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现状探讨

时间:2022-06-27 10:30:0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篇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现状探讨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现状探讨

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现状探讨:试论我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状况

论文摘要:当前,由于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土地利用强度不断增加,导致土地资源生态环境遭到破环,严重威胁到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研究是当前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前沿课题,科学评价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态及变化,合理利用土地关系着国家命运和社会发展。我国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脆弱生态区域,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率高、旱灾频繁、生态环境脆弱;加之土地人口承载指数大、矿产资源开发强度高、土地污染率高、土地污染治理投资不足等经济社会问题,严重威胁到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直接影响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论文关键词:土地资源;生态环境

一、土地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

社会生产活动对土地的扰动程度具有明显区域分异,在我国自东向西呈现有规律的递减。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最发达,人口也最多,对土地的干扰程度最大,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小。另外,环北京地区以及黄土高原部分地区,由于处于沙漠边缘带和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受多重因素影响,该地区也成为对土地扰动较强的区域。

我国沙地变化呈现南北两大区域分异特征。北方地区变化最为剧烈的是陕西,其区域沙地治理效果比较显著。而由于洪涝灾害等原因,南方主要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耕地损毁沙化与治理并存。我国湿地变化主要分布在长江中游和珠江三角洲等湖泊广布地区,其主要原因是挖塘养鱼进行农业结构调整。

土地利用程度和方式反映了区域生态环境条件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随着经济建设步伐加快、市场转型、社会发展及人口数量上升等大环境影响,人类越来越多地面临着生态环境问题,而问题的根源都与土地资源利用程度及方式有关,因此,生态环境状况能直接地反映土地资源利用的合理性。

在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和庞大人口生存需求的多重压力下,我国土地资源时空变化的总体特征是:土地总体利用结构好转,质量相对下降,耕地结构性减少,牧草地退化严重。具体表现在:生态保护用地、建设用地稳步扩大,生态退耕成效显著,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而同时减少的主要是天然林地和湿地,导致其总体生态服务功能相对下降,耕地减少的主要因素是生态退耕,其次是农业、畜牧业结构调整,建设占用;牧草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牧草地退化为未利用土地。

二、我国土地资源破坏现象

随着工业化程度提高,人口压力加大,地区财政来源单一,国内房地产及相关产业经营方式的恶性循环,我国土地生态环境的的污染和破坏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

(一)荒漠化土地面积在不断扩大

土壤最重要的成分是“有机质”,它由微生物和动植物的代谢物组成,是土壤的养分。土壤的养分和水分不足以使大量的植物生长的状况就是土地沙化。沙化土壤的主要成分为无机物,沙壤粗糙如砂、保水能力很差,即便有植物生长,也十分稀疏。土地是否会发生沙化决定于土壤中含有多少有机质和水分可供植物吸收利用。任何减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和破坏土壤储存水分的因素都会导致土壤沙化。我国各种成因的荒漠化土地面积83.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8.7%。其中,水蚀作用形成的荒漠化土地37.7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的45%;风力作用形成的沙漠化土地37.1万平方公里,占44.3%;物理及化学作用(包括盐渍作用和水渍荒漠化土地)6.9万平方公里,占8.2%;工矿开发引起的为2万平方公里。我国还有易受荒漠化影响的土地141万平方公里,其中,易受水蚀荒漠化影响的土地87.5万平方公里;易受风蚀的沙漠化土地53.7万平方公里。总计已经荒漠化和易受荒漠化影响的土地224.7万平方公里。

我国各类荒漠化土地最近发展的趋势如下:

1、由于近年来降水减少,全国水土流失面积有减少的趋势。这意味着“石漠化”问题有可能减轻。但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仍然值得警惕。广西、贵州等西南地区的石灰岩地区严重水土流失引起的“石漠化”也应引起特别的注意。

2、风蚀引起的荒漠化,即沙漠化。随着生态环境恶化继续强烈发展,不同类型和地区的沙漠化发展趋势有较大差异。草场退化引起的草原荒漠化严重发展;西部水资源利用不当,导致河流下游地区生态失衡引起的荒漠化仍严重发展。

3、土壤盐渍化荒漠化。从全局讲,由于干旱化发展,普遍采用节水灌溉措施,土地盐渍化面积减少,程度减轻。但也有局部地区存在恶化现象。

(二)耕地的水土流失现象普遍

我国的最大的环境问题就是水土流失严重,中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并且水土流失类型众多,主要有水力侵蚀、风力侵蚀两种类型。局部地区存在冻融侵蚀和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侵蚀。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水土流失也在加剧。水力侵蚀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黄河、淮河、珠江、海河、松花江、辽河等七大江河上中游的山区、丘陵区。风力侵蚀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的新疆以及长城以北。

水土流失的导致原因有两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出去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气候、土壤(地面组成物质)、植被等,人为因素为主要因素,人类在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的生产建设活动主要是陡坡开荒;不合理的林木采伐;草原超载过牧;开矿、修路、采石等生产建设,随意倾倒废土、弃石、矿渣等。

水土流失的严重性:水土流失造成生态恶化。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容易频发干旱灾害。地面植被差,降雨量减少,分布不均,暴雨多。即便在同等降雨的条件下,由于水和土的大量流失,致使水土流失区的旱情加剧。目前我国消失的森林、湿地面积越来越多;水土流失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洪涝灾害。黄土高原地区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淤积在下游河床,形成著名的“地上悬河”。1998年我国长江发生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大中小型蓄水工程淤积大量泥沙,严重削弱了水利设施的调蓄功能;影响水土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有效利用。水土流失造成坡耕地水、土、肥流失,土地日益瘠薄,田间持水能力降低,加剧了旱情;水土流失使草原退化、沙化、碱化;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严重。长江上游是中国滑坡、泥石流灾害集中分布地区;除了上述情况,水土流失还会危及工矿企业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城市现代化建设。

(三)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森林的破坏和绿地的丧失,是导致二氧化碳增加的重要因素。而二氧化碳增加会造成全球的温室效应与气候的变迁,进而影响人类本身的生存。此外,森林的砍伐所带来的环境破坏不仅有水土流失、沙漠化、地下水枯竭、地面下沉、并且会使珍稀物种灭绝、地质结构破坏、地貌景观破坏等。而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需要上百年的时间。

土地利用规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开垦拓荒力度增大的同时,也占用了大量的未利用地或农用地用于居民点、独立工矿、交通、水利等建设。结果是:一方面,农用地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建设用地也小幅度上扬;另一方面,未利用地不断的减少。导致绿林交错过渡带的生态用地较少,生态防护作用减弱。众所周知,耕地、林地、园地等农用地的面积增减会影响地区的小气候。土地利用规模增加了,是通过开发未利用地来达到的,破坏了原始植被和生态平衡,会导致地表覆被破坏,导致农业生态环境循环难以持续,受到风沙侵袭,土壤养分含量大大下降,也影响了土地的经济产出和土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三、小结

基于我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应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注重保护耕地质量及生态条件。全国生态环境建设、农业结构调整、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对耕地保护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保护耕地,尤其是保护优质耕地不能放松。同时应当认识到,在土地退化严重的条件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国际食品贸易要求日益严格的背景下,保护土地质量日趋重要,完整意义上的耕地保护绝不仅仅是保护一个区域的耕地面积,还要保护耕地的质量及生态条件,两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现状探讨:研讨土地资源的生态环境现状

1我国土地资源破坏现象

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的压力以及各地财政的差异都让国内的房产业以及相关产业进入了一个非良性循环,这也进一步加大了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破坏。

1.1荒漠化土地面积在不断扩大

土壤之所以能够生长作物给人类供给是因为其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这些物质是动植物代谢所产生的。如果土壤失去了这些物质以及水分,那么大部分的植物就无法在上面生长,这也就是沙化。土地是否沙化是跟土壤水分和有机物含量相关的,这两种物质越少,植物就越难生存,那么这类土壤的保水性就会很差,渐渐的就会完全沙化。我国因为各种原因所导致的沙化土地面积有8.7%。我国各类荒漠化土地最近发展的趋势如下:

1.1.1我国最近几年的降水量有所下降,所以全国总的来说因水土流失而减少的土壤面积有所减少。这也意味着“石漠化”问题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但是一些地区的水土流失现象仍然存在,那么还是需要引起我们关注的,像是广西、贵州这类石灰岩地区水土流失比较严重,需要预防这类地区的“石漠化”。

1.1.2风蚀引起的荒漠化,即沙漠化。生态环境被人类肆意的破坏,一些草场因为过度放牧使得草原变成了荒漠,加上这些地区本来就有沙漠的情况,让荒漠化更加严重;西部水资源利用不当,导致河流下游地区生态失衡引起的荒漠化仍严重发展。

1.1.3土壤盐渍化荒漠化。因为节水灌溉的举措让一些干旱地区的盐渍化情况得到了控制,这是从全局来看的,但是部分地区仍然会有盐渍化面积增大的情况。

1.2耕地的水土流失现象普遍

水土流失是困扰我国的最大环境问题,而且纵观世界范围,我国也是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国家,水土流失的形成也有集中形式,但是大多是都是因为水力或风力的侵蚀。我国在最近几年加大了城市建设力度,水土流失也随之加剧。自然和人为都是产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地域特征、地形、地貌、环境和土壤成分等等都归结为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则是人类在对大自然进行开采利用的时候,对陡坡进行开荒,滥砍滥伐,草原被过度的放牧,城市扩张以及矿藏的开采等都行为。水土流失会产生一系列的环境问题。通常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都是一些容易发生旱灾的地区。这类地区植被覆盖率低,降雨不多,而且分布还不均匀,多为暴雨。我国现在存在的森林和湿地正在一步步减少;被雨水冲刷下来的泥土堆积于下游江河湖库,这让洪涝灾害进一步加剧。黄土高原地区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淤积在下游河床,形成著名的“地上悬河”。1998年我国长江发生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水利工程因为泥沙的堆积,减少了其防洪的能力;影响水土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有效利用。水土流失让这些本是可以耕作的土壤日益稀薄、贫瘠,可耕作用地面积减少,田地无法涵养水分,容易出现旱灾;水土流失还会形成泥石流、滑坡等等自然灾害,让人类无法安全居住。长江上游是中国滑坡、泥石流灾害集中分布地区;除了上述情况,水土流失还会危及工矿企业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城市现代化建设。

1.3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绿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净化空气,让我们得以生存,但是随着森林的消失、绿地的破坏,这些能够净化空气的植被都消失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二氧化碳又会进一步的加剧温室效应,改变气候,这对于人类的生存是非常不利的。森林树木具有固土的能力,通过我们的过度砍伐,其失去了涵养水分的能力,无法抓住土壤,这样等到大雨的冲刷就会产生水土流失,在森林中生存的生物也会受到影响,而森林系统虽然能够自我修复,但是时间长久,跟不上人类的开采和破坏速度,这样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现在城市的扩容都是向周边开拓,那么不断的扩大城市面积和规模,就会有更多的未开垦地被开垦出来,也就是说更多的原始植被受到破坏,现在城市之间的绿林过渡地带越来越少,生态防护作用越来越低。我们现在虽然开始重视农用地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但是却是在开垦原始森林,这样无疑是继续着另一个错误,退耕还林是现在迫切需要的,我们的土地资源形态不应该是单一的除了城市就是耕地,森林、湿地等等原始的生态环境仍然是需要存在的,他们对于我们的气候调节以及生态调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能够抵挡风沙侵蚀,涵养土壤水分,让我们能可持续的发展。

2结论

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不容我们乐观的去面对,所以应该要用法律来对土地资源进行保护,除了注重耕地的数量还要提高其质量,森林、湿地等等自然生态面貌都要好好的去保护。在加大城市建设、农村建设的同时也不能将环境保护抛诸脑后,我们的发展是建立在可持续的基础上的,我们的发展应该是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过度的开发利用生态资源,其实是杀鸡取卵的做法,最终我们将会失去环境的保护,变得脆弱。

作者:邹秀梅单位:鹤岗市国土资源局

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现状探讨:研讨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处境

1土地资源破坏现象

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得到了大力发展,各个城市用地量的需求日益增加,不可避免的使得一部分耕地或者湿地遭受破坏,从目前的调查来看,各个城市土地生态环境都造成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1.1耕地的水土流失现象普遍

造成耕地水土流失的类型众多,可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是水力侵蚀、植被破坏、风力侵蚀等方面。我国长江流域、海河、淮河以及珠江三角洲等地带降水量大且多暴雨,雨季降水量常达年总降水量的60%一80%。当降雨强度超过土壤人渗强度产生地表(超渗)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导致水土流失。具有一定郁闭度的林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但是由于滥砍滥伐森林,砍完之后未及时栽种,使得树木锐减,地表裸露,这些都加重了水土流失。有的地区片面追求粮食产量,把作为林用和放牧的土地也开垦为农田,进行作为种植,忽视了因地制宜的农林牧综合发展的规律。还有一些区域大量开垦陡坡,导致陡坡越开越贫,越贫越垦,引发生态系统恶性循环。另外,由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个别地方政府没有长远的良好规划,单纯追求高GDP,盲目的批地、批项目,将农业用地转换为商业用地,也造成了水土流失的加剧。水土流失会抬高河床使洪水泛滥成灾,并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黄土高原地区就是因为各种原因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淤积在下游河床,形成著名的“地上悬河”。水土流失将直接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流失土壤约50亿吨,损失N、P等元素约5000多万吨。大量作物所需要的化学物质白白地流人大海或沉积在深谷。在高山深谷,水土流失会导致泥石流灾害的发生,严重威胁到居民人身财产安全以及交通设施的安全。

1.2土地开发利用忽视土地生态价值

我国影响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主要有经济原因、法律原因和观念原因。多年以来,单纯消耗资源和追求经济数量增长的发展模式已经大大改变了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在这种粗放式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环境保护意识淡薄,一切以高速发展经济为最终目的,导致土地利用类型减少了土地的生态价值,很多土地类型已经失去了原有的生态系统功能。其中土地生态恶化最为严重,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引发的沙尘灾害已经威胁到人们的日常生产与生活。例如:由于草场退化引发草原沙漠化,在陕西、环北京地带以及内蒙诸多城市已经遭受到了多年的沙尘暴侵袭。

2综合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合理地利用土地,必须以土地资源的自然属性为基础,综合利用,科学管理。首先需要认识至口的是人类的生产活动既可以使土地退化,也可以促进土地进化。在农业生产这块,必须走农、林、牧、副、渔密切结合综合发展的道路,建立与农业生态平衡和生产发展相适应的合理用地结构。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吸取国外成功的经验,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大力发展卫星城市和乡镇,合理的调节各地的人口,尽量不占用耕地或少占用耕地,综合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山区、建设山区对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我国是多山的国家,山区面积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3,人口占全国1/3,耕地占全国2/5,粮食生产占全国1/3,并且拥有全国1/2以上的县。山区地形崎岖,土层浅薄,生态系统非常脆弱,若开发不当,势必影响整个生态环境,威胁农业生产。合理开发和利用山区土地资源,对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利用土地资源的同时,需要不断改善被破坏的土地生态环境。通过恢复植被、建设梯田等流域治理经验,合理利用土地,,持生物治理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搞好水土保持,防止水土流失。通过大量治沙的典型经验,进行种树、种草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治沙、防沙的措施,调整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向。

3结论

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全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生态环境的建设对土地资源的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保护土地资源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尤其是保护优质耕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需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这要求我们确立土地生态价值观,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规范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

作者:杨文轩单位:甘肃省国土资源规划研究院

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现状探讨:浅谈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状况

【摘要】:土地是一个生态系统,土地资源具有可更新性。土地的生产力,在土地合理利用条件下,可以自我恢复,并不会因使用时间的延长而减少。但是土地的可再生性决不意味着人类可以对土地进行掠夺性开发。由于频繁的社会活动,经济迅猛发展、人口的增多,土地的利用强度持续增加,从而使得土地资源生态环境遭到破环,严重威胁到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尤其是在部分地区,土地生态平衡表现出很大的脆弱性。

【关键词】: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破坏

【引言】:人类一旦破坏了土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就会引起土地的退化,从而造成土地使用功能的降低,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就会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

1、土地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在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时,需遵循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科学合理,避免盲目开发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促进环境的协调发展,保护生态平衡。若缺乏宏观和长远思维引导,不仅会破坏土地资源,也将导致环境污染和整个生态系统的恶化。

人类的土地利用方式和行为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自身的生存环境。我国的土地利用情况与当地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东部沿海以及环北京地区,经济比较发达,人口集中,土地利用程度相比全国其他地区要高,干扰程度也最大。环北京地区以及黄土高原部分地区,因为处于农牧交错区和沙漠边缘地带,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该地区的生态环境整体已经十分脆弱,这个区域也成为对土地扰动较强的区域。

导致我国湿地变化直接原因是挖塘养鱼进行农业结构调整,这种现象集中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中游等湖泊广布地区。我国沙地变化呈现南北两大区域分异特征。南方地区由于洪涝灾害的影响,在长江中下游耕地损毁、沙化与治理并存。而在北方地区变化最为剧烈的是陕西,其区域沙地治理效果比较显著。

2、我国土地资源破坏现象

随着工业化程度提高,人口压力加大,地区财政来源单一,国内房地产及相关产业经营方式的恶性循环,我国土地生态环境的的污染和破坏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

2.1荒漠化土地面积在不断扩大。

土壤最重要的成分是“有机质”,它由微生物和动植物的代谢物组成,是土壤的养分。土壤的养分和水分不足以使大量的植物生长的状况就是土地沙化。沙化土壤的主要成分为无机物,沙壤粗糙如砂、保水能力很差,即便有植物生长,也十分稀疏。土地是否会发生沙化决定于土壤中含有多少有机质和水分可供植物吸收利用。任何减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和破坏土壤储存水分的因素都会导致土壤沙化。我国各种成因的荒漠化土地面积83.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8.7%。其中,水蚀作用形成的荒漠化土地37.7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的45%;风力作用形成的沙漠化土地37.1万平方公里,占44.3%;物理及化学作用(包括盐渍作用和水渍荒漠化土地)6.9万平方公里,占8.2%;工矿开发引起的为2万平方公里。我国还有易受荒漠化影响的土地141万平方公里,其中,易受水蚀荒漠化影响的土地87.5万平方公里;易受风蚀的沙漠化土地53.7万平方公里。总计已经荒漠化和易受荒漠化影响的土地224.7万平方公里。

2.1.1我国各类荒漠化土地最近发展的趋势如下:

由于近年来降水减少,全国水土流失面积有减少的趋势。这意味着“石漠化”问题有可能减轻。但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仍然值得警惕。广西、贵州等西南地区的石灰岩地区严重水土流失引起的“石漠化”也应引起特别的注意。

2.1.2风蚀引起的荒漠化,即沙漠化

随着生态环境恶化继续强烈发展,不同类型和地区的沙漠化发展趋势有较大差异。草场退化引起的草原荒漠化严重发展;西部水资源利用不当,导致河流下游地区生态失衡引起的荒漠化仍严重发展。

2.2耕地的水土流失现象普遍。

我国的最大的环境问题就是水土流失严重,中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并且水土流失类型众多,主要有水力侵蚀、风力侵蚀两种类型。局部地区存在冻融侵蚀和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侵蚀。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水土流失也在加剧。水力侵蚀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黄河、淮河、珠江、海河、松花江、辽河等七大江河上中游的山区、丘陵区。风力侵蚀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的新疆以及长城以北。水土流失的导致原因有两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出去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气候、土壤(地面组成物质)、植被等,人为因素为主要因素,人类在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的生产建设活动主要是陡坡开荒;不合理的林木采伐;草原超载过牧;开矿、修路、采石等生产建设,随意倾倒废土、弃石、矿渣等。

水土流失的严重性:水土流失造成生态恶化。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容易频发干旱灾害。地面植被差,降雨量减少,分布不均,暴雨多。即便在同等降雨的条件下,由于水和土的大量流失,致使水土流失区的旱情加剧。目前我国消失的森林、湿地面积越来越多;水土流失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洪涝灾害。黄土高原地区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淤积在下游河床,形成著名的“地上悬河”。1998年我国长江发生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大中小型蓄水工程淤积大量泥沙,严重削弱了水利设施的调蓄功能;影响水土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有效利用。水土流失造成坡耕地水、土、肥流失,土地日益瘠薄,田间持水能力降低,加剧了旱情;水土流失使草原退化、沙化、碱化;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严重。长江上游是中国滑坡、泥石流灾害集中分布地区。

结语

基于我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应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注重保护耕地质量及生态条件。全国生态环境建设、农业结构调整、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对耕地保护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保护耕地,尤其是保护优质耕地不能放松。同时应当认识到,在土地退化严重的条件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国际食品贸易要求日益严格的背景下,保护土地质量日趋重要,耕地保护绝不仅仅是保护一个区域的耕地面积,还要保护耕地的质量及生态条件,两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现状探讨:我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状况

摘 要 人类一旦破坏了土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就会引起土地的退化,从而造成土地使用功能的降低,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就会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本文分析了当前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的现状,同时提出保护土地资源生态环境迫在眉睫。

关键词 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土壤

土地是一个生态系统,土地资源具有可更新性。土地的生产力,在土地合理利用条件下,可以自我恢复,并不会因使用时间的延长而减少。但是土地的可再生性决不意味着人类可以对土地进行掠夺性开发。由于频繁的社会活动,经济迅猛发展、人口的增多,土地的利用强度持续增加,从而使得土地资源生态环境遭到破环,严重威胁到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尤其是在部分地区,土地生态平衡表现出很大的脆弱性。

1 土地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在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时,需遵循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科学合理,避免盲目开发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促进环境的协调发展,保护生态平衡。若缺乏宏观和长远思维引导,不仅会破坏土地资源,也将导致环境污染和整个生态系统的恶化。

人类的土地利用方式和行为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自身的生存环境。我国的土地利用情况与当地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东部沿海以及环北京地区,经济比较发达,人口集中,土地利用程度相比全国其他地区要高,干扰程度也最大。环北京地区以及黄土高原部分地区,因为处于农牧交错区和沙漠边缘地带,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该地区的生态环境整体已经十分脆弱,这个区域也成为对土地扰动较强的区域。

导致我国湿地变化直接原因是挖塘养鱼进行农业结构调整,这种现象集中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中游等湖泊广布地区。我国沙地变化呈现南北两大区域分异特征。南方地区由于洪涝灾害的影响,在长江中下游耕地损毁、沙化与治理并存。而在北方地区变化最为剧烈的是陕西,其区域沙地治理效果比较显著。

2土地资源破坏现象

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得到了大力发展,各个城市用地量的需求日益增加,不可避免的使得一部分耕地或者湿地遭受破坏,从目前的调查来看,各个城市土地生态环境都造成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2.1耕地的水土流失现象普遍

造成耕地水土流失的类型众多,可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是水力侵蚀、植被破坏、风力侵蚀等方面。我国长江流域、海河、淮河以及珠江三角洲等地带降水量大且多暴雨,雨季降水量常达年总降水量的60%~80%。当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产生地表(超渗)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导致水土流失。具有一定郁闭度的林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但是由于滥砍滥伐森林,砍完之后未及时栽种,使得树木锐减,地表裸露,这些都加重了水土流失。有的地区片面追求粮食产量,把作为林用和放牧的土地也开垦为农田,进行作为种植,忽视了因地制宜的农林牧综合发展的规律。还有一些区域大量开垦陡坡,导致陡坡越开越贫,越贫越垦,引发生态系统恶性循环。

另外,由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个别地方政府没有长远的良好规划,单纯追求高GDP,盲目的批地、批项目,将农业用地转换为商业用地,也造成了水土流失的加剧。

水土流失会抬高河床使洪水泛滥成灾,并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黄土高原地区就是因为各种原因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淤积在下游河床,形成著名的“地上悬河”。水土流失将直接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流失土壤约50亿吨,损失N、P等元素约5000多万吨。大量作物所需要的化学物质白白地流入大海或沉积在深谷。在高山深谷,水土流失会导致泥石流灾害的发生,严重威胁到居民人身财产安全以及交通设施的安全。

2.2土地开发利用忽视土地生态价值

我国影响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主要有经济原因、法律原因和观念原因。多年以来,单纯消耗资源和追求经济数量增长的发展模式已经大大改变了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在这种粗放式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环境保护意识淡薄,一切以高速发展经济为最终目的,导致土地利用类型减少了土地的生态价值,很多土地类型已经失去了原有的生态系统功能。其中土地生态恶化最为严重,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引发的沙尘灾害已经威胁到人们的日常生产与生活。 例如:由于草场退化引发草原沙漠化,在陕西、环北京地带以及内蒙诸多城市已经遭受到了多年的沙尘暴侵袭。

3 综合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合理地利用土地,必须以土地资源的自然属性为基础,因地制宜,综合利用,科学管理。首先需要认识到的是人类的生产活动既可以使土地退化,也可以促进土地进化。在农业生产这块,必须走农、林、牧、副、渔密切结合综合发展的道路,建立与农业生态平衡和生产发展相适应的合理用地结构。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吸取国外成功的经验,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大力发展卫星城市和乡镇,合理的调节各地的人口,尽量不占用耕地或少占用耕地,综合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

合理开发山区、建设山区对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我国是多山的国家,山区面积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3,人口占全国1/3,耕地占全国2/5,粮食生产占全国1/3,并且拥有全国1/2以上的县。山区地形崎岖,土层浅薄,生态系统非常脆弱,若开发不当,势必影响整个生态环境,威胁农业生产。合理开发和利用山区土地资源,对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在利用土地资源的同时,需要不断改善被破坏的土地生态环境。通过恢复植被、建设梯田等流域治理经验,合理利用土地,,持生物治理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搞好水土保持,防止水土流失。通过大量治沙的典型经验,进行种树、种草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治沙、防沙的措施,调整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向。

4结论

基于我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全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生态环境的建设对土地资源的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保护土地资源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尤其是保护优质耕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需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这要求我们确立土地生态价值观,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规范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

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现状探讨:我国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初探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生态环保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初步阐释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土地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的有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土地资源 生态环境 问题保护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长,土地资源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不仅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土地资源的生态安全平衡造成了严重影响,加大对土地资源的生态环境保护,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我国土地资源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

(一)土地荒漠化现象严重

土地发生荒漠化或沙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和土壤中存储水分的因素遭到破坏,由此引起土壤中水分和营养元素含量不足,进而导致土壤荒漠化或沙化。近年来,在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努力下,我国土地荒漠化现象虽然得到一定遏制,但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土地荒漠化在不同区域呈现出不同发展趋势。如在东部生态较好区域,土地沙化发展较缓慢,但在云南、广西等地区因石灰岩严重水土流失引起的“石漠化”现象,在新疆、宁夏、甘肃、内蒙古等边疆地区因风蚀、水资源匮乏、土地盐渍化、草场退化、植被遭到破坏等因素引起的土壤荒漠化有日益加重的趋势。目前,我国各种荒漠化土地面积已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0%左右。

(二)土壤污染和破坏现象严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中小微企业蓬勃兴起,这些企业大部分科技含量较低、处于产业链下游,生产中产生的大量“三废”未经检测和允许排入一些河道、农田,对土壤元素的构成造成严重破坏,特别是在一些水源不足的地区,当地农民直接利用工业污水灌溉农田,造成农田重金属含量超标,对土壤质量和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危害。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大量的堆积如山的城市生活垃圾,在占用大量土地的同时,也对空气和水源产生了不利影响,甚至带来严重的污染。此外,农业中各种化学肥料和农药的大量使用,直接或间接地污染土壤,影响到土壤肥力和农作物产量和质量,进而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命健康。

(三)水土流失现象严重

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水土流失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环境的最大问题,而人为因素成为最主要的制约因素,如乱砍乱伐使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陡坡垦荒致使水土保持能力下降;过度放牧导致草原的植被承载力和再生性严重下降,等等。水土流失造成生态环境的持续严重恶化,进而会加剧一些区域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破坏力。例如,1998年我国南方发生的长江流域特大洪涝灾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该区域的森林草原植被、自然生态环境等长期以来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现象严重,一旦遭遇强降雨天气,会由此引发山洪、泥石流、滑坡等灾害,从而加剧自然灾害的影响。

二、造成土地资源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人类从事的经济活动的影响

在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人们所从事的各类活动中最主要的还是经济活动,这也是导致土地生态环境问题的最主要因素。比如在我国的东北、西北地区,由于人们过度放牧、乱垦滥伐等人为破坏,倒是土地荒漠化、沙化,由此引起土地的生产能力大大降低,进而影响到区域内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纵观我国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由于长期以来受单纯消耗资源和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我国追求经济高速增长的方式是以对资源的掠夺式开采为代价的,由此导致各种环境问题不断出现,其中以土地的生态恶化最为严重,并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生存构成了严重威胁。

(二)土地二元所有制结构的影响

目前,我国的土地资源实行国家和集体所有的二元所有制结构,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相互分离的现状,必然会导致所有者与使用者二者之间的矛盾,从而影响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影响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影响到土地的生态环境保护。这就需要国家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对相关利益各方在土地开发利用中的权利和义务进行明确,为土地资源的颗粒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坚强的法制支撑。

(三)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影响

不同的价值观念产生不同的行为。土地资源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也与人们的意图和行为有关。长期以来,在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人们总是从功利主义和眼前利益出发,忽视了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和谐发展得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对自然资源采取了一种掠夺式的过度消费方式,只有从思想上转变人们的价值观念,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资源的生态问题,发挥好土地资源的最大生态价值。

三、加大对土地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

(一)进一步健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健全完善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相关制度规定,是杜绝土地开发利用违法破坏行为的治本之举。要结合我国土资资源开发利用的新形势,除在进一步完善《土地管理法》、《水土保持法》、《土地复垦规定》、《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基本法律之外,还要加快制定完善《矿产资源法》、《环境保护法》、《土地资源破坏与污染防治法》等专项法规,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保的和谐发展提供法律保护。

(二)坚定不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国策,加大对土地开发利用的科学规划,妥善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眼前利益与长远规划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为依据,做到依法管理、合理开发与科学保护三者相协调,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高效和可持续利用。

(三)建立清晰的土地生态产权制度

我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很大成程度上与我国地土地资源生态产权不清晰有关,导致少部分人为满足自身短期利益,无视大自然的生态运动规律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对自然资源巧取豪夺、肆意破坏、任意践踏,造成自然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现象的出现。为保证土地资源的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就必须建立一整套包括生态产权界定、配套、流转、保护的现代土地产权制度,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对生态资源的调控,约束和规范生产者的经济行为,同时积极倡导消费者地适度消费,增强生态环保理念,达到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的目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