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篇公共管理模式综述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论文关键词:公共管理;引导政府模式;干预模式;市场模式
论文摘要: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公共管理模式的选择应在时各种公共管理模式,尤其是千预模式和市场模式进行理性评价和对现行行政体制进行客观认识的基拙上,采用“引导政府模式”,从而加快我国公共管理社会化的进程。
公共管理模式指公共管理过程中存在或可供选择的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处理方式或政府与市场的分工方式。政府对公共管理模式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政府公共管理功能的定位以及政府对公共管理的参与程度和参与方法。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对公共管理模式进行研究与探讨,对我国在社会变迁的行政环境下选择合适的公共管理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公共管理主要模式评析
二战以后,诸多西方国家政府纷纷效仿美国,积极干预经济,形成了公共管理的干预模式。20世纪70年代以后,形成了公共管理的市场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得到强化,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得到调整,政府不再垄断公共服务的供给过程,而是通过政府与市场的分权,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使政府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大大提高。除公共管理的干预模式、市场模式外,西方学者还对当代公共管理模式进行了多样设计,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企业化政府模式设计、参与政府模式设计、灵活政府模式设计和放松规制政府模式设计等。这些设计集中反映出当代市场经济的复杂与活跃,以及处于此种经济环境下的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系统联系与相互作用。
鉴于公共管理干预模式和市场模式具有典型意义,因此有必要对这两种模式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一)公共管理的千预模式
公共管理的干预模式又称官僚模式、科层模式,是一种政府依靠庞大的官僚组织对社会生活进行全面于预并垄断公共管理过程的管理方式。在这种公共管理模式下,市场对公共管理的参与是间接而非直接的。公共管理的干预模式在其三十余年的发展中,由于政府行政环境的大幅度变化而逐渐显露出一些弊端。严格的层级节制关系,导致整个政府组织的刻板僵化与动作迟缓,使政府难以灵活主动地应付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和竞争活跃的市场经济,从而大大影响了政府基本功能的发挥;由于机械的专业部门分工,导致政府机构林立,增加了政府的管理成本,降低了行政效率;人员的终身从业制度,导致了行政人员循规蹈矩、惟上是从,缺乏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等。
针对公共管理干预模式存在的弊端,从20世纪80年代起,西方国家进行了“重塑政府”式行政改革。经过十余年的改革,至20世纪90年代,西方各主要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基本上实现了从公共管理干预模式向市场模式的转变。
(二)公共管理的市场模式
公共管理的市场模式是一种政府与市场分权、政府与市场共同参与公共管理过程的公共管理模式。在这种公共管理模式下,政府不再垄断公共服务的供给过程,市场对公共管理的参与是直接而非间接的。在实践中,市场模式的具体做法包括国有企业私有化、公共服务付费制、竞争与合同制、行政分权、放松规制等。
二、我国公共管理模式的合理选择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和政府职能的逐步转变,公共管理有了足够的空间,我国选择公共管理模式的时机已经成熟。但是,这种选择必须建立在对公共管理各种模式(尤其是干预模式和市场模式)进行理性评价和对现行行政体制进行客观认识的基础之上。
(一)劝公共管理干预模式和市场模式的理性评价
对于社会公共管理而言,干预模式和市场模式都是有价值的、不可缺少的。在干预模式受到广泛批判、市场模式受到普遍推崇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尤其有必要认识干预模式的合理因素和市场模式面临的一些困境,以实现对公共管理模式的理性选择。
首先,干预模式下的政府组织结构、管理方式和价值观念等都有合理因素。从政府组织结构看,任何国家的政府组织都是按层级化设计的,这种设计规定了行政权力的运行方向、行政领导的指挥线路、行政信息的传递渠道和行政人员的职责权限,是政府有效行政的组织保障。市场模式所倡导的“压平层级”是对行政层级的减少而非取消,因而不会从根本上动摇官僚制行政组织结构。
从政府管理方式看,官僚制政府以权力为轴心,运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方式,对全社会实施强制性管理,这是迄今为止最为有效的管理方式。市场模式倡导的“绩效管理”方式,本质上依然是行政控制,只不过是将控制的侧重点从过程转到了结果。至于自上而下的行政分权与官僚制也不冲突,从某种程度上看它还是对官僚制的一种强化。因为,伴随着行政权力向基层政府的倾斜,整个官僚行政组织结构会变得更加稳固。
其次,市场模式的基本趋向,诸如企业化政府、参与政府、灵活政府等,都面临着一些巫待解决的问题。例如,与企业活动相区别,政府侧重选择公共利益、长久利益而非经济效益、暂时利益,即使这种选择有悖于经济效益、暂时利益。在这种选择面前,市场导向、成本核算、绩效评估等一些企业运行方式很可能会失去效用。同时运用市场模式建立企业化政府,还很可能把市场模式所固有的弊端带入政府,形成新的官场积弊。对此英国学者温森特·莱特在《欧洲公共行政现代化:英国的个案分析》一文中评论道:“传统上为整个统治体制提供可靠性、可预测性、凝聚力和持续性的公共行政,会沦为仅仅反映市场固有的紧张关系的一面镜子。”
由上述评价可知,各种公共管理模式,尤其是干预模式和市场模式各有利弊,因此,公共管理模式选择必须充分考虑各种模式的融合与综合运用问题。
(二)对现行行政体制的客观认识
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时期制的行政体制尚未完全培育起来市场体制以及适应市场体我国现行行政体制以理想官僚制为主,兼有封建官僚制遗存、理想官僚制不足和新型行政体制正在建构的特征。自秦至清,中国一直受着封建专制政体官僚政治的支配。社会主义制度本质上是对封建官僚制的否定,但是,封建官僚制精神不会随着封建制度的解体而消失,相反它会对现行行政体制产生深刻的影响,如理性精神的缺失、家长制作风、特权现象、官僚主义、任人唯亲、法治观念和现代契约观念淡漠等。我国政府组织仍处于理想官僚制不足阶段,存在专业化人才和专业化分.工普遍缺乏、行政人员对行政规则普遍轻视、行政腐败依然存在以及根治不力等问题。从行政体制建构上看,我国正处于新型行政体制建构的过程当中,有些地区建构的速度很快。例如,深圳市已初步建成了“/又大体系”,即:科学化、民主化的行政决策体系,小政府、大社会的大系统管理体系,以间接管理为主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层次分明、责权明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国家公务员科学管理体系,适应科学决策的信息咨询体系,反腐倡廉的行政监督体系以及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行政法律法规体系。
基于以上认识,我国公共管理模式宜选择“引导政府模式”。原因是,公共管理模式的选择必须充分注意各种体制间尤其是新旧体制间的断层和摩擦,以避免因体制间的断层和摩擦而导致的社会失衡、失控。“引导政府模式”是一种介于干预模式和市场模式之间的、有效地平稳衔接新旧行政体制的公共管理模式。其基本含义有三:第一,在政府组织内清除封建官僚制遗存,弥补现代官僚制不足。第二,对政府职能结构进行根本性调整,将公共管理职能作为政府的首要职能。第三,充分发挥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领导作用,特别是政府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对公共管理的宏观调控作用,但在公共管理的具体事务和公共服务的具体提供方面,则以市场运行方式充分发挥政府外组织的作用,逐渐实现公共管理社会化。
清除封建官僚制遗存与弥补现代官僚制不足往往表现为同一过程,在这方面,我国政府组织需要进行大量的、系统的改进。其中,加强规范政府法的立法、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改革和完善行政执法制度、严格行政监督等,都是这些改进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规范政府法的立法为例,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立法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规范政府法立法是一重大薄弱环节。当一些西方国家已经开始构造一个“放松规制政府”的时候,我国提出必须加强规制政府,这恰恰说明了我国规制政府的缺乏。我国政府职能结构长期失衡,积累了诸多社会公共问题,涉及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国民素质提高问题、公共服务和公共设施问题、环境问题、人口问题等。这些问题不解决,社会和政府的稳定、甚至是政治体系的稳定都会受到影响。作为公共权力组织,政府必须以解决社会公共问题为己任,加快自身职能结构的调整,较为圆满地解决社会公共问题。
至于公共管理的具体事务或公共服务的具体提供,政府完全可以利用市场机制,交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实施,逐步实现公共管理社会化。对于现实中国而言,公共管理社会化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一方面,中国社会的利益要求较之以往已大幅度增加,对于这些利益要求既不能置之不理,也不能采用增设政府机构、增加政府人员和加大财政开支的方法予以满足,而只能依靠公共管理社会化。公共管理社会化不仅有利于满足社会公共要求,而且有利于改革传统政府的组织弊端。另一方面,公共管理社会化需要一定的社会发展条件、政府体制条件和市场运作条件。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变化巨大,上述条件均已初步具备,从而为公共管理社会化提供了可能。
论文关键词:行政生态学;公共管理模式;创新
论文摘要:以行政生态学理论为研究视角,根据我国国情和独特的历史、社会、文化条件,对我国公共管理模式的发展历程、公共管理模式创新的起点与背景进行了分析,并围绕“一种理念,两个转变,三项提高”的思路对我国公共管理模式创新的路径提出了相关的政策性建议。
行政生态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一门以生态学的方法研究行政现象、行政行为与行政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行政学分支学科。它借用生态学研究生命主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来研究行政系统与其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美国著名行政学家弗雷德.w.里格斯是行政生态学的杰出代表。他将行政生态学的研究范围概括为:探讨一国所特有的社会文化以及历史等诸因素是如何影响并塑造该国的公共行政的。他总结出著名的三大行政模式:农业社会的行政模式,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行政模式,工业社会的行政模式川。为此,本文利用行政生态学说所具有的方法论功能来解释我国公共管理模式的转型。
1公共管理模式的发展历程
1.1纯农业社会—传统型政府行政模式
里格斯认为,农业社会行政模式的社会结构是混沌未分的,与之相适应,行政行为与立法、司法、军事、经济等其他社会行为是混杂在一起的,更谈不上专业化的行政机构。因此,其行政效率十分低下。
1.2过渡社会的行政模式
过渡社会的行政模式既具有农业社会行政模式的一些特征,又具有工业社会行政模式的一些特征,明显带有新旧并存的特点。里格斯认为,20世纪,许多传统社会在西方科学技术的冲击下,急速地或缓慢地向现代社会转变。在转变过程中,一方面,这些社会已经从传统社会走了出来,另一方面,又未能顺利地进人“现代”的范畴中去。在过渡阶段中,社会结构、价值系统、行为模式等都进人内发的或外发的巨大变迁之中,各种行政生态环境中都同时融汇着传统生态和现代生态的许多特质,呈现出并存、冲突的态势。里格斯总结出过渡社会公共行政的3个基本特征:异质性,即一个社会在同一时间存在着不同的制度、行为和观点;重叠性,即行政机构的重叠现象,最终导致政出多门、相互扯皮、彼此排斥等行政行为多元化的恶果;形式主义,即指政府所制定的法令和政策不能付诸实施,形同虚设、徒有虚名。
1.3工业社会的行政模式
里格斯认为,工业社会有着明确的、细致的分工,所以政府职能也是十分明确的。各个行政部门各司其职、互不混杂,讲求的是行政效率与科学性,政府与民众的关系密切,社会流动和沟通渠道发达。
2我国目前的行政生态系统
行政生态系统由内部行政系统和外部行政生态环境两部分组成。内部行政系统由行政组织、行政人员、国家行政制度和法律法规等构成。外部行政生态环境由影响行政系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宗教、人口、心理、生理、自然地理等要素构成。全面深人地认识现行的行政生态系统是推动我国公共管理模式创新的起点和首要任务。
2. 1内部行政系统
行政理念管制化。长期以来,政府总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俯瞰芸芸众生,政府机关就是权威的象征,人们对它总是充满了敬畏,社会氛围处于僵硬的状态。
行政过程暗箱化。政府在履行职能时始终不能做到公开透明,政务不完全公开,或多或少处于幽暗、不明朗的状态。
行政行为人治化。历史的力量是巨大的,长期“人治”的封建社会遗毒一直影响到今天。在我国行政实践中,行政人员缺乏照章办事、依法行政的理念,往往习惯于遵从个人的权威。
行政职能全能化。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包揽了大到国家、小到家庭和个人的几乎全部衣食住行,政府计划十分明确、详尽,虽历经30多年的改革开放,仍未能改变全能政府的倾向,行政职能的配置依然十分宽泛。
行政组织封闭化、膨胀化、缺乏活力。政府以规模和等级维护组织的权威,导致行政组织的极大膨胀。政府长期以来形成的神秘化又使其成为脱离社会环境的封闭系统。组织结构的刚性特征,使公务人员丧失了继续学习的能力和追求成就的进取精神,从而体现出整体的无效和低效。
2. 2外部行政生态环境
行政生态环境是与行政系统有关的各种条件的总和〔al。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政府开启了波澜壮阔的政府改革,政治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迫切要求在政治、经济、行政等方面形成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新规则和新制度。
2. 2. 1经济生态环境:计划经济—市场经济
新中国成立以来至1978年,我国一直实行计划经济运作方式。应该说,与之相对应的全能型公共管理模式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家发展战略是相适应的,这是其能够在中国形成并持续20余年的主要原因。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计划经济陷人了严重困境。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时至今日,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已达到较为可观的程度。但是由于受计划经济惯性的影响,政府职能配置仍然比较宽泛,区域经济和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收人分配差距过大,公共服务不到位,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不协调。
2. 2. 2政治生态环境:集权人治—民主法治
随着现代市场精神的逐步浸透,我国政府有意识、有组织地启动了政治生活的民主化、法制化进程,如改革高度集权,理顺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扩大地方尤其是基层组织的自主权,加强各级政府的民主建设,加强立法建设,促进政治运作过程的制度化、公开化和透明化,等等。
2. 2. 3社会生态环境:真纯单一—复杂多样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利益关系复杂化,利益结构多元化,取得利益的途径多样化,逐利行为也日趋公开化,自由和开放精神愈加深人人心,整个社会逐渐摆脱了计划经济时代的疲软状态,进人欣欣向荣的良性发展轨道。但是在目前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重要时期,上层建筑领域的行政体制改革并未跟上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导致社会的发展滞后于经济的发展。
可见,随着行政生态环境的不断变迁,我国传统的公共管理模式与行政生态环境之间的冲突日益明显,实然和应然之间的差距成为公共管理模式创新的基本动因。因此,推动公共管理模式的有效转型成为当务之急。
3我国公共管理模式创新的路径
根据我国国情和独特的历史、社会、文化条件,本文围绕“一种理念,两个转变,三项提高”的发展思路,对公共管理模式创新的路径提出相关的政策性建议。
3. 1一种理念
在公共管理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本行政、和谐行政理念,为公共管理模式的创新提供思想保障。和谐是指导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则,是人类追求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结晶。以人为本要求作为社会大系统的行政系统与行政生态环境和谐。以人为本的和谐行政的理念,其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涵是服务、民主、法治、效能、廉洁、诚信、公平和活力行政;本质是尊重自然、社会的发展规律。以人为本和谐行政理念充分体现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3. 2两个转变
3. 2. 1以有限行政为基础转变政府职能。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而一些该由政府管的事没有管或者没有管好。马克思曾明确指出,“哪里有了市民生活和市民活动,行政机关的权力就要在哪里告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政府的职能是有限的,政府的任何行政活动都必须出自社会、企业和公众的要求,政府职能应定位于弥补“社会不能”和“市场失灵”上,做到全面正确地履行职能。目前,我国政府有4大职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在实施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同时,要切实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着力解决就业、就学、就医、社会保障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完善社会管理制度,提高社会管理水平,为全体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
3.2.2以责任行政为依托转变政府形象
政府的行政责任是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具体的行政管理活动中所应履行的职责。事实上,行政机关和政府公务人员都有自身的特殊利益和特殊需要,因此政府内部会不时地表现出各种利益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这就要求在政府内部建立一套完善的纪律体系和行政责任控制体系,使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切实担负起职能范围内的责任,做到职责到岗、责任到人,防范行政越权和行政不作为现象的发生。在具体操作方面,仅仅从职业道德上约束政府公务人员远远不够,还应改革传统的政绩考核制度,确立科学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使政府工作的绩效指标更多地围绕人民生活和政府服务水平来设定,确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政绩观,探索以公众满意度为取向的绩效考核制度,要做到考察干部不仅看gdp增长率,同时还要考察社会保障覆盖率、就业率、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人民收人水平提高、城乡差距的缩小以及环境保护等综合指标,改变官员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的工作导向机制。唯有如此,才能使各级政府真正关注人民的要求,也才能从行为上解决各级政府“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使其真正着眼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3. 3三项提高
3. 3. 1提高公务员素质—操作层面的人力资源保障
公务员是政府公共管理的操作者和实施者,因此,提高公务员素质、建立精干、廉洁、高效的公务员队伍是完善公共管理的题中应有之意。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共管理事务越来越复杂,这就对公务员队伍提出了职业化的要求。只有具有较强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的职业化公务员才能担负起履行政府职能的重大历史使命。首先,公务员要具备强烈的职业意识,包括服务意识、全局意识、科学意识、法治意识、民主意识、平等意识、公正与效率意识、责任意识、学习意识和危机意识等。第二,公务员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包括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行使权力,勤政务实,格尽职守,心系群众,廉洁奉公,敬业奉献,勇于创新,要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这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体现着党的宗旨、政权的性质和法律的尊严。第三,要培养公务员的职业技能,包括:政治鉴别能力,驾驭全局的能力,开拓创新能力,依法行政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等。公务员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丰富知识储备,完善知识框架。
3.3.2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合法性层面的效能保障
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就是要正确运用行政权力,有效地落实各项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这是我国行政改革的重要目标。目前,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政令不畅、执行不力的问题,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有的搞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有的存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弄虚作假的问题;有的讲排场、比阔气,肆意挥霍国家资财,奢侈浪费严重,严重影响了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第一,强化权力监督机制,规范行政权力。这是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的重要前提。孟德斯鸿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精辟论述到:“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因此,要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第二,增强大局意识,确保政令畅通。执行力是政府工作的生命力。执行力弱,也会使政府的公信力受到损害。中央要把握全局,各地区、各部「丁要认真贯彻中央的方针政策,从本地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但在政策执行上不能打折扣,更不能各行其是,要确保政令畅通,维护中央权威。
第三,切实依法行政,维护社会公正。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必须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接受监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进一步明确执法权限,完善执法程序,提高执法水平,完善行政复议、行政赔偿等制度,克服多头执法、执法不公,甚至执法违法等现象。
3.3.3提高领导者决策水平—组织层面的能力保障
政府政策总是为着解决一定的社会问题,即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显而易见,领导者的决策水平很大程度上影响组织的整体实力。要想提高领导者的决策水平,可从领导者个人和行政组织两个层面着手。
就个体而言,领导者要加强两个方面的修养和锻炼:第一,建立正确的价值观。领导者的价值观是制约决策行为的内在根本因素。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把为人民谋取最大的利益作为决策的最高价值准则,“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第二,广泛涉猎知识,提高科学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丰富的知识是领导者获得决策信息、控制决策过程、确保决策成功的基础。一名具有战略眼光和远见卓识的领导者,一定要广泛涉猎政治、经济、哲学、科技、管理、文艺、军事、法律等方方面面的知识,锻造科学的思维方法,增强分析、综合、决断复杂事物的能力。领导者更要注重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作为党和政府的领导干部,要能不断地研究新情况,提出新思路,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具有登高望远的战略眼光,具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具有突破常规的改革进取精神,不断把事业推向前进。
从行政组织层面来讲,要建立政府决策的信息公开制度、民主参与制度及重大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对不依法行使权限,违反法定程序,造成损失的决策,要严肃追究责任,坚持“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做到“有过必纠、过罚相称”;建立健全社会听证制度、社会公示制度和专家咨询制度,集思广益,尊重科学,减少重大决策失误的几率,使政府决策做到公平与效率相结合,决策更加公开透明。
一、政府公共管理模式的演变过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共管理从古典自由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干预模式逐渐发展演变到了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模式。西方的市场经济国家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推崇亚当•斯密的理论——自由主义经济理论,认为政府管理越少效果越好。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对外保卫国家的领土和主权完整,对内是维护社会正常运行秩序,保护私人财产和市场经济的合理存在。此外,政府对市场经济基本采取自然发展的政策最终形成了“保守型”的政府公共管理模式。在1920年—1930年,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爆发了。这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宣布了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的失败,从此各国政府全面采取了对公共和经济事务的积极干预,并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果,初步形成了公共管理的政府干预模式。这一模式重视政府对社会经济的管理控制,随之弱化了市场的作用。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的经济运行出现了问题,经济持续低增长、严重的通货膨胀、大额的财政赤字和居高不下的高失业率,即所谓的“滞胀”问题。这种经济状态迫使人们对政府干预模式进行思考,最终形成了市场调节模式。在这种市场调节模式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与角色得到了调整,
二、政府公共管理的几种模式
(一)企业化政府模式
这一模式由美国学者戴维•奥斯本和特德•盖布勒提出。他们认为要使政府充满活力,就必须使政府企业化。政府在公共管理过程中,主要任务是制定相应的政策并通过招标等方式选择适合的单位为其提供公共服务。在这一模式下可以进行相应的绩效考核、激励机制等。
(二)参与政府模式
参与政府模式强调基层行政机关和基层行政人员的重要性。主张大幅度调整政府组织的层级关系,将权力下放于基层行政机关和人员手里,充分调动基层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最终建立自下而上的参与式决策方式。
(三)灵活政府模式
灵活政府模式主张调整政府组织与政府雇员的任职终身制关系。政府为了增强运行的灵活性就必须打破终身任职制,建立雇员制度,同时要设置一些必要的临时机构,招聘专业的临时人员进行工作,当工作完成时,这些临时机构和工作人员可以解散。这样可以改善终身制工作人员的惰性,使组织的工作更加有效率。
(四)放松规制政府模式
放松规制政府模式主要是调整政府和工作人员、政府和公众关系。公务员可以不受行政规章和行政程序的严格约束,这样可以让政府公务员获得更多的决策机会和灵活的执行规章制度,最大限度地调动工作的创造力和积极性。相对于公众而言,放松规制政府模式减少了行政程序,使公众获得了高效、方便的服务,有效地协调了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三、我国公共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些政府在进行公共管理时还存在一定的误区,在实际工作中以典型的统治管理为主,而不是现在公共管理的基本要求——在服务基础上进行管理。同时一些政府工作人员受任期的局限,从政行为和思想明显存在短期性和功利性的价值取向,因此也就形不成合理有效正确的公共管理模式。现在,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一些公共管理制度跟经济社会发展仍存在不吻合的地方。政府的公共管理制度改革还没有完全跟上,干预微观经济的发展有些过多,对宏观经济的掌握明显不足,一些官员的素质也不高,没有建立完善的监督机构和监督制度。同时过多地使用行政手段是政府在履行其职能所采用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应该多使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这是宏观调控对政府公共管理的总体要求。
四、解决的方法
(一)政府采取市场化的公共管理方式,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
首先,使公共管理主体多元化,政府应该采取有限政府的做法,将公共管理的主体
多元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应该支持发展第三部门来承担公共事务的管理,把市场可以解决的问题交给市场,把无限全能政府变为有限政府,政府可以负责市场和第三部门解决不利的方面。其次,在公共管理过程中引进竞争制度,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和效率。一些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部门,如:教育卫生、城建交通、环境保护、社会事业、治安管理等,可以适当地引进竞争招标来进行公共管理,这样可以减少费用支出,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再次可以将企业的管理方法纳入政府公共管理中,这样可以提高行政效率,同时企业中的成本核算、绩效考核等就可以被政府公共管理所采用,如政府在进行公共管理时可以树立成本收益的观念,注重公共管理的绩效,重视行政产出和行政效果,这样可以达到节约支出,防止浪费的效果。
(二)政府采取参与式的公共管理模式,提高民主决策水平
首先要重视发展第三部门,让第三部门和公众可以参与到公共管理中来。这样公众可以直接快速地参与到公共管理中来,积极推动公共管理的运行,因此,政府应当积极支持第三部门的发展,卸去一些第三部门的官办色彩,保证其运行的灵活性和有效性。其次可以将公共行政管理程序化,从制度上确保公民对公共管理的直接参与。参与式管理模式主张整个公共管理的过程程序化、民主化、制度化、透明化,公共管理过程程序化的实质是通过规章制度为公众参与公共管理提供保证和渠道,这对我国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明显的作用。再次是健全公共决策的参与体制,实现公共决策的透明化和民主化。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规定:要建立健全决策机制,各级政府的决策都要遵守制度和程序,决策不能带有随意性和主观性。预防决策随意性和主观性的措施是建立公众参与型的公共决策制度。公共决策的本质是怎样进行公共利益的分配,因此,公民能否参与公共决策成为公共管理的核心和焦点,也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三)政府采取弹性化的公共管理模式,建立高效、民主的政府
首先政府要深化机构改革,改变传统的公共管理模式。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政府要转变工作职能,深化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用新的管理方式,充分利用“互联网+”,快速推进电子政务的实施,减少政府费用支出,提高行政办事效率,形成公正廉洁、高效透明、规范协调的公共管理模式。其次是建立公务人员弹性化的工作机制。弹性化的公共管理模式重视公共管理人员的岗位轮值和交流工作,这样可以使公共管理人员掌握全面具体的工作岗位内容,加强和公众的交流,促进政府和公众的相互理解。另外可以改变公务员的稳定性,使公共管理工作保持弹性和活力。再次改变传统机构设置的僵化性,加强政府公共管理工作的灵活性和主动性,在基本原则不变的情况下,各级政府应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设计制定公共管理需要的机构和部门,不僵化地对应上级部门所有的机构,不固定地搞上下对口。
五、总结
尽管我国公共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一些困难和不利,但并不意味着公共部门不能实施管理工作。对于政府公共部门来说,仍需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政府公共管理部门的管理者在任期内要做好公共管理工作,不能受短期主义的思维约束,要建立全局的、整合性的公共管理工作,从而发展成为一种有全局观,强调整合的管理途径;打破政府管理部门论资排辈的传统,让有能力、有思想、有干劲的年轻干部进入到领导岗位;做好公共管理工作需要健全的规章制度,使公共管理工作在弹性基础上有制度可以遵守。
作者:付馨瑶 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一、应注意地方共公管理中出现的相关问题
政府运作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很多的“散”,“乱”问题。很多时候,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跟配置。因此就有可能造成“类似于所谓的“各自为营的”的局面。这样不利于该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资源配置方面。按照之前传统的政府资源观点来看,所有的资源几乎都分散在每个部分,这样做,从某一程度上来说,有利于每个部分独立地解决相关的问题。但是这样做,又会带来很多的不良后果。由于没有相关的一个统筹安排的机构,就会使得有的时候不能集中所有的精力财力去完成一些大事,而且从某一角度上来说,容易造成一些资源的重复浪费。
由于部分之间的关系是分散的,所以职能的行使是不连贯的,就会从某一程度上来说,需要协调的层次会增多。就会直接导致政府执行力的效能降低。在职能方面,很多时候,一些有利的事情,大家争先恐后地完成,而对于不利的事情,就会一直进行推脱。
试问,这样的管理体系怎么会有助于民生呢?不同的级别有不同的办公任务,权力制约性比较差,不同的对于权力制约的部门分散在不同的组织里,这样其监管能力就会被削弱,从某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某些官员贪赃枉法,出现了很多违法乱纪的现象。从体制的角度出发,决策,执行,监督应该是难以分离,相互制约,这样才能有助于工作的顺利进行,才能有助于工作的顺利完成。
二、应该具有相应的立体式的运行机制
根据我们的常识,我们知道西方在政策上实行的是大部策。而我国实行的主要是分割式。即把真正的管理,从体制方面上进行分割,专门设置的相应的小型行政部门。从理性的角度分析,西方的大部制身上所具有新兴政府机制特点,将决策权,执行权,行政权,集合于一身,可以有助于权力结构的进一步重组。因此我国在地方公共管理的措施上应该参考这一点,能够健全新型政府管理机制。从当前的形式来看,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加减法”,二是“乘除法”。对于两者而言,是在现有的政府机制的一种重新编排以及组合。后者就是在部员人数,编制不变的情况下,做到完善,使不同的机构职能能够有力地结合在一起。
三、未来的发展方向
现实的生活实践中,不同的的政府部门有不同的管理职能,同时这些职能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有限的,但是在某些特殊的方面它们又是相互关联,相互之间存在交叉的,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就需要很多部分相互合作,在不动机构的前提下,能够对相同相近职能进行重新的整合,将相关的职能人员划分到一个部门中来。其他的部门可以充当辅助作用,在这样的一个安排下,就能够做到责任明确,这样的安排就会更加有助于事情的顺利完成。
四、结束语
对于新时期的地方公共管理措施,还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进步,这就需要更多人的公共努力,相信以后的地方管理模式会更加具有创造性,更加地符合广大人民的共同需求。要增强整体实力,同时从某些程度出发,去基本上去做到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对以后的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在对工作的统筹安排中,所采取的相应的方法,更是对当前的体制的一种改革跟创新。这些所有的努力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从根本上去健全目前的一些管理条例,进而去整合政府部门的相应职能,使政府能从基本上出发,行使出自己的职能。这样的一个计划才是有创新意义,并且是具有可操作性的。可以从某一方面成为推动建设的推进力。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当前的财政,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对相关部门有一定的约束力。这样的体制才是一个健全的体制,才会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未来地方公共管理模式也将会更加完善,这依靠的是很多人的共同努力。希望这些创新的模式,最后都能有利于民生,有利于民生的发展。
作者:苏姗 单位:河北传媒学院
一、公寓楼社区公共管理的主要任务
(一)改善民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公寓楼社区公共管理的首要任务。确保公寓楼安置“住得进”、“住得好”是公寓楼后期管理的根本目标。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就是能够使安置群众的民生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就业是民生之本,对于失去土地的安置居民更显重要。问卷调查显示,“征地拆迁前您家的收入来源”答案包括:务农30.8%,务农+打工43.0%,打工16%,经商8%;“征地拆迁后的收入来源”的答案包括:务农7.8%,务农+打工13.3%,打工61%,经商9.8%。“您从事的职业”答案排名前几位的分别是:失业33.5%,零散帮工15.3%,个体经营12%,服务业打工10%。由此可见,一些农民由于失去了土地,就失去了工作机会,有占33.5%的人处于失业状态,没有技术含量的零散帮工占到了15.3%。这体现了公寓楼社区居民民生问题的严重性。为此,要结合安置居民的生产生活实际,加强对安置居民民生状况的调查研究,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困难入手,制定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有针对性地加大对就业、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的投入力度,建立促进民生水平不断改善的长效机制,确保安置群众生活质量不下降。
(二)强化服务
持续有效的公共服务供给是推进公寓楼社区居民市民化的强大动力。公寓楼社区居民被拆迁安置后,面临着居住环境改变、生计方式调整、交际网络变化等新情况,对各类社会服务的需求量很大。问卷调查显示,公寓楼社区居民目前生活方面存在的最大难题排在前2位的依次是,就业难题占60.5%,创业难题占12.5%;而只有11.8%的人参加过就业培训或进修,没有参加过的占到88.2%,这说明了就业公共服务供给的欠缺。根据社区居民生产生活的实际困难,有针对性地强化公共服务供给,是社区居民适应新环境,加快城市融入的强大动力。一要构建完备的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加强小区生活设施、文化设施和公共空间的配套建设,给安置居民的生产提供帮助、生活提供便利、交往提供场所,增加安置群众归属感,为小区创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居住环境。二要完善以社区为单元的公共服务供给体制。问卷调查显示,公寓楼社区居民对公共服务感到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占到44.3%,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的只占15.8%。说明了在供给量恒定的前提下完善供给体制的必要性。要结合社区自治组织的调整,通过设立公寓楼社区公共服务站(中心)等形式,就近服务社区居民,完善以社区为单元的公共服务供给体制。三要构建灵活有效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公寓楼社区居民对公共服务需求的同质性较强,且有别于城市其他社区的公共服务需求,为此,要根据公寓楼社区居民生产生活实际,构建灵活有效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通过机制创新提升公共服务供给的有效性。
(三)维护稳定
确保社会大局稳定是城市扩容提质的基本前提,也是公寓楼社区安置模式成功的重要标志。一要做好前期遗留矛盾的化解。在公寓楼社区公共管理过程中,前期遗留问题的妥善解决是维护稳定的关键。要建立前期遗留问题的登记、归类和清零制度,明确责任主体和办理时限,按照同类问题同样对待、特殊问题特殊解决的原则,尽可能早地解决遗留问题,防止遗留问题的久拖不决和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二要加强公寓楼小区周边社会治安防范。街道(管委会)要探索健全公寓楼社区管理制度,提高综合管理水平。加强公寓楼社区房屋出租的管理,建立以房管人的流动人口管理制度。将公寓楼社区的社会治安防范工作纳入到整个城市片区统一管理,防止公寓楼社区成为社会治安管理的薄弱地带。三要加强社会心理疏导和法制宣传教育。引导社会工作介入公寓楼社区社会管理,加强心理疏导和诉求表达方面的帮扶,帮助安置入住居民更好更快地适应城市生活。加强城市管理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加强文明创建、丰富文化生活,为维护社会稳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探索规律
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历史条件下,城市扩容提质带来的拆迁安置是一个全国性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拆迁安置工作系统性较强,安置户入住后的公共管理问题是整个拆迁安置工作的逻辑延伸。国外社区治理相对成熟的有以美国为代表的“社区自治”模式、英国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模式、新加坡为代表的政府主导模式和以日本为代表的“混合”模式,国内社区公共管理也先后出现了“沈阳模式”、“上海模式”、“青岛模式”、天津“泰达”社区社会管理模式和成都锦江区“社区小单元治理模式”等多种社区管理模式。由于各地社区发展阶段不一样,还没有统一的管理模式。基于公寓楼安置模式的创新性,公寓楼社区的公共管理也有不同于国内外其他社区公共管理的特点,如何有效地进行公共管理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为此,公寓楼社区的公共管理应当承担起改革创新、总结经验、探索模式的重要任务。要以创新的精神,加强对公寓楼社区物业服务以及对失地农民就业、就医、就学和农民变市民思想观念转变等问题的研究,并对各种创新实践及时进行总结,通过公寓楼社区管理创新带动整个片区的城市社会管理,丰富征地拆迁公寓楼安置模式的内涵。
二、公寓楼社区公共管理模式
现代以来的国际公共管理领域先后演化形成了“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和“新公共治理”三种主要的范式,这三大范式在我国的公共管理领域,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的层面上,长期以来均有着或显或晦的深刻影响。公寓楼社区的公共管理要积极借鉴国际上的学术思想和国内的成功经验,着眼于主要任务,从管理理念、管理格局和实施路径方面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管理模式。
(一)公寓楼社区公共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已成为党的治国方略和政府的执政理念。对于常德市公寓楼社区公共管理而言,“以人为本”更有现实意义。公寓楼安置模式本身存在着拆迁安置户民生权益与城市扩容提质公共利益的矛盾,这些矛盾将会贯穿于公共管理的全过程。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政府要充分体会到拆迁安置户现实困难,不与民争利,多谋民生之福,让拆迁安置户成为城市扩容提质的受益者。服务为要。现代公共管理的本质是服务。公寓楼社区入住居民的居住环境、生活方式、交际网络等都发生了或正在发生改变,实现从“农民”到“市民”身份的转换,是一个较长时间的适应过程,将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这些都离不开来自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帮扶。“服务为要”就是在对公寓楼社区公共管理过程中,以服务为管理的基本手段,在服务中管理,在管理中服务。精细为策。精细化管理是现代公共管理适应社会分工细化的必然要求。公寓楼社区公共管理事关入住居民的城市融入和身份转换,事关小区所在城区的社区整合等重大问题,涉及面非常广泛,系统性和牵连性较强,必须采取精细化的策略。“精细为策”就是在管理的过程中要细化管理事务,注重专业性、注重细节、注重质量、注重实效。法制为纲。法治原则是公共管理的基本原则。公寓楼社区公共管理坚持“法制为纲”就是要在各项管理活动中坚持依法办事,在社区自治组织成立、物业管理模式选择、各种矛盾化解等方面都以法律法规规章为基本依据,确保公寓楼社区建设和管理始终在城市管理活动依托的统一法治轨道上运行。
(二)公寓楼社区公共管理格局
常德市采取公寓楼安置模式的目的不只是为了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或者让拆迁安置户改变一个居住方式,从根本上来讲是要通过让拆迁户实现由“农民”到“市民”的转变,推进城市扩容提质。公寓楼社区公共管理模式的选择,就是要在顾及公寓楼社区居民当前生产生活实际的前提下,着眼于公寓楼安置模式的根本目标。政府既不能对那些应当由权利人决策的事项横加干涉,“替民作主”,也不能把应当属于国家、代表公共利益的行政管理职能事项,简单地交由被征地人进行民主讨论和民主决策。为此,公寓楼社区公共管理应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社会管理体制的基本要求,构建“政府主导+业主选择+多方参与+社区整合”四位一体的公共管理格局。其内涵如下:政府主导。
政府在公寓楼小区的后期管理中发挥主导作用。统一协调处理拆迁安置过程中发生的遗留问题,制定公寓楼小区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相关政策、制度,提供多样化的公共服务,监管其他主体参与社区公共管理活动,为公寓楼社区居民参与社区自治提供条件,为公寓楼社区居民的市民化提供持久的帮扶。业主选择。业主在整个公共管理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业主委员会在社区公共管理活动中的积极作用。政府或者其他主体应该提供管理或者服务的多种选项,由业主进行选择。这样既可以发挥业主的主体作用,有可以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还可以发挥其他主体在社区公共管理活动中的能动性,加快社区居民的城市融入。多方参与。公寓楼社区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多元的,主要包括政府、自治组织、其他社会组织三方。基于公寓楼社区在设计、施工、前期物业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遗留问题,在一段时间之内,公寓楼社区的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及有关各方也应该参与到公寓楼社区公共管理活动中,配合处理相关遗留问题。社区整合。公寓楼社区将被纳入城市的统一管理。基于当前的城市管理体制和社区规模,公共服务和行政管理都必须以行政社区为单位进行。其他社会组织参与公寓楼社区的公共管理活动也必须通过行政社区。公寓楼社区要通过组织建设,文化建设等多种途径逐步整合到行政社区中去,使公寓楼社区的居民产生对城市社区的认同和归属感,实现由“农民”到“市民”的身份转换。
(三)公寓楼公共管理实施路径
1.统筹推进。公寓楼社区公共管理牵涉面广,要按照城市治理的思维,将公寓楼社区的管理作为城市建设的一部分统筹推进。一要统筹城市管理与公寓楼社区管理。按照规划,公寓楼社区要实现从村庄到城市社区的转变,随着城建项目的推进,这些由农村集中安置的公寓楼小区将被城区所包围,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区,所以社区公共管理要统筹于城市管理中。二要统筹农地与非农地的使用安排。根据城市扩容规划和用地要求,不少安置户还有耕地没有征用完,这些农地与安置小区居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会直接影响到公寓楼社区的管理。要加强引导,推进未征用土地的流转和集中经营,与征用的建设用地相互为用,以不同的形式服务城市发展。三要统筹制度建设与文化建设。公寓楼社区的发展方向是与城市原有社区融为一体。公寓楼社区的公共管理既要注重制度建设的刚性约束,又要注重文化建设的柔性促进。要将公寓楼社区纳入到城市的统一管理中,统一执法标准、统一管理幅度。要以推进社区认同为目标,常态化推进社区的文化建设工作,为公寓楼社区的公共管理活动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健全体制。健全管理体制是实现由“村”到“居”转变的必然要求。一要实现从农村管理到城市社区管理的体制转变。按照民政部门的有关规定,调整城市原有相关社区的建制,将公寓楼小区纳入到城市社区的统一管理中。二要理顺政府与社区的关系。要在体制上实现街道(管委会)——村庄管理到街道(管委会)——社区管理的转变。明晰街道与社区“指导与协助、服务与监督”的关系定位,重新界定街道对社区的职责,合理划分街道(管委会)与社区居委会的职权,防止政府行为失范和社区居委会职能错位的问题。三要健全社区公共管理主体群。社区公共管理是一个包括政府、第三部门、社区居民等共同参与的多中心治理活动。健全的社区公共管理主体群是实现多元治理的关键。要进一步明确基层政府的管理职责,依法产生社区自治组织(含党团组织)、业主委员会。创造条件让其他社会组织通过有偿或者志愿等形式介入到公寓楼社区的公共管理活动中,为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提供服务,为社区居民融入城市社区搭建平台。
3.整合资源。城市社区是公共管理的基本单元。“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资源整合是有效推进公寓楼社区公共管理的内在要求。一要整合政府资源。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责和公共服务资源分布在不同的部门中,要按照“部门管事、街道管人、社区履职”的原则,在社区层面构建社区服务中心,对相同职能进行合并、不同职能进行分开,实现单一服务向综合服务转变、单一协助执法向综合协助执法转变,最大限度地提升政府社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二要整合社区资源。社区在公共管理活动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从公寓楼社区的现状来看,社区通过自然生成、社会捐赠、法律规定等途径拥有人力、公共物业、信息等资源,整合社区资源能有效提升社区在公共管理活动中的能力。三要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反映利益诉求、扩大公众参与、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在政府主导下实现社会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引导社区居民自愿组建服务性、互助性、公益性等各类社会组织,丰富群众生活,反映群众诉求,参与社会监督,促进社区建设。
4.责任考评。责任考评是推进公寓楼社区公共管理的重要抓手。通过责任考评能够检验公共管理的成效,更好地推动公寓楼社区公共管理的发展。一要细分公共管理事务。对公寓楼社区公共事务进行分解,明确相关主体的职责范围,是进行责任考核评价的基本前提。公寓楼社区公共事务可以分解为社区行政事务、社区公共服务和社区自治事务三大类,不同的主体承担的职责范围都需要理清。二要明确公共管理的标准。要明确各项社区公共管理事项的目标,作为责任考评的基本依据。三要建立激励机制。对相关主体的公共管理活动进行责任考评后,要将考评结果作为相关单位评优、相关人员职务晋升的依据。四要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对公寓楼公共管理活动中出现的责任事故要进行责任追究,对考核评价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要制定相关的措施给予及时解决,推进公寓楼社区公共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结语
征地拆迁安置是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头号难题,进行模式创新是应对各种困难和约束条件的必由之路。在探讨安置模式的过程中,如何把农民非农业化、城市化和市民化三者有机协调起来,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新课题。不同的拆迁安置模式会造就出不同的安置小区,对安置小区进行有效的公共管理是增进安置群众民生福祉,推进城市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常德市城区地处洞庭湖平原,土地肥沃,耕地较多,城市发展所需建设用地获批相对难度大、成本高,保护耕地红线与保障城镇发展的矛盾很突出。
拆迁安置的公寓楼安置模式实现了节约集约用地的目标,为城市的扩容腾出了较多的土地资源,保障了城市扩容中的土地供应。安置户入住公寓楼小区只是公寓楼安置模式成功的一半,后期的公共管理会面临一系列特殊复杂的问题。科学有效的公共管理模式能使前期遗留问题逐步化解在城镇化的大海之中,真正实现城市扩容提质的目标。反之,如果公共管理不到位,不但会成为科学发展的软肋,甚至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为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要、精细为策、法制为纲的理念,构建“政府主导+业主选择+多方参与+社区整合”四位一体的公共管理格局,妥善安排好群众的生产生活,并建立长效机制,稳步解决“村”改“居”、“农民”变“市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作者:胡守勇 单位: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法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