重塑自身形象。

二、目前高校公共安全教育及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

结合危机管理理论来审查高校实际情况,可以发现目前高校公共安全教育及危机管理存在以下的几个问题:

1.重视危机应对,轻视事前预防。目前我国高校危机管理理念和制度还存在很多空缺,主要表现为学校管理的危机意识淡薄。不仅学校的各种管理培训、安全教育中很少涉及危机管理的内容,就连日常工作制度中也缺少一套完整的危机管理计划。往往是危机发生时才动员一切力量去应对危机,使危机的应对带有较大的随意性,而且付出的代价很高。

2.危机的事前准备不足。最主要的体现是思想准备不足。长久以来,由于高校一直被称为“社会的一方净土”、“象牙塔”,认为人际关系简单、环境稳定,因而高校师生普遍缺少危机意识。再加上高校公共安全教育不到位,存在着很多“走过场”的行为,师生普遍缺乏安全意识,缺少危机应对的常识与技能。事前准备的不足,使危机造成的损失加大。

3.危机发生时缺少统一的指挥、缺乏迅速及时的信息沟通。目前高校中普遍缺少一个独立和常设的危机管理部门。常规做法是,每次危机发生后,根据危机发生的原因、地点、性质等成立临时的危机处理小组来进行危机处理工作。这种做法的缺点是:临时小组成员分别是来自不同的部门,而且都是各部门主管,彼此之间没有上下级管理权限,因此每次都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去相互协调工作,此外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也不够迅速及时,因而容易错过危机处理的黄金时间,致使危机升级。

4.不注意危机后期评估总结。由于高校危机处理的领导机构大多是临时成立的,危机结束后各部门就回归日常工作轨道,因此危机结束后各高校往往不注意危机损失的评估及经验的总结,也不注意利用危机事件对全体师生进行思想教育、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使危机处理后的经验不能有效保留,也无法建立起危机培训和教育的机制。

三、高校危机管理机制建设的途径

1.成立高校危机管理的常设机构。高校应该认识危机管理的重要性,重视危机预防,成立危机管理的独立常设机构,从上至下的形成合力。危机管理机构中领导层的参与是保证危机统一管理、有效实施的关键,危机管理中十分强调领导层的作用,就像丘吉尔曾谈到的经验那样:“在危机中,人们希望目睹领袖的容颜,直接接受他的指挥。”学校领导层必须起到带头作用,成立以学校领导为首的危机管理小组,统一协调各部门主管,才能真正建立起强有力的合作关系,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

2. 制订并不断完善危机管理计划。危机管理的一个关键就是能够迅速从正常状态转变到紧急状态,这种转变的实现需要建立在危机管理计划的基础之上。制订危机管理计划不仅是为了处理危机,而是尽可能不要让危机发生。通过危机管理计划让危机不发生,才是危机管理的最高境界。通过危机管理计划,高校可以对各类可能发生的危机事件做出预测和评估,制订应对的策略并做好危机的预防工作,一旦危机发生,高校就可以按照事先制订的危机管理计划迅速转变为紧急状态,为处理危机取得主动权。此外,每次危机结束以后,及时评估危机造成的损失,总结经验,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危机管理计划,就能让危机管理计划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针对性,保持时效性。

3.根据计划加强对全体师生的安全教育,增强危机意识。高校危机管理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预防,预防是应对危机的最好策略,因为预防可以减少危机发生的可能性,降低危机带来的损失,而增强全体师生的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是预防的基础。高校在制订危机管理计划时客观的评价分析自身的公共安全状况,分析各类危机发生的强度、频率、范围、特征及危害等,通过公共安全教育机制,将危机管理计划内容纳入公共安全教育环节。要加大宣传力度,设置课程及特定的危机训练,使校园中的每个人都熟悉自己在危机中的行为方式,培养师生的忧患意识,使师生在公共安全教育环节里增强自我保护的能力。

4.建立畅通公开的信息网络平台。危机的发生往往带有突发性、严重危害性等特点,因此建立畅通的信息网络很重要,首先它能够让高校各部门第一时间了解危机发生的相关情况,彼此互通信息,形成合力应对危机。其次,危机的发生也伴随着舆论的高度关注,危机发生时通过畅通公开的信息网络,向事件相关人员、媒体通报事情的发生、处理的进展等情况,可以抢占舆论至高点,能减少不利于学校的消息、传闻、报道等的传播,同时争取有关方面的同情、支持,为高校顺利处理危机提供一个良好、轻松的环境。

综合来看,通过制订一套完整的危机管理计划,建立危机管理常设机构,可以使高校各部门形成合力应对危机,提高危机处理能力。而高校公共安全教育机制与危机管理计划又是一种互补的关系。公共安全教育与危机管理计划的有机结合,可以使公共安全教育的目标更明确,内容更充实,更具有针对性。而通过公共安全教育的大力宣传,可以提高师生的危机意识,增强师生自我保护能力,从而有效减少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减小危机发生带来的损失,为高校正常、有序的运行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为社会稳定贡献力量。

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分析: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管理机制构建

摘要: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迅猛发展,在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下,风险社会已经到来,使得一些社会公共危机难以自行化解,最终影响到社会公共秩序。本文主要分析研究了当前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出现这些问题发生的原因,为了维护社会秩序,根据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构建新的管理机制,以提升社会公共危机管理水平,防止矛盾的激化。

关键词:

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管理机制;构建

构建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管理机制,不仅可以规范了社会秩序,而且降低了风险社会公共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些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在目前形势下,由于受到市场失灵、政府管理失灵的影响,导致风险社会应运而生。因此,要求政府相关管理部门要重视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当前社会大环境,制定并构建新的管理机制,从而消除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管理失灵现象,缓和和调节社会矛盾,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对风险社会、公共危机进行分析

风险社会,一词最早是由德国学者贝克提出,当时处于工业社会背景下,从《风险社会:迈向一种新的现代性》书籍中,贝克以生态危机作为切入点,并将其看作是当时工业文明下的一种社会危机,之后对风险社会有了初步的定义,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风险具有不确定性的逻辑性和扩散性,二是风险社会将会影响到社会正常运行的各个领域,它关系着社会制度的变革、社会结构的调整等。从目前社会运行的现状了解到,风险社会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在受到政治、经济、生态或者是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均会引起公共危机,这种情况下,一旦风险社会真正到来,会影响到人类的主观意识、认知能力及判断能力等,在没有采取及时的防治措施时,导致风险社会的负面影响越来越严重,极有可能引发不良后果。而公共危机是风险社会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产生的,它具有传播性的特征,例如:在当前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发生危机时,各种媒体信息平台下就会迅速传播,且这种传播会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引起复杂的公共危机,使得政府政策失灵、市场机制失灵等,增加了社会管理难度,引发社会秩序的混乱,给人们正常生活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二、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的扩散是由管理失灵造成的,从更细的角度进行分析,产生这种危机可能是由于政府对一些突发事件缺乏认识,不了解突发事件发生原因的情况下,盲目处理,使得风险社会公共危机很难从根源上消除,势必会影响危机管理的成效。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共政策及行为模式不符合公共危机治理的逻辑

目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馆员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使得在公共危机管理中选择出不同的策略,难以保证风险社会公共危机能够有效消除,此外在管理过程中难以分辨公利和私利,根据自身的行为模式和选择决定会直接影响危机管理的效果。

(二)“运动化”的公共危机治理方式的影响

新形势背景下,很多政府部门在应对风险社会公共危机时,采取严防死守的办法,以运动化的公共危机治理方式具体进行,这种治理思维仅仅在短时间内具有明显的成效,维持社会秩序,促使社会正常、稳定运行,但是很难长期达到危机治理效果,这种带有“人治”色彩的思维方式,不够科学、不够合理,势必会影响到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的解决。

(三)相关管理人员对风险社会公共危机不够重视

在受到现行官僚体制影响下,相关管理人员对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的重视程度不足,发生市场失灵时,便出现了有组织不负责的状态,比如说:公共危机到来时,一味出台规章制度,但是缺乏对制度的操作性,无法发挥制度的效应,最终导致风险社会危机局面更加复杂,难以达到预期的治理效果。又比如,相关管理人员缺乏公共危机方面的知识,这种执行能力的欠缺难以应对复杂的危机局面,最终影响到公共危机的解决。

(四)政府管理方式不合理

由于风险社会公共危机具有多元化和复杂性的特征,因此要求政府部门必须要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开展多元化的管理机制,有效解决公共危机,但是由于目前政府采取的是垄断式的管理方式,具体将常态化的治理模式应用到危机管理中,缺乏辅助管理机制,使得风险社会公共危机无法得到有效应对,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

三、构建新型体制,应对风险社会公共危机

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的扩散,不仅加大了风险防范的难度,而且增加了国家治理的难度,这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负面影响,通过了解上述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后,要求相关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危机的重视,无论是从意识形态还是从制度体制等方面,以多元化的应对措施解决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管理的失灵现状,确保社会秩序的持续稳定,因此,下文具体探究了如何构建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希望通过以下策略的制定,能够更好的应对风险社会公共危机,防止矛盾的激化。

(一)政府管理部门要更新危机管理理念

新形势背景下,要求政府部门要更新危机管理理念,从被动式的治理理念转变为主动式的治理理念,提高风险警惕,具体可以从三大方面具体实施:树立公共服务的理念,通过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来达到对危机管理的预期效果;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治理危机时,要以人为本,注重人的生命安全和生命健康,制定有效的危机治理方案,最大限度降低危机的负面影响;树立周期理念,任何一个危机的到来它都有一定的规律性,政府管理部门要树立周期理念,提前做好应对措施,才能将损失降低到最小。

(二)增强政政府公共危机治理的能力

针对当前的社会意识形态,政府部门在应对风险社会公共危机时,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体制,加强各部门联系,在相互配合下,建立各地政府的协商机制,以便对不同危机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有效实现危机预防和处理,将危机损失降低到最小,促使社会正常运行。

(三)重视风险社会公共危机

要求相关管理人员要加强对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的重视程度,了解更多有关公共危机方面的知识,以便出现市场失灵时能够根据规章制度,提高执行能力和应对能力,更有效的解决风险社会危机的多元化和复杂性局面,降低和减少风险社会公共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

(四)建立“协作”治理体系

针对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的复杂性,可以采取建立“协作”治理体系,打破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壁垒,提倡全体社会群体共同参与到公共危机的治理中来,通过市场合作、社会合作更好的应对公共危机,缓和社会矛盾,从而降低和防范风险。

四、结束语

总体来说,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防止矛盾的激化,就必须要构建合理、有效的管理机制来治理和解决风险社会公共危机,但是由于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使得风险进一步恶化,引起公共危机的扩散,因此,必须要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做到规避风险的效果,文中从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的危机重视度、建立协作体系及增强政政府公共危机治理的能力等多方面具体开展,不断优化体制机制,消除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管理失灵现象,从而推动现代社会不断进步。

作者:肖达根 单位:华侨大学

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分析:公共危机管理机制探析论文

摘要:在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应注重推进开放办馆与服务功能向为社会服务延伸,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为区域经济创新发展服务。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区域创新服务

1高校图书馆是区域创新体系架构中的构成要素

高校图书馆在文献资源、人才结构和技术设备等方面具有的优势,是区域其他文献信息机构无法相比的。其优势包括:①高校图书馆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藏书体系,而且学科门类齐全,是本区域藏书量的主体。②有一支高素质的开发研究专业队伍,这支队伍既有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人才,也有其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方面的专业人才。这些人才的综合使用,有利于保证地方文献共建工作高水平持续发展。③拥有先进的现代化信息服务技术和设备,有最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文献信息资源实现了网络化管理。

高校图书馆的这些天时地利优势,正是构建地方文献共建工作职能机构的必备条件,更是区域创新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织要素。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抓住打造地方文献品牌和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契机,以高校图书馆为核心,以区域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史志办等其他信息单位为成员,成立本地区的“地方文献信息中心”,建立统一组织进行协调管理。由“中心”组织协调对区域地方文献资源的集藏与整合,建立区域地方文献资源共享传输平台。基于此平台建立区域的虚拟图书馆和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体系,促进高校与企业合作,推动区域经济创新发展。

2高校图书馆与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地方高校与所在区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地方高校图书馆不仅仅是学校的一个窗口,更应该代表和反映一个区域的文明程度和文化水准。因此,地方高校图书馆应该与时俱进,不仅要与学校发展相适应,与区域社会发展总目标相适应,还要发挥自身的优势,面向社会,为区域创新发展做出贡献,使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不断的提升。

2.1高校图书馆为区域自主创新发展服务是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

国家《关于加速发展我国信息服务业的方案》把图书馆事业归为信息服务业,同时在《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中将咨询业、信息业、技术服务业、文化和教育事业等作为发展的重点。随着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在宏观决策及微观的经营管理过程中,都需要大量的信息资源作为参考依据,以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可行性。伴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社会需求有一个良好的信息环境,人们为了准确把握市场行情,需要掌握大量的信息资源。因此,为区域的自主创瓶发展服务与图书馆的自身发展互为需要。

2.2高校图书馆为区域自主创新发展服务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校图书馆在面对信息社会高速发展而带来的冲击与危机中,曾经面临生存的困境与自身定位的迷茫。今天,国家倡导科技兴国、创新富国的发展战略,图书馆必须直面现实,跳出传统图书馆的桎梏和樊篱,勇于开拓与创新。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已成为巨大的财富,不仅政府施政需要了解社会信息,企业营销需要市场信息,科技进步需要信息,就是个人的生活、工作、学习也离不开信息,信息资源成为人类生存必需的要索之一。在这种形势下,高校图书馆作为一个地区的知识信息重要集散地。不能对此熟视无睹,有责任去顺应时展的潮流,不断拓展服务空间和创新服务理念,千方百计地满足这种需求。因此,高校图书馆为区域自主创新发展服务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2.3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有助于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在当今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信息在帮助企业确定发展取向的决策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参考和导向作用,企业各项决策项目的论证、投资、运作、完成等各个阶段,都必须有相应的信息咨询活动和咨询报告。如何快速获得大量汇集、准确处理、高效利用信息成为一个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制胜的关键。同理,一个区域对信息资源的利用程度,也是衡量这个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

高校图书馆作为教育、科研及传播文化知识和信息的机构,是市场经济信息的最大拥有者,不但有丰富的文献信息和网络信息,而且对信息产品有较强的生产、加工能力,如果能主动地对企业开展信息服务工作,将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起到重要的作用。

2.4高校图书馆为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

一般来说,地方高校图书馆是本地区规模最大、资源最丰富的文献积聚中心,拥有比较齐全、完整的书目数据库和电子文献数据库,同时还拥有较强的人才和智力资源,现代技术设备较为完善,服务手段较为先进。以沈阳大学图书馆为例,目前建筑面积22600m2,馆藏文献144.7万多册,2006年以来投入购书经费500余万元,新购纸质图书18万余册,并购买了《清华同方数据库》、《万方数据库》、《超星电子图书》、《国道数据库》、(EBSCO数据库》、《世界科技期刊网》等网络资源,并自建了多个数据库,初步形成了本馆多学科的文献资源保障系统,并具备了多层次信息服务的基础。

高校图书馆为区域自主创新发展服务是实现图书馆层次跨越的一项重要措施,图书馆要办出特色,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主动参与重点学科的建设,开发与利用科技信息资源是图书馆科技信息工作永恒的主题,科技信息作为可重复利用的重要资源,在经济、教育、科技发展中具有重大的价值。一方面,图书馆通过信息资源的传播,馆藏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普及了科学文化知识,旨在提高整个区域内的科技文化水平覆盖率和科技知识含量,树立了图书馆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得到社会的认可;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作为整个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区域经济拓展,促进区域经济建设的创新、进步与发展,实现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3高校图书馆与区域创新文化环境的形成与优化

高校图书馆应以为教学、科研服务为主,逐步以现代化手段拓宽服务领域,以传递知识信息为主要工作内容,同时还要适应市场经济,面向社会,立足于文献信息服务,建设成以高校为依托的、开放型的多功能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地方高校图书馆不仅仅是学校的一个窗口、一个门面,应该代表和反映一个区域的文明程度和文化的水准。“一校办一馆,一馆为一校”早已成为历史。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建设源源不断地输送大批人才,图书馆就应该紧紧跟上,与学校发展相适应,与区域社会发展总目标相适应。办学、办馆与区域政治、经济、文化是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地方高校图书馆在文化建设上突出地方特色,代表了该区域精神文明建设的最佳成果,从而带动本区域精神文明建设健康向前发展,与区域经济建设形成良性循环的互动关系,为区域创新形成良好的文化环境。

4高校图书馆与区域创新型人才培养

图书馆是文化场所,也是与学校教育相配套、相呼应的重要教育机构,一直被人们誉为“没有围墙的大学”、“继续教育的中心”。它为读者不断获取知识提供了条件,成为继续教育、培养多层次人才的最佳场所。高校图书馆也正为素质教育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也成为高校图书馆的服务项目之一。

目前,在科教兴国的政策下,图书馆的教育作用日益增强了,图书馆作为课堂教育的延伸,其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应该体现社会教育的特点,重视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训练和培养读者的社会意识和公众意识。图书馆收藏的知识载体中含有丰富的知识,能满足各种专业、各种职业、各种文化程度读者的需要。而且,图书馆教育不受时间、空间、年龄等限制,对人们履行持久长远的,或终身教育的职能,发挥学校教育不能达到的延续教育作用。高校图书馆在为教学和科研服务履行教育职能的同时,应积极承担社会上的教育职能。许多高等院校都在开展函授大学、夜大、自学等成人教育,而这些学员很少享受到高等学校图书馆的服务。因此,高校图书馆可借地利之便,为本校和所在地的成人教育学员提供服务。另外还可以结合本校专业特点,举办各类型的培训班,这样,既可充分利用馆藏文献及场地,又在扩展图书馆教育职能的同时创造一定社会效益,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

5高校图书馆与区域科技创新

5.1高校图书馆应为区域科技创新服务

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是制约经济发展和区域创新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特别是内陆边远地区信息闭塞,许多企业在不了解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和国内外市场形势的情况下,仅凭周围信息盲目选项,匆忙上马,造成重复建设、重复生产、产品过剩、市场滞销,更有甚者,有的在建企业因拟定的生产产品市场滞销而被迫下马,造成巨额资金损失和资源浪费,大大阻碍了这个地区的企业科技创新。高等学校书多资料全,广大教师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联系密切,随着信息化浪潮的来临,全国高校纷纷建立起校园信息网,使高校信息更加敏捷,毫无疑问这对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多数高校开发利用网络的目的仅限于通过网络进行信息输送和共享,为学校教育提供充分的信息服务,而忽略了为区域科技创新发展提供同样的服务。因此,各地方高校在加强教学信息资源建设和应用开发的同时,应加强经济信息资源建设和应用开发,及时向各经济部门提供高质量的国内外经济信息和市场信息,成为企业科技创新服务的信息中心和科技中介机构,为本地区的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5.2高校图书馆应成为企业科技创新的参谋部

区域创新、经济发展离不开重大事情的科学决策。地方政府和企业重大事情的科学决策,离不开专家、学者的参与,即离不开智囊团的出谋划策。在宏观经济中,高校图书馆在各级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组织专家学者定期召开高级研讨会,帮各级政府制定经济发展规划和区域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发挥智囊团作用。高等学校学科齐全,专家、学者多,这些专家、学者利用图书馆掌握着当今高、精、尖的第一手信息资料。同时,他们在工矿企业、农村的调研过程中,会发现企业、农村等生产部门在生产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革方案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成为企业技术顾问与管理参谋,为企业科技创新做深层次服务。

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分析:有效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建立

随着社会关系的复杂和自然环境的恶化,公共危机发生的频率越来越大,从最初的偶发向如今的频发趋势转变,公共危机管理已经成为政府管理社会中的重要内容。如何建立有效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迅速处理突发事件,是政府需要长期研究的课题。

一、公共危机与公共危机管理机制概述

(一)公共危机的概念与特点所谓的公共危机,就是指社会中出现的偏离正常轨道的事件或者是一些非均衡状态。公共危机具有一些特征:首先,危机的爆发具有一定的突然性,虽然事前可能出现某些征兆,但是具体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却难以准确确定;其次是危机的危害具有严重性的特征,危机会在短时间内在社会中蔓延开来,波及的面积较大,受到影响的人较多,有可能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或者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同时可能会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第三,危机具有连带性特征,危机爆发后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妥善处理,就会产生继发危机;第四,危机信息具有局限性,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人们往往无法在最短时间内得到完整、有效的信息;最后是危机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危机发生以后可能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发生变化,人们无法对其产生的结果做出准确判断。

(二)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内容公共危机管理机制中重要包含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事前防范,有关部门应该提高警觉,预测到所有危机的种类及其发生的可能性,尽量进行人为干预,降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如果危机的发生与否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就要提前做好物资储备工作,制定好应急措施,一旦危机发生能够迅速做出反应,将损失降到最低;第二部分是事中处置,即危机发生以后要迅速做出正确的决策,果断采取措施控制局面,防止危机扩大,尽全力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第三部分是事后善后,危机的发生必定会对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影响,包括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有关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人们做出补偿,积极开展重建工作,恢复正常社会秩序。

二、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危机意识薄弱、法律机制不完善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政府以及民众的危机意识都不够强,法律机制也不够完善。平时很少对群众进行危机教育,一旦发生意外情况不能使用正确的方法积极逃生,错过最佳时机,酿成不幸。一些地区虽然组织危机演习也只是停留在表层,应付上级检查,人们没有在演习中真正获得应对危机的能力。有关公共危机的法律条文不够细致,相关部门的权利与职责不够明确,立法相对分散,甚至一些地方立法中还存在相互矛盾的地方,这些都不利于政府正常行驶管理职能[2]。

(二)社会参与度与信息公开度低从近几年我国爆发的公共危机来看,一般都是有关部门孤军奋战,社会的参与度较低,以最近天津发生的爆炸事件来说,奋斗在一线中的几乎全部是消防队员,几乎没有非盈利组织或社会中的其他部门参与进来。另外,危机发生以后很多地区容易出现自我保护的倾向,信息公开的程度不高,虽然在媒体的参与下这种形势有所改善,但是仍然存在“报喜不报忧”的状况,有意或无意的去淡化负面影响,导致公众不能及时了解情况。

(三)公共危机管理机构不健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会根据本国实际情况设置常设机构,机构中部门清晰、职责明确,一旦发生公共危机能够在最短时间内采取措施。我国在针对公共危机方面缺少常设机构,危机爆发以后往往需要临时组织,临时机构中容易出现职责不明确的情况,连续性较差,而且临时组建的机构中缺乏危机处理计划,需要对事件现分析、现制定措施,灵敏度较差,对于临时机构的管理也缺乏有序性,应急指挥时容易出现混乱现象,工作效率不高[3]。

三、如何建立有效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

(一)建立灵敏的预警机制建立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第一步就是建立预警机制,要将公共危机管理纳入到常态管理中,防患于未然。首先要形成预警网络,网络的覆盖面要广,由上级管理部门到基层管理部门,每个阶层都要明确自身职责,对过去发生的公共危机类型与频率进行总结,探讨其中的规律,形成完整的预警体系;其次,制定完善的信息管理制度,对于监测到的危机信息要及时预报,及时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保证预报工作的及时性,防止出现“事后报告”现象;第三是设立危机警戒线,按照危机的危害程度对其进行分级管理,危机发生以后要迅速判断出其属于什么级别的危机,并及时向群众公开,督促公众提升防范意识;最后是制定应急方案,制定应急方案是预警机制中最重要的环节,预测危机的目的就是为了减小危机对公众的危害,因此预警机制中要包含详细的应急方案,一旦危机爆发要根据方案立即采取应急措施,预警机制要保证足够的灵敏性,该机制的存在才有价值。

(二)建立果断的决策机制危机发生以后,要根据危机的种类以及危害性做出决策,因此应该建立指挥机制。首先要建立应急指挥中心,整理并分析所有收集到的资源,指挥中心内要明确分工,制定决策和进行指挥工作时要保证果断性,保证不错过最佳时机。与常规的决策管理不同的是,决策过程中要遵循权力集中的原则,如果全员长时间讨论可能会错过最佳时机,同时要设立短期目标,在最短时间内控制住局面;其次要修订应急预案,根据实际情况对之前做好的应急预案做出调整,要求所有工作人员立即到岗,为后续的执行工作做好充足的准备。

(三)建立准确的执行机制控制公共危机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执行决策,如果不能有效执行决策,那么再完美的计划也是纸上谈兵,无法发挥决策的价值,因此要建立准确的执行机制。首先要制定决策计划,明确执行的总目标,并对该目标进行分解,分清主次,明确那一部分人要完成哪一项分目标,对现场具备的所有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包括人力、机械等,并确定好执行任务的时间期限,要求每位工作人员都明确自己的职责;其次是正式执行指挥,指挥过程中要注意各个部门之间的关联性,做到环环相扣,将每个决策准确执行下去;最后是要对决策进行协调,就是在执行决策的过程中要注意各个部门之间的默契配合,为了实现决策目标共同奋斗,避免发生各个部门之间指挥人员发生互相推诿的现象。

四、总结

面对公共危机,相关部门应该提升对危机管理意识,对群众进行危机教育,完善相关法律,明确政府职能,危机发生以后要呼吁社会组织参与进来,同时加大信息的公开度,使群众及时了解情况,建立健全公共危机管理机构,提升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将损失降到最低,维护社会稳定。

作者:陈培安 单位:华侨大学

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分析:公共危机管理机制体系

论文摘要:建立科学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是当前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完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强化危机意识;建构完善的法律体系;加强官员问责制度,修正考核体系;完善信息沟通机制;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和管理机构。

美国学者罗森豪尔对于危机的界定是:“危机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在公共管理领域中,危机是相对于人类生活中正常的社会关系秩序而引入的一个概念。它意味着在社会中,一系列终止和平进程和瓦解社会正常秩序的事件正在迅速展开,使对社会稳定的破坏力大大超过了正常水平,迫使相关的系统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反应,采取控制或调节行为,以维持系统的生存,如果举措不当,就会影响政府的公信力及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笔者以为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完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强化危机意识

有效的危机管理需要全社会的危机治理意识,危机意识是危机治理的起点。各级政府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现阶段危机管理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公共危机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危害性,克服侥幸心理和麻痹大意思想,切实做好公共危机防范工作。因此各级政府必须树立起危机管理不只是危机发生后政府的迅速回应和对危机局势的严厉控制,更重要的是政府要有及时有效解决社会问题、防止危机爆发的意识。换言之,各级政府必须要有忧患意识,要能将危机管理于日常的制度建设和管理之中,优化政府常态管理。在日常的公共决策中,以广大群众利益为先导,采取科学民主的决策方式,在源头上降低危机事件发生的可能。

二、建构完善的法律体系

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战略,政府的所有管理行为,包括危机治理必须依法进行。法治是政府进行危机管理的必由之路。无论是常态还是危机状态下,政府行为法制化是政府实施有效治理的基本原则,政府在紧急状态下的行政应急权力也是法律授权的结果。公共危机管理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之一,是他们有比较全面的公共危机管理法律框架,在紧急事态面前,有法律依据,政府应该做什么,公民应该做什么,相关的社会组织应该做什么,法律有基本的甚至是详尽细致的规定。我国已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戒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检疫法》《突法性公共卫生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但是,从总体上来看,体系尚不完整。一是紧急状态法律制度不统一,每个单行的法律只能适应一种紧急状态,一旦紧急状态产生的原因复杂,就很难有一统一的紧急状态下的指挥机制;二是有关紧急状态法对政府可以采取的紧急措施规定得不够清晰,特别是一些必要的行政程序缺乏,很容易为政府随意扩大行政权力或不作为留下法律上的漏洞;三是公民的权利很容易在紧急状态时期遭受各方面的侵害,但无法得到法律上的有效救济。因此,针对我国突发性公共危机的特点,亟须建立信息畅通、反应敏捷、指挥有力、责任明确的应急法律制度,满足法律体系中两个相互关联的标准:第一,法律体系的全方位内涵,囊括国家安全、经济、交通运输、福利保障、新闻舆论等宏观领域的危机立法,以及具体管理环节的实施细则。第二,法律体系的协调统一,在全方位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宪法、部门法、地方的行政法规等法律条文不得相互矛盾冲突,发现问题能够及时纠错和补救。这样才能在法律上明确各级政府在危机处理中的责任,建立较为完善的公共危机管理法律体系,用法律保证应急减灾的胜利。

三、加强官员问责制度

修正考核体系公共危机治理是各级政府部门的职责和责任,一个负责任的政府,是不容许出现不负责任的官员的。在“问责制”下,贪赃枉法、失职渎职与平平庸庸的官员必须引咎辞职或被免职,有利于促进政府官员的责任感、危机感和紧迫感,提高他们的责任心在加强“问责制”的同时,要进一步修正考核体系,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作为衡量政府绩效的重要标准,尽快按照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建立以公共服务为取向的政府业绩评价体系,强化政府的社会服务功能,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实现各级政府运作的公开化、程序化、透明化,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树立统一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坚持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是衡量政府绩效的最终标准。

四、完善信息沟通机制

公共危机具有突发性的特点,当社会面临重大危机时,人们必然会通过各种渠道去获取与危机相关的信息,当人们获取的信息不足时,就会出现各种流言。这时,政府应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公众公开危机真相及相关信息,以官方的权威来稳定民心。只有及时地传递真实的信息,才能正确引导公众在危机事态中保持理性,不产生过激反应和行为。而且,及时公布信息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垄断和封锁信息则会导致公众对政府不信任,从而降低政府的公信力,并且会影响政府危机管理系统的运行效能。完善的信息沟通机制在公共危机管理的各个环节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提高危机管理的信息透明度,不仅有利于政府防治危机而且便于全民动员,群防群控,缩短危机周期。在公开危机信息时,要通过召开新闻会、面向群众开通信息网站以及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等多种渠道加强政府与公众的沟通,确保公众及时、充分地掌握所需的有关危机的信息。新晨

五、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和管理机构

由于危机事件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因此政府有必要建立科学的危机预警机制和常设管理机构,以搜集分散的各类信息,同时负责整个危机事件的处理。预警机制强化政府责任,从地方到中央分别制定出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建立突发事件的预警监测制度,定期、定点对可能的危机范围进行科学预测,并采取相应防范措施进行避害或将危害的发生减小在最小范围。在公共危机全球化的今天,危机管理机制面临着各种新的挑战和考验,要充分认识其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以适应现代社会新的发展要求。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