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浅谈气象灾害的防御及对策

时间:2022-06-29 09:27:4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篇浅谈气象灾害的防御及对策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浅谈气象灾害的防御及对策

浅谈气象灾害防御对策:浅析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预防

摘 要:本文对气象灾害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防御措施。

关键词:气象灾害;类型;原因;防御

在各种气象灾害中对农业影响最大的是干旱和雨涝,不仅发生频率高,甚至相伴出现,危害也最重。其次是低温、霜冻、干热风,连阴雨等,对农业生产也有一定影响,但发生频率较低,危害相对较轻。

1 干旱

指因久晴无雨或少雨,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少而形成的一种气象灾害。《气象干旱等级》国家标准中将干旱划分为5个等级,并评定了不同等级的干旱对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①正常或湿涝,特点为降水正常或较常年偏多,地表湿润无旱象;②轻旱,特点为降水较常年偏少,地表空气干燥,土壤出现水分轻度不足,对农作物有轻微影响;③中旱,特点为降水持续较常年偏少,土壤表面干燥,土壤出现水分不足,地表植物叶片白天有萎蔫现象,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④重旱,特点为土壤出现水分持续严重不足,土壤出现较厚的干土层,植物萎蔫,叶片干枯,果实脱离,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较严重的影响,对工业生产、人畜饮水产生一定影响;⑤特旱,特点为土壤水分长时间严重不足,地表植物干枯、死亡,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较严重影响,对工业生产、人畜饮水产生较大影响。

2 暴雨

指24 h降水量达50 mm或以上的强降水。按其强度又分为3个等级,24 h降水量50.0~99.9 mm为“暴雨”;100.0~249.9 mm为“大暴雨”;250 mm以上为“特大暴雨”。许昌属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多集中在夏季。暴雨容易引起河流泛滥,淹没粮田。诱发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暴雨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及时收听收看气象部门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加固堤防,疏通河道、检查维修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二是及时组织抢收或排除田间积水,防止内涝淹死作物;三是维护房屋农舍,防止大雨冲灌致使房屋或围墙垮塌;四是避开容易发生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的危险地段。

3 冰雹

指由积雨云中降落的、一般呈圆球形透明与半透明冰层相间的固体降水,形如葱头,俗称“冷子”。冰雹发生时经常伴随着狂风暴雨和电闪雷鸣。冰雹极易砸伤人畜、毁坏禾木,造成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冰雹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对成熟的作物要及时抢收;二是在多雹地带,植树造林,增加绿化面积,改善地貌环境,破坏雹云的形成条件;三是多雹灾季节,农民下地劳作时要随身携带防雹工具,同时气象部门要适时开展人工消雹作业,以降低灾害损失。

4 寒潮

是一种严重的灾害性天气过程。由于冷空气的入侵,使气温在24 h内剧降8 ℃以上,而且在这一天内最低温度又在4 ℃以下或48 h降温10 ℃,最低气温在4 ℃以下,称为寒潮。寒潮过境时,常伴随6~8级的偏北大风,使沿途气温骤降,容易引发冻害,对农业、畜牧业造成危害。寒潮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在寒潮来临前,对于已浇越冬水的麦田,要划锄、松土、通气;对于未浇越冬水的麦田,要及时镇压、保温、保墒;二是寒潮来临时大棚内温度下降,造成棚内作物生长放缓,因此要增大肥水供应;三是对大棚进行加固,防止大风掀棚。

5 霜冻

根据发生季节可将霜冻分为秋霜冻和春霜冻。

秋霜冻又称为早霜冻,发生在秋季,是秋收作物尚未成熟,露地蔬菜还未收获时发生的霜冻。秋季第一次霜冻称为初霜冻,初霜冻发生的越早,对作物的危害越大。随着时间的推移,温度降低,秋霜冻发生的频率逐渐提高,强度也逐渐加大,但由于作物也日渐成熟,危害程度反而减轻。

春霜冻又称为晚霜冻,发生在春季,是春播作物苗期,果树花期,越冬作物返青后发生的霜冻。春季最后一次霜冻称为终霜冻。随着时间推移,温度升高,春霜冻发生的频率逐渐降低,强度也逐渐减弱,但发生的越晚,作物抗寒能力越弱,对农作物造成的危害也越重。

6 冷害

根据低温冷害对作物的危害机制,一般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延迟型冷害:作物生育期遇到较长时间的低温,使作物生育期延迟,不能在初霜到来之前正常成熟,而导致产量降低。延迟型冷害如发生在幼穗分化前的营养生长期,低温的危害是延迟抽穗。如发生在籽粒成熟期,低温使净光合生产力降低,不能充分灌浆、成熟,收获时秕粒大量增加而减产。

障碍型冷害:在作物生殖生长期,

要是孕穗期、抽穗开花期,遭受短时间低温,使花器的生理机能受到破坏,造成颖花不育、结实率降低,收获时空壳增多,导致减产。

混合型冷害:就是上述两种冷害在同一生长季中相继出现或同时发生给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带来危害。

冷害的防御对策主要从农业技术方面着手:一是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冷害发生规律以及农作物对热量条件的要求,合理安排作物品种布局和各种作物种植比例,确定各种作物适宜播种期、移栽期,以防御冷害。二是根据各地冷害发生规律,确定育种目标,选育和推广适合当地条件的早熟、耐寒、高产品种。三是采取综合农技措施,如适时早播,地膜覆盖,增施磷、钾肥和有机肥料,喷洒增温剂,加强田间管理等,以提高地温,促进早熟,达到防御或减轻冷害的目的。四是开展低温冷害的预报服务,长期预报有利于安排作物布局和品种搭配,中、短期预报便于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

7 冻害

作物在越冬期间因遇到0 ℃以下低温或剧烈变温所造成的伤害或死亡,称为冻害。

冻害的防御措施主要有:合理布局,确定合理的作物种植北界;利用局地小气候环境,实施避冻栽培;选育适宜品种,加强抗寒锻炼,提高抗寒能力;采取必要的农技措施,如:冬灌、镇压、盖粪、覆土、喷施化学制剂等。

浅谈气象灾害的防御及对策:德庆县柑桔种植的气象灾害及防御对策

摘要在对德庆县累年气象资料统计和多年来柑桔规模种植的实地调查基础上, 总结 分析了德庆县柑桔种植的气候条件,就如何有效利用气候资源,防御低温冻害、高温干旱、强对流等气象灾害提出了对策,为进一步开展柑桔种植提供 参考 。

关键词柑桔生产;气候条件;气象灾害;影响;防御对策;广东德庆

德庆县位于广东省西北部,西江中游北岸,处于东经111°31′~112°15′,北纬23°04′~23°30′,北回归线在县境东北部通过,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东西北三面环山,地势北高南低,由北向南倾斜,低山丘陵居多,土壤中富含有机质,且昼夜温差比周边地区大。复杂的地势条件形成了德庆县多种多样的农业气候资源[1]。柑桔是亚热带常绿果树,性喜温暖怕低温、干旱,地上部分要求阴凉、湿润的环境;地下部则要求肥沃、湿润、疏松的环境。温度、日照、降水等气候情况与柑桔的生产种植有很大的关系[2]。德庆县得天独厚的地理、地形、气候和土壤环境,孕育出德庆贡柑、砂糖桔(以下简称柑桔)无与伦比的品质,造就了人见人爱的柑桔极品[1-3]。

目前,全县柑桔种植面积已由2002年的3 333.3 hm 2 迅速扩展至1.77万hm 2 ,全县超过9成的农户种植了柑桔。2009年投产面积约1.3 hm 2 ,柑桔总产量达50万t,总收入超过20亿元,农民人均收入突破5 000元,柑桔成为德庆县农民的“摇钱树”。但每年都有不同面积的柑桔受到不同程度的冻灾、日灼病、暴雨洪涝、干旱等气象灾害的危害,给该县柑桔产业的 发展 造成影响。本文总结分析了德庆县柑桔种植的气候条件、气象灾害及防御措施,以期为充分利用当地气候资源, 科学 防御柑桔种植过程中出现的气象灾害提供参考依据。

1德庆县种植柑桔的气候条件

1.1气温

不同地区出产的柑桔由于气候生态环境和生产管理水平不同,其产量和品质有较大差异。温度是影响柑桔生存分布和关系柑桔发育与产量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柑桔对温度有一定的最高、最低和最适宜的界限,超过这个温度界限就会给柑桔生长发育带来不利影响[3]。在年平均气温15 ℃以上、极端最低气温-5 ℃以上的地区栽种柑桔比较安全,柑桔最适宜生长的温度为23~31 ℃,生长停止的最高温度为37 ℃,低于-2.2 ℃柑桔则会受到冻害。根据多年观测资料发现,影响柑桔产量和质量的关键气候条件是≥10 ℃的年积温(σt≥10 ℃)的数量。年活动积温作为柑桔生长或能否种植的气温指标,是以柑桔能萌发、生长的最低温度12.8 ℃为依据,但为了 计算 方便,一般不用12.8 ℃而是用每日平均温度≥10 ℃的有效温度逐日相加,得到≥10 ℃的年有效积温。桔柑多数在≥10 ℃年积温为5 500~8 000 ℃的地区栽培,以在≥10 ℃年积温为6 500~7 700 ℃的南亚热带地区栽培效果最好。德庆县年平均气温21.5 ℃,≥10 ℃年积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下降,海拔200 m以下为6 500~7 500 ℃,海拔300 m以上在6 500 ℃以下,历年极端最低温度为-2.2 ℃。因此,德庆县丘陵地区总体气温条件适宜柑桔的生产种植。

1.2降水

柑桔是需水量较大的树种,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每制成1份干物质需耗水300~500份,所以柑桔喜湿润的气候生态环境。柑桔生长一般要求年降雨量1 000~1 500 mm,土壤的相对湿度60%~80%,土壤干燥或空气湿度小均显著影响光合效能。由于特殊的地形条件,德庆县降水量除受季节、天气系统影响外,还受地热力和动力作用,各地降水在不同季节有很大的差异。冬春季当锋面南下受到山脉地形的抬升作用,使该县北部的锋面降雨大于南部的丘陵区;而夏季、秋季受台风低压的影响降雨则南部沿江地区大于北部山区,年雨量也是西北部山区多于东南部沿江一带,海拔150 m以下,年降水量1 520~1 600 mm;海拔150~500 m,年降水量1 600~1 900 mm。

1.3日照

柑桔是短日照果树,喜漫射光,较耐阴,一般要求年日照时数为1 200~1 500 h。丰富的日照有利于枝、叶、花芽生长发育良好,可以提高果实的坐果、结实和着色品质;光照不足,会引起落果,使叶片增大变薄,叶色变淡,内膛枝条枯死,果实品质下降。德庆县全年日照时数在1 600 h以上,各地日照分布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海拔100 m以下,全年日照时数为1 550~1 800 h;海拔200~500 m,为1 000~1 500 h。

2 气象灾害对柑桔生产的影响

2.1冻害

柑桔忌霜冻,冬春的极端低温往往成为该地区柑桔栽培的限制因子。因此,易受冻害威胁的地区,极端最低温度也是重要的气温指标。一般认为柑桔能耐-5 ℃低温。由于冻害轻重程度与果园的小气候、气象、 自然 地理条件、立地条件以及不同柑桔品种、砧木、树势、挂果量、管理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故有冻害程度不一的情况。受冻柑桔叶子发黄、树枝干枯,甚至有的柑桔树根腐烂。德庆县从11月至翌年3月都可能出现霜,其中以1月出现的机会最多,平均每年有6.8 d霜日,1月平均就占了3.6 d。初霜的平均日期为12月26日,最早霜日出现在11月16日;终霜的平均日期为1月29日,最晚的结束期为3月3日;平均初终霜间隔日数35.7 d,平均无霜期328 d。德庆县1999 年12月、2008年1—2月出现的持续低温霜冻天气使全县柑桔大面积受冻,造成严重减产。

2.2低温阴雨

春季持续低温阴雨天气为柑桔病虫害的繁殖、入侵和传播提供了条件,适宜病菌生长繁殖的温度为21~ 28 ℃。如2007年2月下半月开始至3月一直维持多雨寡照天气,3月降水量90.3 mm,比历年同期平均值偏多1成;日照时数只有历年同期平均值的5成,德庆贡柑在官圩镇和马圩镇主产区,大面积暴发炭疽病,园内嫩叶、枝梢、花穗病发生严重,落叶、落花、烂果遍地。据不完全统计,发病面积近500 hm 2 ,其中中等病区200 hm 2 之多,重病区约150 hm 2 ,损失严重,个别果园失收甚至绝收,果园损失2 000多万元[4]。春季持续低温阴雨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炭疽病等病菌的大量繁殖、入侵和传播,进入夏季的高温多雨季节,病菌反复侵染和传播,加速病害流行发展。

2.3强对流天气

强对流天气是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龙卷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在汛期(4—9月)表现最活跃,它发生在对流云系或单体对流云块中,在气象上属于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强对流天气因其持续时间短、作用面积小、强度和破坏力强等特点,并可能伴随暴雨、热带气旋等灾害出现,常导致出现灾情和损失[5]。强对流天气是阵发性的,且风力大,所以破坏性很强,往往对柑桔造成严重的危害。轻则折断枝条,吹折幼龄或初生树,刮落果实;重者折裂主枝、主干,甚至连根拔起。同时,常伴随着暴雨,使桔园遭受水害,引起涝害,导致柑桔植株出现黄叶、卷叶、焦叶甚至全树死亡,有的枝叶断裂撕破,易诱发溃疡病、树脂病、炭疽病等;还会造成桔园水土流失,带走一层表土,导致土壤板结,使桔果干瘪、腐烂、脱落;吸收根系淹水数小时后,根开始出现坏死,随淹水时间的延长,根系坏死率不断增加。

2.4高温

柑桔日灼病是高温季节的一种常见的生理性病害,主要危害叶片、果实和树皮。该病的发生主要是由高温烈日曝晒引起的。在高温天气的中午和下午,受到阳光直射的桔树局部温度急剧上升,当上升到40 ℃以上时,叶片的叶绿素便逐渐分解,导致叶色变浅或发黄,雨后大量落叶,果实表皮出现不正常的颜色。如高温连续多日,柑桔果面呈现焦黄色或变为褐色,变色处果皮下陷变硬,枝干表皮变黄、变红,产生龟裂,以后深入皮层,直至皮层组织坏死。日灼病通常7月开始发生,8—9月发生最多,一般发生在树体西南部的向阳面果实。日照时间长、土壤水分不足可加剧日灼病的发生。

2.5干旱

干旱是在当前的农业生产条件下,较长时段内因降水量比常年平均值特别偏少,影响农作物正常生长发育而造成损害的一种农业气象灾害。尤其在生长发育需水期,干旱往往给农作物带来严重危害。夏季,特别是7—9月,都会出现一段高温干旱天气,这种气候不仅抑制柑桔叶片光合作用,减弱养分的积累,而且还会导致落叶、落果和缩果,从而严重影响柑桔的产量和品质。

3防御对策

3.1开展种植布局区划

德庆县东西北三面环山,地势北高南低,按气候分布情况将德庆县分为西北部丘陵温凉适雨区、东北部低山丘陵温凉多雨区和东南部沿江丘陵温暖适雨区。有关部门应充分论证,综合当地温度、日照、降水等气候分布情况,区划适宜种植区域和不适宜种植区域,如德庆县西北部在冬季受冷空气直接侵入,在三面环山的丘陵停留较久,气温一般比南部沿江低0.5~2.0 ℃,冬季极端最低温度低,霜日比南部多,为柑桔的不适宜种植区;而中部和南部区域地势平坦,气候适宜,适合推广种植柑桔。

3.2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

德庆柑桔种植面分布广,全县超过9成的农户种植了柑桔,柑桔的生长依赖一定的气候条件,而在出现霜冻、高温干旱、强对流天气等 自然 灾害时,果农若不加以防御,柑桔就会出现减产甚至绝收的情况,而防御得当,就能将气象灾害的影响减少到最低,从而夺取丰产。因此,气象部门、农业管理部门、果农应加强合作,气象部门要进一步积累研究该地气候情况,加强对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提高气象预警水平,拓宽气象信息发播的途径;农业部门要加强农作物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的宣传普及,农户则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情况,及时采取 科学 的防御措施,减少损失。

3.3掌握气象灾害防御措施

3.3.1霜冻。一是涂干、包扎主干。树干用石灰水涂白,或用鲜牛粪加黄泥涂干。也可用稻草包扎树干再外扎塑料薄膜,幼龄树可用稻草将树全部包裹起来,这些措施有保温防冻作用,但是在大冻后要及时解除包扎材料。二是覆盖。用稻草、秸秆、杂草、遮阳网等覆盖柑桔树,或用塑料薄膜覆盖地面,用塑料大棚覆盖柑园,都有防冻作用。三是熏烟。熏烟防冻的原理是发烟物燃烧增温,烟雾覆盖保温。熏烟一般可使温度增加2 ℃左右。用树枝落叶、杂草、木屑、锯末、垃圾等,还可用沥青、油毡等做成烟堆。在有冻害的夜间、无风或微风的条件下进行,烟堆配置在桔园上风处或四周,配置60~90个/hm 2 ,每个烟堆用柴草30~50 kg。四是灌溉。对干燥的桔园进行灌水,可提高地温,减轻冻害的发生。五是培土。有条件的可在树干处培土50 cm左右,这样就使主干处于0 ℃以上的土壤环境中,而不致受冻。但当早春气温回升,气温稳定在12 ℃左右时,应及时扒开所培之土,露出柑桔树的根颈部,以免根颈部腐烂。

3.3.2高温干旱。一是灌水降温。当连续出现气温在35 ℃以上的天气时,桔园必须定期灌水,以水调温,补充蒸腾作用消耗的水分,改善园内的小气候。但忌猛灌和串灌,以免冲刷园土,宜细流入园慢慢渗入土壤内。每次灌水或降雨之后,对园地进行全面松土,以便切断土壤中的毛细管,大大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量,有利于减少裂果、落果。二是喷水降温。当气温上升到33 ℃以上时,于早晨连续对树体喷水3~ 4次,可降温增湿防日灼。喷水时以全树叶片滴水为止。三是中耕松土,园内覆草。在干旱季节锄园松土,保墒抗旱,消除板结,切断毛细管,减少地面蒸发失水,提高抗旱能力。结合中耕松土后,用稻草、油菜杆、绿肥或杂草覆盖在根际周围的土壤上,厚度为10~12 cm,可以保持土壤疏松,降低地表温度,减少地面蒸发,从而使根系吸水功能不被破坏。四是抹芽、扭梢、修剪。高温干旱时及时抹除树冠外部过多的嫩梢,以减少水分的蒸发和营养物质的浪费,缓解梢果矛盾,使养分能尽量向果实集中,满足果实生长需要,从而防止或减少落果。对过密枝、细弱枝、丛生枝、徒长枝、病虫害枝进行修剪。此外,还要摘除部分病虫害果、小型果、畸形果,可减少水、肥的消耗量和裂果、落果的数量,从而促进果实膨大。五是合理施肥。8月既是柑桔果实迅速膨大期,又是秋梢开始抽生期,此时易出现缺肥落果现象。对于当年结果数量大,且往年也有严重裂果、落果现象的柑桔园,在施壮果肥时应减少磷肥的施用量,增施氮肥和钾肥。高温下施壮果肥应与水有机地结合,可用腐熟粪水或速效化肥对成稀肥分次施用。此外,每2~3 d喷1次草木灰浸出液,连喷2~3次。因为草木灰含有氯化钾,喷后可提高柑桔叶片、果实中的钾离子。而钾离子具有较高的水合能力,故可减少高温干旱对柑桔的危害,达到增厚果皮、增加韧性的效果,从而减少落果、缩果,促进果实膨大。选择阴天喷施,晴天应在10:00之前或16:00之后喷施,以确保喷施的效果。

3.3.3低温阴雨。一是科学修剪,防止树冠郁蔽。改变不修剪的习惯,果园栽植过密,成园后树冠密蔽交叉,有利于病虫害的滋生繁殖,且防治难度大,收果后要及时修剪枝条,通过合理、科学修剪,防止树冠郁蔽,使树形呈开窗型,以利通风采光,恶化病害的滋生繁殖条件,提高光合作用效率以及果实内含物中有机养分的积累。二是加强排灌渠道建设。低温阴雨为病虫害提供了适宜的条件,因而地势低洼的水田、平地桔园要特别加强排灌渠道建设,以降低湿度,控制病害发生,水田建园最好起垄栽植,平地果园应根据地势挖深40 cm纵横交错的排水沟,以有效地防止积水危害。三是加强喷药保护和防治。改变盲目用药、滥用农药、超常用药的不良习惯,科学使用农药,预防为主、对症下药,及时、有效、最大限度地杀灭病原菌,控制病害发生和流行。

3.3.4洪涝。对受涝的柑桔,要尽量予以恢复补救。一是开沟排水、清理污泥杂物。对水淹园地,要开沟疏渠,迅速排除园内积水,降低地下水位,加速表土干燥。对水淹过的果树及时将叶片洗净,可于晴天喷水,以防果树脱水死亡。淹水时间较长的植株,要及时剪除水灾引起的病枝、病叶和病果,进行深埋或焚烧。另外,在修剪时把伤口剪平,减小伤口面积,以利于伤口愈合。二是对被洪水冲倒的果树要尽快扶正树体,并设支架支撑固定,对外露的根系要重新埋入土中,搞好培土覆盖。对伤根严重的果树,要疏枝剪叶,减少叶片蒸发。树枝已经断裂的,要及时剪除。三是适时松土。由于暴雨洪涝灾害过后地面常常被压实,土壤板结,地温急剧下降,土壤的通透性差,果树根系的呼吸作用减弱,容易引起根系缺氧,特别是柑桔等果树极易烂根死亡,待园地表土基本干燥时,要及时进行松土。四是根外追肥。树体受涝后根系受损,吸收肥水的能力较弱,不宜立即根施肥料,宜待树势恢复后,再土施充分腐熟的人畜粪尿、饼肥或尿素,促发新根。五是暴雨洪涝灾害过后易诱发柑桔各种病虫害的暴发,应及时选用对口农药喷药防治。

浅谈气象灾害的防御及对策:气象灾害防御立体式宣传模式探讨

摘要针对现阶段气象灾害防御宣传偏向于平面化、不利于实际操作的问题,提出了立体式气象灾害防御宣传模式,主要包括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建设立体气象灾害防御体验馆、定期和反复进行气象灾害防御演习、多部门协作开展宣传等内容,以期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气象灾害防御;宣传工作;立体式宣传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气候条件复杂,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损失严重。但如灾害性天气发生时,如能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则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影响。而现今对气象灾害防御的宣传仍是气象宣传工作中的薄弱环节[1,2]。现阶段气象灾害防御宣传工作比较偏向于平面化,不利于实际操作利用。建立自然灾害防御的立体宣传模式,把文字转换成易被接收的立体的、直观的、生动的的图像或模型等,可以较好地达到“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的要求,可以在灾害来临时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以达到防灾减灾的宣传效果。

1重点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宣传

农村和偏远山区,由于基础设施落后、灾害防御意识淡薄,受灾程度和受灾人数远超城镇,因此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宣传显得十分迫切[3],而且这项工作还应当长期进行。应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进行宣传媒体的选择。调查研究表明,截至2008年底,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为22.6%;另外据2003年央视市场研究公司的《全国卫星频道覆盖率普查》显示,全国电视观众总户数已达到3.06亿户,电视观众总人口数达到10.7亿人,全国平均电视机普及率达到 85.88%。因此,可以把电视作为农村的一个重点的宣传媒体进行气象灾害防御宣传。

2建设立体气象灾害防御体验馆

深圳世界之窗的景观项目之一是以神奇的特技效果再现了20世纪末发生在南美洲委内瑞拉的特大洪水场景。而气象灾害防御体验馆的建设,其最终目标就是利用高科技特技手段,建立类似的气象灾害防御体验馆,真实模拟灾害来临时的情景,并宣传其防御自救措施,把灾害防御的条文、条例等平面的文字转换成立体的、直观的特技画面,使之易被接受。

3定期、反复进行气象灾害防御演习

气象灾害防御措施是长期和反复记忆的过程。信息输入大脑后,遗忘也就随之开始。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在其1885年发表的试验报告中指出,遗忘率随时间的流逝而先快后慢,特别是在刚刚识记的短时间里,遗忘最快。同时,有研究表明,记和忆是2个过程,记是将感块转化到大脑内储存的过程,感块进入大脑后就成了记块。忆是将记块取出来的过程。而记块并不是全部可以被唤醒成为忆块,记块能否形成忆块与时间、感块、原块的刺激程度、思维过程、深部感觉、随机性和生物钟有关。因此,应定期、反复开展气象灾害防御宣传。

4多部门协作共同开展宣传

必须要加强各部门、各单位的联动,使其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内,加强各种不同气象灾害的的防御措施和自救能力[4-6]。例如,山东济宁能源发展集团运河煤矿运河煤矿开展了防汛抢险撤人实战演习。根据不同季节和时段,有针对性地选取宣传内容很重要,如果在夏天宣传寒潮的防御,而在冬天宣传又宣传高温的防御,这很显然是事倍功半的做法。因此,宣传一定要有针对性,夏季应做好高温、洪涝、雷电等气象灾害的宣传,而冬季要着重于寒潮、低温等的宣传,可以达到记忆深刻的效果。气象灾害防御的宣传一定要尊重实际,只要同心协力,与公众互动,积极进行宣传,相信效果会日益显见,可以将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5结语

立体宣传模式的设想,即在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基础设施建设和防御机制的基础上,把文字转换成易被接收的立体的、直观的、生动的的图像或模型等,使气象防御措施最大限度地让公众接收,并最大限度地在大脑里储存并形成长时记忆。此外,宣传时间应择在天气预报节目之前,建议在央视新闻联播之后,天气预报节目之前,选择性播放气象灾害短片[7,8]。通过各种立体式宣传,加强人们对气象灾害防御措施的记忆和掌握,以便在灾害来临时能及时自救,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

浅谈气象灾害的防御及对策:乐清市城市气象灾害及防御对策

作者:王晓生 张锦镔 姚健 谢国林

摘要以乐清站多年气象资料为依据,分析了乐清市的几种主要气象灾害,包括暴雨、大雾、高温、大风、雷暴等,并提出防御对策,以期为应对城市气象灾害、减少损失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气象灾害;防御对策;浙江乐清

城市建设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引起自然环境变化最大的行为,它意味着建筑物林立、街道纵横以及局地气候的产生。据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统计,大城市自然灾害事件中约有90%是气象灾害或气象衍生灾害。由于城市人口集中、财产密集,灾害所带来的经济损失也相对较大[1,2]。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尤其是浙江省第十次党代会作出加快城市化建设的战略决策后,乐清市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并保持高速发展态势。1998年城市化进程为45.5%,2008年已达56%,且每年保持约1%的增长,这也意味着城市人口和财产大量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气象灾害带来的威胁也更大。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暴雨、大雾、大风、高温、干旱等各种气象灾害对乐清市的影响也日益加剧,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也日趋严重。

1乐清市主要城市气象灾害

1.1暴雨

城市暴雨导致的灾害是重要的气象灾害,暴雨对城市安全的威胁主要来自于城市排水系统的失效,导致洪水冲毁道路、输电线路等设施,使城市的运输、供水供电等中断。据统计,1934~2005年72年间,乐成区域日最大雨量的前10位有7次发生在1980年以后,占70%。2004年,受“云娜”、“海棠”、“麦莎”台风影响,乐清在不到1年的时间里陆续发生3次严重的洪涝灾害,市区和虹桥、柳市、北白象、大荆等几大集镇都曾1次或几次被淹没,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生活、生产秩序受到严重破坏,全市经济损失总计高达数十亿元。2005年7~8月“海棠”、“麦莎”台风连续2次引发特大洪水之后,群众反映十分强烈。

1.2大雾

乐清市境内历年平均大雾日数为19.6d,其逐月分布及其出现几率见表1。由表1可知,自9月开始雾日逐渐增多,至翌年春季及春末夏初达到峰值;自6月起逐月减少,至8月为全年最低值。一天之中,雾的出现几率以夜间至早晨最高,且浓度也最大,以午后出现的几率最少。

大雾特别是持续2d以上的雾害,会引起输电线路短路、跳闸、掉闸等故障,造成大面积断电,对交通和供电系统造成严重影响。2006年3月29日,受大雾影响,高速公路乐清雁荡至湖雾路段连续发生5起交通事故,10辆汽车先后相互追尾、刮擦,造成2人受伤。2007年5月9日受大雾影响,乐清段近300m的路段上双向共发生6起交通事故,14辆过往车辆相继追尾,造成5人受伤,其中2人伤势较重。

1.3高温

乐清站年平均气温上升趋势明显,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这与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是一致的。由图1可知,年平均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距平上升率为0.32℃/10年。其中60~80年代负距平明显,为相对偏冷期;90年代开始,正距平显著增加,为相对偏暖期。乐清站各旬日最高气温≥30℃的日数,1971~1980年为573d,1981~1990年为613d,1991~2000年为637d,增幅明显。高温不仅威胁到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还造成城市供水、供电紧张,并加剧城市光化学污染,严重影响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

1.4大风

据风洞试验,高层建筑物的周围也会出现大风区,即高楼前的涡游流区和绕大楼两侧的角流区。这些地方风速都要比平地风速高30%左右。如果高楼底层有风道(通楼后),则该风道口处附近的风速可比平地风速高2倍左右。也就是说,当环境风速为6m/s时,风道附近就可达到18m/s,也就是8级大风。城市风灾会造成广告牌倒塌、简易房倒塌、输变电路刮断、信号灯和交通指示牌翻倒等,导致行人压伤、死亡,大面积停电断水、交通受阻等事故。据统计,乐清站1975~2000年26年间,风速≥10m/s的总日数达到205次,≥12m/s的次数达到72次。随着乐清高楼大厦的增多,城市风灾威胁也越来越大。

1.5雷暴

乐清市年平均雷暴日为51.3d,属高雷区,全年均有可能出现雷暴,雷暴次数自2月开始逐月增加,8月达到最高,为9.1次,9月开始逐月减少。乐清市10年雷暴总次数20世纪70年代为441次,80年代为398次,90年代为366次,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城市中因雷击引起的财产损失(以计算机、仪器设备和电力线路等为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呈上升趋势,损失动辄数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防雷工作任重道远。

2城市气象灾害防御对策

由于城市气象灾害种类多,应该根据当地情况,对灾害情况进行认真研究、细致分析,有针对性地制定防御措施。

2.1加强科技研究,提高科技贡献率

气象科学是防御气象灾害的“尖兵”,在防灾、减灾中起着先导作用,许多城市气象服务的产出与投入效益之比为20∶1,有的达到40∶1。加强科学研究,应围绕防灾减灾和气候变化应对,组织精干力量对乐清市暴雨、大风、雷电等灾害性天气发生的物理量场特征进行总结,提炼灾害性天气发生的关键物理量特征指标,对上级气象部门的短时临近预报系统进行本地化。加快未布点乡镇的自动站建设工作,积极开展乡镇天气预报业务服务,对重大灾害性天气、关键性天气,不仅要力求报出落时落点、量级范围,还要延长预报时效。

2.2加强预测、预警能力建设,提升城市气象服务能力

根据乐清市防雷工作起步不久的特点,加快建立雷电监测系统和防雷减灾应急体系建设,对易遭雷击的单位,应严格做好防雷装置设计图纸审核、施工监督和竣工验收工作,防雷不合格的建(构)筑物不得投入使用。加强油库、加油站、化危品仓库等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经营储存场所的年检[3]。

继续加大对气象事业的投入,积极推进水文、国土等相关部门的资源共享,加快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系统建设,提高气象灾害预警、和气象防灾知识普及能力,充分发挥部门协同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提高城市气象服务的敏感性、针对性和主动性。根据气象灾害轻重程度的预测结果,及时完成影像、图标警示信号的制作,迅速气象灾害信息。在城市中心或人流密集区设立电子显示屏,争取最大的信息覆盖面,为防灾减灾争取时间。充分利用电视台、广播站、因特网、咨询电话、手机短信等多种渠道及时气象预警信息。通过人机交互实现灾害性天气的最终识别和预警,建立基于gis的省-市-县灾害性天气临近预警联防系统。

2.3完善预案编制,提高社会防灾综合能力

应高度重视近年来乐清市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强度增大、频次增多的客观事实,提高城市防汛排水系统的防御标准,加强城区排水管网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城镇一级的各种预案,全面考虑可能发生的气象及衍生灾害,并纳入预案,使得救灾人员和物资第一时间投入应急处置,并有效发挥作用。加强气象灾害评估和区划工作,有重点地合理配置好城市气象灾害应急防御队伍和物资。建立部门合作机制,提高城区气象灾害管理和防御能力[4]。

预防和减轻城市气象灾害、维护社会安全稳定需要一个强大的公共防灾、救灾体系,体系建设应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体现以人为本为原则。在救援方面,加强低保户等社会弱势群体的保险和赔偿力度;加强小区、校园等社会基本单元或重点单位的气象防灾演习;加强市民自救互救的共同防御城市气象灾害能力。

2.4改善城市生态气候,重视气候资源保护

改善城市生态气候是防御城市气象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程度的空气污染都与大气中的空气流动、温度、降水等气象条件有关。日照在城市总体布局中也有重要作用,城市居住区规划要考虑日照的年、季、日变化规律。城市绿化对净化大气、改善市区生态气候有重要作用,可起到降温、增湿、降低风速和减少噪音的作用。

建设生态城市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少城市气象灾害,还可以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气象局应抽调精干力量,研究建立城市气候模型,将气候与城市建设规划相结合,使城市和建筑物与城市气候相适应,作出最优化的建筑设计,创造出适宜居住的城市生态环境。另外,应该根据经济的发展和气象观测数据及气候变化研究,综合分析城市规划、设计等与气候资源之间的关系,修正有关规划设计体系和规范,以进一步提高工程设计的安全性、可靠性、舒适性和经济效益。继续推进环保模范城市和生态城市建设,编制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的城市建设规划,以指导城市建设与生态保护,全面提升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5,6]。

3结语

城市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复合系统,城市气象灾害防御涉及社会各方面,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各种基础设施与建筑物的安全是防御城市气象灾害的基础,广大市民防灾减灾意识的提高是防御城市气象灾害的重要保证。气象局应当充分利用世界气象日、全国科普日等活动开展大范围的宣传工作,利用宣传挂图、播放影音资料、气象科普小册子等形象生动的形式,让广大市民充分认识气象灾害的危害性,努力提高市民接收和应用气象信息的能力和水平。

浅谈气象灾害的防御及对策:营口地区农业气候资源分析及主要气象灾害

摘要从热量、光照、降水等方面对营口地区农业气候资源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当地主要气象灾害,包括干旱、暴雨和洪水、冰雹、大风、寒潮等,以期为营口地区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气候资源;气象灾害;辽宁营口

营口市位于辽东半岛西北部,大辽河入海口的左岸。西临渤海辽东湾,北与大洼县、海城市为邻,东与岫岩县、庄河市接壤,南与瓦房店市、普兰店市毗邻。地处东经121°56′~123°2′,北纬39°55′~40°56′。营口地区气候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主要特征是: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热同季、降水适中、光照充足。春季多大风天气、气候干燥少雨;夏季降水集中、气温较高;秋季天高气爽、气候宜人;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气温为9.7~10.2 ℃,沿海平原、丘陵地带稍高,东部山区略低。年降水量为570~620 mm,由东南向西北呈递减的趋势。年日照时数为2 600~2 880 h。日照沿海地带多,东部山区少。适宜多种作物和林木生长,有利于多种经营发展[1-2]。营口地处近山临海的特殊地理位置,受自然环境和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影响,干旱、暴雨、冰雹、大风以及由此引发的洪水、泥石流等气象灾害时有发生,且具有突发性、强度大、时间短等特点。

1农业气候资源分析

1.1热量

营口地区热量条件较为充足,沿海平原及丘陵地带的热量条件在辽宁省仅次于大连地区,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1.1.1农业界限温度和积温。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 ℃的日期在3月15—20日。这时正是冬过春始,农田土壤开始解冻,冬小麦开始返青,油菜及春夏早春作物开始播种。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 ℃的日期在4月中旬末,这时玉米、高粱等大田作物进入播种期。营口地区全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 ℃的持续日数为180~200 d,这是多数作物的生长季。营口地区全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20 ℃的持续日数为多数作物旺盛生长发育的时期,营口地区为80~90 d;全年大于20 ℃积温为1 900~2 100 ℃。秋季日平均气温通过10 ℃结束日期在10月中旬,这段日期标志大田作物成熟,开始进入秋收季节。全年日平均气温稳定≥10 ℃的日数,表示作物的生长季,营口地区为160~180 d;大于10 ℃积温为3 400~3 600 ℃。秋季日平均气温通过0 ℃结束日期在11月中旬,进入冬节,农田土壤开始冻结,田间农耕作物基本结束。全年日平均气温稳定≥0 ℃的日数,表示农耕期的长短,营口地区为230~250 d;大于0 ℃积温为3 800~4 100 ℃。

1.1.2无霜期。营口地区平均气温为9.7~10.2 ℃,年均无霜期为160~180 d。初霜于10月上中旬出现。东部山区出现最早,丘陵地带次之,沿海最晚,营口市在10月14日前后。终霜期于4月中旬结束,营口市最早,在4月14日前后,东部山区最晚,地域差约10 d。无霜期使作物对积温可以利用的程度受到制约[3-4]。该地区的热量资源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求,应根据热量条件选择作物品种。

1.2光照

营口地区光照条件优越,年日照时数为2 600~2 880 h,多于省内大部分地区,与辽宁省西部半干旱地区持平,属光能较丰富地区。其分布特点是沿海地带多,东部山区少,等值线与海岸线平行。营口地区光照资源较为丰富,有利于农业生产。

1.3降水

营口地区近20年降水量平均值为571~621 mm。降水量适中,多于辽宁省西部半干旱地区,少于东部湿润地区。其地域分布特点为山区降水较多,沿海平原及丘陵一带降水较少。4—9月是农作物的生长季节,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及布局受降水量的影响很大。营口地区农作物生长季降水量为491~528 mm,占全年降水量的86%左右,能够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要。营口地区农作物生长季降水量的地域分布特点是北部地区多于南部地区。降水量在一年内由于季节的转换而有较大的差别。冬季(12月至翌年2月)气候干燥,降水很少,季降水量仅有17~20 mm,只占全年降水总量的3%左右。春季(3—5月)为冬夏季风转换的过渡时期,气旋生成较多,降水次数和降水量开始增多,季降水量为90~100 mm,占年降水量的16%左右;基本满足春耕播种和苗期生长需求,但在春季少雨或分布不均的年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春旱。夏季(6—8月)是东南季风最强盛的时期,输送的水汽多,降水量也最多,季降水量可达350~390 mm,占年降水量的60%左右。这时气温高,对作物生长十分有利。但在少雨年份,也会发生程度不同的伏旱。秋季(9—11月)东南季风迅速南退,降水量明显减少,此时进入作物的成熟季节,季降水量为110 mm左右,占年降水量的18%~20%。秋季降水略多于春季。

2气象灾害

2.1干旱

干旱是影响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生活的主要灾害之一,对农业生产危害较大。干旱分为春旱、夏旱、秋旱和连旱。20世纪70年代以后,干旱程度加大,次数增多。营口地区轻春旱发生的频率较高,平均2~3年一遇。春旱造成农田底墒差,给春播带来困难,影响了种子萌发,致使苗情较差,对果树果实生长影响较大,使果品品质差。

夏旱又称伏旱,指主要农作物拔节至开花阶段发生的干旱。夏旱分严重夏旱和一般夏旱。严重夏旱是由大范围天气异常引起的,持续时间较长。1986—2006年营口地区受夏旱影响的年份平均3~4年一遇,且年际分布和地域分布不均,南部地区是夏旱高发区。伏旱影响作物的生长,造成农作物和水果减产。

秋旱又称秋吊,是指大田作物籽粒灌浆阶段无雨或少雨而形成的干旱。1986—2006年营口地区平均3~4年发生1次秋旱,且南部地区发生的概率大于北部地区,东部地区大于西部沿海地区。秋旱发生的年际分布不均。秋旱使农作物籽粒无法正常灌浆,严重影响产量,影响作物的成熟,尤其对果树果实影响很大,会使果品品质差,因此秋旱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

连旱是指春夏、夏秋或春、夏、秋连续发生的干旱。营口地区发生夏秋连旱的几率大于春夏连旱的几率。连旱会使旱情更加严重,使工农业减产,城市供水困难,影响人民生活。2002年营口地区发生夏秋连旱,使大田减产。

2.2暴雨和洪涝

暴雨和洪涝是营口地区的2种主要自然灾害。1986—2006年营口地区平均每年出现暴雨2~3次,最多的年份出现8次,有的年份未出现。暴雨使得有限空间内的积水量在短时间内增长,同时由于水利设施、地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洪涝灾害。暴雨洪涝灾害均出现在7月上中旬至8月中旬的盛夏季节,由大暴雨或局部大暴雨影响所致。暴雨对农业生产危害较大。夏季暴雨的急发,形成夏涝,危害重,是造成粮食减产的主要原因。

2.3 冰雹

营口地区每年都发生几次冰雹。冰雹一般发生在4—10月,9—10月发生的次数最多。冰雹发生时间大多是中午到傍晚。1986—2006年营口地区共出现冰雹54次,平均每年2~3次。冰雹多出现在夏季,是一种局地性的天气灾害。冰雹虽影响的范围小、持续时间短。但来势猛、强度大,常伴有雷雨大风,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较大损失,冰雹可造成局地作物减产或绝收。

2.4大风

1986—2006年营口市区出现大风日数为8 d,大石桥市有22 d,盖州有25 d,熊岳有20 d。从时间分布上看,影响营口市区的大风在春季(4—5月);影响大石桥的大风为冬、春季节;影响盖州的大风除7月外四季均有;影响熊岳的大风分布在春、秋、冬季,其中春季最多。大风对农、林业生产都具有灾害性的影响。

2.5寒潮

据1986—2006年的气象资料统计可以看出,营口地区寒潮平均每年出现2~3次。寒潮从每年的10月中旬开始影响营口地区,到翌年的3月下旬结束。寒潮带来的主要灾害就是低温冻害,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容易造成果树冻害。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