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篇整体管理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论文关键词:整体构建 高职院 德育管理体系
论文摘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进以德为先,在理论界已达成共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有相当的差距。要真正使其落到实处,就必须整体构建德育管理体系,使之管理规范,取得实效。
一、问题的提出
在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从教育对象的特点来说,高职大学生仍处在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是进行德育的好时机。高职大学生是时代的骄子,民族的希望。高校有责任、有义务将新一代的大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自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一代新人。从高职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来看,他们处于一个矛盾的甚至无所适从的心理状态中。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突破2300美元。根据国际经验,这既是机遇难得的“黄金发展期”,又是充满风险的“矛盾凸现期”,很多国家由此进人了更穷或更富的分轨。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可能更复杂、更突出。再者,学校德育工作还没有像智育那样形成一套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和相对稳定的体系,因而成为“软任务”。
二、高职德育管理体系概述
德育管理是依据党和国家有关要求,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组织、协调德育的组织与组织、组织与德育工作者、德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使德育组织保持良好的机能状态,使德育工作者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从而合理组织各种力量,提高德育实效,完成德育目标和任务的有效手段。
德育管理体系是指将德育管理诸要素进行有机整合,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构建高职院德育管理体系必须要有整体观念,将其视为一个系统,着眼于全局。(1)学院德育管理工作必须有整体的规划和计划,统一的奋斗目标,用于统一和协调德育管理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2)从德育整体目标出发,合理设置学院德育职能机构,做到统一指挥,明确分工、协调运转。(3)全体教职员工实施德育工作岗位责任制,将德育目标、内容落实到教育工作各个环节之中。(4)正确处理“以教学为中心”和“把德育放在首位”的关系。
三、整体构建高职德育管理体系
1.德育体制管理。在高职院,党委是学院德育工作的领导核心,应研究德育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任务和主要问题,主持制定德育的总体规划与实施计划,定期分析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在党委的统一部署下,建立和完善院长为主实施的德育管理体制,院长对学生德智体全面负责。应明确一名副书记(或副院长)具体负责德育工作。应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或院长,或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副院长)任组长。系(部)也应建立相应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两课”的教学部门、教务处、学生处、团委是组织德育实施的主要德育部门;党委组织部、学生工作部和人事处是德育队伍的管理部门。学院的其他相关部门都要主动参与、密切配合,真正做到齐抓共管。
2.德育目标管理。德育目标在整体构建高职院德育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直接关系到在整体构建过程中确定方向、统一认识、规划内容、选择方法、建设队伍、有效管理与科学评价等一系列问题。它既是德育的出发点,又是德育的归宿点,是德育的首要问题。高职院德育目标体系是在整体构建德育体系的德育论和系统论指导下,将德育总日标分解为横向贯通渗透、纵向分层递进的德育目标群。德育目标群排列有序,构成了一个自成系统的目标网络。
高职德育目标是指通过德育,使高职大学生在政治、思想、品德等方面所要达到的目的和规格。高职院德育最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政治参与能力。
高职德育总体目标是:教育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确立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方向,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观;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走与实践相结合,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自觉地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勤奋学习,勇于探索,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使之成为具有高尚人格、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并从中培养一批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
3德育队伍管理。德育队伍是实施德育的主体,是实现德育目标的组织保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思想性和业务性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骨干队伍与基础队伍相结合的功能互补、示范性较强的德育队伍,是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关键,是实施素质教育、完成教育任务、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高职院德育队伍包括学生专职政工人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做德育工作的业务课教师和党政干部。要优化队伍结构,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功能互补、政治坚定、业务精湛的德育队伍,要培养和造就一批思想教育专家和教授。
学生专职政工人员是指专职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包括学院分管德育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学生工作部(处)、团委中从事学生思想教育的人员、系党总支副书记、团总支书记、辅导员以及专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人员等。与学生人数的比例约为1: 120一1: 150。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应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的比例配齐编制,优化结构。高职院应依据有关规定,采取切实措施,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德育专职人员的学习培训、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待遇等问题,改善其工作、生活条件。
4.德育制度管理。一方面,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统一规定的规章制度,如《高等学校德育大纲》、《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高等学校校园秩序管理若干规定》;另一方面,结合高职院的实际,健全和完善一系列规章制度。包括有关学生工作管理的制度、有关学习管理的制度、有关生活管理的制度、有关奖励与处罚的制度。如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德育职责范围和工作制度;德育岗位责任制;各类德育会议制度;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思想品德评定、评估方案;在思想品德方面的奖惩制度和条例;其他等。并将规章制度印成《手册》,全校师生人手一册。并坚持对德育规章制度执行好的集体、个人进行奖励和惩罚。(1)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18世纪末,英国人来到澳洲,随即宣布澳洲为英国的领地。这样辽阔的大陆,怎样开发呢?英国政府想了一个绝妙的办法:把罪犯统统发配到澳洲去。一些船主承揽了此项生意。起初,政府按上船的人数支付船主费用,3年间从英国运往澳洲的犯人在船上的死亡率达12%,有的高达37%。一位英国议员想到了制度:假如倒过来,政府以到澳洲上岸的人数为准计算报酬呢?政府采纳了他的建议,问题迎刃而解。一段时间后,发现船上的死亡率降到了1%以下,这就是制度的力量。(2)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天条”即规章制度,规章制度一旦制定并运行,单位中的任何人触犯了它都要受到惩罚。这就是著名的“热炉”法则。“热炉”法则明确告知人们不应该怎么样,它形象地阐明了惩处原则:一是热炉火红,不用手去摸也知道炉子是热的,是会灼伤人的,即警告性原则。管理者应经常对下属进行规章制度教育,以警告或劝戒其不要违反规章制度,否则会受到惩罚。二是不管谁碰到热炉,都会被灼伤,即公平性原则。也就是说,只要违反规章制度,就一定会受到惩罚。不管是什么人,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三是当你碰到热炉时,立即就被灼伤—即时性原则。惩处必须在错误行为发生后立即进行,决不能拖泥带水,决不能有时间差,这样才能达到即时改正错误行为的目的。记住:有制度不执行比没有制度更糟糕。
5.德育途径管理。学院德育途径。学院德育途径是高职院为了实现德育目标,依据一定的德育原则,运用一定的德育方法,对学生进行一定内容的德育所必经的通道。其特点一是多样性:由于高职院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多种教育因素影响下形成的,不同的教育因素有不同的承载体,因此,高职院实施德育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二是相对稳定性:因为学院是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场所,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阵地,有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有相对固定的时间和教材,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多种相对稳定的德育途径。相对于家庭和社会,无论是在有计划的使用上,还是在使用的频率上,都是比较稳定的,比较规范的。三是主导性:学院德育途径的主导性,是由学院德育的主导地位决定的。学院德育途径,在与社会、家庭德育途径互相配合中,起着主导作用。(2)家庭德育途径。家庭德育途径是家庭对孩子实施德育的通道。其特点,一是生活化:家庭德育途径不像学院德育途径相对稳定,而是在家庭日常生活中或家庭成员共同参与的活动中,家庭利用有利机会,对孩子施加道德影响,培养孩子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训练孩子的道德行为。二是渗透性:家庭德育途径不像学院德育途径那样具体、明确,有组织、有计划地使用,而是渗透在家庭的言论、行动和环境之中的。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的文化氛围、生活习俗、家长的一举手一投足都会渗透着道德的影响,而且其影响是长期的深刻的。(3)社会德育途径。社会德育途径是社会(特别是社区)对高职大学生实施德育的通道。包括社会(社区)教育机构、大众传媒、社会交往活动、社会风气、社会舆论、社会榜样等。
德育的本质是实践的,而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高职院德育管理体系的制定,正是以它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对德育工作的实践起着统领和引导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护理管理 整体护理 改革 实践
整体护理的开展,是我国护理学科学与国际接轨,以全新的护理观念和护理模式迈向21世界的重要标志在中国开展整体护理,不能脱离中国的国情,必须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整体护理可发展道路,同样,各医院也应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制订各自的管理目标和发展方向。
我院按照卫生部的精神,在我院领导的支持下,开始积极探索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框架,以解决病人实际问题为导向,满足病人需要为目的的整体护理管理模式。
1 定位整体护理角度,统观医院发展全局
1.1 整体护理在现代医院发展中作用
当今的社会,是在竞争中求发展,现代医院的服务,是将以病人的需求转化为病人受益医院受益的手段,从而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因此,医院所有的服务措施,一切改革方案,都要立足于病人的需要是否得满足这一点上,这也正是整体护理的目标和宗旨,所以,整体护理实施的成败,直接影响着医院的形象的发展,护理体制的改革,护理意识的强化,护理手段的进步,必将促进医院整体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社会效应。
1.2 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
以病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就是以病人的需求为起点,满意为目标,应当说,以病人为中心也是一种市场意识,也是一种竞争机制,但更是高尚的职业道德。整体护理的内涵,是把人视为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五个方面的整体;外延包括护理教育、管理制度社会环境等。其中教育是整体护理的前提,管理是整体护理的保证。社会需要是整体护理发展的动力。
2 健全科学管理体系,保证整体护理落实
2.1 制订整体护理标准化优质服务程序
为了适应护理服务由“疾病”为中心转向以“病人”为中心,我院制订完善了整体护理优质服务程序,要求全体护理人员按照服务质量标准化、服务方案规范化、服务过程程序化的要求,使病人在我院就诊及住院治疗期间的各个环节心理上、精神上均处于最佳状态。
2.2 制订各级护理人员岗位责任标准
为了使管理趋向科学化、规范化,我院制订了包括正、副主任护理、主管护师、护师、护士在内的各级人员岗位考核标准,从医德医风、护理专业水平、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几方面分级考核,满分为150分。并始终贯穿着学习标准一落实标准,个人达标-科室达标-医院达标这两条主线,在这一过程中穿插自检自评,按照护理部-科护士长-护士长-护士这一组织结构传达、落实、检查、反馈各项标准的完成执行情况。
2.3 制订整体护理评价系统
建立评价系统,应注意护理的连续性,把满足病人需要、为病人解决问题,作为衡量工作的准绳和护理成效的标准。
组织管理评价的重点应为护理组织分工是否贯穿护理程序的有效保证;对护士行为主要评价行为过程是否符合护理程序,护理措施执行情况,言不由衷人是否真正接受,对护理效果评价中,核心内容是病人的满意度以及行为和身心健康情况的改善,我们的做法是随机地进行护士行为评价、护理质量评价、病人满意度调查(护理效果评价)。
2.4 建立和完善整体护理质量控制系统
整体护理的开展,为护理管理者提出了新的课题,管理者的检查方法和力度,在整体护理中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管理者思维应围绕着整体护理的轨迹进行,经常调整视角和改进思维方式。把视角放在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上,把度放在改进工作的措施上,不断完善现有适应新模式的管理方法和质控体系,应完善质量控制的层次系统:
2.4.1 医院各科室及各护理单位,是护理质量管理控制体系的保证层
医疗技术质控、护量质理质控、安全护理防范措施等都必须落实到科室,才能取得实际效果。因此,护士长必须对护理服务质量严格把关,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实现组织管理严密性、规章制度严肃性、技术操作规程严格性,加强科室护理各环节质量,起到指导、监督和组织管理工作.另一方面,护士长应协调科室医、护、技三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及相互质量控制。在这一层的管理者还应注意培养工作人员的自我评价和自我约束意识,人人参与管理,共同把关,是完成科室质控的关键。
2.4.2 社会监督的作用日益明显,将成为护理质量管理的重要制约因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以及人们法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提高,社会上必将形成对服务行业质量问题的社会监督和制约机制,这种社会制约将逐渐从群众监督向法律和经济制约过渡,尽管医院为病人提供医疗护理服务的质量问题与其它服务行业有所不同,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医院质量管理的社会制约层次将日益明显。
3 完善支持系统,形成支持网络
开展整体护理,不能仅靠护士来完成,更需要来自医院及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协作,只有有效的支持系统的配合,充分利用护士的人力资源,才能更好地将护士留在病人身边,为病人提供专业的直接护理。为此,我院领导协调全院,建立了有效的护理工作支持系统,加强对护工的管理,必须是正规卫校长毕业,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并通过考核和试用才能上岗,完成病人的陪检及基础护理工作,后期科室为临床铡订服务方案,保证水、电、暖的供应。供应科定时供应床所需物品、并送货上门、医技科室为临床提供限时服务等一系列支持保障方案,保证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病人。
4 护理管理科学化、系统化
现如今的管理要素已发展到以“人、财、物、时间、信息、技术”为主的六要素。其中对人的管理最为重要,是管理的决定因素,对人的管理由过去管理人的工作质量、工作范围、工作时间等具体事物性,内容发展到管理人的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得用上来,不仅要确定人的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种类,还要确定在职工员的继续培训及潜力开发,保持人员权利、义务、待遇、机遇的一致和公平。
论文关键词:大学体育 重建 教学管理制度 建构 整体教育目标
论文摘要:对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建立整体课程目标进行调研和文献研究。提出建立整体教育目标是课程教育与社会需要的对接,整体目标的建设要重建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培养人才、激励发展的教学机制,提升课程教育价值,促进人才全面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明确:大学体育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课程目标以体育文化与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品德素养多元整体发展。从而表明了大学体育课程在高等教育中的价值取向。然而,课程目标多元整体发展战略的教学实施和人才培养的价值形成,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建设完善的课程管理体系,全面实施教学改革,才得以实现课程教育目标。课题以文献研究、问卷调研和实证研究进行综合分析方法,针对当前普通高校大学体育课程建立多元整体目标,实施有效教学管理,探究课程教学目标建设与课程管理体制的改革。问卷对象为省内部分大学生520人、高校体育教师65人。
一、体育教学建立多元整体目标与高素质人才培养需求分析
健康素质和人文社会素养的全面发展是时代赋予高素质人才形成的基本要素,社会意志需要未来人才心身健康全面发展。大学体育课程是寓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说明促进学生心身多元整体发展是体育教育的特性。高素质人才发展的全面性、健康多维性和体育教育功能多元性,产生了课程教学多元整体目标的时代特征。同时,现代体育强大的人文魅力也构成大学生体育参与目的的多元化发展,调查显示大学生锻炼身体掌握体育技能的同时,着力增强人文素养提升,更全面修善身心成为他们体育参与和学习的共同追求。人才成长的全面性需求是体育课程多元整体目标建设的依据,反映出课程教育与社会需要的对接。
二、现行教学管理制度存在的弊端
盛行分数管理。分数是评定学业成绩和教学质量的重要工具,但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分数被绝对化,分数从促进学生学习和教师工作的一种强有力的手段,异化为控制学生学习和教师工作的工具,扭曲了教学的价值取向。
以“权”为本。学校管理不能没有权力,但是“权力至上”却与教育主旨和使命相背离。教育管理的权力是服从于学校培养人、造就人的使命,偏离这一方向的任何权力都会摧残人、摧残精神、摧残文化。权力管理也影响形成了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关系,教师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现行体育课中教师们习惯于“教师为主导”,并不提“学生是主体”。教学方式突出教师威严与地位,压制了学生的学习激情与主动性。
一统刻板的教学管理模式。模式强调教学一统性,统一的教学大纲、内容、方法、标准、进度,单一的教学评价手段等。极大地扼杀了教师教学的创造力、责任感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重建体育课程教学管理制度实施多元整体目标教学
(一) 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
教师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状况直接影响着教师民主化教学意识的养成。学校教育应改变“家长式”管理方式,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健全由教师、学生、教育专家共同组成的教学管理会议以及以教师为主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教师和学生有法定形式和正常渠道参与课程教学管理工作,强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民主管理机制的建立大力促进民主教学环境的创建,形成民主宽松、创新共谋的教学空间,让广大师生真正成为教育发展的主人。
(二)建立以“育人为本”的体育教学研究制度
多元整体目标的实施是一个开放性的探索过程,教研部和每位教师都应承担起探索、创新的职责。同时,课程多元目标的建立与推行对教师也提出转型要求,教师角色要由“教书匠”转换为“研究者”,教师必须学会反思、研究、创新,成为实践的研究者,这是教师专业成长所必需。体育教学研究必须以课程发展为本,以培养人才、造就人才为本,从 “教书育人”实践中的问题出发,通过共同研究,达到解决问题、提高育人质量、提升教育价值的目的。
(三)建立课程教学多元评价机制
教学考评是学校管理的日常工作,它对教师的观念和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发展都具有最为直接的导向、激励和控制作用[2]238。因此,应重建推进课程目标教学的多元评价机制,由教师、学生、课程专家、评价专家、教学管理组建评价机构,科学民主地进行评价设计和实施评价。建全多元评价体系,形成整体性、开放性的动态评价,推动课程多元整体目标的教学实施。
(四)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制度
建立长期的、开放的教师专业培训制度。帮助教师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提高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造就一支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体育师资队伍。体育教师也要注重自身修养,提高综合素质,调整知识结构,树立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使命感。
(五)建设整体发展教学模式创立开放的课程体系
体育教育追求完整教育,学生的全面发展应放在首位。体育教学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应拓展体育具有的强大的人文教育效能,优化课程内容,充实心理教育、社会适应、素质拓展多重内容并重,形成更为强调学生整体健康、个性发展和社会化溶合的整体发展教学模式。建设开放的课程体系,学分制教学、选项课教学相结合,创造一个学生可根据自身发展,选择课程内容、时间和空间的条件,促进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激发学习的动机。
四、结论
大学体育教育是整体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建立促进学生健康素质、人文社会素质全面发展的多元整体教学目标,是课程教育与社会需要的对接。课程多元整体目标建设,必须重建课程管理制度:建立起培养人才、造就人才、激励发展的教学机制,重树民主科学的管理制度、育人为本的教研制度、多元评价制度、教师专业培训制度,创建整体发展教学模式和开放的课程体系,从而提升课程教育价值,实现体育课程整体培养目标。
论文摘要:项目课程是我国高职教育界推崇的课程开发方法,是高职教育示范性院校建设课程改革所运用的工具之一。参考国内具有《运输管理实务》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的高职院校课程网站及有代表性的教材和论著,对四种课程整体设计的思路进行分析,有助于总结优秀经验,改进不足,更好地促进《运输管理实务》课程的发展。
论文关键词:高职;运输管理实务;项目化教学;课程整体设计
《运输管理实务》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在该专业占有重要地位。自从国内高职院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以来,《运输管理实务》课程也得到了充分重视,对其大纲、课程结构、框架体例都有比较成熟的研究,其中主要关注的对象包括导论、水路、公路、铁路、航空、管道运输等内容。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是根据德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结合我国实际,自行开发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是高职教育示范性院校建设课程改革所运用的工具之一。笔者对国内四种具有代表性的《运输管理实务》课程整体设计模式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总结优秀经验,改进不足,更好地促进《运输管理实务》课程的发展。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课程内涵分析
高职课程改革的总体理念是:(1)实现课程结构与岗位任务的对接。打破依据知识本身的逻辑设置课程、组织内容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参照点设置课程、组织内容。(2)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的对接。打破依据知识的完整性选择课程内容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围绕着职业能力的培养选择课程内容。(3)实现教学情境与工作情境的对接。打破理论与实践分离的二元课程模式,转变为以项目为载体实现工学结合,依据工作情境建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模式是当前高职课程改革的基本取向。
工作过程 工作过程是指企业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每一个工作过程都有一个工作任务,工作任务是工作过程的灵魂和主线。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课程 职业教育的项目课程是指把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实际工作过程作为课程的核心,把典型的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作为课程的内容,并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衔接,由学生独立或以小组形式自主完成信息收集、工作计划规定、工作任务实施、对工作成果的评价等完整的工作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综合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项目课程是根据德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结合我国实际,自行开发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有:(1)按照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设置课程。(2)突出职业能力。(3)项目课程打破了长期以来的理论与实践分离的局面,以职业工作任务为中心,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更加关注工作过程与工作经验。(4)推行行动导向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成为实施项目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课程实施步骤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设计方法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步骤:
第一步,典型工作任务分析。通过“工人专家访谈会”确定某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按照能力发展和职业成长规律确定典型工作任务的难度等级和顺序,并对其进行分析描述。
第二步,学习领域设计。在对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出学习领域,针对每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准确确定和描述所对应的学习领域,给出学习目标、内容和基准学时要求,并将学习领域按照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律和教学规律进行时间上的排列,得到专业的学习领域课程计划,完成学习领域设计。
第三步,开发编制学习领域课程教学大纲。对整个专业每个学习领域课程进行开发,将学习领域变成可以教学的课程,开发编制学习领域课程教学大纲。
四种典型的项目课程整体设计模式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设计”是指“在正式做某项工作之前,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预先制定方法、图样等”。可见,设计具有预先性和目标指向性的特点,同时设计还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与要求。课程设计的理论及模式繁多,诸如内容模式、过程模式、目标模式等。《国际教育百科全书》在“课程卷”中认为“课程设计是课程的组织形式或组织结构”。施良方在《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一书中认为:“课程设计就是课程所采用的一种特定的组织方式,它主要涉及课程目标以及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丛立新在其专著《课程论问题》一书中认为:“课程设计就是对于课程各个方面做出规划和安排。”
课程教学的整体设计是按照先进职业教育观念提出的一个教学改革新概念。根据系统理论,一个系统的每个单元都好,其整体不一定就好。对于一门课的教学要从单元联系的角度对课程教学的设计进行整体优化,体现先进的职业教育观念。高职教育由于其鲜明的职业属性,课程教学要遵循以下六个原则:(1)职业活动导向;(2)突出能力目标;(3)项目载体;(4)用任务训练职业岗位能力;(5)以学生为主体;(6)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设计。
目前,国内教学界对课程的整体设计主要有以下四种模式。
以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典型模式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运输管理实务》课程在2007年获得“国家精品课程”称号,是同类院校中最早成功申请的。课程的整体设计是以职业需要为导向,在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和专业建设改革的基础上,邀请物流和交通行业的专家学者与企业技术人员等对物流专业相应运输岗位的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分解,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实践项目。以各种运输方式的货运组织流程、单证流转、费用计算为主线,以运输组织、决策能力培养为核心,分为认知运输、公路货运组织、水路货运组织、铁路货运组织、航空货运组织、多式联运管理、货运合同管理、货运保险、运输决策等九个任务驱动项目。
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模式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自2005年起,在学院全体教师中开展了“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与测评”的教学研究、教学改革项目。这项工作历时两年,从根本上改变了全院课程教学的面貌,是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建院以来规模最大、质量最高、影响最深、效果最明显的一次教学改革活动。《运输管理实务》课程的整体设计是这项教学改革中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它以宁波钢铁有限公司为背景,精心设计了一个全课程的贯穿项目,并将其分解为若干子任务。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分别完成这些子任务,就最终完成了这个大的实习项目。课程内容涉及运输企业管理、运输优化选择、运输流程管理、运输软件操作等方面。
以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与考证相结合的模式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运输管理实务》课程的整体设计是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参照,开展企业调研,组织企业专家、课程专家和教师,运用“头脑风暴”式工作任务分析方法,产生能力目标和标准,构建任务驱动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考证、工作岗位内容一致,将物流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的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将职业证书课程化。课程内容体系设计是以物流运输组织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确定教学内容;以各种运输方式的业务流程组织为主线,按公路货物运输、铁路货物运输、水路货物运输、航空货物运输及各种多式联运等工作任务设计教学单元;以完成每项工作任务需要的能力、以业务流程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从该项运输业务的准备或委托开始,到货物的交付结束。
以辽宁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新框架模式 辽宁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运输管理实务》课程的整体设计是将传统的课堂学习过程转换为工学结合的任务实施过程。课程教学开始,学生就分组成立“运输作业部”,进行岗位设置、人员分工、经营范围、口号或标识、组织制度、团队精神等的确定(情境1)。然后,依托这个虚拟的“运输作业部”(教学平台),将企业的业务流程、运输合同、流转单据等拿过来,开始“货物运输业务”运作,即陆续地完成课程后续的阶段性学习任务(情境2至情境8),课程结束时,学生就完成了管理该部门的整个工作过程(总任务),使学生全程了解、体验运输部的生产管理全过程。每一个环节学生都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并提交阶段性报告,这样就将课程教学实施的过程演变为能力训练过程。
以上4所学院对《运输管理实务》课程的设计都遵循了工作过程的原则,通过调研分析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将物流运输工作岗位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转换成教学内容,以典型工作情境为逻辑线索,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进行设计,以项目为载体完成教学。四所学院的课程设计都有各自的特点: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运输管理实务》课程在全国较早进行了项目化教学改革,课程内容不仅围绕物流企业的职业活动,而且覆盖性强;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校企合作开展得比较深入,以宁波钢铁有限公司为背景,精心设计了一个贯穿全课程的项目,有利于学生毕业后“零距离”上岗,同时为实施“订单式”培养的学院提供了模板;广东职业技术学院的课程设计将物流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的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使职业证书课程化;辽宁职业技术学院的课程设计则以一个全新的视角,从“运输作业部门”的组建、运营、评价这三个环节进行实施。
总之。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设计方法是世界上先进的课程设计方法,也是当前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所需要的。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新的课程设计模式必定会更加丰富多彩,只要能体现现代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都具有创新意义。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对于煤炭企业来说,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对更加宽泛的层面进行管理,同时较之从前,内涵被大大扩充,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青睐,因而谋求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必要,如此才能够保证强劲的发展动力和和谐的发展环境。从宏观上做好了预算管理能够对企业进行有效的控制,要在各个环节做好整合工作,实现发展战略与预算管理、薪资发放的顺利接轨,才能够优化配置企业资源,完成战略计划和目标。
关键词:煤炭企业 全面预算管理 激励机制
一、引言
近些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相关政策的落实,煤炭企业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因而在管理层面必须与时俱进,不能停滞不前,要将管理方式进行及时地更新。立足于整体发展,实施预算管理,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内部管理效率,并获得更大的收益。若要在煤炭行业落实好预算管理工作,首先应当全面地掌握这一企业所具备的特点。第一,煤炭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若想对其保持长期的开发和有效的利用,企业就应当注重设备的更新,以保证较高的资源利用率。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迅速提高,煤炭企业仍将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肩负我国能源战略赋予的重要使命,任重而道远。第二,对于煤炭企业来说,通常都具有相当的发展规模。根据相应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知,我国拥有一定数量的煤炭企业,有些建设规模甚至超过了几十亿,从建设周期来看往往超过了十多个年头。第三,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和推进,我国对环保工作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因而相关企业要及时更新自己的设备以做好污染治理工作,这是一项很大的隐形投资,对于企业发展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压力。第四,由于该企业所不可避免的产品的单一性,因而难以发掘到更为强劲的发展动力,无法满足越来越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二、预算管理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煤炭企业作为特殊行业,专业环境特殊,专业技术要求严格,煤炭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理念应该让社会大众所了解、所认识,因此全面实施煤炭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是每一位管理者所需要思量的问题,也是我国煤炭企业必须实行的重要措施。但目前煤炭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着一些问题,现分析如下:
(一)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认识不足
很多企业在进行预算管理的过程中没有进行准确的认识,把这一项工作全权交由财务部门落实,没有对其进行足够的重视,忽视了其与其他部门的关联性。这使得预算管理工作的作用无法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事实上,只有领导对其进行充分的重视,实现了不同部门之间的合作与分工,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才能够真正得到良好的落实。
(二)对预算进行编制时具有较强的主观性
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在对预算的数据进行确定的过程中,并没有对现实中企业的发展情况进行切实的考察,没有立足于企业本身所确立的发展战略与目标,仔细地分析比对历史数据,客观地看待未来业务的发展情况,而是立足于主观,将预算书的获得方法简单化,没有将一些不现实、不科学的因素进行及时地剔除,计算的方法非常随意,这就使得得到的预算结果不能很好地反映实际情况,无法得到落实和完成。
(三)没有完备合理的激励机制
若想做好全面预算工作,需要各部门的人员积极地参与进来,应当将每项工作进行到位的落实,并建立相应的绩效考核办法。如果不能实现预算管理工作与薪资发放的挂钩,就很容易使得预算工作流于形式,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无法得到有效的调动。
三、加强煤炭企业预算管理的几点措施
从很多成功企业的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推行,这有利于企业快速有效地建立健全现代化的企业发展制度,将自身的管理水平发挥到更高的层次。对于煤炭企业来说,若要保证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良好落实,也应当在成功案例借鉴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进行积极自主的探索。
(一)加强对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视程度,为实行全面预算营造良好的环境
企业领导者、管理者应该充分认识到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加强企业对于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视程度。另外在企业内部树立员工的预算观念,特别是转变企业管理者的观念,在企业内部为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创造良好的实施环境。切实将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活
落实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将责任明确到各部门、每位员工身上。
(二)完善企业内部的预算管理体系
我国现阶段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大都处于比较落后的初级阶段,对于预算管理的实施没有足够的准备条件,企业内部没有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预算管理体系需要从改善企业的内部管理结构入手,让企业的内部管理结构与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相互协调,建立完善的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流程。在内部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责任明确、管理科学、运行高效的现代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改善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
(三)选取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编制
对于煤炭企业的发展来说,落实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是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企业在进行目标制定的过程中也应当立足现在,长远考虑,保证好不同时期利益的平衡。做好不同部门之间的分工,实现部门之间的相互合作与沟通。这可以有效地强化不同部门之间按统一的目标,明确努力的方向。与此同时,在将预算管理进行全面推行的过程中应当以企业的业务流程为重要的依托,做到层次清晰。最后,预算的制定也应当充分结合自身发展情况,比如一些拥有较多的二级单位的企业,由于无法对每个子集团的发展情况进行及时的掌握,在进行预算编制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上下结合的方法。
(四)落实好预算的执行
应当明确,制定预算的目标虽然是一个重要环节,但是预算管理中最为关键的环节是预算目标的实施。如果不能加强其执行力度,那么预算管理工作就会流于形式,浪费了人力物力资源却没有得到应当得到的效果。若要做好预算管理的执行,以下几个环节是至关重要的:首先对于每一项经济业务,预算责任单位严格执行各自的预算指标,每月对实际发生情况与预算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其次,资金管理工作非常重要。没有或者超出预算的部分不能进行支付;预算分析会的及时召开能够将具体的实施情况进行及时地分析,对存在的问题给出及时的解决方案。
(五)建立合理的预算考评体系,强化考评与激励
一个企业考核以及奖惩措施是否合理将预示着企业预算目标能否顺利完成。一定要建立与考评结果相对应的激励机制,要具有足够的激励作用和吸引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全面预算管理的考评对象应该包括各预算单位的负责人、各单位领导班子成员、主要管理部门的管理人员等,考评的方案应结合各部门酌情拟定。比如实行业绩评价考核打分、对原签订考核责任书进行对照定性、年度绩效评估、年终兑现等。对于业绩考核评价出的结果,必须进行正负激励并且要有力度,如果全面预算管理的激励作用发挥不够,考核工作就失去了意义,成为了形式化的事情,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了解到多数煤炭企业在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需要企业管理者采取适当的措施加强对全面预算管理的完善,使之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全面预算管理不仅有助于煤炭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培养企业竞争力、养成良好风气,更是中国煤炭企业严格规范的具体体现,把预算管理作为精、细、实管理的重要内容,以依据科学、编制合理、执行严格、考核有效为指导思想,以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预算管理为目标,使预算管理机制高效运行,真正做到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时尽其效,方能促使企业经营目标顺利实现。
摘要:
电子化的政府改革决定公共管理必须电子化,而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整体性治理正好适合电子化的公共管理。整体性治理是在新公共管理的基础上结合时展而产生的,其具有现在信息时代高效和灵活的特点。整体性治理是以创新治理机制为组织的载体,整体性治理机制的完善是目前现代化行政的标志,信息化的社会管理需要大量不同类型的信息专业化人才。
关键字:
公共管理;整理性治理;分析
从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对公共管理的改革,就进入了新公共管理时代,不少人认为新公共服务解决了目前很多公共管理问题,通过推崇市场机制,借鉴私人部门的管理方法、管理工具,一切以效率为导向,解决了实现成本更小、更好服务的问题。但是在实践中,人们更为广泛的人类价值逐渐失去了作为评判标准的重要性,这时,一位英国学者提出新的模式,就是整体性治理,也逐渐成为政府治理的新的重要方式。
一、整理性治理产生的背景
(一)旧公共管理模式存在的弊端
第一,强调分散性,将大的等级部门分散开来,分离购买者与提供者,分开政治机构化系统组成,实现分离微观层面上的机构组织,只保留部分的公司化、思想化的组织管理机构,并通过竞争方式,使这一分散形式的机构组成,从内部达到各部门平衡的状态,这类似于之前的大型企业从U型管理结构转变为M型管理结构,通过对企业各部门管理及信息系统进行重构,实现对各部门不同的控制方式,进而提升综合管理水平。第二,过于强调竞争。在新的公共管理模式中,通过引进分离提供者与购买者这一模式,使得提供者之间竞争激烈化,并为其竞争创造了条件,而从前的那种等级资源分配被新的公共管理的竞争模式代替,而外包、政府间合同、产品市场自由化也都被终止,由公共物品与国家所提供的核心领域服务逐步缩减,丰富化、多样性的资源的供应方式开始兴起。第三,侧重激励。之前的绩效奖励更多是基于专业和公共服务精神层面,即以精神满足感和工作成就感为主要激励形式,而在新公共管理下,强调实际绩效激励,即物质奖励。资产所有的私人化、放松专业特权、私人财物创议和私人合伙都被终止了,真正成为了多劳多得的机制。但过去的二十年间,正是由于新公共管理的分散性、竞争性和激励性等特点的运作方法影响了整个政府的效率,造成政府内部的混乱,一些实证研究证明,新的公共管理已经走到末路了。
(二)整体性治理方式应运而生
具体而言,碎片化治理在其管理功能上,存在以上方面的缺陷:第一,转嫁问题,当管理过程中出现问题后,其代价与后果往往被转嫁于其他机构承担。第二,矛盾性,当一些机构之间的政策目标互相矛盾时,或是政策目标一致时,机构间的解决方式往往不是合作,而是采用相互拆台的方式。第三,重复,机构功能的重复,在浪费资源的同时,还容易引起消费者的失望甚至愤怒情绪。第四,目标冲突性,由于服务目标的不一致,使得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冲突,各机构间相互抵触拆台。第五,沟通不足,一些机构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及途径,导致问题结果出现。第六,在需要其他机构作出反应的时候,其他机构却选择各自为政,认为以自己的力量完全能够解决问题,但是结果往往并不如人意。第七,公众无法得到适当的服务,出现问题时公众会很困惑,无法找到适当的机构满足自身的服务需求。第八,缺少对问题的原因的探究,专业干预方式固化,并被过于强调,这使得服务干预机制遗漏的产生。上述问题无法由新公共管理本身进行解决,但在治理中可通过协调合作或整体性运作来解决。
(三)时代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对公共管理的要求更高
除了新的公共管理不能解决出现的大量问题以外,现在的信息化时代来临也是要应用整体性治理理论的重要原因。在公共行政变革过程中,信息系统始终具有至关重要的推定作用。现阶段,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政府实现现代化变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在变革过程中信息技术作为中心,由众多公共管理机构占据着。第一,在构建作为技术系统的现代官僚组织的信息系统作用日渐突出,公民各项个人信息的管理记载是政府重要管理职能之一,公民信息记载管理由最初的纸质化到如今的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化管理。在政府组织中信息技术的作用得到进一步的增强,但就现阶段而言,在政府组织中专业化信息人才相当匮乏,这使得政府不得不在信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方面加大投入。第二,政府组织结构受信息技术影响。政府机构中最大量使用信息技术的是等级官僚制结构,随着信息系统在政府组织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政府在日常运行过程中大量运用信息技术,这使得政府内部组织结构逐渐向扁平化趋势发展,并对内部组织结构的其他相关方面产生影响,尽管没有大公司的扁平化程度高。第三,政府任务与信息技术关系。当信息理论被用于政府组织设计中时,计算机被认为有三种不同的方式可对组织设计进行重构,进而产生可更加深入接触的组织记忆,并能够对工业社会的潜力进行充分挖掘,为政府决策行为提供更多、更丰富的信息参考。第四,信息技术随政府主要政策及公关管理的改革而变化。大多数的政策的改革变化会让信息技术系统随之发生变化。这几方面足以体现信息技术在变革中的重要作用。
(四)增强民众和政府之间的沟通
现在的政府机构要更加注重民众的诉求,其文化结构和能力要更能解决民众关心的问题。以前的新公共管理没有注重公民问题,导致公民和政府部门不能及时地沟通,公民也无法及时地向政府申述问题,更有甚者,公民完全不知道如何申述,以及去哪儿申述。这也要求必须出现一个更好的公共管理模式来解决这个问题。现在的信息化沟通方式就给了公民申述的一个良好平台,公民可以借此加强与政府部门的联系,政府部门也能及时反馈消息。
二、整体性治理的主要思想
(一)重新整合
整体性治理中,整合是一个基本概念,两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重新整合的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逆部门化和碎片化,就是将功能相似的部门重新进行合并,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部门化的组织,取消一些准政府机构,重视微观层面的地方机构,变成以社区为主。
2.大部门式的治理,管理的集中是一个重新整合的中心要素,建立大部门体制,以应对特殊时期的极度分散化产生的无效和低效。集中管理有利于改变分散管理所带来的分工不明确和工作效率低些等问题。同时融合现代信息技术,能够使得集中管理更为高效。
3.政府的重新化,将私有变为国有。将之前所用被外包于私人名义下的公共部门,全部进行收回,并将其重新归属于相关公共部门的管理下,这样的集中管理模式有利于加强政府的管理功能。
4.中央秩序进行重新加强或是恢复。这能够有效解决新公共管理所导致的机构等级设置重复问题,在新公共管理中,由于无政府结构所导致的日常管理,散乱无序的,竞争激烈的,因而需要对秩序问题进行重新强调和恢复,特别是在政府机构中的信息系统必须进行加强或恢复。整体性治理的主要思想就是强调要加强中央秩序,有利于改变之前出现的无秩序的散乱的无政府现象。
5.行政成本的最大限度压缩,整体性治理侧重于集中性管理,因此在行政方面的开支可得到最大限度缩减。这一思想由布什政府所提出,英国政治上给予了这一思想高度的关注和重视
6.在服务提供链重塑公务支撑功能。以信息技术为基础,重新在行政服务工作中对公务支持功能以及事务处理系统进行设计,可选择由政府部门直接承担设计工作,也可选择设计外包的方式。
7.采购专业化、集中化。这可以免去部门和机构之间的大量重复采购,在未来几年里,由少数几个采购中心进行采购等一系列举措将可以节省一大笔开支。
8.共享服务。共享服务基础为“混合经济模式”,主要是对一些小型基层机构部门的共同使用服务支撑进行鼓励,从而改变以往集中提供模式下的运作反应迟钝问题,共享服务对下级不再是强制性关系,而是采用更加灵活的方式。
9.简化网络。通过紧密连接网络,在使现代政府内部结构日趋完善化、精简化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强了外部机构之间的联系,尤其是对于一些敏感政策领域要制止多重管理队伍的建设,精简内部,为准政府、非政府机构网络及公关机构之间的高度连接提供了不同层次的指导作用。客户与政府机构之间关系的变革与简化是整体主义改革的关键所在,这一改革的基础是公众需求的变化,变成以顾客和功能为基础的组织重建活动。这一整体性治理远远超越了传统的公众不可参与过程的模式,把重点放在了以公民、服务和需求为基础的组织基础上。所有相关的公共部门网络均有涵盖于整体性治理范畴内,并对政府组织的宏观结构进行了重组,其改革的主旨在于重新评价重组及其过程,这从根本上彻底变革了现有的信息系统和管理方式,是适应新出现的问题的灵活反应的模式。
(二)整体性治理
1.提供和搜寻信息。整体主义的基础是公众的需求,在此前提下,政府的信息系统也必须以公众的需求为基础,信息系统应实现具备一定知识水平的企业和公民,可通过政府机器对相关报告进行提交和表达,这是能够满足公民和企业对政府机器要求的一项措施。公民和企业还可以根据需要提醒相关工作人员作出相应的调整措施,这种利用信息技术的互动机制则会对机构工作人员以及和信息系统形成自动催促的作用,使其能够从整体性上看待公众的需求。
2.组织重建的基础为功能和公民。比如把所有老人相关的福利,采用集中化方式进行提供,这在英国的养老金服务处得到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3.提供一站式服务。对政府来说,将之前分散化、碎片化的服务功能进行集中整合,从而实现服务的一体化,即一站式服务流程,这对于不同类型问题及重复性问题解决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这样不断地使用已经搜集的信息,而不再不断重复地搜集同一信息,使得公民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4.数据库的统一。在整体性治理的过程中,现在的所有数据都统一,政府在进行重大的决策时能够在数据库中调用个案的数据,得到有效的数据支持,而并非像新公共管理那样,不同的数据掌握在不同的部门手中,这样信息难以运用。
5.对服务结果的重塑。这一方式可以改变之前机构边界划分的人为干预问题,并使不同项目小组能够专注于自身项目的全过程。
6.政府结构的灵活化。政府结构的灵活化,最关键的环节在于构建能够针对意外发生事件,及时采取灵活应对方案的预报、预测及监视系统。这样可使政府决策在与企业实践进行竞争中取得灵活性,并使其应变系统在实践过程的灵活性得到提升。
7.可持续性。在新公共管理下,对能源开发利用及环保问题态度基本是置之不顾,其侧重点在于企业的运作是否高效,而完全忽视了企业运作过程中所产生的负面效应。而整体性治理是建立在企业与公民的实际需求基础之上,对于可持续发展高度重视,并致力于在公共部门内在运作部分与可持续发展形成统一协调关系。
三、从公共管理到整体性治理的简要评价
(一)整体性治理是在新公共管理的基础上结合着时展而产生的
也就是整体性治理是基于新公共管理的发展,是针对信息时代出现的管理问题的新的有效解决方法,它并不是对新公共管理的全面否定,只是加以修正和完善,使得能适应于现在的政府管理。如今,社会发展到高科技社会,就要求公共服务也需要多元化来满足现状,那么针对之前的新公共管理改革也成了必要之路。
(二)整体性治理具有现在信息时代的高效和灵活特点
从技术角度理解整体性治理,信息技术与其运作与治理息息相关,这与信息化时代的背景密不可分。信息化时代要求现有的管理能够集中,能够整体化,这和新公共管理的特点是相违背的,因此只能用新的治理手段来代替新公共管理。整体性治理主要解决碎片化管理和政府空心化等问题,其立足于政府的内部运作和各个部门的整体运作,在效率提升的同时,降低成本。
(三)电子化的政府改革决定公共管理必须电子化,而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整体性治理正好适合电子化的公共管理
整体性治理在很大的程度上正是取决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改革方式要求政府分层次、分部门及分功能进行,并在改革过程中逐步实现内部组织协调、不同层次治理以及非政府与政府机构组织之间的整合,并最终形成统一、完整的政府网站入口。这样的改革方式基于电子化技术的发展,需要借助大量的计算设备将各行政部门与机构通过网络进行紧密连接,从而能实现面向公民的整合性服务。逐渐整合手段继续延展,越发多元化,这样的整合观念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要趋势,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四)创新治理机制为组织的载体,整体性治理机制的完善是目前现代化行政的标志
整体性治理需要基于连接性的整合与协调机制,这对于现代化治理机制的完善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形成的组织结构新形式也更加符合当前社会现代化发展要求。
(五)信息化的社会管理需要大量不同类型的信息专业化人才
政府的信息技术改革也需要一些具备深厚信息技术的人才,在计划的预算编制,还要其信息人才的综合素质,这包括网络的激活与管理。在实现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就必须要求其拥有一定的专业素质,并掌握必要的风险分析、调解谈判、项目管理等专业能力。在出现问题时,能够在资源受限或是跨专业、跨部门工作环境下妥善处理问题。并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政府的运用相辅相成,这对于这批人才来说是一个大的考量。当然,之后的整体性治理若是能够随着时代进步,不断地解决在组织结构、信息技术和政府能力这些方面的问题时,将会长期成为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社会公共服务模式。
四、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整体性治理的整合形式更加符合现在的社会、公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面对着信息化时代,必须使用信息化手段建立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和官僚机制,对政府内部进行整合,集中治理,更好地为公民的需求而努力。
作者:黄琴 单位:中共乐山市委党校
摘要: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新公共管理、无缝隙政府和整体性治理三大公共治理范式被提出,并逐渐兴起。新公共管理、无缝隙政府和整体性治理这三者之间既具有内在联系又相互区别。本文主要针对新公共管理、无缝隙政府和整体性治理三者的相同与不同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
新公共管理;无缝隙政府;整体性治理;范式比较
新公共管理、无缝隙政府和整体性治理这三大公共治理范式都旨提升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的有效性、合理性以及稳定性。这三种公共治理范式在政策主张与技术方式上虽存在着明显差异,但三者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与共通性。深入分析探讨三者之间联系与差异,对于我国公共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公共管理、无缝隙政府和整体性治理理论概述
1、新公共管理理论
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对公共部门采用企业与市场管理的方式进行改革,使其民营化、自由化以及市场化,同时将合作机制与竞争机制引入,以使政府职能得以实现转变。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实现途径与实现价值是在经济上主张放松经济管制、对庞大的福利开支进行削减;在政治方面主张国家干预的强化、公共部门的改革、企业管理模式的引入、“顾客”机制的建立、合作与竞争机制的引入、行政结果的重视、社会合作的推行等。
2、无缝隙政府理论
无缝隙政府理论主张改革传统官僚制,重构政府流程,以满足“顾客”的无缝隙需要。无缝隙政府理论主张利用信息资源、业绩、奖励、预算等手段,对现有制度进行创新和改进,以创建服务公众、面向“顾客”的全新组织形式。在使“顾客”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让政府的服务质量与效率得以提升。无缝隙政府理论的特征为以竞争为导向、以结果为导向与以“顾客”为导向。
3、整体性治理理论
整体性治理是为了解决新公共管理理论所导致的政府部门单位的空心化、分割化以及碎片化问题,以向社会和大众提供更加高效、更加高质、更加经济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从而实现善治。整体性治理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批判上的。
二、新公共管理、无缝隙政府和整体性治理的范式比较
新公共管理的出发点是工业革命背景下对现有政府组织和社会资源分配形式的改革,而无缝隙政府与整体性治理从技术层面体现,主张利用网络技术是实现改进。无缝隙政府可被视为新公共管理的一个子概念。而整体性治理理论可被视作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批判与超越。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批判主要是基于经济学基础理论为假设,因而被视作具有缺陷的一门社会理论科学。在私营部门运作和经济体系中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是合理有效的,但当被运用于公共部门时,公民的消费者身份使的交易呈现复杂化趋势,一些公民一方面抱怨政府税收过高、不合理,一方面又要求政府必须提供更多、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这本身就是一种悖论。公共部门完全照搬私营企业的管理方法,容易产生漏洞与问题,例如,政府外包与合同可能引起的官僚受贿与政府寻租的等。因而,在新公共管理的责任和伦理问题上存在着严重缺陷,尤其是将新管理模式与方法的引入成本问题无法有效解决。对无缝隙政府的批判首先在于其理论没有明确政府需承担的公共责任。在政府部门与政府组织中。政府部门或组织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处理过程中,由于公共管理的行为的实施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其结果对社会公共利益所造成的影响即为政府需承担的公共责任。无缝隙政府改革以公共产品市场化为导向进行,这造成了政府部门与单位公共责任的缺失。同时,无缝隙政府理论中重构政府流程的混乱与无序也是其受到批判的重要方面。整体性治理理论中政府组织结构边界划定与合并在整体性思路下过于复杂化,是整体性治理遭到批判的主要方面。并且在整体性思路下政府组织的职能在分化和整合之间存在矛盾冲突,如责任与权力的制衡与分化。同时,整体性治理要求的组织协调也有一定高投入性与复杂性。例如,改革大部制过程中,扩展大部门的边界后,部际之间仍然存在着冲突与共同任务,这只能通过部际协调机制的构建,促成部际之间的协作,对矛盾冲突进行协调及解决。综合而言,新公共管理与无缝隙政府理论都是基于批判和改革传统官僚制度的不足与弊端,整体性治理的理论是基于批判新公共管理理论所导致的政府部门单位的空心化、分割化以及碎片化问题。三者之间既有内在联系又相互区别。
三、结束语
通过新公共管理、无缝隙政府和整体性治理三种范式的比较,可明显看出三者之间既存在互相批判关系,又存在互补关系。因而需结合利用三种范式,为社会和大众提供更多、更优质、更完善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
作者:李晓辉 单位:中共锦州市委党校
1酒店管理中服务意识管理的现状分析
(1)整体服务意识薄弱,服务管理质量亟待提高
酒店服务管理工作的核心在于树立酒店服务意识,提升酒店服务质量,它是酒店管理工作的关键一环。但是,就现阶段我国的酒店行业的整体发展态势来看,我国酒店行业的整体服务意识薄弱,酒店服务人员的服务热情不够,整体的服务管理急需调整,酒店服务管理质量还亟待提高。酒店工作人员成为服务的口头拥护者,各种服务意识仅停留在口号标语的层面,"微笑服务","顾客是上帝"这些具体的服务理念仅仅局限于表面,没有真正融入具体的实际服务中,没有落到实处,服务人员没有真正致力于提升酒店的整体服务意识,酒店各部门工作人员缺乏积极主动的良性互动,实现工作的有效配合和分工协作,整体的团队意识薄弱,没有整体服务的思想意识。
(2)酒店的服务人员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
酒店服务质量好坏,服务水平的高低从根本上而言,与酒店服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酒店的服务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就是酒店的活动名片,所以,酒店要想得到长足的发展,必须要严格要求,培养高素质专业酒店管理人员和酒店服务人员,吸纳优秀的酒店管理人才。但是就目前我国酒店的整体状况而言,酒店的服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使酒店行业的发展受到极大的局限性,严重影响了酒店行业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2在酒店管理中,整体意识的具体应用及影响
提升酒店管理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首先要让酒店从业人员实现观念的转变,倡导酒店服务宗旨,树立整体服务意识,培养服务人员在长期的工作中秉承酒店核心理念,形成整体服务意识观念,用正确的服务意识指导人民进行具体服务工作,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服务素养和专业服务技能。整体服务意识的培养和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专业的培训学习,通过不断的经验积累。要想全面提升酒店服务质量,提升服务人员的服务技能,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
(1)不断增强酒店服务人员的整体服务意识
我们要扭转酒店经营管理的传统服务理念和管理模式,必须树立整体服务意识,整体服务意识是提升酒店服务质量的关键,也是培养酒店服务人员专业服务技能的关键,它直接影响酒店的经济效益,是酒店实现长足发展的基础。在具体的酒店服务工作中,酒店服务人员必须树立整体服务意识,将高质量的服务作为酒店文化的核心元素,加强对酒店职工进行整体服务意识的定期培训,让酒店员工转变传统服务意识观念,充分认识到整体服务意识在酒店发展中的重要性,多为顾客考虑,站在顾客的角度看待问题,强化顾客至上的整体服务观念。
(2)不断培养和加强酒店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
加强酒店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是树立增提服务意识的重要环节。酒店服务人才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升,才能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酒店不断进步和发展。酒店从业人员代表了酒店的形象,他们是顾客对酒店的印象,是酒店的活动名片,要想获得经济效益,必须加强员工专业素质和技能的培养。
(3)逐渐完善酒店服务质量管理体系
完善酒店的服务质量管理体系能有效地推动整体服务意识的形成。完善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必须以顾客的需求为基础,制定出彰显科学性、规范性的管理制度,将整体服务的理念贯穿于酒店管理和酒店服务的各个环节,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
3结语
整体服务意识是提升酒店服务质量的关键,也是培养酒店服务人员专业服务技能的关键,它直接影响酒店的经济效益,是酒店实现长足发展的基础。我们必须加强酒店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倡导整体服务意识,在酒店行业积累的竞争中,找到长足发展的突破口,为实现酒店的长足稳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就是提供更好的平台。
作者:杨舒媛 单位:广东科技学院
摘要:
随着十三五的开展,我国经济处于飞速发展阶段,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就必须要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因此,强化企业工商管理培训,对于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分析了强化企业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要性,阐述了企业工商管理培训的目的,针对企业在工程管理培训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结合本次研究,发表了一些自己的建议看法,希望对企业的工商管理培训起到一定的帮助和参考,强化企业工商管理培训,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
关键词:
企业工商管理培训;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强化;提升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现阶段企业逐渐将发展目标从提升经济效益方面进行转变,现如今更多的是关注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保证企业可以稳定、持续性发展,这种理念的转变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企业内部管的规模化。在企业实际发展过程中,想要提高自身的实际管理水平,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内部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打造一支专业化的管理团队,想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企业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培训体系。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化,现代企业想要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强化企业工商管理培训工作,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
一、强化企业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要性
企业工商管理培训,指的是企业管理人员学习补充法律、金融以及商务方面的知识技能,增强管理人员的实际管理水平,保证企业工商管理人员在工作中能够实现对这些知识技能的高效应用,方便各项经济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想要提高自身市场竞争能力,必须要将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放在首要位置,通过这种方式,对于企业今后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和意义。企业提升管理水平的最主要方式就是强化企业管理培训工作,强化企业管理培训工作中的重点就是强化企业的工商管理培训。强化企业工商管理培训,首先,可以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现阶段我国企业管理人员普遍存在学历较低现象,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缺乏专业的知识技能,导致企业内部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说结构缺乏合理性、管理过于分散等。借助企业工商管理培训,能够提高企业管理人员在管理方面的知识素养,增强实际的管理方式技巧,实现对企业管理水平的整体性提升,方便企业内部管理工作可以合理、高效的进行。其次,通过强化企业工商管理培训,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现阶段经济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我国企业的发展形势非常严峻,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就必须要通过加强工程管理培训的方式,增强企业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对经济发展的脉络有详细的了解和掌握,当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和不足时,可以及时选择有效的解决措施,将问题的影响降到最低,帮助企业更好的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再次,借助工商管理培训能够帮助企业更好的适应市场变化形势,自从加入WTO之后,我国企业受到经济全球化影响不断加大,企业的生存和发挥已经逐渐与世界经济市场融合在一起,国内同行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受到市场空间、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限制,使得现代企业所处的国际环境形势来越复杂化,在这种情况下,现代企业必须要有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先进的管理模式、科学的管理理念,通过工商管理培训能够更快速的实现这方面的目标,可以提高现代企业管理水平,转变企业的管理模式以及管理理念,帮助企业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环节的变化。最后,借助工商管理培训可以帮助企业更好的实现经营模式的创新和改革,当前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下,现代企业必须摒弃之前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与行业转型和升级的趋势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不断优化改善自身的经营结构,做好企业的工商管理培训工作,企业管理人员可以学习到先进的方法、概念以及理论,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启发,对现有的经营模式进行反思、改善,使其向着科学化、有效化的方向去发展。
二、企业工商管理培训的目的
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与企业内部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从现阶段主流的市场营销理念方面分析,企业工商管理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是实际上,当前我国多数企业在现代市场营销理念方面的认识严重不足,仅局限于之前的产品决定市场模式,正因此,企业对于工商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企业的工商管理难以适应市场变化。
1.工商管理理念与市场营销理念
理念属于对事物正确认知的前提,在我国,理念只存在于各个学科的书本上,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应用,实用性严重不足,进而导致缺乏足够的重视,人们往往将学习的重点放在工商管理本身的内容方面。这种现象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与我国的市场经济形势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受到经济发展方面的需求,直接进行市场需求的供应,这种模式下肯定会导致经济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局限。在现代市场营销理念中,对于工商管理理念的重要性有清楚地表达,市场营销理念的正确性在实践中得到了肯定。因此,企业工商管理培训过程中如果在工商管理理念方面没有清楚正确的认识,那么企业工商管理培训就仅仅是进行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规划无法起到很好的帮助。
2.对工商管理培训的纵横分析
从横向考虑,工商管理培训主要是为了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工商管理人员在我国企业中往往有专门的职位,比如说市场营销、流程管理等,其工作内容往往与企业的内部运行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这种情况下,难以将企业工商管理的真正价值以及最大效益发挥出来,在了解了很多企业之后发现,企业的工商管理并不是在工商管理理念上建立的。因此,需要企业对自身的经营理念进行相应的转变,如果工商管理培训过于形式化,那么不仅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和负担,同时工商管理工作还难以实现预期的目的。从纵向进行考虑,工商管理理念需要建立在企业的发展规划上,同时和企业的内部机制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根据企业发展需求以及运营需求,对现有的工商管理组织进行调整和完善。
3.工商管理培训的重点和要点
在进行工商管理培训时,需要将培训的重点放在工商管理理念上,保证受训人员对工商管理理念有清楚全面的认识。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对于工商管理理念有正确认识的管理人员,具有更强的创造能力,同时实际综合水平也较高,能够实现对企业发展和目标规划的有效促进。工商管理培训需要保证培训的结果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保证受训管理人员有着专业的技能和素养。
4.对管理人员的要求
在工商管理培训之后,企业管理人员需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第一,对于经济学、管理学以及企业现代管理方面的知识原理有全面的理解和掌握;第二,能够实现对工商管理理论的当前发展前沿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第三,掌握企业管理基本流程;第四,学会资料查询以及文献检索能力,有着卓越的实际工作能力以及科学探索能力;第五,人际沟通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要有显著的提高,对于企业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进行分析,提出一些看法建议;第六,对我国企业基本方针政策以及法律法规、国际管理标准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
三、企业在工程管理培训过程中碰到的问题
1.企业缺乏对工商管理工作的重视
现阶段企业在进行工商管理培训时,大多选择流水作业的方式来进行,更趋于形式化,导致实际的工商管理培训工作难以得到有效落实。就企业自身而言,由于缺乏对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视,工商管理培训系统在企业内部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尤其在中小企业,工商管理意识更加薄弱。很多企业将发展的重点更多的放在经济效益上,在工商管理方面的培训投入力度严重不足,为了减少企业的经济花费,为企业其他方面的工作留出足够的时间,许多企业直接放弃在工商管理方面的培训,或者仅仅开展次数较少的培训,在培训管理体系方面缺乏规范化,导致企业工商管理培训往往受到财力、人力、物力等多方面因素限制,工商管理培训活动难以高效、正常进行,实际培训工作难以起到理想的培训效果,多数企业员工工商管理培训的机会更是严重缺乏。
2.工商管理培训师资力量差
现阶段,企业工商管理培训处于起步阶段,对于企业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严重缺乏,到时实际的管理体系缺乏规模化以及系统化,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企业内部缺乏足够的师资力量。与企业培训相比,企业工商管理培训特点较为突出,就培训讲师而言,需要有极高的专业素养,不仅要保证培训讲师有足够的学历条件,同时培训讲师还必须要有专业的理论知识积累,有着丰富的企业工商管理水平。部分企业为了降低在工商管理培训方面的花费,选择的培训讲师往往由企业员工临时担任,或者选择的培训的讲师能力无法满足企业工商管理培训方面的需求,导致实际的培训工作难以达到理想的培训效果,企业的管理人员由于得不到专业的理论指导,导致自身的综合素养难以得到提升,最终企业的管理水平无法得到有效的改善和提高。
3.工商管理培训模式较为单一
企业在工商管理培训意识方面的宣传力度较差,很多企业的管理模式还较为落后,停留在传统管理模式上,导致参加培训的企业管理人员缺乏对工商管理培训工作的重视,在培训过程中学习态度不积极,只是为了完成企业的培训任务,或者得到相关的培训证书。现代企业需要对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转变,对现有的管理内容进行创新,增强培训人言培训的积极主动性。在平时的管理工作中还需要加强工商管理方面的实战演练,为管理人员积累大量的培训经验,增强管理人员对管理问题的实际解决水平和解决效率。,另外,企业还需要加强在工商管理培训考核方面的制度,之前的考核更多的是以笔试的方式进行,这种考核方式只能实现对管理人员理论知识方面的考核,工商管理培训工作更多的是为了培训管理人员的实际应用能力,因此,这种传统的培训考核方式很难取得理想的考核效果。企业在进行工商管理培训时,需要将其与传统的培训模式加以区分,不能依照传统的考核模式来检验工商管理培训的培训效果,在这种情况下,管理人员难以将自身的综合素养充分的发挥出来,最终导致培训失去原有的工作和意义。
四、强化企业工商管理培训的措施
1.提高对企业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视度
为了强化企业工商管理培训,需要建立专业性的培训管理结构,增强企业管理人员的工商管理培训意识。首先,企业可以在日常工作活动中经常开展关于工商管理方面的活动,增强企业工作人员的积极主动性,加大对工商管理培训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帮助企业正确看待工商管理培新。只有企业领导提高对工商管理培训工作的重视度,能够使企业员工在工商管理培训工作中有足够的重视,保证之后的工商管理培训工作有足够的积极主动性。其次,企业需要提高加强在工商管理培训方面的培训力度,对现有的工商管理培训环境进行适当的改善,建立专门的培训基地,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增强工作人员培训的积极主动性。企业要提高对管理人员工商管理培训意识培养的重视度,增强企业员工工商管理培训的责任意识,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将自身的潜能充分的挖掘出来,提高自身综合素养,最终提高企业的实际管理能力。
2.加强工商管理培训的师资水平
企业工商管理培训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企业管理水平的改善和提升,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因此,企业在进行工商管理培训时,必须要对工商管理培训的师资方面内容有足够的重视。完善的师资团队建设,必须要配备科学合理的师资系统,严格选择工商管理培训方面的老师,建立工商管理培训师资认证体系,从管理水平、思想道德、专业素养等多个方面对现有的工商管理培训老师进行考核,只有保证老师的各项考核内容合格之后,才可以为员工开展相应的工商管理培训工作。另外,企业还需要对工商管理培训老师进行定期的培训,保证其一直有先进的教学方式,能够与时代的发展有效结合在一起,制定出新颖、高效的管理教学方案。企业在教师招聘渠道方面还需要适当的扩宽,选择多种培训方式,吸引更多的在培训方面的人才专家。企业管理人员还需要加强与其他企业管理人员之间的交流沟通,提高在企业管理方面的经验积累,增强自身的综合素养,提高实际管理水平。
3.对现有的工商管理培训模式进行优化
企业工商管理培训有着复杂性的特点,在培训过程中有着非常繁重的任务。就企业而言,工商管理培训工作的有效进行存在较大的难度,工商管理培训工作挑战性非常大。只有不断优化工商管理培训,才能使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获得显著的提升。在进行企业工商管理培训内容方面的改革,工商管理培训与企业其他方面的培训相比,存在较大的难度,因此,企业需要对工商管理培训内容进行适当的创新。培训老师可以选择多媒体、网络等多种技术手段,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丰富,在实际的培训过程中要提高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有效结合。另外,还需要建立和健全企业工商管理培训的相应考核制度,保证考核标准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做好培训人员的考核工作,增强管理人员接受培训的积极主动性。对现有的考核内容进行完善,使得考核方式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去发展,端正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对考核的意义有正确的理解,保证考核人员的能够达到理想的培训效果,增强其管理水平,将管理人员向着全面化的方向去发展,更好的服务于企业,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对现有的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培训方式进行完善
企业工商管理培训工作有着高层次、高质量、复杂性高等方面的特点。企业工商管理培训人员在进行课堂教学培训时,需要与自身实际情况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对现有的培训方式进行改善,使得传统的培训方式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去发展,保证课堂教学的多方位以及多渠道性。在实际的工商管理培训中,可以通过职业发展规划、案例、专家讲座等多种方式来天宫企业管理人员对于工商管理培训的认知度。比如职业发展规划,可以制定十年、二十年的发展目标,如未来十年的职位、薪资、对企业的贡献度等。讲师在进行工商管理培训时,可以借助松下公司企业的相关的发展规划,早在1950年,企业就已经将发展规划做到2200年,讲师通过这方面的案例,能够更好的引导员工对企业管理有清楚地认识和了解,保证企业稳定、健康的发展。
5.企业领导以身作则
为了保证工商管理培训更有效的展开,企业领导需要以身作则,提高对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视度,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员工对工商管理培训有重新的认识。在实际的工商管理培训过程中,企业领导需要充分发挥出自身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参与到培训工作中,也可以将工商管理培训融入到企业的文化建设中,企业范围内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感受到企业领导对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视度。在完成工商管理培训之后,企业领导还可以组织员工进行培训经验总结,彼此之间进行交流学习,鼓励员工对企业在管理方面存在的优点和不足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建议,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6.做好整个培训周期的规划和调整
首先,在培训前需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培训的讲师需要得到企业高层的认可,获得企业高层的全力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之后的培训可以实现理想的培训效果。在培训前,培训人员需要对培训内容以及培训方式有清晰的了解和掌握,在培训内容方面,需要对培训资料进行全面整理,借鉴其他企业的培训经验和以往的培训经验,详细的备案培训的内容以及重点。还需要做好培训内容的改善和优化工作,保证培训内容与现阶段市场实际情况以及需求相一致,进而促进企业的发展。其次,在培训过程以及培训后考察方面,目前企业对于培训过程以及培训考核缺乏足够的重视,往往再完成考核之后没有对成果进行考核。实际上,工商管理培训的考核主要是对培训工作有详细的了解和掌握,因为工商管理培训的对象是企业的管理人员,并非企业单个员工,因此,工商管理培训考核是十分必要的。最后,在工商管理培训人员方面,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支撑,工商管理方面的人才对于企业的发展规划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高素质工商管理人才不仅是企业发展的命脉,同时也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工商管理培训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为企业之后的发展打基础,虽然现阶段企业有着足够的人才资源储备,但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还是离不开高素质工商管理人才的支撑,需要提高对高素质人才的重视度。
五、结束语
现阶段虽然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得到健康、稳定的发展,但是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企业想要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要加强企业工商管理培训,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首先,提高对企业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视度,其次,加强工商管理培训的师资水平,再次,对现有的工商管理培训模式进行优化,在实际的培训过程中,还需要对对现有的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培训方式进行完善,企业领导需要以身作则,做好对整个培训周期的规划和调整,保证企业工商管理培训能够达到理想的培训目标,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苏萌 单位: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1完整性管理信息化建设实例
中国石油管道完整性管理系统于2011年正式上线运行,该平台以管道完整性管理为核心,为管道管理的多层级用户提供服务,涵盖了管道管理及完整性管理的各项业务,包括基础数据管理、高后果区管理、风险管理、检测评价管理、管道日常管理、维抢修管理、体系标准管理等。目前,该平台已经成为中国石油管道业务管理的重要支撑平台,为管道企业实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做大做强等目标提供了重要保障。
1.1实施过程
(1)已有业务项及管理流程梳理
结合企业完整性管理体系的管理规定,对现有业务项进行研究,包括业务内容、业务流程;从组织结构、人员职责、管理要求等环节进行分析,并对比不同地区公司间存在的差异。在对核心业务流程进行研究、分析、评估的基础上,对管理流程进行标准化设计,实现管理流程的集成和自动化。
(2)管道管理历史数据迁移
针对企业已有管道管理数据,结合完整性管理需求,分析其可用性,并制定相应的数据迁移方案;针对业务类数据,如巡线记录、第三方施工记录等,结合业务特性进行迁移;针对基础数据,如阀门、三穿、桩等,结合特定管道数据模型进行转换。
(3)外部信息系统交互设计
针对已建信息系统与完整性信息平台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确认系统间的数据交互关系,设计系统间的接口,避免数据在不同系统的重复填报,并增强系统间的有机整合,为信息系统的集成奠定基础。
(4)完整性信息平台构建实施
在整个过程中,需要充分结合前三项工作的成果,确定信息平台规划及实施方案,以完整性管理业务为核心,将业务管理体系、业务操作内容设计固化到系统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最终形成企业级、面向完整性管理业务、服务多个管理层级的信息平台,达到提高工作效率、推动业务发展的目的。
(5)利用信息化推进业务执行
管道完整性管理与信息化的结合,统一规范了业务流程,固化落实了各级管理人员的权责,督促管理人员按照完整性管理方法执行各类操作,实现了降本增效与提升管理的双重目标。进一步规范数据采集操作,并实现管道基础数据和业务数据等数据资产的集中存储,完善数据共享和分析利用,为基于经验的管理转变为基于数据的管理奠定基础。
1.2构建实施
1.2.1平台应用层级
该平台已应用于中国石油管道管理的4个层级,即专业公司、地区公司、分公司/管理处、基层站队。平台依据不同层级用户的管理需求,提供不同的操作项
1.2.2数据模型
完整性管理过程中的各类数据与其他业务数据相比,其最大特点是具有空间性,即基于线路里程进行定位,数据之间通过位置关联衍生各种关系。完整性管理平台涵盖了管道完整性管理的9大类70个子类的数据,包括管道设备、设施、内外检测数据、维修、阴极保护等管道日常管理数据,所有数据均以中国石油管道完整性数据模型(PipelineIntegrityDataModel)为基础进行组织
1.2.3功能架构
基于业务需求分析,结合系统应用架构,将系统功能架构划分为业务管理、技术支持、效能管理及基础信息管理4个子系统:
①业务管理子系统。以管道管理日常业务为核心,以管道完整性管理方案、完整性管理计划为依据,将完整性管理方法融入到日常管理工作流程中,实现管道日常业务的网上办理、流转和监督,实现业务数据的规范填报与存储。
②技术支持子系统。作为技术管理与共享平台,集成完整性管理支持技术和知识信息,为管道完整性管理提供技术支持,促进各个层级公司、部门、人员完整性管理技术的发展。
③效能管理子系统。基于效能测试方法,评价管道完整性管理的内容、步骤和方法,判定开展完整性管理的各个环节是否达到完整性管理目标,以提高完整性管理体系执行的有效性。
④基础信息子系统。在遵循PIDM规则下,基于完整性数据库完成管道数据的处理,并提供管道数据的存储、查询、共享等。
1.2.4外部接口
基于外部系统集成接口,实现完整性信息平台与其他平台的集成。例如,通过完整性系统与巡检系统的集成,用户可在完整性平台中制定巡检计划,并通过集成接口将计划分发给巡检负责人,由巡线人员在现场采集各类巡检信息,并通过接口自动回传巡检记录,减少现场人员手工输入环节,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1.3效果分析
1.3.1促进精细化管理水平稳步上升
在管道企业管理活动中,由于体系上的差异,业务数据在不同地区公司、分公司分别采用不同的业务表单,缺乏统一性和规范性,对同一项业务内容进行各企业间的横向对比时,缺乏可操作性。通过该平台,统一了70余张业务表单的格式和内容,涉及业务种类20余项,进一步规范了数据填报,在满足业务数据采集要求的基础上,为数据统计与分析提供了更高质量的数据内容,也为管理决策、绩效考核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基于工作流方式,梳理业务流程40余项,使得业务审核过程更加清晰,历史记录可回朔,管理人员的职责更加清晰、明确,实现了体系的固化,有效提升了企业整体管控水平和业务执行效率,缩短了办理周期,解决了执行不到位、数据不真实、操作不及时等各种问题。
1.3.2强化管道安全隐患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基于信息化系统,所有风险隐患、本体缺陷均会记录在系统中,并与日常维修维护、工程改造、定期巡检等活动有机结合,实现了问题从识别到治理、消项的全生命周期内信息关联,充分发挥了完整性管理在安全隐患管理方面的管控优势,同时也为规划决策、工程立项等活动提供了更可靠的决策支持。
1.3.3数据上传下达准确无误
信息化平台的搭建,使基层单位业务数据能够及时上传到管理层,节省了人力和物力的同时,为企业决策层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保障。与以往手工制作方式相比,业务数据只需一次填报,即可按照工作流程自动完成推送、审核。当管理人员对特定业务数据进行查询、统计、汇总时,无需再次搜集、整理数据,只需在线提取各项业务内容即可,与以往制作方式相比,可节省近1/3的时间,工作效率得到极大提高。
1.3.4实现动态绩效监控
平台依据考核管理办法,增强了对各级管道管理情况的动态监控,辅助管理层识别各级单位的管理短板,为改善业务提供支持。平台可随时基于用户日常填报数据自动完成考核指标计算,避免了搜集、整理数据等额外环节,减少了重复性工作,同时,考核数据来源为审核后的数据,其考核结果更加客观、真实。
1.3.5应用生态环境
平台针对有完整性管理需求的外部应用开放,提供包括数据、应用等多个层面的服务,外部应用只需要通过使用完整性平台提供的接口服务,就能够创建个性化应用。
2结束语
打造管道完整性管理国际领先水平的企业,离不开信息化建设之路。基于实际案例,通过阐述国内管道企业完整性信息化平台的建设过程、实施内容及效果,验证了信息化建设在完整性管理深化应用过程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即在充分考虑企业管理差异的情况下实现了管道完整性管理体系落地,实现了传统管道管理与完整性管理的更好整合,使用户在操作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完整性管理思想,更好地实践完整性管理活动。
作者:郭磊周利剑白楠贾韶辉余海冲单位:中国石油管道科技研究中心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油气储运重点实验室中油管道物资装备总公司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